点击“宁都文学”, 作者:李能玲
“我”的扶贫故事是赣南脱贫攻坚战场的一个缩影,“我”暂且将脱贫主人公称为“加福”,称那个村庄为“梓溪村”吧,这是一个广大扶贫干部熟悉的故事……
1
第一次见到加福,他正坐在后院的苦楝树下抽着水烟筒,深深地吧嗒几口,然后闭上眼睛,鼻腔里缓缓吐出两条长长的烟雾来。
见帮扶干部带着生面孔,加福愣笑着站起来算打了个招呼,才五十出头的人,看上去六十有余,一身破旧的衣衫沾满灰尘和污垢,胡子八叉的脸上沟壑纵横,几片莹白的苦楝花瓣落在了头顶。这便是我调整到梓溪村帮扶的贫困户了。
“叔,今天怎么没去做活儿?”
“冇心情,人都没了。做个啥?”
加福语气冷冷地,一副不爱搭理的模样,好似谁欠了他二五八万。
两年的帮扶经验告诉我,这是位有故事的贫困户。村干部拉着我进到内院,降低分贝向我说起加福的情况。
就在两年前,也是苦楝花开的季节。加福的婆娘横遭不测离他而去,加福几近疯狂,面对肇事者却又无可奈何。虽然这场祸事最终得到妥善处理,但是几个月下来,加福苍老了十岁有余。村里人都说,加福婆娘带走了他的魂,让他整日守在那苦楝树下。
我不禁同情起面前的汉子,更为震撼的是他的家中窘况:一间破烂土坯房、一台缝纫机、一辆废旧三轮车,便是他家最值钱的家当了。
2
回到村委,我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加福的“贫”要脱,困境也实打实摆在那。
“扶贫先扶志”,我再次来到加福家上户。一到巷口,加福依然坐在苦楝树下。只是,加福没再抽水烟,手里拿着镰刀,正细心地削着竹片。
“叔,还认识我不,你削这个干啥呀?”
“李干部,削这个围菜园子用。你来有什么事吗?”
瞧加福这憨厚劲儿,庆幸他还是认得我的。我也就自来熟地蹲到他身旁闲聊起来。
加福还是会聊天的。虽然聊不了几句,他总会兜回到他家婆娘在世时的话题,可我听得出来,他想赚钱致富。只是家底子薄又没啥赚钱的营生,再加上婆娘走了意志消沉,也就让他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起身离开时,我坚定地朝加福说:“叔,你信我。咱们共同使劲,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苦楝树下,加福愣愣地看着我,只是眼珠子转了两转。
……
时间过得越久,我对加福的了解越深,帮助他脱贫的计划也越来越明朗。
梓溪村是镇上的圩镇村,常住人口有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得知村里正物色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我立马把加福的情况报了上去。不久,加福成为了村保洁员,负责整个村子的环境卫生打扫和垃圾处理。
加福很吃得苦,工作起来特别用心,经他手打扫的村子变得整洁又明亮。有了工资收入的加福悄然转变,领到第一个月工资那会儿,他还特意跑到村委:“李干部,我领到工资啦,有块呢。”
那时,加福长满褶子的脸如沐春风,我也为他有了盼头的精神面貌感到高兴。帮扶第一年,加福走进了我的心里,我和我的贫困户结为了亲人。
而这一年,加福不仅成为村保洁员,他和儿子还被纳入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吃上了低保。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加福开始有了别的念头。
别说,这家伙心气还真高。
3
贫困户加福真的心气很高。别看他一副憨不愣敦样,脑子还是极为灵活的。第二年春上,一听我说贫困户养殖和发展产业公家有补助,鸡3元/只、鸭5元/只、牛元/头、白莲元/亩……
“我先养牛种白莲。”加福话不多说,镇上逢圩就买回了两头小母牛养在专门搭建的牛圈里,还特意挑选了有三个节带有子藕的肥大藕鞭作种。对此,不谙农事的我是捉摸不透的。
加福傻笑着说,母牛可以产许多小牛崽,这样我就可以多卖钱了。种白莲是我们老表的专长,藕种选得好产莲就越多。
我说,主意不错,农事你在行。不过,牛先养好,产下牛崽也别急着卖,过个两年就可以办个小规模的养牛场。
加福听了竖起拇指,直夸我是有文化的干部。
春分一过,加福在自家田块忙了起来,给每亩田撒施生石灰,进行翻沤。做好了前期准备,清明前,加福就开始移栽种藕了。自然,我的上户工作也转移到田坎上,全程观摩我的贫困户劳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有时我也会下田体验农事带来的快乐,仿佛我们种下的不仅仅是白莲,是金子,也是希望。
加福对两头牛尤为爱护。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牛圈“巡视”,待看过两小牛无碍,便去田野给它们割青草吃。绿绿的青草用绳子一捆就是一大把,小牛一天的口粮也就备足了。日子一久,细心照料下的牛儿们变高变壮,每天轮番“哞哞哞”地叫着,加福觉得那是世上最悦耳的声音。一次,放养的母牛少了一只,四处遍寻不着。加福急得吃不下饭,坐在苦楝树下使命地抽烟。
看见我来,嘴里不停地唠叨:“大白天的,你说会去哪呢?”瞧他这般六神无主,我也只能安慰他或许牛儿自个会回来。许是有心灵感应,失踪一天的母牛从对面山凹处出现,“哞哞哞”地往牛圈跑,加福猛地站起来,跑向牛圈处迎接母牛归来,激动得差点儿掉眼泪。
经此一事,加福养牛更加小心谨慎,空闲还到村图书室借来养牛技术宝典,认真钻研起专业饲养的知识。我想,加福的心气确实很高。
4
加福种的白莲上年喜获丰收,白莲晒干拉到市场卖了一个好价钱,我也帮着在网上销售,初尝甜头的加福喜笑颜开。有了种养经验,加福的白莲由原先的2亩扩种为5亩。饲养的2头牛也相当争气,先后产下了2头小牛。
镇里大力扶持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在我的牵线搭桥下,加福在镇农商银行办理了8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于是,加福不声不响地又买回了3头乳牛,硬是在村东头建起了一个小型黄牛养殖场。他还把在外务工的儿子叫回家来,父子俩准备大干一场。
产业发展起来了,生活更有保障了。加福主动来到村委辞去村保洁员岗位。他说,这份工资应该让给更有需要的贫困户。
加福两父子铆足了劲发展产业。年,镇里响应县里号召重点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尤其鼓励贫困户深度参与,还配套有成熟的技术培训和系列扶持政策。上户宣传时,加福立马来了兴致,硬要我带他去找县里下派的种植专家。
原以为加福仅是一时兴起,没料想父子俩把买牛剩下的产业贷款资金全投入到大棚蔬菜种植,还成为镇里蔬菜种植推广的典型。
加福便又夜以继日种起了蔬菜。他始终认准一个理,不懂就要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不,加福还懂得废物合理利用,他把养牛场的牛粪转移至大棚,有了农家肥的5亩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我们看着它从菜秧苗到开花结籽,最后长出一树树长长的辣椒,亩产万元是不成问题的。
写到这,也许有人会说,你笔下的贫困户怎么顺风顺水,干啥像啥?其实,加福和所有农民群众一样,身上都有一股吃苦耐劳的韧劲,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党好、政府好,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扶持,只要我们再学勤快点,就能把事情干好,把日子过好。”
贫困户加福这样坚定着,等到手头宽裕,冷不丁地又建起了新房。他说,村里人都住那么好的房子,我们也要跟上,娃也要找对象了。
房子施工那会儿,加福父子没日没夜地操劳苦干,钱不够还找亲戚借了些,想着手里有产业收入欠债也不怕。不到半年,照着新农村建设住房规划图纸建的新房竣工了。吃圆屋酒那天,加福硬要我坐在主桌的上席。
5
苦楝花开又一年,上面脱贫检查组很快到了县里。加福是户主,平时又不擅言语,我还真担心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检查组的问题。
“叔,马上要脱贫验收了,你对帮扶工作满意吗?”
“满意!”
“咱家都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
“好多!”
“建新房的钱怎么来的呀?”
“我赚来的!”
加福的憨愣让我哭笑不得,他家的“两不愁三保障”是达标的,可我真是为他的“言简意赅”捏把汗呀!
……
据说,检查组来的那天,加福早早地打开了门,把家里家外和自个身上收拾了一遍,然后坐在苦楝树下等检查组的到来。
听村干部说,加福接受访谈时流出了眼泪,拉住检查同志的手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看到他家的情况,也了解到加福是自主发展产业致富脱贫的,检查组的同志很高兴。
贫困户顺利脱贫,我比任何人都高兴。再见加福时,他告诉我,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家婆娘回来了,看见家里的新房子直夸他有本事。
作者简介
李能玲,江西宁都人,机关干部,《星火》宁都驿驿长,爱好散文、诗歌写作。
本刊编辑部
主办:宁都县作家协会
名誉主编:谢帆云罗荣罗怡文
主编:温谈升
编委:陈育新廖安生温度杨玲娟傅红华揭国生叶芸
排版制作:叶芸
投稿方式:添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