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这个月对宁都州城现有水井的一个调查,在网上发帖,期待有补充!
井为一座城市或乡村提供了水源,是人类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品。据明万历二十年(年)《宁都县志》记载宁都有水井22口:玉泉井、碱水井、鹅眼井、延春井、苏屋巷井、薄城巷井、削筋巷井、迎旭门内井、杨屋巷内井、老学背井、高街井、猪婆巷井、镇安门内大马道井、北门永宁街背巷内井、镇安街东巷井、破濠巷口井、低街南井、登丰门大街井、登丰门外仄街口汉帝庙行祠前井、灵山寺县署右井、灵山寺门外井、灵山寺内西井。清代由于人口激增,城区扩建,宁都州城增掘了8口井:南门内直街西边巷内井、步蟾街南折少府第之右刘屋井、登丰门外大街井、起凤阁后井、打鱼巷井、秋成门外儒学前左巷井、镇安街参府衙仪门东侧井、镇安街参府衙后箭道东边井。
现存的井13口:
1、玉泉井:明万历二十年《宁都县志》载:“按察司内,名玉泉”。时任训导邑人卢逵有《重修按察司记》载:“吾宁分司,肇创于洪武初年,在县治之东,负阴面阳,…”。依据该记载方位,今按察分司虽不存,但玉泉井今仍存于叶屋巷8号处,因此可知此仍玉泉井。
2、鹅眼井,明万历二十年《宁都县志》载:“在熙熙台西,今奎光阁前,名鹅眼。”熙熙台,仍城内八印之首,宋时曾建有登春馆,明时建有奎光阁。清道光四年(年)《宁都直隶州志》载:“熙熙台,在明觉院东北隅。台处阜巅,四面广袤皆四丈,与县治对,在文明门内印山上。宋知县彭铉树碑,明知县陈大纶重修。”陈大纶曾作《熙熙台记》:“熙熙,古迹也。俗呼为县之印山。高人良士,时相与登眺于其上,歌清风而邀明月,兴起志意,潇洒出尘。而司民风者,亦于此焉。察灾祥,视民瘼,则兹台之有益于人也亦大矣。…”明探花尚书邑人董越寄给宁都知县金澜的《熙熙台》诗云:“古台蟠豫章,人称小郁孤。…”喻熙熙台可与赣州府的郁孤台相媲美。文明门,即清时称阜民门,熙熙台,位于阜民门内,按其方位,即今中山南路宁师附小大门正对面,上世纪末,尚留存有高出街面3米余、长宽均有15米的方形土台,东砌12级台阶,阶下立有大门,本世纪初夷为平地。熙熙台西,即今李家巷,鹅眼井仍存于原石邑陈氏的“陈氏试馆”院内。
3、苏屋巷井,据清乾隆六年(年)《宁都县志》载:“苏屋,大东门内北折,东达马道,西达谢屋巷。”马道,即古时兵马运行的道路,明清时州城墙内沿四周皆修有马道,便于守城时调度兵马,城东马道,约今沿江路。依据清乾隆志书该记载,苏屋巷应座落于今解放东路北,是一条东西向的巷道。今苏屋巷名虽不存,但井仍在,现名江背井。
4、迎旭门内井,迎旭门,宋元时期宁都城六门之一,位于今小东门县委党校北,今井存,名四角井。清代康熙年间,因该井井沿毁坏,居住于该坊的曾殿英捐助井沿,这在现存的四角井井沿处还可辩认:“康熙岁仲冬月吉旦本坊曾殿英捐助井欄。”坊间又称该井为“状元井”,在现井边的墙壁上,有块修井的碑文,记录了“状元井”的说法:清乾隆二年(年),井里有异常,声如击鼓,连续数月,看相的人说,这是地脉发动,科甲预兆,果然,当年有曾昌麟等6人齐登龙虎榜,之后6人捐款又重修了该井,所以,该井坊间又把它叫做“状元井”。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载:清乾隆二年丁巳恩科,于敏中榜:宁都州李龙宫、谢礼、曾廷翰、曾昌麟、邱时随、蔡廷瑞六人中进士。因此而称该井为“状元井”。
5、杨屋巷内井,据清乾隆六年(年)《宁都县志》载:“南门内东平庙右杨屋巷”。东平庙初建于南郊第一桥,明正德间(—年)迁南门(又名阜民门)口,座东朝西。南门大街穿庙而过,分庙为东西两部分,东边是神殿,西边是戏台,两部屋顶相连,过道顶上是八角藻井。该井于明崇祯年曾修缮,今井存,井沿尚可辩“崇祯”二字。
6、老学背井,今老学坪44号处,井仍存,在近代曾重修。
7、北门永宁街背巷内井,该井即清乾隆志书所载永宁坊观背巷内井,今存,在观背巷1号东。
8、登丰门外仄街口汉帝庙行祠前井,今存于胜利西路中。
9、步蟾街南折少府第之右刘屋井,即今大井巷中段北折(原刘坑粮管所所在地),井存。
10、起凤阁后井,清康熙年进士邑人彭兆逵(字人淑,号陟瞻,任山西太平县令)在《重修文庙记》中说到起凤阁:“文庙建成后,大洲塘张氏在县治东原博济庙上建魁星阁,大布罗氏在文庙、汉帝庙之南建起凤阁,争相为文庙增形胜。”根据记载的方位,起凤阁在今县机关幼儿园西,该井今存于县机关幼儿园大门南10余米处。
11、镇安街参府衙仪门东侧井,参府衙门,又称“参将署”,是州治设置的兵马衙门,按州志记载:“参将署在北门镇安街西。”按此记载方位,应在今复兴路南,今井存于复兴路12号南。
12、镇安街参府衙后箭道东边井,即今演武亭33号南,今称演武亭井,井存。
13、长庚门城背巷井,即今长庚门巷内。清乾隆志书载该井:“午后有潮,早吸之酿酒甚佳。”今井存但已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