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都定居下来的客家先民,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一些姓氏人口大增,肇自唐季,其后代开始向外地迁移,散枝发叶,开宗立祠。稽之谱牒,可知一些姓氏的播迁情况,列举如下。
(一)客家第一姓赖氏
晋武帝太康元年(年),曾在蜀汉间任过都尉太常卿的赖忠诚为避“八王之乱”,携家口从浙江松阳迁至揭阳(宁都古县名)之热水桴源(今宁都肖田乡桴源村)。赖氏一修谱[唐嗣圣十九年(年)]序云:“按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本周姬姓。季世艰运,嬴秦祸作,鲸吞虎至,波漫流荡,揭姓更郡后,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有曰定风直士,字列宝者,仕浙东。……”二修谱(北宋淳化年修)序云:“初祖忠诚公,三国时人也”。三修谱(南宋绍定年修)云:“……吾相国茹公,由高祖定风直士,仕浙东北,三世士端徙松阳。又数传,字仲方,避地揭阳之赤竹坪。再两传,而文辉宣仪父子,富甲郡邑。当隋开皇十八年,揭阳令以赤竹地灵人杰,奏闻罢揭阳改虔化,遂各徙焉。……”五修族谱记(明中宪大夫罗汝芳撰)云:“赖氏,宁都其先有曰定风直士,字列宝者,肇自西晋永兴间,为浙东使,诏加太尉,传至士端,臣庆,廷辅、仲方者,历世迁徙靡定。世居松阳,后以为郡。隋开皇时,有司奏以揭阳之赤竹坪为虔化县治,即今之宁都县邑堂所也,因而散徙焉”。
据赖氏历代族谱考证,赖忠诚是逃避战乱南迁至赣南的第一人。赖忠诚墓,至今尚存桴源,碑云:“公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八月十二日戊时,自活州丰宁县平宁里徙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戌午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丑山未兼癸丁三分,地肖火龙吐珠形”。道光年间,赖氏裔孙拱辰所写桴源即景:“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即指此。赖忠诚长子赖光,字列宝,号定风直士,仕于惠帝朝,官至浙东刺史,诏加太尉。次子赖达,仕于广西。裔孙赖匡,于东晋元兴间由太守入朝,义熙间累官至太尉,加相国,封茹公。因见刘裕专权,晋室将殆,慨然叹曰“无人食西山薇久矣”!遂弃官归隐。匡子硕(字仲方),曾官任太常寺少卿,后承父志,终宋(南朝)不仕,从居住地浙江松阳迁回揭阳桴源,继迁清泰乡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镇境内),再迁赤竹坪(又名雪竹坪,今县城)。赖氏后裔发达,富甲一方,至孙辈赖昭时,赤竹坪已“人烟繁,俨然胜地”。隋开皇十八年(),有司奏改揭阳为虔化,治所从南部之白鹿营移至赤竹坪。诏下如奏。议授赖昭兄弟爵禄,昭辞曰:先公食邑颍川,本为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遂携族徙至官竹园。为表彰赖氏之功,朝廷在县城敕建“神司”、“华表”、“灵山”三庙,合州永祀。《宁都直隶州志》:“上三庙,传为祀赖氏祖文辉、文华、文献。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
赖姓又是宁都老客向外播迁最早的姓氏,自唐季始迁,赖氏后裔散布在各地,据历代谱载,计有:
江西省: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赣县、南康、崇义、龙南、定南、全南、赣州、信丰、崇义、上犹、吉安、寻乌、大余、遂川、万安、泰和、宜黄、乐安、广昌、南城、南丰、临川、永丰、南昌、樟树、丰城、进贤。
福建省:上杭、永定、宁化、清流、汀州、平和、诏安、长乐、莆田、永安、连城、武平、延平、泉州、南靖、漳州。
广东省:普宁、潮阳、潮州、饶平、汕头、深圳、番禺、陆丰、宝安、揭阳、和平、连平、河源、兴宁、梅州、澄海、紫金、潮安、蕉岭、五华、南雄、韶关、大埔、平远、长乐、程乡、海丰、龙川、英德、翁源、惠阳。
其他省:湖南、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广西、台湾、香港、澳门。
海外: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
赖姓为宁都大姓,至今有人口约2.5万,人才辈出,历史上著名的有:赖世德,贞观朝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赖靖,文学家,著有《雪溪集》、《五经讲义》、《说春秋》。赖文俊,精堪舆术,宋时被封为国师,史称赖布衣等。
(二)唐末英雄卢光稠
卢光稠,虔化县怀德乡清音里打石窝村人,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年)庚申七月十八日子时。祖居地在河北涿县,汉代北中郎将,著名学者卢植是其先祖。唐开元癸丑年(年),卢光稠高祖卢宗泰携夫人赵氏、子公明、公达、公显从幽州迁至虔化(宁都旧县名)县怀德乡清音里(今属洛口镇麻田村)。《宁都麻田卢氏十一修族谱序》云:“考宗泰公始居青音,麻田上溯五里许”。谱载:稠曾祖卢富,祖卢广,字天成,父卢卓,字习时,均以耕稼为业。卢卓生有九子:光睦、光稠、光赞、光辉、光肃、光琼、光蕴、光谦、光淮,光稠为次子。卢光稠,讳定国,字茂熙,排十七郎,七岁发蒙,天赋过人,愽闻强记。家贫,曰间樵牧,晚上燃松明课读。又兼习武艺,长成后膂力过人。中年时期,光稠以贩运为业,长年在外谋生。时天下大乱,光稠谋生于虔州一带,与表兄谭全播密谋举义。中和二年冬(年),在南康双溪起义,迅速攻占虔州(今赣州),继而又克韶州、潮州和吉州部分地方,光稠自任刺史。后梁代唐,光稠虑己力太薄,表奏后梁太祖朱晃,请求归附。梁太祖封光稠为虔州刺史、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治虔韶。光稠治虔二十六年,一是保境安民,轻徭薄赋;二是重视农桑,奖励耕植;三是扩建虔州城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四是拓展交通,繁荣工商。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竭力保护因战乱而源源迁来的客家先民,使其得以在赣南这块土地繁衍生息。罗香林教授说:“客家民系的形成虽与五代时期各个割据政权无涉,然以其在当时所处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带。各个割据政权的融化势力,既不能支配他们,而适以环绕他们,使他们保持了传统的语言与习俗”。主观上,卢光稠占据大片土地,需要大量民力来保护和垦作。客观上,大批北民的迁来加强了卢光稠的割据势力。
关于卢光稠的籍贯,世有争议,起因是宋欧阳修编《五代史》时所撰《卢光稠·谭全播传》中说:“卢光稠,谭全播,皆南康人也”。欧阳修在《新唐书·卢光稠传》中又说:“虔人卢光稠,有众数万,据州自为留候”。因而后世以为光稠为南康人。查宁都麻田卢氏族谱,光稠世系清晰,脉络连贯。明南京都察院左都御使陈勉撰《清音韶坊卢王庙记》:“太尉卢公光稠,字懋熙,生于虔化之韶坊。唐末梁初,值黄巢僭乱,群盗蜂起,天下骚动。公甚忧之,乃与邑人谭全播议,欲为保障之计。公豁达大度,宽仁爱民,受唐敕命,为节度使。太尉自握兵符以来,匡服南蛮,未尝妄杀一人,厥功懋焉!屡朝封隆爵。至昭宗乾宁四年诰封为王,秉麾付钺,竭忠辅国,吉赣二路,民赖以安。复敕建郁孤台,受禄万钟,功名富贵,显赫当时。公殁,士民慕之,立祠祀之,饮食必祭。清音卢氏,族姓繁盛者,实皆公之苗裔也”。明太常寺卿董天锡云:“卢光稠,始为宁都麻田人,后寓南康郡,即今之赣县也。上犹,万安俱志其为乡人,因其子孙流之广而兼收之。”
光稠嫡母曾氏墓今在洛口镇麻田村东元里,墓址为杨救贫所择,墓石上镌有“杨公仙迹”四字。
后裔播迁:
江西省:赣县、南康、上犹、信丰、雩都、兴国、瑞金、永丰、广昌、南丰、宜黄、南城、龙南、定南、遂川、万安、寻乌、安远、会昌、万载、萍乡、新余、铜鼓、修水。
福建省:宁化、上杭、永定、南靖。
广东省:南雄、大埔、五华、梅县、兴宁、龙川、丰顺、惠阳、紫金、和平、连平、新丰、英德、曲江、乳源、博罗、广宁、高州、东莞、新会、顺德、中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宾阳、容县、玉林、北流、陆川、永福。
湖南:酃县、醴陵、浏阳等。
海外:南洋、西洋。
(三)孙中山客家始祖孙誗
孙中山先祖孙誗,原籍河南陈留,唐中和四年因黄巢乱,以百将领兵至虔化堵击,以功封东平侯,遂定居虔化城南。《城南富春孙氏族谱》、《雩邑孙氏联修族谱》序云:“富春孙氏由唐凤翔尹名瑝,字子泽,生三子:孟曰揆,为刑部侍郎;仲曰拙,为中书舍人,及西游节度使;季缺其名。拙生我祖讳誗,号百将,居汴梁陈州,僖宗中和三年,因黄巢之乱,以公才武,选为承宣使,引兵游闽、越,抵江右,嗣略至虔化县。民皆安堵,父老遮道请留,遂定居之,即今赣之宁都是也。以功封东平侯。殁葬于归仁里第三桥,地名乌石营,即今之马架坑。坟癸山丁向,邑志俱在。夫人颍川陈氏,亦葬于此,只隔数武”。
罗香林教授寻根溯源,在出版于民国三十一年(年)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中说:“考誗公确为宁都南门外孙氏始迁祖,浙江东南日报社曾派记者至宁都考察,谓曾于该县南门外直街孙世通家,借阅其第八修与第十一修各族谱,内载:‘始祖讳誗,乃唐中书舍人讳拙之子。唐僖宗中和三年,因黄巢之乱,充承宣传,引兵游击闽越江右间。以功封东平候,嗣略至虔化县,民皆安堵,父老遮道请留,遂定居该县,誗公聚陈氏,生一子讳实。实公生士元公’。而誗公则原籍陈留,兴宁官田孙氏族谱云:‘四十一世拙,字玄几,唐为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四十二世誗,号百将,为粤赣闽开基始祖,原居汴梁陈州。唐僖宗时,因黄巢之乱,以公才武,选为百将,领兵闽越江右之间,屯于虔州虔化县,即今赣之宁都也。中和四年,乱既平,封东平侯,遂为我始祖焉’。按汴梁即今开封,陈州即今淮阳,皆在河南东部。惟陈州素不属汴梁,此当为陈留之误。是忠壩孙氏,其先盖宅居陈留,至唐末始以黄巢之乱,徙居宁都。按黄巢于唐僖宗乾符初,为乱于鲁豫皖间,驱河南山南二道百姓十余万,进掠淮南,为官军所阻,乃转寇浙东,旋收众逾赣,破吉虔饶军州,复刊山伐木,东掠闽西建州,于乾符六年,进陷福州。旋复退赣,出湖湘,至桂管,进寇广州。会大疫,引众北还,沿湘下衡,破潭鄂诸州,复趋宣州,进迫广陵。所过,居民逃散,官兵望风而降。广明元年九月,遂北渡淮水,攻陷洛阳,又进据长安,称齐帝。计巢自发难至称帝,为所屠毒者以今日省分计之,前后殆达十省。就中尤以今日河南省西南部中部,湖北省东北部,湖南省东北东南二部,广西省东南部,广东省中部与西北部,江西省中部与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与西南部为最烈。惟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北部,未受巢害。为当日避地良所。虔州虔化县,即今江西宁都扼赣省东南咽喉,誗公以堵御黄巢之故,而定居其地,实为当日局势所必然。观陈观酉所纂赣州府志卷五十八人物仆都监传,载仆都监以巢乱避居虔化,知当日自中原避地宁都者,且必甚众。……而誗公子孙之散居于赣南闽南与粤之东北部,亦为自然之发展”。
据刘劲峰先生依据孙氏族谱考证,孙誗后裔有名三承事者,北宋元祐年间由宁都迁居福建汀州河田,在河田繁衍十七代。明永乐年间,友松公偕弟友义公迁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今紫金县)忠壩。复经十二代,连昌公由忠壩迁至增城,复迁香山(今中山)涌口门村,二代之后再迁至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是翠亨村的第四代。按世系推演,中山先生是宁都始祖孙誗公的第三十五代裔孙。
孙氏后裔至今遍及闽、粤、台、浙、苏、湘、川及海外。
誗公在宁后裔,最著名的是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勴、孙登龙,世称孙氏五贤。
(四)其他客家姓氏的播迁
廖:廖氏七十九世崇德公,唐贞观庚子任虔化令,遂家于虔。七传至銮公任鄂州太守。唐德宗朝,其后昌盛、昌隆兄弟一封为工部尚书,一封为户部尚书。北宋初,其裔孙四十一郎迁汀州、宁化石壁,后代迁往莆田、安溪、五华、泉州、陆丰、增城、建宁、清流、嘉应州(今梅州)、沙县、长乐、程乡、顺昌、兴宁、大埔、龙川、南靖、香港、台湾等地。
蒙:先祖富一公由山东东蒙山迁虔化,后裔于北宋时迁广信(上饶)、玉山、于都、泰和、永丰、瑞金等地。
丁:先祖巨济公,名雕,以武略迁任昭信将军,守虔州,唐咸亨年间卜居虔化清泰乡光化里。其后裔于北宋迁梅州、潮州、建宁、宜黄、赣州、湖广安乡、贵阳、云南等地。
温:先祖誗公,唐开元癸丑任虔化会,遂留居万斛里万田村。其后裔于唐末迁宁化石壁、平和、兴宁、大埔、莆田、五华、陆丰、泉州、建宁、梅州、长乐、南靖、香港、台湾等地。
邱:先祖文仲公于唐开元年间定居虔化灵溪。其后裔于晚唐时期播迁邵武、建宁、石壁、上杭、梅县、兴宁、蕉岭、大埔、饶平、莆田、诏安、永定及湖南、四川、广西、浙江、湖北、安徽、台湾等省,并远徙海外。
曾:四十三世虹公于唐天宝间从乐安徙虔化镐源。四十九世泰公北宋元丰年间任宁都县令。后裔于北宋期间播迁宁化石壁、汀州、揭阳、兴宁、平远、增城、泉州、广州、韶州、福州、香港、台湾等地。
朱:先祖一郎公于唐乾元二年从抚州赤栏门徙虔化龙口坝、其后裔于宋代播迁建宁、宁化、浦城、永安、长汀等地。
谢:先祖十一居士于唐贞元年间从抚州迁虔化安福,小郎于唐元和年间从抚州赤栏门迁虔化蔡江双溪,后裔于北宋年间迁宁化、汀州、上杭、永定、平远、梅州、南雄、广州、五华、兴宁等地。宋末景炎年间,宁都谢新随文天祥勤王,收复梅州,任令尉。其长子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粤的开基始祖。
黎:先祖黎度于唐宝历二年任虔化令,遂留居清泰乡东韶村。后裔于北宋初迁宁化石壁,继徙汀州、上杭、梅州(程乡)、五华、平远、西阳、蕉岭、丰顺、揭阳、大埔、陆丰、海丰、惠阳、兴宁、梅县、寻邬、安远、会昌等地。
管:先祖大连公于唐中期由浙江龙泉徙虔化萧田带源。后裔于北宋时期播迁闽粤各地。
谭:先祖寅郎公于唐元和年间从抚州徙虔化斫柴岗。后裔于北宋仁宗时期迁闽、粤各地。
古:先祖七府君任虔化令,遂留居。后裔于宋代迁江夏(湖北)、惠州、程乡、长宁、大埔、增城、潮州、梅县、香港等地。
崔:先祖朴斋公于唐会昌年间迁宁都白鹿江营底。裔孙崔与之,南宋绍熙癸丑进士,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召为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进右承相,是抗金名将。晚年出任两广巡抚,告老辞官后留居广东增城,今增城县有街曰“崔府街”,为纪念与之而命名。
李:先祖子鱼公于唐后期从抚州赤栏门迁虔化清泰乡琳池定居。后裔于宋代播迁汀州、宁化、永定、武平、始兴、连平、平远、大埔、兴宁、蕉岭、南雄等地。
刘:先祖宗臣公,讳韶,唐贞元丙子岁诰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虔州判事,复诏入朝,敕号宗臣,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兼侍讲大学士,后游金精胜地(今宁都翠微峰),旋至安福乡,见山水秀美,遂留居马迹营。殁后朝廷赐葬,其墓据传灌以铁水,号曰铁墓,今为名胜古迹。后裔播迁闽、粤、浙、台等地。
罗:先祖仪贞公致仕隐吉,因家吉丰,子景新于唐昭宗时徙居虔化。历数十年,后裔迁往宁化石壁立业。北宋后,后裔播迁至宁化、长汀、兴宁、大埔、揭阳、长乐、万县、梅县、丰顺、蕉岭、深圳、博罗等地及海外。
胡:先祖陈郎公唐末因避黄巢之乱,由中原徙虔化小布。后裔于南宋时期播迁宁化、汀州、上杭、兴宁、龙川、五华等地。
戴:先祖天赋公于唐末赴虔化令,遂定居虔化萧田坪湖岭。后裔于南宋时播迁宁化石壁、漳浦、南安、蕉岭、大埔、始兴等地。
严:先祖天明公于唐景云年间从浙江桐庐徙虔化唐田。后裔于南宋年间播迁闽、粤等地。
王:先祖天文公、天保公兄弟于后唐年间自吉水徙虔化钓峰上下排定居。后裔于南宋时期播迁宁化、漳州、惠州、邵武、永安及广东等地。
萧:先祖继龙公于北宋初由乐安山湾徙虔化萧田萧坊。后裔于南宋时期播迁汀州,宁化、兴宁、南雄等地。
郭:先祖廷瑞公于北宋初由永丰徙宁都璜村。后裔于南宋时期播迁宁化、清源、潮州、蕉岭、台湾等地。
杨:先祖七郎公于北宋末迁虔化芒东坑。后裔于明代徙宁化、平和、揭阳、大埔、仁化等地。
彭:先祖赞公因五季之乱,从江苏迁永丰再徙虔化廖源。后裔迁雩都、赣县、兴宁,宋时迁宁化等地。
池:先祖裕郎公北宋年间自浙江迁虔化西门鹅鸭塘定居。后裔于南宋时期迁宁化、梅县、揭阳、大埔、饶平等地。
叶:先祖叶华泰(程公)南宋高宗朝任虔州刺史,慕金精山水秀美,遂携子居焉。后裔于明代播迁闽、粤。
陈:先祖习颜公为临川尹,调任虔化令,北宋仁宗朝徙居雕峰定居。裔孙勉,明永乐丙戌进士,官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为明初名臣。后裔播迁龙岩、上杭、汀州、梅州、平远、兴宁、大埔、香港、台湾等地。
黄:先祖峭山公曾任江夏太守,孙日耀公居虔化城北。后裔于明代迁瑞金、于都、兴国、广东和台湾等地。
张:先祖公直公,原居姑苏吴县张家巷,宋嘉定进士,丁丑任虔化县令,留居不返。后裔播迁闽、粤等地。
以上列举32个著姓,为晋、唐、宋迁入宁都的早期客家姓氏,外迁最早在唐季,最多在两宋。明清时期,外迁出去开枝散叶的姓氏更其多,而迁出后又返迁的亦不少。
考察宋以前迁入宁都的42个中原著姓和唐以后向赣闽粤播迁的42个客家著姓,我们看到了客家波澜壮阔的迁徙史。宁都是客家先民进入客家地区的第一站,自赖姓于西晋迁至始,宁都客家已历一千七百余年,可谓历史久远。从播迁情况看,闽、粤乃至湘、川、滇、黔、台、港、海外的许多客家姓氏,都与宁都早期客家有着至为密切的渊源。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客家后裔千里迢迢来宁都寻根问祖,如邱、孙、赖、卢、谢、崔、廖、曾、黎、朱、彭、胡、宋、何、左、王等诸姓后裔。一些姓氏来自外省,一些姓氏来自港澳台,一些姓氏来自南洋、美国、加拿大。孙、邱、赖、卢等几姓,则屡屡来人寻找祖先的家园。
有意思的是,宁都客家姓氏播迁多的闽西、粤北,不仅将习俗信仰带去,连地名也使用故土的习惯称呼。广东梅州主要河流与宁都的主要河流都称为梅江。询之当地学人,得知梅州江名的确是源自宁都的母亲河梅江,而梅州古称嘉应州,宋时才改称梅州。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格文教授在深入考察客家源流后题词说:“江西宁都是早期客家摇篮”。“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
来源:《客家宁都》
宁都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