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尹氏通志》(第四册第七佰四十三页)刊登了题为“永新潞江南塘尹氏开基祖考证的意见”一文。文章就永新南塘尹氏开基祖是谁?同时刊登两篇不同的意见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崇珂公后裔德仁公为南塘基祖”和“濯公后裔重端公为南塘基祖”。
现在,我们就“崇珂公后裔德仁公为南塘基祖”(以下简称“该文”)的原文逐条解读和辨析,从而探讨南塘的开基祖到底是谁。
永新南塘尹氏的开基祖是谁?认为是德仁公的“该文”,展示的理由如下:
“该文”原文:“一、南塘于明隆庆元年丁卯()第一次参加南北五修通谱,该通谱保存在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永新九西村尹伏明家也保存了一部。《五修通谱》页上载:‘善可,字子复,生大德丙午,娶张氏,合葬梅洲园。始居梅洲江,子二:德仁、德辉。德仁住永新仙人担土南塘。’此时,永新竹山支系已参修这次通谱,竹山世系谱上无人徙南塘的文字记载。这是最早也是首次认定德仁公为南塘开基祖的历史依据。”
原文中说“南塘于明隆庆元年丁卯()第一次参加南北五修通谱”。参加修谱的标志是什么,稍有谱牒知识的宗亲都知道,那就是参加修谱支系的世系来源、迁徙情况、以及世系图和该支系所有人的个人资料即齿录(生,殁、娶、衍、葬)等相关内容谱内必须有记载,开基祖的资料尤为详细。然而,原文在没有南塘世系图和人员齿录的情况下,只是凭《五修通谱》里有“德仁住永新仙人担土南塘”一句话,就简单的下了“南塘于明隆庆元年丁卯()第一次参加南北修通谱”的定论,这样没有历史依据的定论是很难使人信服的。
关于“仙人担土南塘”,据考证在离南塘三公里的龙田乡潞江村巴家小组尹家巷至今还叫“仙人担土”。现在只有老的倒了的屋基,没有尹氏族人居住了。也许,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尹氏族人是德仁公的后裔,但是这个“仙人担土”尹家巷南塘与现在的潞江南塘世系上没有任何关联,不是同支派出。因此,《五修通谱》(年)记载的仙人担土南塘并不是现在的潞江南塘。
仅凭“德仁住永新仙人担土南塘”一句话,虽然不能说明南塘参加了《五修通谱》,也不能说明“仙人担土南塘”就是现在的潞江南塘。但是这句话,对研究“仙人担土南塘”世系源流还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就是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在时隔三十余年(年)后的《北派六修通谱》却没有记载了。值得说明的是:《五修通谱》和《北派六修通谱》的主编是同一个人,即永新牛田的学孔公。也就是说,学孔公三十年前就知道宁冈梅州江有一支嫡传分支居仙人担土南塘,且将所知道的载入《五修通谱》了。三十年后在编撰专修北派支系的《北派六修通谱》时,反而对此不予记载。《北派六修通谱》知道而不将“仙人担土南塘”修入,肯定是有原因的(也许学孔公已经考证“仙人担土南塘”不是自己一支而不修,也是可能性之一)。但是,任何说辞都不能排除学孔公在修六修通谱时,摈弃南塘这个“嫡支”不修这个历史事实。
《北派六修通谱》还附有一个外迁录,上面有永新,宁岗,安福,泰和等几乎整个附近北派支系的外迁情况,就是唯独没有南塘的外迁记载。
“该文”原文:“二、明万历年间南北二派各修通谱,北派于万历庚子年()六修通谱时,南塘续二修族谱。万历辛丑年()进士巡按直隶三秦两准盐院龙遇奇撰《南塘大经堂记》,曰:“予续礼之余,过龙溪舅氏家,道经其地,适其祠宇落成,征记于予。爰出其族谱以示,乃知南塘尹氏,盖始迁自吾永宁梅洲江也......。”该《记》详细记载了南塘尹氏源流:‘宋乾德初,保信节度使崇珂公,从征削平《战》乱,有大功于吉,遂为吉州始祖......,季子昭棻奉遗命留家安成,五传至公权,始居富溪牛田,传轸、辅、躬。轸传大林,大林传钧徙永宁,为大富田、为梅洲江、为松山、为古田、为湖头石人、为永新南塘’(详《中华尹氏通志·族史文献》页)。《祠记》已载入《北派七修通谱》,以至未能泯灭。查南派六修通谱,竹山世系谱上无人徙南塘的文字记载。”
1.原文第二条文中说“北派于万历庚子年()六修通谱时,南塘续二修族谱”,可是在这里并没有列举《南塘二修族谱》的任何相关内容。这说明《南塘二修族谱》已经失传。在没有找到《南塘二修族谱》的情况下,任何人以《南塘二修族谱》为依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实都是对《南塘二修族谱》内容极不严谨的猜测。
2.关于南塘本地三个祠堂的堂记《南塘大经堂记》、《南塘修齐堂记》和《南塘孝友堂记》。这三个堂记目前找到的最早记录是记载在比《竹山七修谱》晚一年的《北派七修通谱》上。德仁公祖源地宁岗排下的《宁岗族谱》与《南塘四修族谱》以及南北合修的《八修通谱》上均无记载。原文认为在年修《北派七修通谱》时,南塘同时续修《南塘三修谱》。(原文第四条“北派于清乾隆已巳年()七修通谱时,南塘由文熊、文铁、文煜、建坡诸公续三修族谱。”)这三个祠堂记是南塘本地三个祠堂的堂记,既然在《北派七修通谱》上有记载,那么同时续修南塘自己的三修族谱,就更应该有记载。而《南塘四修族谱》又是以《南塘三修族谱》为依据的,可是为什么《南塘四修族谱》上却没有这三个堂记呢?南北合修的《八修通谱》其中北派部分是承接《北派七修通谱》的,为什么《八修通谱》上也没有记载呢?宁岗排下作为南塘的母派且参加了历届修通谱,《宁岗族谱》上为什么一次也没有记载呢?所以,这三个堂记的真实性值得质疑。
3.原文第二条文中最后说“查南派六修通谱,竹山世系谱上无人徙南塘的文字记载”。遗憾的是《南派六修通谱》失传了。原文提及的“南派六修通谱”,我们至今还没有见到原件或者复印件,故此话的真实性还需要证实。我们认为《南派六修通谱》应该有重端公徙南塘的记载,如果没有,那么年修的《竹山七修谱》里记载的南塘重端公世系,以及南塘二十多代人的齿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该文”作者既然已经查阅了《南派六修通谱》,说明《南派六修通谱》已经找到了。那么,就请说明《南派六修通谱》的具体保存之处,或出示其复印稿件。如果无法证明《南派六修通谱》的存在,则“该文”作者这种做法,实在又是在误导读者。
“该文”原文:“三、清康熙戊戌年(),复建节度公郡祠“捐助银两名目”载:南塘大经堂21两5钱5分,开光等8两4钱5分,共银30两。又《北派祀典》载:复建节度公郡祠增上主位,十五世德仁梅洲江徙南塘,祀始迁室(详《宁冈尹氏十修通谱》)。”
《宁岗尹氏十修通谱》是现代人在上世纪末编撰的,不知道其内容是以哪个族谱资料作为依据。我们认为在辨别、讨论南塘历史性的家族根源问题时,以今人撰写的、近期的资料作为依据其参考意义不大,应该要用年代尽量久远的历史资料作依据,才有参考价值。
“该文”原文:“四、北派于清乾隆已巳年()七修通谱时,南塘由文熊、文铁、文煜、建坡诸公续三修族谱。谱首页载:“永新仙人担土南塘世系,徙自永宁梅洲江,十五世德仁,字文娄,娶张氏,合葬城江虎形。始居仙人担土南塘,子二:晋义、兴甫”(详吉安县长水村保存的《北派七修通谱》)。赐进士及第提督江西学政通政使司副使林枝春撰《尹氏七修通谱序》,曰:“善可长子德仁徙禾川西乡南塘,次子德辉居梅洲江”(详《宁冈尹氏十修族谱》)。再从南塘分房祠记佐证:一是清乾隆戊辰年(),进士颜云耸为南塘鹰公祠撰《孝友堂记》,曰:“新邑西南塘尹,徙自永宁梅洲江,开基祖德仁公传至龙、鵉、凤、鹰乃列为四房......”;二是乾隆已巳年(),进士谭尚早为南塘龙公祠撰《修齐堂记》,曰:“尹君銮客讳建坡,予族侄斯咏之受业师也。.......既尹君拜手言曰:族自永宁梅洲江德仁公徙南塘,历数传衍为四房。我二房龙公,字跃海,有專祠,先人额其堂曰《修齐堂》......,今九邑续修通谱,窃与编辑之末,愿为文记之,以昭来许”(详《中华尹氏通志·族史文献》、页)。又乾隆已巳年七修通谱“各派堂费、主费、刊费乐助银两数目”载:永新西南塘三费共银45两。查时隔年后的乾隆戊辰年,竹山七修谱上出现一个所谓“重端徙南塘世系”,并无相关的文史资料佐证。”
原文第四条1.所录的文字到底是《北派七修通谱》的内容还是《南塘三修族谱》的内容?没有交代清楚,容易误导读者。当然,不管是《北派七修通谱》还是《南塘三修族谱》,成谱时间都比《竹山七修谱》晚,这就排除了《竹山七修谱》所载南塘人的世系、齿录等内容有抄袭他人行为的可能;2.这里又一次拿参考意义不大的现代人、近期编撰的《宁岗尹氏十修族谱》说事。3.最后一句“查时隔年后的乾隆戊辰年,竹山七修谱上出现一个所谓‘重端徙南塘世系’,并无相关的文史资料佐证。”这里的年的时间差距与本条的其他内容看不出有什么关联,不知道作者想要说明什么?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该文”原文:“五、清咸丰五年(),南塘友枰、守谦、协寿、协园、荣魁、特恒、友仁、友福、友腊、协杏、和照等编辑南塘四修支谱,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四川万县知县门婿春晖盛炳撰序,序曰:“今族侄守谦、羽翔等偕余内弟竹苏因修通谱,捡旧草谱细加考核辑为支谱.......,德仁公则善可长子也,由永宁梅洲江始迁南塘为基祖,生子二:长晋义,次兴甫,兴甫再传遂无出。晋义传宽淑,子五......。”八修通谱总裁梅臣公撰《尹氏南北二派分派序》中记载:“林子钧徙永宁大富田......,钧又五传至善可徙永宁江边(即梅洲江),生子二:长德仁,次德辉。仁徙永新潞江南塘。”又八修通谱“南北二派领谱字号”载:绍公位下,称字号永新西乡南塘派(以上详《八修通谱》)。八修通谱既无所谓“重端徙南塘世系谱”,也无其领谱字号,真伪已分辨。这是八修通谱认定德仁公为南塘开基祖的历史结论。”
原文第五条中所说的梅臣公所著的《八修通谱》也就是指《中华尹氏通志》上所转载的《八修通谱之尹氏南北二派分派序》(以下简称此文)。此文在内容和时间上都存在矛盾,并不是梅臣公的原作,而是别人以梅臣公的名义所写的伪作!
为什么说此文是伪作呢?首先,此文记载了潞江南塘为北派德仁公世系,而后又记载了潞江南塘的分支柑子山为南派竹山重端公世系。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现父(南塘宽淑公)北派、子(柑子山学宸公)南派的矛盾;其次,此文的落款时间是咸丰元年(年),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却清楚地写道此谱(《八修通谱》)年成书。也就是说作者梅臣公在年以前开始写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部书要到13年后的年才能完成,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其三,我们已经找到的原版《八修通谱》和梅臣公的《尹氏南北二派分派序》,并没有上述这些矛盾。
原文中还说:八修通谱无所谓“重端徙南塘世系谱”。可是,在江西省谱局已经公开展示过的、完好保存在莲花县白溪尹家的《八修通谱》,不止一处记载了南塘为重端公的世系。是用文字表述的,从南塘的祖源地永新北乡潭塘,到东坑,到南塘,再到南塘的分支湖南攸县柑子山的世系图,“璇,分居潭塘,子振,振生修,修生伊,伊生彘,彘生乐尧,乐尧生奎,奎生明卿,明卿生章甫,章甫分居四都山田,兴甫分居东坑,兴生必逊,逊生重端,分居南塘,端生庆一,一生晋义,义生宽淑,淑长子学定,居培村,二子学震徙居攸县柑子山……”。该文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德仁公为南塘开基祖)是正确的,竟然任意把现实中存在的、对自己不利的资料说成没有,用以误导读者,其研究族史的治学态度实在不敢恭维。
“该文”原文:“六、南塘于年续五修族谱,时隔年,谱牒无存,众说纷纭。幸从莲花县圳头村保存的《八修通谱》中找到了《南塘四修支谱》,由邦焕、邦吉、邦文、邦俚、元昌、元新、亨泰等组成编委会,委托元昌兄弟从莲花圳头借得该谱,并依据该谱文史资料编辑五修族谱。”
原文第六条说“幸从莲花县圳头村保存的《八修通谱》中找到了《南塘四修支谱》”此言也有不实,莲花县圳头村保存的《南塘四修支谱》是单独一本,并不是《八修通谱》之中的内容。原文作者在这里又一次不顾事实,仅凭主观意愿随意编写。
南塘与其主要分支湖南攸县柑子山的世系归属不同,是这一次讨论“南塘开基祖是谁”的起因,也是南塘归属“德仁公”无法解决和回避的矛盾。该文对南塘与柑子山世系源流“父北子南”的矛盾避而不谈,这也是逃避现实、误导读者的做法。
通过对“该文”的逐条剖析、辨别,可以看出“该文”的历史资料依据主要有以下:1.《北派五修通谱》(年)有德仁公徙永新潞江南塘的记源载:2.《北派七修通谱》记载了“南塘大经堂记”,而“南塘大经堂记”又记载了南塘的开基祖为德仁公;3.查阅了《南派六修通谱》,该谱没有记载重端公徙南塘;4.《宁冈尹氏十修通谱》记载了关于南塘人年为重建节度公郡祠捐款的事实;5.八修通谱总裁梅臣公所撰《尹氏南北二派分派序》中记载了南塘为德仁公世系;6.幸从莲花县圳头村保存的《八修通谱》中找到了《南塘四修支谱》。
我们根据对“该文”原文逐条进行了分析、辨别和解答。已经充分论证了“该文”观点的错误。
下面,换一种方法。我们分别把南塘世系按照“该文”的观点接到“崇珂公世系德仁公”名下和按照“濯公后裔重端公为南塘基祖”一文的观点接到“濯公世系重端公”名下,来验证一下之前分析、论证的结果。
首先,按照“该文”观点把南塘世系接入德仁公名下,则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随即出现。这些问题是:
一、南塘母派宁岗排下:1.德仁公祖源地宁岗排下参加历届修通谱,为什么自己的族谱没有关于德仁徙南塘的记载;2.《南塘五修谱》编后记记载,年南塘族人前往宁冈排下认祖,在拜谒德仁公父亲善可公坟墓时发现善可公的墓碑上并没有长子德仁公的名字。而其他儿子的名字都有。
二、南塘本支系的问题:《南塘四修谱》上记载德仁公之子兴甫公与夫人合葬于东坑将军庙。东坑将军庙位于永新县北乡的象形乡,为南派璇公后裔的居住地,与永新县西乡的龙田乡潞江南塘相隔几十公里。谱上没有任何关于兴甫公及其后裔徙居东坑的记载,在当时非常艰难的交通条件下,兴甫公与夫人为什么会劳师动众合葬于几十公里以外的东坑将军庙呢?这不符合常理。
三、“该文”避而不谈的南塘分支,湖南攸县柑子山的问题:1.柑子山的世系归属:柑子山的开基祖学宸公是南塘宽淑公的儿子即柑子山是南塘的分支,这是南派和北派共同认可的历史事实。柑子山的世系源流,现有可查的资料原件从年的《中华尹氏通志》、到年的《柑子山五修谱》到年的《柑子山四修谱》、到年的《八修通谱》、再到年的《竹山七修谱》都同样明确记载柑子山世系为濯公至孚公至璇公至重端公至学宸公世系。柑子山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正是这个世系,是属于南派濯公世系。如果南塘接到德仁公名下,南塘则属于北派崇珂公世系,于是便出现了“父亲”(南塘宽淑公)北派、“儿子”(柑子山学宸公)南派即“父北子南”极其荒唐的尴尬局面;2.《中华尹氏通志》记载德仁公(年生),柑子山开基祖学宸公之子元仁公(年生)。德仁公与元仁公之间直系五代,只是相距32年,平均八岁一代,这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再将南塘按照“濯公后裔重端公为南塘基祖”的观点把世系接到濯公世系重端公名下,以上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一、1.重端公祖源地永新竹山,年修的《竹山七修谱》明确记载了南塘重端公世系、迁徙路线以及二十多代人的个人资料(即齿录);2.宁岗问题(1).因为南塘本来就不是宁岗排下的分支,宁岗排下族谱自然不会记载南塘了;(2).德仁公父亲善可公的墓碑上没有刻长子德仁公的名字,而其他儿子名字又刻了。确实,这件事怎么都有一些说不过去。但是,如果南塘的开基祖是重端公,这件事也就跟南塘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二、兴甫公与夫人合葬东坑将军庙,只要看一下《竹山七修谱》、《八修通谱》和《柑子山四修谱》、《柑子山五修谱》关于璇公及其后裔的迁徙情况就清楚了。“璇,分居潭塘......兴甫分居东坑,兴生必逊,逊生重端,分居南塘,端生庆一,一生晋义,义生宽淑,淑长子学定,居培村,二子学震徙居攸县柑子山……”。因为,兴甫公本来就生活在东坑,由东坑徙居南塘开基的是兴甫公的孙子重端公。兴甫公与夫人生活于东坑就近安葬于东坑是合情合理的。
三、南塘分支柑子山1.南塘基祖是重端公属于南派,柑子山也是南派,父子同派天经地义,也就没有“父北子南”的荒唐局面了;2.德仁公与元仁公之间直系五代只是相距32年,平均八岁一代,这当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了。可是,如果南塘基祖是重端公,其分支柑子山就与德仁公没有任何关系了,德仁公与元仁公的年龄差距自然也不是问题了。
通过以上验证,如果按“该文”观点将南塘世系归属崇珂公后裔德仁公,则世系、辈分、墓葬等等情况矛盾重重。而南塘世系只有归属濯公后裔重端公位下则所有解释都顺理成章、所有矛盾都迎刃而解。
根据对双方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验证,事实证明永新潞江南塘尹氏的开基祖是:由永新县北乡东坑迁来的濯公后裔重端公。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由作者尹小军投稿本平台首发!转载本平台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于“全球尹氏官方论坛”或“中华尹氏宗亲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