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5日,天气很冷,毛主席心里却是热呼呼的。这几天以来,12月30日,消灭了张辉瓒的部队;1月3日,消灭了谭道源的部队。什么喜怒不形于色?该高兴就要大笑几声。毛主席破例起了个大早,从赤坎赶到膏田,看望负伤的红军战士。
赤坎到膏田不过五里路,马儿慢慢走,一会儿就到了。医院院医院门口等候。医院设在膏田陈家大屋里,这是一名陈姓地主的房子,号称百间大屋,戴济民看中了,把医院放在这里,这医院医院的前身。
伤员并不多。这两仗敌人被打蒙了,一面倒,战果辉煌,伤亡却少。戴济医院,看医生护士虽然忙,却井井有条,并不乱。战士们正吃早餐,大部分是自己吃,少数由护士喂食。一位战士坐在床上,左手吊着绷带,右手却用毛笔在墙上写标语;另一位坐在旁边看他写,用汤匙舀着汤喝。看见毛主席,喝汤的战士立即站起来,汤匙叠在碗里,左手把汤碗端到嘴边一仰头全喝了,右手就敬了个歪歪斜斜的军礼。戴济民赶忙喝道:“慢!别烫着!”却还是制止不及。
毛主席却不责怪,他走到床前,看那战士写的是“红军优待白军”,不觉哈哈大笑,问道:“小同志,这个怎么优待啊?”那战士红了脸说:“不是,还有俘虏呢。”“哦,就是不用枪打,只是抓他俘虏?”“不是不是,是还要写上俘虏。”看战士急了,毛主席不笑了,转身对戴济民说:“我知道他写的是红军优待白军俘虏,我们红军战士的人道主义水平比敌军师长都高。我要问的问题是,他怎么不喝汤?”
戴济民这才看到床头放着满满的一碗汤。毛主席说,汤要趁热喝,小口喝,汤要卫生,不要沾了灰尘。刚刚喝完的战士走上前把那汤端上来,是排骨汤,浓浓的汤汁,用汤匙一搅,排骨都带着很多肉。毛主席舀了一匙,尝了尝,说:“好汤!鲜甜啊。”忽然又皱起眉头,对戴济民说:“你看我这几天是不是上火,怎么喝着这么淡,好像没放盐?”“就是没放盐,他觉得没胃口,才不喝。”那端汤的战士抢着说。毛主席突然不吭声,停下来,侧脸看着戴济民。
戴济民抿了抿嘴,用力点了一下头,才回答说:“主席,您教导我们关心战士,关心群众生活。但这一个多月来您忙于筹划作战,您不知道,黄陂小布的群众喝汤全不放盐了,炒菜也很淡,都省下盐来给我们。战士们知道了,汤里也都不放盐:伤病员也主动要求喝淡汤,都签了名申请啊。”
毛主席沉默了,走到窗前,望着青山,很久才转过身来,“从今以后,我毛泽东喝汤也不放盐。”他一字一句,说得很慢,“但重伤员,还是要放盐。没盐,怎么有力气啊。”
八十三年后,年11月3日,一个叫朱旻鸢的北京军旅作家来到宁都小布,写下力作《汤与盐》。他写道:“苏区各县都闹盐荒,缘何唯独宁都有喝无盐汤的传统?这便要从宁都在中央苏区前期的特殊地位说起。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他继续写道:“宁都给予红军的,又何止是盐!仅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期间,驻扎在宁都的红军光粮食就消耗了七、八百万斤,其中大部分由宁都就地解决。而这四个多月的消耗,绝不是宁都人贡献的全部。此后的几年里,宁都还先后向红军借出粮食六百多万公斤,列全苏区榜首。中央苏区县域第一、人口第一的宁都当仁不让地成为物资供应第一的县份。”他得出的结论是:“大粮仓、大兵站、大军工厂、大宁都。大字,是当时宁都在中央苏区的字辈。红军正是吃着宁都的米、喝着梅江的水,度过自己的幼年。从大宁都走出来的这支军队,在历经千难万险、千锤百炼之后,最终成长为当今世界第一红色政权的坚强柱石。”
肉汤、鱼汤、鸡汤、蛋汤、骨头汤、蘑菇汤、玉米汤、海带汤、紫菜汤、青菜汤——宁都的汤,至今无盐。
壮哉宁都!盐,给她力量;无盐,给她更持久的力量!
来源:《美食宁都》
今日宁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