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行进宁都发现精彩——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聚焦宁都”活动在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广场隆重举行启动仪式。40余位来自中央新闻网站、全国门户网站和地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们来到素有“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赣江源头”之称的江西宁都县。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总编辑练蒙蒙出席仪式并宣布活动启动,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廖东根致欢迎词,宁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爱荣主持启动仪式,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副总编何文云代表活动主办方致辞,新华网江西频道记者杜萍代表参与媒体发言。
据悉,此次“行进宁都发现精彩——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聚焦宁都”活动由江西日报社主办,中国江西网、大江网、江西手机报承办,中共宁都县委宣传部、宁都县商务局、宁都县旅游局、宁都县果业局、宁都县小布镇人民政府协办。活动以“行进宁都发现精彩”为主题,集中展现宁都在“解放思想释活力,实干担当促振兴”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新亮点、新成就、新经验。
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廖东根发表致辞
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廖东根在致辞中说,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82万。建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宁都县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省委十六字方针和赣州市委“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解放思想,实干担当,纵深推进“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壮大总量、集聚发展”战略,经济、文化、民生、旅游等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展现了经济发展的“宁都速度”,树立了加快发展的“宁都样板”,创造了振兴发展的“宁都经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副总编辑何文云表示,中国江西网将联合全国多家媒体通过自身优势的媒体平台,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专题等多种手段,通过PC端、微博、 媒体代表合影
此次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行程为2天,将先后参观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国家4A级景区翠微峰、永宁寺、水口塔、宁都县幼儿园、小布镇大土楼新村、誓师广场、红色旧址群、电商产业园、赣东南跨境商品展示中心等地方。
网媒行进宁都发现精彩参观第一站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1月19日上午,参加“行进宁都发现精彩”全国网媒记者采访团参观活动第一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感受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历史。
媒体记者们参观纪念馆
当天上午,纪念馆工作人员向媒体代表介绍了中央苏区的开创历史,媒体代表一行观看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示意图,红一方面军成立序列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深入了解反“围剿”历史。记者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分享红色宁都。“进入纪念馆,感觉回到了战争年代,体验到革命年代的不易,让我们懂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赣州交通广播记者张凤说。
中央苏区历经了5次反“围剿”战争,园内有5座天然形成的小山包,每座山上都建有一些和反“围剿”战争有关的小景观。如园内的五号山头,山上的建筑物远远望去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这是“胜利之门”,寓意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走向了胜利!
在园区广场上可见6根大圆柱,代表了红一方面军的红1、3、5、7、8、9军团6个军团,当时这几个军团,就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主力军;纪念馆馆体整体建筑的造型犹如一把枪托,旁边高耸入云的建筑是枪杆,其寓意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的高度为30.10米,代表着年10月,拉开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序幕;馆前的48个台阶代表着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经过了4年,也就是48个月的艰苦历程。
上台阶步入序厅,雕塑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前面是反“围剿”的关键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一组圆雕,后面象征五次反“围剿”的浮雕,虚实相间、气韵灵动,栩栩如生。
大型半景画《黄陂大捷》、《广昌保卫战》,动态沙盘《红四军进军赣闽》、幻影成像《宁都起义》等,采用声、光、电等现代陈展手段,再现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者们在观赏后,纷纷赞叹,太真实了。
据了解,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所反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军事纪念馆。整个纪念园区占地面积亩,馆体总建筑面积㎡,馆内的陈列展览面积㎡。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涵盖了五次反“围剿”战争革命内容,填补了我国无全面展示我党我军这段光荣历史纪念馆的空白,突出展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时期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再现了反“围剿”战争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历史和中国工农红军坚韧不拔、浴血奋战的场景。纪念馆紧扣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史这一主线,突出展示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雄浑、厚重、大气”陈展特色。年2月被列为江西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年12月23日开馆至今,共接待社会各界游客近万人次。
宁都在反“围剿”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主战场,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县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的“金砖四县”之一,更是苏区摇篮!
登翠微峰品香文化全国重点网媒记者感受奇妙翠微
全国重点网媒记者感受奇妙翠微
翠微峰景区内金精洞
宁都翠微峰景区,古称“金精山”,周围有几十座丹霞石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翠微峰。这里山峰如簇,峦奇石诡、谷清涧秀、岩深洞幽,处处艺术象形,奇妙无比。1月19日,参加“行进宁都发现精彩”的全国重点网媒编辑记者采风团来到这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一探究竟。在翠微峰金精洞,网媒编辑记者们还观看了精彩的香文化表演。
金精山旅游文化起源于汉,相传民女张丽英在金精山修道成仙,邑人为纪念她,在山中设坛奉祀,因此,金精山的各种传说无不与张丽英相关,如金精洞是长沙王吴芮欲娶丽英派兵所凿,双桃峰是丽英入山修道时拾得两颗核桃食后吐出的桃核,披发峰是丽英升仙时留下的长发,狮子峰是丽英的座骑,浴仙池是丽英沐浴的仙湖等。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列金精山为道家七十二福地第三十五福地,宋徽宗亲笔御赐张丽英为“灵泉普应真人”后,金精山的道教文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全国网媒编辑记者用手中相机记录翠微峰美景
从东进入景区,沿砖阶拾级而上,过锦绣谷口,右转登一线天,抵翠微峰下。
据导游介绍,翠微峰海拔为.8米,山体呈南北走向,长约米,宽约米,四面绝壁如削。从东看,翠微峰像一叶巨帆;从西看,它像一艘航船,传说仙子张丽英驾驶它出游海上三岛,归来就停泊在金精洞口;从南看,它像一柄宝剑,有人说这就是丽英仙子炼就的“彩虹剑”,至今峰前还留下许多横七竖八的“试剑石”;从高处看,它像一只飞翔的翠鸟,向山峦汹涌如大海的南方飞去。
从山峰的根部一个不大的洞口往上登,右转之后,登峰之路突然陡峭起来,便是一片漆黑得“暗桥”,过了“暗桥”眼前就会一片光明,但是路已经不好爬了,要手脚并用到山顶了。
据悉,唐德宗年间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农兼侍讲大学士刘宗臣游览金精十二峰后,被其美景吸引,便从京师迁来此处,唐末堪舆大师廖瑀更以“金精山人”自居,理学大家朱熹高足邑人曾兴宗著文授徒于“水竹幽居”,兴宗孙曾原一隐居于此,结“江湖吟社”,被海内诗人称为“诗人宗之”,开宁都“诗国”之先河。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买下翠微峰,在峰巅建堂构屋,遍栽桃、李、梅、竹,开凿池塘,种植荷花。“易堂九子”在峰顶筑有“易堂”,办馆兴学,潜心著作,留下传世之作三十余种上千余卷,博得当时名家称“宁都学显”、“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的赞誉,使宁都在“诗国”美称之上,又添“文乡”之誉。
香文化表演
在翠微峰景区多处可见战争期间留下的暗堡,并建有怀功亭,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赤卫队、游击队在围困翠微峰地主武装靖卫团达一年之久。年,国民党要员白崇禧、何应钦于3月来宁都,在金精洞召开会议,授意江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黄镇中修筑工事固守翠微峰。8月,解放军开始围攻翠微峰,9月初攻下翠微峰外围山寨,9月23日发起总攻,攻占了所有峰寨,占领了绥靖司令部,共俘获国民党官兵人,抓获解放军渡江后国民党唯一最高级别将领—中将黄镇中。翠微峰战役是解放军渡江后最大一次山地剿匪战,是革命传统教育典型、生动的题材,具有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著名电影故事片《翠岗红旗》就是以此为题材摄制的。
网媒记者走进气势恢宏的永宁寺寻“宝塔镇河妖”之典迹
在参观完翠微峰景区后,1月19日中午,“行进宁都发现精彩”全国重点网媒记者采访团来到了永宁寺和永宁塔,庄严雄伟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庙宇阁楼让网媒记者们叹为观止,富有历史传奇故事色彩的水口塔则颇具神秘。
因永宁塔而建寺,永宁寺建于明代万历壬辰年间(公元年)。永宁寺始名“永凝寺”,清康熙五年(年)重修,改名“塔下寺”,新中国建立后改名永宁寺。永宁寺为省重点寺院,也是赣州市(地区)佛教协会的发源地,年赣州市(地区)佛教协会筹备工作小组在永宁寺成立,年荣获“首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媒体记者争相拍照
一下车,网媒记者们就纷纷被永宁寺的大门吸引着,高大雄伟、雕刻精美。来自网易网站的记者代表说道:“这个寺院非常的大气!”
进入大门穿过庭院便是庄严地天王殿,据了解,永宁寺原规模不大,3间土房占地仅一百余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念佛堂、万佛堂、观音殿、真君殿、藏经楼、钟鼓楼、斋堂、僧寮、居士楼、山门、碑廊、修禅广场和放生池等丛林建筑群,占地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
近几年,香港居士来寺举行过水陆法会多次,广州、香港、南昌、赣州等地居士常来朝拜礼佛,永宁寺已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佛教寺院。为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推动塔山景区建设,8年,县政府将水口塔划归永宁寺代管和建设,实施“塔寺一体化”管理。
在永宁寺后面矗立着颇具历史和传奇故事的永宁塔。永宁塔俗称“水口塔”“南门宝塔”,位于梅江西岸,原塔下有深潭,始建于明万历壬辰年(公元年),最初叫永凝塔,由知县莫应奎倡建,知府黄克缵、署县推官韩子祈捐俸。塔高九层,清乾隆二十六年(年)塔顶被飓风刮去两层,仅剩七层。乾隆四十三年(年)对宝塔进行了一次维修,年再次重修。
永宁塔塔身八面重檐,现存七层,高39米,塔身由外壁、内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内廊中有阶梯可通上下各层,塔心的东南西北各设一门,塔心室内与内廊时应相通,外壁也设四门供游人登临远眺。二层以上设有塔门,虚实相通,从底层南向塔门沿级再逐级上顶层,上下可不重路,可谓曲折回环如入迷宫。
网媒记者参观永宁寺永宁塔
据了解,永宁塔遵循乾北坤南,以子午线为中轴,按文王八卦后天图的方位布局。塔底层外壁四门之首,各按自然方位镶嵌浮雕八卦图案;塔身分八面,即“乾天启运”“坎水生精”、“兑风横秋”、“坤维奠位”、“离明挹秀”、“巽榜传芳”、“震蛟腾汉”、“艮峙凌霄”共赞风水宝地。该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是楼阁式砖塔的优秀代表之一,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塔内铸有真武大帝,意在塔有真武大帝镇守,保风调雨顺、太平昌盛、荫福万家,因宁都素称“文乡诗国”,永宁塔又称“文风塔”,年江西省政府公布该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梅江在城南的拐弯处有一个龙潭,潭中住着一条蛟龙,蛟龙经常作怪,使得河水泛滥,淹没城池。有一个十分乐善好施的叫“叶伯”的人,得到高僧指点,要在潭中建塔,镇住蛟龙。可是一船一船大石倒进龙潭,立刻就无影无踪了。这时,叶伯想起家中的那只聚宝盆。他把聚宝盆拿来,往盆里装满土石,猛地投入潭中。随着一道金光,只听得一声巨响,霎时潭中升起一座小山。失去了聚宝盆的叶伯,耗尽全部资财,只建起塔的下面三层。后来,通过众人的努力,塔自然就建起来了,名字就叫永宁塔,使蛟龙不再兴风作浪。从此,宁都成为真正的安宁之都。
在参观永宁寺和永宁塔后,网媒记者们意犹未尽,对永宁塔的传奇故事更是津津乐道,来自新浪网的记者代表发微博写道:“院内寺庙气势恢宏,屋后的水口塔也十分值得一看,相传此塔还有还有‘宝塔镇河妖’的典迹可寻。”
网媒记者聚焦宁都县幼儿园:简直萌翻了
网媒记者参观宁都幼儿园
幼儿园小朋友们在上室外活动课
网媒记者与小朋友一起做手工
1月19日下午,参加“行进宁都发现精彩”活动的全国重点网媒记者采访团来到宁都县幼儿园。
走进幼儿园,大厅摆放着用魔方制定的营养食谱吸引了网媒记者的注意,五颜六色的魔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营养健康的搭配。活泼的音乐,动感的舞蹈,孩子们的可爱模样带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快乐的童年,孩子们还制作了新年礼物送给网媒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新年祝福,网媒记者纷纷赞叹:“哇,小朋友们好有爱,简直萌翻了!”
宁都县幼儿园负责人介绍,该幼儿园投资多万元,项目于年10月开工建设,年8月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占地面积22.89亩,园舍面积达1.06万平方米,可开设36个班级,容纳名幼儿,所有设备设施均以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的省级示范园标准配备,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优良的公办幼儿园。现有大、中、小教学班21个,在园幼儿名,在园教职工80人。
幼儿园环境优美,活动室座北朝南,教室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户外场地绿化面广,空气新鲜,日照时长充足,能满足幼儿的各种活动需求;每班有教学一体机、教学实物展台、音乐广播系统;有橡木桌椅、单人单床、书包柜、数码钢琴;有冷热直饮水和茶杯、毛巾消毒设备;有丰富的区角橱柜和操作材料,能满足幼儿的自选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幼儿园小朋友给网媒记者们送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
据了解,近些年来,宁都县围绕“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坚持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来抓,把教育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谋划,把教育工作作为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来解决。
年以来,投资4.5亿元改善教育基础条件。新改建校舍27.05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新建宁都县第六小学、宁都县实验小学、宁都县第九中学、宁都思源实验学校、宁都县特教学校,回购宁都私立青云学校创办宁都县第八中学,回购宁都师范创办宁师中学,增加学位1万余个。新建县级示范幼儿园1所,乡镇(村)幼儿园56所。每年招聘新教师名,招聘数量破历年之最,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
制定实施了《宁都县中小学保学控辍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实行“三层两线”承包责任制,即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民,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农户,教育局干部包片包校、校领导包班、班主任教师包学生的双线承包工作制;另一方面实行了保学控辍工作考核制度,将保学控辍任务纳入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结果列入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考评内容,作为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上举措,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近三年呈逐步上升态势,-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分别为:人,人,人。
责任编辑:乐腾飞
来源:中国江西网
更多精彩戳下方“阅读原文”,把江西装进口袋里↓↓↓
李明水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