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中国宗祠文化旅游第一村东龙

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无论是驱车前往还是步行而至,东龙古村总是有让人恍然到了陶公笔下桃花源的感觉。   

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日的东龙,完整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多达多栋,其中仅祠堂就有38座,此外还有书院2座,义仓2座,庙宇2座,居民建筑多座,被人称作“中国宗祠文化旅游第一村”。明代临川陈际泰称其为“万瓦参差,如一大都会”。曾经以有“百座祠堂、百口水塘、百间大屋”而名扬江西。至今在村中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星罗棋布,蔚为壮观,以至法国汉学家劳格先生说,在东龙拍一部清装电视剧,可以不用布景。

文峰塔原位于水口外侧的一小山上。由东龙李氏外甥、明都察院副都御使陈勉捐资修建,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雍正五年重建,并将塔址移到了今天的位置。现塔为砖木筒式结构,外呈六棱形,高七层22米,底层周长17。2米。这塔另一个名字叫湖心塔,村中有大大小小百口水塘,联成一片,如同一湖。凭高而望“湖”中碧波荡漾,莲荷亭亭,文峰塔倒影于水中,其景如诗如画,是东龙十景之一的“塔影湖心”,有诗赞云“七层古塔插云宵,倒影湖心景孰描。追会都堂当年赐,万载流芳仰高标”

东龙古村的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所有建筑均保留了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结构多采用国内现已少见的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形式。其余构件,从童柱、枋头、雀替到藻井、漏窗,大多饰以精美的镂空、圆雕、浮雕及描金、彩绘装饰。

李氏上祠座西北向东南,长30米,宽25米,占地约平方米,门面为“凹”字斗形,门外朝门有六根大柱,中有大门,两边有侧门,属府第式结构,分为上、下厅,共用42根大柱支撑,墙木分离,柱与柱之间由方木连结,榫头多雕有莲花,中间隔一天井,左右为厢房、厨房、膳厅。整个建筑由砖木构成,画梁雕栋,工艺精湛。

“东里一望”,建筑大门都朝东而得名。它占地平方米,内由祠堂、廊房、厢房等多间房屋组成,人称“百间大屋”,是东龙村最大的古建筑。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善于经商的东龙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本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又从沿海带回食盐、布匹、海产品,资本雄厚一些的村民,甚至在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东龙先民可谓腰缠万贯。

东龙村是客家人从宁都前往福建境内的捷径,当年,李氏先人迁居到此后,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并在山间盆地修建村庄。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

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的“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每年正月或七月之吉日玉皇宫要分儒、佛、道三坛同时进行醮会。进行醮会期间全村要清堂扫屋,洗涮碗盆,沐浴更衣,户户斋戒,市面上禁止出售荤腥。其中儒坛设于玉皇殿,佛坛设于观音殿,道坛设于楼下前厅。

玉皇宫在东龙村的东南部,里面供奉着道、儒、佛三教神灵,千百年来这里一直香火旺盛。村民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庙会和宗教活动,在玉皇宫里,不同信仰的村民不分宗教教派,一起敬神,相互尊重,交流融合,和平共处。

李氏下祠:下祠距上祠仅50米,与上祠同在一条轴线上,为了不阻挡上祠的“朝向”,其造型略显宽敞低矮,形似生蛋俯卧在地的母鸡,其先祖欲使子孙人丁兴旺,后人称之为“鸡婆形”。该祠由下祠开基祖李大郎后裔十七世李思常(东山公)及其子孙出资建造。动工兴建于明正统九年(年),竣工于明宏治四年辛亥(年),历时四十八年建成。祠高12米,宽约35米,长约30米,总面积达0多平方米

东龙的宗教和谐只是该村和谐文化的缩影,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东龙村衍生出丰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以独特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宗教和谐、宗族和谐、人文和谐在这里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和谐文化现象。

从古至今,东龙人以小房族为单位居住在一个房祠内,这些族人分家不分心,他们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有困难时,大家共担。同时,为了维持这种和谐氛围,每年春节,同房的族人,都要在房祠内共同行祭祀之礼,孝敬祖先,并通过族人之间的拜年(恰似今日之团拜),增进房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化解平日里的矛盾和恩怨。

李氏下祠与其它祠堂相比面积并不大,但是进去后不仅不会感觉小,而且会感觉到特别的宽敞、明亮。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当年设计者在考虑到下祠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可能建的太大、太高,于是采取了“梁挑介柱”的技术。

李氏下祠祠门当中高悬“李氏家庙”及上面这块匾额,彰显了家族过去的荣耀与繁华。祠门分设为一大二小三扇门,平常只开一扇侧门,举行清明大祭时会将三门齐开,以示隆重。

李氏下祠祠内不建造墙体,用75根大杉木圆柱作为介柱,同时屋顶用纵横交叉的横梁方木条穿缝斗榫支撑,这样使得整个空间视野开阔,同时也让人感到整个建筑宽敞大气。同时为了使建筑能够更加符合力学原理,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可以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同时又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墙倒屋不倒”作用。为了避免建筑单调、沉闷,工匠们将榫头设计成了鲤鱼、莲花、龙凤、麒麟、象鼻等等。使得整个建筑庄重简朴之余,富有清雅秀丽之气。

在众多和谐要素中,人文和谐正是重要的黏合剂。从村子里的大小宗祠内均保留了学馆建筑,可以看出东龙村当年学风的兴盛。早年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以鼓励族中子弟奋发读书、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这种风气一直流传至今,村民们哪怕家里再穷再苦,也尽量供子女上学。这份难得的人文和谐,使得东龙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史记载,仅明清两代东龙村就出过科举人才多名。

南窗祠:位于村中心的下背街,为十九世春薰的祭祀祠堂。祠内原有6根巨杉梁,当年大平天国天京沦陷,幼天王洪天贵福率部南逃到石城被俘后,其残部在此祠中隐藏了数十天之久,那时正值冬天,士兵为御寒,便砍祠内巨梁烧火取暖,但恐祠堂倒塌,每梁只砍一半

在这个令人陶醉的古村落中,既有美轮美奂的古建筑群,也有天然造就的自然景观。其中巽蜂插天、虎嶂乔峦、塔映湖心等著名的东龙十景令人啧啧称奇。这里的每个景点都有动人的故事,都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每个景致独立成篇,看东龙十景,如同走进人间仙境。由于历史的变迁,东龙村由曾经通往沿海的交通要冲,变成了山区小村落,正因如此,使得东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没有受到破坏,成为旅游开发的富矿。

李氏下祠祠堂前有宽广的墀,为“藏风纳气”所用,墀前建有一巨大的照壁,壁前植有古杉树两棵,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李氏家族的兴盛和繁华。

这里是东龙的水口处,也是东龙船形的最前面,真正的处在风头浪尖上。这座桥由二十三世李一举独资建造,桥名为玉虹桥,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一孔石拱桥,长12米,宽7米。按风水之说,东龙的三条小溪的水在此汇合后,便跌入了一条十余丈高的峡谷中,对聚财十分不利,建此桥即可以方便行人,又能起到留住财气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桥当时取名“兴隆”,意指兴旺发达,拢财聚宝。每当到夏季东龙雨水多,水流汇集于此,如奔腾烈马奋涌向前,景象非常壮观。

让人称奇的是,在桥下水潭有一石如罗汉仰卧,坦胸露肚,头部五官清楚,手脚分明,状如罗汉晒肚。这便是古东龙十景之一的虹桥锁水,有诗赞云:“虹桥横锁一村流,飞泻流水成瀑布。诗情画意神仙景,醉倒罗汉忘归途”

在东龙村的村西南,有一大片古老的建筑,因其内有百间房屋,所以称其为“百间大屋”,也称“东里一望”,或“仁方公祠”。百间大屋距村中心约米。由李氏下祠二十七世李泰恕,又名李仁方建造。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年),峻工于乾隆二年(年)。该建筑类似客家围屋。由祠堂、住房、学馆、绣楼、仓库、庭院、雕楼、护墙等组成,总面积达多平方米。

整个“百间大屋”分为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大部份

这是西园一角,主要用于接待,内设客房、客厅、议事厅等

本文来源于若愚的博客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fc/28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