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
年4月25日图为会昌县麻州镇增丰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和春日美景相得益彰。赣州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后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4月26日,从江西省贫困县脱贫退出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赣州市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赣县区4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赣南革命老区11个贫困县自此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
站在历史的节点长长回望,这样的喜讯,怎能不让赣南老区人民刻骨铭心!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开展红色政权探索,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赣南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之后在新中国建设中,赣南资源贡献也透支甚巨,以致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比较困难;今天,赣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取得耀眼战绩,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南.06万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出列,全市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26.71%下降至0.37%……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实干攻坚的结果。
中央号令,迅速化为攻坚实践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年6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若干意见》赋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五个战略定位”,第一个就是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其他四个战略定位,也跟助力赣南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息息相关。
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令:“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和赣州视察,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由于历史透支过大等方面的原因,这里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有11个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个“十三五”贫困村、个深度贫困村、.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没有老区的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完整的。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老区的脱贫攻坚始终牵挂于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指导和推动赣州脱贫攻坚。
“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老区振兴发展时代荣光”……总书记的殷殷关怀,点燃了赣南老区人民的希望和信心,更激荡起赣州向贫困宣战的决心和干劲。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赣州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人财物“三集中”“一边倒”的攻坚态势,把党中央号令迅速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
高位推动,压实政治责任。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市委书记李炳军带头谋划、部署和推动,在脱贫攻坚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年6月,他深入宁都暗访调研,发现该县脱贫攻坚存在诸多问题,当即启动问责风暴,在全市上下进一步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年7月中旬、8月上旬连续召开两场大会,分类别分批次对贫困县、已摘帽县和非贫困县脱贫攻坚进行专题调度,分类指导,掀起全市脱贫攻坚“三集中”“一边倒”的新一轮高潮;今年3月9日,又召开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密集出台4个重大政策文件,开展挂牌督战,实施“清零”行动。近年来,他密集深入基层调研、明察暗访,足迹遍布全市所有县(市、区)、个乡镇,即便在疫情期间,也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与22个市直行业部门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多次分类分行业主持召开协调会、调度会,经常不打招呼到基层督战。其他市厅级领导靠前指挥,遍访挂点县(市、区)贫困村,推动工作落实。
尽锐出战,锤炼干部作风。在脱贫攻坚战场锤炼识别干部,增强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党的执政根基得到巩固。“90后”第一书记刘源,与妻子一起自愿到最边远的村驻点扶贫;“最美新娘”范友馨,上午还披着婚纱,下午就下村扶贫……带着庄严承诺,赣州选派优秀干部挂村包户,与贫困群众结成“亲戚”,共解脱贫难题。全市向个行政村均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在岗驻村工作队员共名。18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岗位上,把生命奉献给了扶贫伟业。
加大投入,保障资金需求。年至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脱贫攻坚资金.78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就业促进和住房、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
内外兼修,凝聚强大合力。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国家部委倾情支援赣南老区脱贫攻坚,54个省直单位定点扶贫,“互联网+”社会扶贫吸引大批爱心人士、社会资本聚力赣南扶贫。全市有家企业(商会)与个村结对帮扶,共实施项目8个,投入资金10.46亿元,受帮扶贫困人口23.96万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攻坚克难,确保每一项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赣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精准聚焦,靶向发力贯穿全程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市扶贫办主任罗瑞华说,在脱贫攻坚战中,赣州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偏移,打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组合拳,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针对千差万别的贫困原因,梳理剖析、找准症结,对症开方、因户施策,确保扶一户、成一户。
精准识别,是靶向发力的基础。赣州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标准,分级负责,采取按收入倒排、由群众评议等方式,逐村逐户拉网式调查摸底,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深入细致做好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复核认定和建档立卡工作。
如果说,精准识别是为了确保“扶真贫”,那么,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就是要切实解决好“真扶贫”“见长效”的问题,确保脱贫的高质量。
“以前一家四口靠几亩薄地过日子,哪敢想能到城里享生活?”于都县沙心乡红光村村民袁石原在县里的帮扶下,享受到深山移民搬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多元化帮扶政策,不仅在县城安了家,夫妻俩还在工业园找到工作,孩子入学、家人就医等难题得到“一揽子”解决。
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建成芦笋、黄瓜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贫困户袁仁辉高兴地告诉记者,家里的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务工有收入,资金入股还有保底分红,全家早就脱贫了!
近年来,赣州市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瞄准症结,进行“点穴式靶向施治”,释放扶贫政策叠加效应,千方百计提高脱贫质量。
——产业扶贫“换穷业”。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脐橙、蔬菜、油茶、畜禽、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每个乡村至少发展一个特色产业,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中,形成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项目、户户有收入渠道”的赣南特色产业扶贫格局。
——安居扶贫“挪穷窝”。全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让8.69万户贫困户直接受益;易地搬迁扶贫,仅年以来全市就一共建设集中安置点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此外,建成农村保障房套,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现“拎包入住”。
——生态扶贫“改穷貌”。以上犹县为例,作为全省生态扶贫试点县,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发展园村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点),开发生态就业岗位,探索出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
——教育扶贫“斩穷根”。为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仅年,全市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3.6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17亿元,有力保障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失学。
——健康扶贫“除穷因”。仅年以来,我市财政就累计投入8.35亿元,按照每人每年元的标准,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从而为贫困家庭构筑起“四道医疗保障线”,城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1.99%。
——兜底扶贫“断穷忧”。按照“应保尽保”要求,目前我市农村低保对象共计32.75万人,年以来全市累计支出农村低保金31.4亿元,为特殊贫困人口兜牢了脱贫底线。
……
靶向施策发力,精准到户到人。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措施,让贫困群众陆续实现脱贫摘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11个脱贫摘帽的县(市、区),群众满意度均超过97%。
务实创新,用心书写赣州答卷
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赣州因病因残致贫户占到了贫困户总数的49.32%。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我市在全国首创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制度,获国家卫健委好评并向全国推广。
“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全国就业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全国‘万企帮万村’片区座谈会”“全国消费扶贫现场会”等先后在赣州召开……赣州不断创新方法路径和体制机制,探索可复制、适推广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多次得到向全国交流推介扶贫脱贫“赣州经验”的机会。
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充盈创新智慧和为民情怀的“赣州经验”层出不穷,屡屡登上央媒省媒,广获 增收要长效,产业最重要。赣州首创和推行“五个一”机制,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在“致贫原因—地方实际—产业发展—收益促进”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子。全市产业扶贫联结贫困户26.67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92.8%。
促进就业,是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又一条重要途径。赣州创新举措,多渠道促进就业扶贫,通过转移输出、建设扶贫车间、开拓扶贫专岗等综合措施,引导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年以来,全市累计帮扶15.53万名贫困劳动力走上就业增收脱贫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赣州在全省首创“农家书屋+电商”新模式,建设兼具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文化服务站点,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同时,建立电商学院,定期开展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务工技能和工资水平。
“互联网+扶贫”,也是赣州探索的一条好路子。到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个,其中贫困村电商服务站个。宁都“励志园”是一个由12名残疾人组成的电商创业团队,其人其事被列入中央“砥砺奋进的五年”成果展,创办人廖竹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年近九旬的廖秀英依托一手好腌技和“邮乐购”电商扶贫站成为“网红”,登上全国脱贫攻坚奖领奖台,捧回奋进奖奖牌,“廖奶奶咸鸭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作为全国社会扶贫网先行试点地区,赣州充分挖掘社会扶贫网平台潜力,破除区域障碍,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的桥梁。全市累计注册爱心人士.7万人,注册贫困户37.3万人,发布物品需求63.8万件(次),完成物品对接55.4万件(次),对接成功率为86.86%。
在石城县,一项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千人铸造计划”得到大力实施、受到广泛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发展,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和底气,赣州积极探索推行资源利用、产业带动、资产经营、服务创收、土地开发、政策利用、异地置业等7种发展模式,制定出台了15条扶持政策措施。至年底,全市5个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全部脱壳向富。
年,赣州又在全省率先开展精准防贫保险试点探索,南康、大余、崇义等8个县(区)共投入保费.万元,参保25.万人,已理赔人,获赔金额逾万元。目前,赣州精准防贫保险的做法正在全省推广。
感恩奋进,接力续写红土荣光
一项项帮扶政策、创新举措的精准落地,让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在赣南大地化为生动实践,带来破茧蝶变。
近年来,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逐步缩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由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四成提升到了五至六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9.5%,年增长9.3%,年增长8.5%,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近5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位列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等革命老区之前。
红土巨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到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小至村民住房、老表喝水、学生读书。
瑞金市黄柏乡龙湖村脐橙种植大户邓大庆激动地说:“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党和政府把各种扶贫政策都带到了我们百姓身边,村里的产业得到了大发展,贫困户的收入每年都有很大提高,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和政府想得周到,把我们从山窝窝里搬出来,新居就建在镇里新圩,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周边环境卫生比之前的老家好太多。”龙南县程龙镇53岁的贫困户钟礼红说起异地搬迁的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穷怕了,想走出大山去务工,可老婆孩子还要照顾,想走也走不了哇。”曾经的两难选择,如今已成为定南县鹅公镇留輋村村民胡桂明的“过去时”。年,他在村里的榨油坊务工,收入多元,加上还有一笔毛竹林收入,去年底他家顺利脱贫。
……
实现整体脱贫的赣南老区人民,有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每一个人都铭记党和国家的殷殷关怀、深情大爱,众多百姓自发筹资修建铭恩亭、报恩桥,发自内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措施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个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赣州不懈致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前瞻谋划、内外兼修、主动作为,在积极争取新一轮振兴发展重大政策支持的同时,认真解决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边缘户扶持发展措施、致贫返贫预警监测机制等,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确保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
上下同欲齐心干,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的赣州,到处可见整齐漂亮的农家院舍和充满活力的创业人群。全市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站在“百年目标、全党使命”的高度,投身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和“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火热实践。(特约记者朱海鹏、记者刘青摄、记者钟义勇、刘效江、温居林)
来源:赣南日报
了解更多麻州镇动态,
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