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論史,涉及嶺南,多言“南蠻”,為南方野蠻之地,殊為不當。
《書經·堯典》“分命羲仲,宅禺夷,曰暘穀,寅賓日出,,平秩東作。”“禺”通“隅”字,海禺、海邊。《禹貢》“禺夷既略”。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古名。暘:意謂太陽出來;暘穀,地名,,在今山東省蓬萊島,堯帝時在此設東方觀日點,由羲仲負責。《書經·舜典》“蠻夷率服”、“蠻夷猾夏”。猾::侵犯。夏:華夏,上古時最初特指今山西省汾河流域至太行山一帶平原地區“夏原”,為華胥氏長子伏羲後代尤其是炎、黃二帝族主要活動區域,,最早進入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故稱“華夏“。禹始封夏伯,,得賜姓姒氏,封地即今山西省夏縣禹王城廢墟,後繼帝位,父傳子而家天下,故稱國號為“夏”。《書經·大禹謨》“四夷來王”,四夷:指東、南、西、北四方之夷,四方都尊夏禹為王。文獻記載中,“夷、蠻、荒、流”都是上古時代特有的地理區域名詞,以距離王都的一定遠近裏數來劃分。
《書經·堯典》“朕在位七十載……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卑義?’僉曰:‘於,鯀哉。’帝曰:‘籲,弗哉,方命圯族。’嶽曰:‘異哉,試可乃巳。’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西元前年丁亥,從中原大地開始,山洪暴發,洪水滔天,堯帝徵求諸位大臣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眾臣及四岳官長姜伯夷都一致推薦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鯀,於是堯帝封鯀為崇伯,封地在今河南省嵩山一帶,派他去治理洪水。同年,堯帝舉用30歲的舜,選他為接班人。舜也是顓頊帝的後代,顓頊帝生虞幕,虞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瞍,瞽瞍前妻生舜,後妻生象。西元前年辛卯,90歲的堯帝禪位給34歲的舜。
西元前年乙未,鯀治水九年來,毫無計畫,到哪里都是採用圍堵攔截的辦法,哪一處洪水都治不服,人民怨聲載道。舜稟命堯帝,罷免鯀的官職和封地爵邑。鯀不服,被流放到羽山。次年,舜起用鯀的次子即18歲的禹為司空之官。禹在伯益、皋陶的輔佐下,採用疏導的辦法繼續治理洪水。當時禹剛新婚四天,《書經·虞書·益稷》“予創若時,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迪有功。苗頑弗即工,帝其念哉。也。薄:迫也,九州之外,迫于四海,每方各建五人以為之長,而統率之也。聖人經理之制,其詳內略外者如此。即:就也,謂十二師五長,內而侯牧,外而蕃夷,皆滔行有功。惟三苗頑慢不率,不肯就工(不願意參加治理洪水),帝當憂念之也】。”
西元前年丙申,18歲的禹剛剛與塗山國公主新婚第四天,就被舜任命為司空之官,與伯益、皋陶一起,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平治洪水。前五年,禹採用父親鯀的老辦法,治水失敗;後八年,禹集思廣益,與參與治水的人們摸索出疏導的辦法,治一處疏導-處,,處處洪水逐漸導入大海。
西元前93年戊申,大禹治水歷經十三年,終於大功告成,登苗山,彙集治水諸侯計功,以九州所獻金屬鑄成九鼎,圖像九州方物,進獻《禹貢》,與舜一起,輔佐堯帝劃分天下為五服,制定九州貢賦制度。
《書經·夏書·禹貢》“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堯帝建都陽城。以陽城為中心,半徑裏範圍內屬甸服,為天子食田采邑,庶民貢賦分為五等:1、距陽城裏範圍內,將收穫的莊稼(小米)應上貢的份額連禾稈一起全本交納,禾稈主要作為修蓋房頂之用;、距陽城裏以外,00裏以內,割去禾根納帶穗的一頭;3、距陽城00裏以外、裏以內,捋去帶穗的禾稈外皮,納成串的小米穗頭;4、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去穗納小米帶売穀粒;5、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舂去穀殼,納小米米粒。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距陽城裏以外,0裏以內範圍屬侯服,境內之田,分為三等:1、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為王都卿大夫的采邑封地;、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為小國子爵、男爵的采邑封地;3、距陽城裏以外,0裏以內,為大國諸侯公爵、侯爵、伯爵的采邑封地。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距陽城0裏以外,1裏以內的範圍,為綏服。其中疆土,又分為二等:1、距陽城0裏以外,1裏以內揆文教;、距陽城1裏以外,1裏以內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距陽城1裏以外,裏以內範圍,為要服。其中疆土,又分為二等:1、距陽城1裏以外,裏以內為夷服;、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為蔡服。王都中犯法的諸侯卿大夫官員,罪不至死,才堪重用,流放蔡服轄境,交地方監察。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範圍為荒服,其中疆域土地,又分為二等:1、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為蠻服;、距陽城裏以外,裏以內為流服。蔡服與流服,都是處置、流放京師犯官的區域:其罪不至死,情有可辜,希冀日後重新起用的,流放至距王都陽城裏到裏以內的蔡服區域,交由地方官長監察改造;其罪雖大,仍不至辟,然惡果難消,積怨難平,子子孫孫永世不復錄用的,流放至距王都陽城裏以外至裏以內的流服疆域,任其自生自滅。
由此可知,“夷”、“蠻”、“荒”、“流”均是上古堯、舜二帝時期特有的地理區域名詞。“夷”即“夷服”,距王都陽城1裏至裏;“蠻”即“蠻服”,距王都陽城裏至裏;“流”即“流服”,距王都陽城裏至裏。“蠻服”與“流服”合在一起稱“荒服”,距王都陽城裏至裏,亦即古人謂“蠻荒之地”。
《山海經》前三十四篇及《禹貢》均為大禹所作。大禹即夏禹,原封夏伯,姓姒氏,後為夏王朝開國君王,史稱夏禹,西元前3年己卯至西元前3年戊午在世,壽歲。西元前年丙申,禹年18歲,任堯帝司空之官治理洪水,西元前93年戊申,禹年30歲,治水成功,鑄九鼎,作《禹貢》、《山海經》,別九州方物,定貢賦。西元前83年戊午,堯帝高夀歲而崩。西元前8年己未,舜6歲稱帝,建都蒲阪,封禹為夏伯,賜姓姒氏。西元前49年壬辰,舜帝95歲,正式禪位於74歲的夏伯姒禹。西元前33年戊申,舜帝南巡守,崩於蒼梧之野,高夀歲,葬九嶷山,“黃帝紀元四百八十年”至此結束。西元前3年己酉,夏禹91歲稱帝,開創夏王朝紀元。
晉朝郭璞注本《山海經序》“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于邱陵,巢于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夷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週四方。逮人跡之所稀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陝西西安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理糧餉、欽賜一品頂帶畢沅注本《山海經·新校正序》“《山海經》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學行於漢,明于晉,而知之者魏·酈道元也。《五藏山經》三十四篇,實是禹書。禹與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裏,類別草木鳥獸。今其事見於《夏書·禹貢》、《爾雅·釋地》,及此經《南山經》以下三十四篇。”
《淮南子》“堯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裏》。”《水經注》“廬山有大禹刻石,誌其丈尺裏數也》。”丈尺標準,最早由大禹制定,以其身高為-丈,勒碑雕刻在廬山上。古裏與今裏不同,《大戴禮》“三百步而裏”,每裏為步。禹尺與周尺又不同,《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百里,當今(一)百二十一裏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愚按《疏義》所算亦誤,當云‘古者以八寸為[-]尺,以周尺八尺為[一]步,則一步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一]步,則一步有五尺一寸二分。是今步比古步每步剩出一尺二寸八分】。”
《禹貢》五服每服分正東、東北、正北、西北、正西、西南、正南、東南八個方位。“南蠻”在王都陽城的正南方蠻服之地,北距陽城大致裏以外至裏以內,這個區域,在當時是被驅趕到南方的苗族聚居的彭蠡洞庭一帶,故文獻中稱之為“苗蠻”。而彭蠡、洞庭在上古時,屬荊州轄境。禹治洪水,到南方荊州,苗民負險頑抗,不聽令,禹上奏堯帝,說:“苗頑弗即工。”後人誤以“苗蠻”即“苗頑”“苗頑”居南方,遂訛成“南蠻”即南方頑民或南方野蠻之地。其謬誤久矣。
《千字文釋義》“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三字經注解備要》“在三皇上古之時,未定九州。五帝時,有帝嚳高辛氏,方定九州,兗、冀、青、徐、揚、荊、豫、梁、雍是也。至舜時,又加幽、並、營三州,共一十有二州。禹王之時,鑄九鼎,仍以營州入青州,以幽州入兗州,以並州入梁州,依舊並為九州。至周朝時,裂開九州,分為-千八百國,後又並為一百二十四國。從周平王東遷之始,是為春秋,又並作十二國,魯、齊、陳、鄭、曹、燕、秦、韓、趙、魏、楚、宋是也。至秦始皇,吞六國而並為一國,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
自堯帝、舜帝時代,再歷延夏、商兩朝共一千二百多年,“南蠻”均指彭蠡、洞庭即今鄱陽湖、洞庭湖一帶。
至周王朝時代所說的“南蠻”,則已延伸到更遙遠的嶺南地區,即今廣東、廣西。
《禹貢》“五服”原文注釋“今按每服五百里,五服則二千五百里,南北、東西相距五千里。故《益稷》篇言‘弼成五服,至於五千’。然堯都冀州,冀之北境,並、雲、中、涿、易[等州之地],亦恐無二千五百里,籍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東南財賦所出,則反棄於要[服]、荒[服]。以地勢考之,殊未可曉。但意古今土地盛衰不同,當舜之時,冀北之地,未必荒落如後世耳。亦猶閩浙之間,舊為蠻夷淵藪,而今富庶繁衍,遂為上國。土地興廢,不可以一時概也。周制九畿,曰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每畿亦五百里,蓋倍禹服之數也。《漢地志》亦言‘東西九千里,南北一萬三千里’。先儒皆言禹服之狹,而周、漢地廣,或以裏數皆以方言,或以古今尺有長短,或以禹直方計,而後世以人跡屈曲取之,要之皆非的論。蓋禹聲教所及,則地盡四海,而其疆理,則止以五服為制,至荒服之外,又別為區畫,如所謂‘咸建五長’是已。若周漢,則盡其地之所至而疆畫之也。”
《禮記卷之三·王制第五》“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千里之內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方氏曰:“甸服四面五百里,則為方千里矣。王畿千里之外,莫近于侯服,而采又侯服之最近者;莫遠於荒服,而流又荒服之最遠者。舉其最遠最近,則綏、要之服在其中矣。”此注釋,以《禹貢》五服裏數,釋周制十服,似通實不通。周制十服詳解如下:1、以周都鎬京為中心,裏半徑範圍內,為天子食邑埰地之京畿;、距鎬京裏以外,0裏以內為侯服;3、距鎬京0裏以外,1裏以內為甸服;4、距鎬京1裏以外,裏以內為男服;5、距鎬京裏以外,裏以內為采服;6、距鎬京裏以外,0裏以內為衛服;7、距鎬京0裏以外,3裏以內為蠻服;8、距鎬京3裏以外,0裏以內為夷服;9、距鎬京0裏以外,4裏以內為鎮服;;10、距鎬京4裏以外,0裏以內為藩服。
自周朝起,至今所謂“南蠻”指南方蠻服之地,大致北距王都鎬京0裏至3裏,即今五嶺以南廣東、廣西一帶。戰國時,兩廣分屬楚、越二國轄地。古裏與今裏不同,換算繁瑣,恕不列述。
《山海經·海外南經》“桂林八樹,在賁隅(音番禺)東。]鬱水岀湘陵南海。伯廬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禮記·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交趾國在今廣西南部至越南北部,往南則為貫胸國。唐朝詩人宋之問,被流放到嶺南,作詩“我來交趾郡,南與貫胸連”,即指此二國故地。
《山海經·海外南經》“貫匈國,貫匈氏來賓。’”匈通胸字,貫匈國即貫胸國,後為驩頭國。《山海經·海外南經》“驩頭國。”《書經·舜典》“放驩兜於崇山。”驩兜是鯀的孫子、禹帝異母兄炎融的兒子,為堯、舜時期大臣。舜攝政期間,驩兜犯罪,被流放到崇山,後因畏罪自投南海而死。舜帝哀憐他,讓他的兩個兒子讙頭、讙朱留居海南島,祭祀驩兜,同時監視、臣服叛入海南島的三苗國。西元前3年己酉,夏禹稱帝,封他的兩個侄孫為南方諸侯,以人名為國名:一為讙頭國,在今越南:一為讙朱國,在今海南島,亦稱朱崖國,海南島古稱朱崖洲即源於此。漢朝時,在古讙頭國舊地咸驩縣,隋朝、唐朝時改稱驩州,其地在今越南義安省、河靜省,州治在九德即今越南榮市。唐朝詩人沈佺期曾被流放到驩州,作《初達驩州》、《從驩州廨宅移住山間水亭贈蘇使君》等著名詩篇,詳見《全唐詩》。
到周朝時,稱嶺南為“南蠻”,意指南方蠻服之地。今廣東、廣西,既大致在南蠻區域,且為楚、越二國轄地,故“南蠻”逐漸成為兩廣的別稱。廣西《興業縣誌》“興業縣唐、虞時,為南交地。夏、商為荊蠻徼外地。周末為西歐駱越地。”縣誌中所引《輿地廣記》“鬱林州,古蠻、夷之地。”
今廣東、廣西、海南島、越南,遠在四千多年前,已隸屬中原中央王朝統轄。
如您认为本文精彩,可点右下角在看▼
往期回顾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致江西黎氏慰问信
致全国各地遭受洪水灾害黎氏宗亲的慰问信为黎城捐资助学倡议书江西多地黎氏宗亲奖学助学蔚成风气请把善良,传递下去
一封家书大汉民族姓氏血统图(看看你的老祖宗是谁)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牌位、神主、墓碑书写必知为什么祠堂要有堂号,你村的祠堂堂号是?祠堂的经营管理宗祠文化:祠堂文化常用语热烈祝贺江西省黎氏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热烈祝贺江西省黎氏文史委员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热烈祝贺入粤黎氏始祖待举翰林黎公祠隆重奠基王苏陵在黎氏文化研讨大会上的发言你知道吗?这里是全国唯一的以“黎”为名行政县黎城西周黎侯墓群黎氏祖先墓碑记黎氏之歌音乐动画MV(钢琴)黎氏宣传片,献给全球黎氏宗亲黎氏原创歌曲《故乡黎城》唱响故乡黎城《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神秘的古黎国(上)《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神秘的古黎国(下)昔日走天涯开枝发叶今朝回故里问祖寻根中国黎氏宗亲代表团出访越南纪实古黎农耕八千年伊耆国的诞生地在黎城黎氏与伊耆氏同宗考北正黎是黃帝后裔并非九黎后裔百姓为何称黎民?和黎城又有什么关系?黎氏家族迁徙史,各地修黎氏通谱可以参考看央视讲黎城故事黎氏之根在山西黎城黎氏本源考----黎氏来源十六支黎氏本源考----黎氏郡望中国百家姓黎姓起源(.10)识浅临深,我对古久黎史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西伯戡黎”戡的是哪个黎非遗文化产品黎侯虎尽显古国三千年的智慧中国客家人的历史客家话是中原官话,其延续的是“中州音韵,河洛正音”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瓦屑坝”移民:传说还是史实从江右到客家之乡:明清时赣州的移民从石城“闽粤通衢”看客家民系的孕育和形成黎氏黎阳系族谱汉族黎氏北正黎裔孙黎阳系族谱序言(00年清明再订正)黎利:越南后黎朝开国君主,后人称为黎太祖黎氏源流序(南宋淳熙元年(公元4年)岁次甲午八月既望)黎氏宗谱上党旧序宁都黎氏族谱二修、三修、四修序黎氏宁都四修族谱谱序源流及迁徙图梅县黎氏族谱世系源流(民国十年版)梅州黎氏传及迁移图黎氏世系源流述九修大田黎氏支谱序黎氏家族文化度公----黎氏南迁始祖之一始祖度公祠堂记衬公祠堂记黎氏度公生卒任官时间小考纪念黎度公南迁宁都周年暨度公墓重修竣工祭祖大典宁都东韶兴建黎氏度公文化园(祖祠)奠基仪式视频兴建黎氏度公文化园(度公祖祠)倡议书黎氏度公文化园(度公祠)建设宣传片黎氏度公祖祠征联启事河池祠堂石刻对联浅读黎氏贤良祠记黎公孟携立基甘竹重修孟携公夫妇碑记重修粤东黎氏始祖天麟公墓纪念册●二〇一六年五月天麟公后裔迁徙迁入地及分支地唐·右散骑常侍黎埴简介增删黎埴行年考,妄议黎氏京兆堂试论黎景成是黎氏入粤始祖之一浅述:前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和广州创投小镇董事长黎名准是否度公后裔赴赣探亲谒祠寻墓搜谱纪略试读宋解长源所撰《黎氏宗谱源流序》探討黎子雲祖源爲度公及其後裔天麟公出自于孟携、孟坚两种版本之比较均发、龙镗、文学公三房世系派行对比大埠黎氏源流黎氏正一公世系考述江西于都水头里黎氏族谱赣兴黎氏重修族谱谱序源流永木黎村的源流江西抚州崇仁航埠黎氏源流初探洋村黎氏系出孟钦源自航埠黎川黎明村系孟坚公后裔始祖拱宸公
山乡古村程家湾文化古村一一沙溪黎家乐平忠塘黎氏族谱源流考千年古村新喻遞步村上高蒙山小步黎氏古祠堂黎立武与蒙峰书院宜丰这个黎氏家族不简单!寻族祖黎庶贤并黎忠阳、黎首五后裔黎门翘楚----红木家具领跑者大汾游纪实心香书屋红五彩锦绣谷主编:黎金辉
责编:黎锦富
编辑:黎红园黎明
江西省黎氏文化促进会江西省黎氏文史委员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