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瓦罐煨汤
瓦罐煨汤是南昌的一道的名食,完全采用民间古老传统煨汤之妙法,以瓦罐为器,精配食物,加以天然矿泉水为原料,置入一米方圆的巨型大瓦缸内,以硬木质碳火恒温,煨制达七个小时以上而成。瓦缸之妙处在于土质陶器秉承阴阳之性,久煨之下原料鲜味及营养成分充分溶解于汤中,其味鲜香醇浓,食后令人久而难忘。成功人士聚雅高朋宴饮于高堂之上,岂能无此瓦缸煨汤?喜好中华美食者,当以一品为快哉!有风雅食客饕餮之后以诗为证:喝罐汤来歇歇肩,端起酒杯聊聊天,有时点破一句话,胜似低头忙一年。
江西沿袭民间传统煨汤方法,以土鸡、龟、天麻、猴头菇等为原料,加以天然矿泉水,放入巨型土质陶器瓦缸内,用硬质木炭火恒温煨制达七小时以上。久煨之下的瓦缸汤,原料的鲜味及养分充分溶解于汤中,味道更鲜、香、醇、浓,且营养不易流失;比较 的有香梨煨老鸭汤(能清燥润肺、养阴清热)、牛蒡煨排骨汤(能清热解暑、补肾强身)、墨鱼猪肚煨排骨(能补脾益气、健脾养血),都深得食客深捧。
2.藜蒿炒腊肉
在江西南昌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藜蒿炒腊肉。因此菜风味独特,在南昌不论是在普通市民家,还是在大小酒店的餐桌上,无不飘散着它的清香。因野生藜蒿春季生长于中国的 淡水湖——鄱阳湖畔,加上南昌人喜食,故藜蒿有“鄱阳湖的草,南昌城的宝”之说。据传,此菜的出现及流传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着一段故事。
元朝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10余年。有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水军围困于鄱阳湖畔余干县境内的康山草洲上长达15天,与外围的联系被切断,随船所带的蔬菜均已吃完。朱元璋也有八、九天没尝到青菜的滋味,加上军情紧急,因而造成唇裂舌干,食欲全无。急得其伙夫在船头上团团转。烦恼之际,他随手拔起湖边的水草,正想抛进湖里,突然发现此野草草根鲜嫩,便在湖里洗了洗,放入嘴里嚼了起来,没想到此草竟有股菊花的清香味,而且并无麻舌之感,确认此草无毒,可以食用。伙夫采集了一把,将其洗尽,掐成寸长,并将船上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切成条,与之一炒,撒入辣椒粉,菜未出锅,整船飘香。朱元璋吃后,食欲大振,连连称好。朱元璋问此为何物?伙夫答曰为湖中草,不知其名。朱元璋便给此草取名“藜蒿”。
后来此菜做法传入民间,逐渐成为湖区人民的一道美味佳肴。湖区百姓用船将此草运至南昌,深受南昌人的喜爱。经不断改进,放入韭菜等佐料,“藜蒿炒腊肉”最终成为南昌人餐桌上的美食。
3.安远假燕安远假燕。江西安远的“假燕菜”是一道有名的客家风味菜。说起这道菜,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农民,种出了一棵特别大的萝卜,人们视之如神物,不敢私自食用,就把它献到了皇宫。皇宫里的御厨用这个大萝卜和一些山珍海味精心烹制了一道菜,呈给女皇武则天。形美色艳,味道鲜香,犹如燕窝。女皇食后,称赞连声,金口玉言赐名为“假燕菜”。后来,“假燕菜”的做法传到了民间。
精明的客家人不断改进烹制方法,把这道菜做得最精,味道也最鲜美,他们在用萝卜、肉丝、鸡蛋、香菜等原料来烹制“假燕菜”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猪肉丝、肉丸子、海带、香菇、姜丝等18种配菜和一些配料,使民间的“假燕菜”越做越美。
4.八卦豆腐
特点:造形美观、鲜嫩可口
原料:上清豆腐、净鱼肉、肥膘肉
制作方法:鱼肉、肥膘肉剁蓉加豆腐、葱姜水调味,打上劲,放入盘中摆成八卦图形,放入蒸笼上蒸,八分钟既可,将鸡汤入锅中加水淀粉勾芡淋入豆腐上即可。
文化背景:张天师每年有三天半不食荤,如果这一天,张天师家中有客,需要宴请,天师就吩咐家厨用上清豆腐作为主料,素菜荤做,八卦豆腐就是按道教太极图设计的一道素菜,“八卦豆腐”是天师八卦豆腐宴的主题,此菜造形优美,色泽清晰,口味鲜嫩可口,为实用素菜之上品。
5.都昌鱼宴
都昌鱼宴由豆参鲶鱼头、地震鱼、龙骨鱼、虾菱饺、河蚌彩珠、凤巢虾、银鱼羹、陶侃鱼和黄金鱼松等组成。主打菜为豆参鲶鱼头。
在都昌鱼宴之中,相传“陶侃鱼”始于晋代,源于都昌历史名人陶侃青年时代垂钓于矶山,并以所钓红鲤鱼自行烧炒,孝敬病中母亲。陶母与岳母、孟母齐名,因此陶侃钓鱼孝敬母亲成为千古佳话;“陶侃鱼”也成为都昌一道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地震鱼”以俗称“黄丫头”鱼为主料,该鱼学名为“地震鱼”,属于南宋永初年鄱阳大地震后余生鱼种。“地震鱼”烹制方法独特,取“地震仪”谐音而形神兼备。
6.赣南小炒鱼
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王守仁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用凌厨子做菜,凌得知王爱吃鱼,为显示自己的烹饪技艺,经常变换鱼的作法和口味,深得王的赏识。有一次凌炒鱼放醋,别具风味,王吃后十分高兴,就把凌叫来,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凌灵机一动,心想这是小酒(赣州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何不称其为小炒鱼呢?于是随口应道:“小炒鱼”,这菜也就因此得名。小炒鱼选用鲜草鱼,去掉鱼头鱼尾,批成块状,加以生姜、四季葱、红椒、小酒(醋)、酱油、水酒等作料烹饪而成。其特点色泽金黄、味鲜嫩滑、略带醋香。不仅本地人喜爱,海外归侨也以一尝“小炒鱼”为快。
7.和子四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这么一联。在永新,即使是普通的农家,客人来了,在腊酒待客之前,好客的主妇会从一列小坛子里掏出几大捧土货,用盒盘装上作为茶点,然后,斟上一杯热茶,叙友情,拉家常。这些“土货”便是永新很有名的橙皮、酱姜、蜜茄、酱萝卜。
每年的7到9月,在永新县城乡,那制作酱姜和酱萝卜的情景,可以说是一道漂亮的景观:一排排酱钵整整齐齐地安放在各家的屋顶上、院墙上、晒场上……到处是压压挤挤,色泽浓褐的酱,在阳光下散发着醉人的香味。酱制的过程,比制橙皮复杂多了,并要求严格讲究清洁卫生。 步是起酱。把糯米蒸熟,让它长出有益的生物酶菌,调水后在阳光下曝晒7天,制成浓香深甜的酱。第二步,如果是酱姜,则把刮皮洗净的生姜在水中稍煮,放人酱中再在烈日下曝晒7天,洗去酱,晒干表面的水分,密封在陶罐中。月余后,姜的表面便生出一层厚厚的芳香而清甜的白砂(生物酶糖)。白砂越厚,质地越好。酱姜的肉层略呈红糖色,红里透黄,味咸、甜,稍辣,具有暖胃、补脑、提神等功效,治头昏、头痛尤神奇。永新有“晨起吃酱姜,胜似喝参汤”的说法。酱萝,\呢,则是取腌制好的咸萝卜与酱晒制而成。成品外表也是一层白砂,疏松细腻,甜咸适中。它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 酸,实属上乘的保健食品。另外,酱姜和酱萝卜可以用来烹泥鳅、炖鸡鸭,既去腥,又可调剂汤的味道,显得格外鲜甜。
蜜茄,取优质未成熟的茄子和上等蜂蜜(或白砂糖),用传统工艺九蒸九晒精制而成,俗称九蒸蜜茄,成品呈深咖啡色,视之清亮透明,闻之香气扑鼻,食之味甜蜜口,可谓色香味俱全,是一种很有名气的特产,加之营养丰富,感观诱人,有高雅食品之称。能润肺、止咯血,对肺病、支气管炎等有一定疗效。
8.荷包红鲤鱼荷包红鲤鱼产于婺源民间,色泽金红,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腹厚肥大,状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是中国 优良鱼种。据《徽州府志》载已有三百多年的养殖历史。传说明万历年间,婺源籍户部尚书余樊学告老还乡,将皇帝御赐的红鲤鱼带回放养,后逐步繁殖,流传民间。荷包红鲤鱼不仅肉质肥美,营养丰富,且具药用价值。清《医林篡要探源》称其“安妊孕,好颜色,止咳逆,疗脚气,消水肿,治黄疸……”,具有和脾、滋肝、补心的功能。
婺源县于年成立了荷包红鲤鱼研究所,搜集种鱼17条,经20多年的系统选育、7代提纯复壮,培养出“荷源鲤”、“芙蓉鲤”等优良品种。年通过鉴定,成为 个人工选育淡水养殖的优良鱼种,并按照无公害模式进行养殖。现每年能育出鱼苗20多万尾,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同时远销香港等地,深受欢迎。
9.荷包胙赣南的荷叶肉是用荷叶垫笼底,大块肉蘸香料、米粉放在叶上蒸熟后,又用荷叶一叶包一块肉,回笼再蒸,整笼莲叶上桌。现在赣州做荷叶排骨,用香料米粉包排骨,也是一排一叶,蒸熟即上。用荷叶裹蒸的菜肴,一派清香,别有风味。
大余县的荷包肉,又名状元菜。据说是年(乾隆四十三年)大余人戴衢亨喜中状元,他让来家庆贺的人吃过宴席后,每人带一只荷包胙回家,让家中老人品尝。所以一时之间,荷包胙便被称为状元菜。戴衢亨字荷之,号莲士,戊戌进士,殿试一甲一名,与兄弟戴心亨、叔父戴均元和父亲戴第元均显赫于朝,合称南安四戴。和这家人家往来,而且得到敬老的食品,自然影响广泛。据说,以后南康、上犹、崇义等县都受其影响。
荷包胙这道名菜,事先可将荷叶晾干备用,用前又要用水泡软。此菜要先大火蒸熟,然后又要文火蒸烂,久蒸之后入口即化。所以客家盛大宴席必备,老少咸宜。
10.东坡醉鱼
东坡醉鱼是鄱阳湖 特产,因中国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携爱妾碧桃路过都昌时,教授渔夫在鱼干中拌以谷酒,辣酱,并与渔夫同舱醉饮而得名。至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为了这道千古江南名菜得以承传,江西春天食品有限公司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设备技术实行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保质期达二年而风味不变。
东坡醉鱼特点:原料鱼来自鄱阳湖天然渔场,15道天然香料调味,真空包装,高温杀菌。有香辣型、酒香型二种口味。低盐、低脂、低糖。开袋香味四溢,食后齿舌留香,下酒下饭下稀饭老少皆宜,饭店茶楼可做精美冷盘。
11.天师板栗烧土鸡
龙虎山出产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历代天师特别喜爱的果品和滋补品,素有“ 仙果”之称。而这钵天师板栗与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烧出来的“天师板栗烧土鸡”,油光发亮,清香思溢,是这里很有名的美味佳肴,能吃这道菜,可谓“国宾”的待遇啦。
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天师在家宴请宾客,家厨用一般的烹调方式制作,当厨师配好料,将鸡块装入砂钵放炉灶上烧制时,天师的儿子乘厨师不注意,调皮地将正吃的去了壳的板栗放入砂钵内。烧熟后,整钵端上了桌,拿掉钵盖后,一股清香扑鼻,只见鸡块色泽淡黄,栗香酥烂,客人一品尝赞不绝口,天师也欣然得意。席后,命家厨进一步改进,使之成为安宴中必备的菜。而且,这道菜可以滋阴补阳,健脾益肾,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12.万年贡米
万年贡米名扬四海,它是我国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的招待用米。洁白如玉、光洁透亮的贡米原产地位于裴梅镇荷桥村。相传南北朝时期,荷桥农民种植了名为“三粒寸”的稻种,到明朝正德年间,皇帝南巡时,梦见江西有“千斤冬瓜,寸长大米”,就派官吏四处查访,终于在荷桥村发现。皇帝十分喜爱,传谕荷桥村村民“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贡米便由此而得名。
13.老表土鸡汤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上讨伐陈友谅,却被打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朱元璋一干人马逶迤往西败退。那年正值江西大旱,又是盛夏,将士又饥又渴,不肯前行。朱元璋情急之间顿生一计,大呼:“前面就是袁州府,我记得那里有道泉水岭,泉如珠涌、水甘似醇,我等何不前去。”众将士听得有水,顿时来了精神,一气赶到泉水岭,却并无什么泉水。将士顿觉受骗,团团围住朱元璋。朱元璋无可奈何,急得只是跺脚。这跺脚之间,就跺出几个坑,果然就有几股泉水从坑中如珍珠般涌出,少顷成池。朱元璋大喜,朝天作揖,长呼:“天助我也。”等将士畅饮完毕,朱元璋令人拿来笔墨,题了两个字:珠泉。这就是宜春八景之一“南池涌珠”的传说。
汤朱元璋率残兵后来逃到一个村庄,一个好心的村民将家中仅有的一只土鸡杀了,给朱元璋等人炖汤喝以解其饥渴,朱元璋很受感动。在得知村民的全村都姓陈后,朱元璋高兴极了,表示凤阳老家的娘舅也姓陈,如此说来,大家还是姑表兄弟!自此以后双方都亲切地称呼彼此为“老表”。“江西老表”就有由此而来的一种说法,老表土鸡汤也从此成为了江西一道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并闻名遐迩。
14.麻姑米粉
麻姑米粉产于道教名山-江西麻姑山下的南城,相传麻姑仙女修炼成仙后,用麻姑米制成晶莹透亮的银丝米粉赠送给王母娘娘的拜寿贺礼,由此麻姑米粉天下闻名,历代皆为贡品。
15.米粉鱼——四星望月
米粉鱼以其色、香、味俱佳、鲜、辣、热独特而闻名。食之使人口生津,食欲大振,即使是望辣却步的人也无不喜欢。更由于年毛泽东首次来南昌时,在陈奇涵同志家中品尝过后,给它起了个美称---“四星望月”而闻名遐尔。建国后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并作为中国民间独特食艺被拍成电影介绍到国外。
16.兴国鱼丝
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不忘家,便仿效制粉干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丈夫每吃到鱼丝,就会想起家中的娇妻,所以,总是按时回家与妻子欢聚,决不留连在外。左邻右舍的女人们,纷纷向船工妻子取经,兴国鱼丝的做法也流传开了。
17.永和豆腐
南宋文天祥起兵抗元,率部队经过与家乡一水之隔的永和镇时,粮草匮乏,士气低落。永和百姓用本地豆腐汤慰劳大军。文天祥尝后,连连称赞。部队在食用豆腐汤后,大受鼓舞,以高昂的斗志继续投入到抗元的战斗中。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捐躯后,永和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将他品尝过的豆腐,叫做“永和豆腐”。
18.瓷泥煨鸡
相传清代时,景德镇的瓷工喜将嫩鸡去毛、破腹后,在鸡腹内填满猪肉末及生姜、葱花、麻油、食盐之类的佐料,用荷叶包扎好,然后将绍兴老酒淋入瓷泥中,拌匀后,用含酒的瓷泥将嫩鸡及荷叶团团裹住,再将鸡埋入刚开窑的热窑内的塾渣中,煨烤十个钟头左右,便可取出。剥去瓷泥与荷叶,即可食用。这种煨鸡,鸡鲜骨酥,奇香四溢。后来,镇内的一些菜馆的总结瓷工们这一烹调经验的基础上,又创出了更为先进的煨烤方法,使瓷泥煨鸡这一民间俗菜,逐渐升格为景德镇最 的传统名菜之一。
景德镇传统名菜中有一道名为“瓷泥煨鸡”的菜品,这道菜鸡身完整、色泽诱人、鸡肉鲜嫩、酥烂飘香、食不嵌齿。此道菜品的由来是,相传清代时,景德镇的瓷工喜好将嫩鸡去毛、破腹后,在鸡腹内填满猪肉末及生姜、葱花、麻油、食盐之类的佐料,再用荷叶包扎好,然后将绍兴老酒淋入瓷泥中,拌匀后, 用含酒的瓷泥将嫩鸡及荷叶团团裹住,将鸡埋入刚开窑的热窑内的塾渣中,煨烤十个钟头左右,便可取出。剥去瓷泥与荷叶,即可食用。
这种特殊方式煨烤的鸡,奇香四溢,鸡鲜骨酥。后传入一些民间餐馆,厨师在总结瓷工们这一烹调经验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推出更为先进的煨烤方法,使瓷泥煨鸡这一民间俗菜,经久不衰、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景德镇最众所周知的传统名菜之一。喜欢美食,不妨一试身手!
瓷泥煨鸡特点:鸡身完整,鸡肉鲜嫩,酥烂离骨,浓香扑鼻,食不嵌齿。
19.莲花血鸭
宋景炎元年(年),元军占临安,大举南下。宋丞相文天祥集师勤王,一时间,各地抗元斗争风起云涌。莲花境内数千壮士群起响应,筑起山寨,抗击元军。一日,各路豪杰聚会在一起,商量举国大业,准备升帅旗,饮血酒,但当时缺鸡,遂以鸭血代之。
饮血盟誓进行得相当隆重,帅旗飘扬,香烟缭绕,各路豪杰端着殷红的血酒肃立于帅旗前。盟主端血酒登台祭旗。一祝文丞相军队所向披靡,二祝自己的义军旗开得胜。祝毕,准备将血酒一饮而尽。忽听报文丞相到,众皆欢呼,响彻长空。原来,文天祥自岭海引兵出江西,一路捷报频传,这次到这里来是为壮大抗元队伍。文丞相与壮士共饮血酒,更使士气大振。盟主吩咐摆酒接风。
话说火头军里有名叫刘德林的,是酒店厨师出身,炒得一手好菜。今天为文丞相摆酒接风,非同小可,他心里有些紧张。慌里慌张的炒了几个菜。轮到炒鸭子,他将切碎的鸭子放入锅内,由于慌乱,把刚才没有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去,等到明白过来已经迟了,无可补救。他唯恐倒了血酒不好吃,便小心翼翼的炒着,忽然闻到一股香辣味,仔细一看,见菜呈浆糊状,紫红色,一尝,比往常的味道更鲜美。刘德林大喜过望,心里说:“今天 次炒出如此鲜美可口的菜啊。”将菜端出去,文丞相一尝,赞口不绝,问道“此为何菜?”刘德林一想,答道:“就叫血鸭吧。”文丞相站起来庄重地说“今日各路豪杰会聚一堂,商量利国大业,我们喝血酒,吃血鸭,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山摇地动。是日出师,收复永新等县,一时气势大震,威名远扬。
从此,“莲花血鸭”也就名扬天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后来,又承蒙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的大力引莲花血鸭荐,“莲花血鸭”成了晚清宫廷的皇家菜谱。于是,“莲花血鸭”名噪一时,世人皆知!庐山会议期间,曾作为一道特色菜而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不但毛泽东他们对这道菜念念不忘,莲花人更是如此。农历七、八月间,乡间祭祀节日多,不管多么穷困的家庭,杀只仔鸭还是要的。谣云:七月七,毛鸡毛鸭杀一些。将一只刚长成一斤五六两的鸭仔杀好,黄酒、茶油、鲜红辣椒备好,有时也加点丝瓜、青豆、鲜茄进去,精心烹制。大人孩子们敬了神,供完了祖先,就老人吃鸭肾,孩童吃鸭腿,大人一壶小酒,好一顿美吃。在外乡是吃不到这鸭子的,这非得要莲花山里长的叫得脆响的鸭子,莲花山里产的清亮亮的茶油,莲花山里酿的醇香水酒,莲花自然清凉的井水,莲花田园里的红椒莲花老乡亲炒的手艺……
吃的时候,鸭子肥而不腻,皮薄香鲜,连骨头都可以一块吃下,味道真正独特。又传江西人发明了炒血鸭的做法后,随着中国移民史上的“江西填湖广”(这里的“湖广”,在清朝指的是湖南、湖北,但在此之前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广南西路的合称),炒血鸭又传至湖南永州、广西全州、宁远等地,于是又有了永州血鸭、全州血鸭、宁远血鸭等等做法。但还是以莲花的血鸭才是正宗。
20.天师板栗鹰潭天师板栗是龙虎山 气的特产之一。相传是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因为不爱晕腥,便栽了许多板栗树,以栗代饭。在他的影响下,历代天师群起仿之,在沪溪河两岸,栽满板栗树。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为理想的果品和滋补品。
21.文山里脊丁
相传,此菜最早是对烹调素有研究的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创制。他喜欢食用嫩猪肉,在赣州任知府时,自己下厨制作了“炒里脊肉丁”一菜。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取用他的号“文山”称此菜为“文山里脊丁”。沿传至今。
特点:用猪里脊肉和辣椒滑炒而成。成菜色泽白中带红,肉质嫩而爽滑,滋味鲜而香辣。
工艺:取用猪里脊肉,洗净,切成肉丁,加蛋清、精盐、淀粉拌和上浆,将红辣椒去籽,切成与肉丁相同的丁。炒锅烧热,下猪油,下肉丁滑油取出,沥干油,锅内舀油少许,下辣椒丁煸炒,下葱段,加酒、肉丁、鲜汤烧沸,用湿淀粉勾芡,淋上熟油即成。
22.小乔炖白鸭
小乔炖白鸭,据传,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都督周瑜率军驻扎柴桑,其妻小乔曾用冬虫夏草、泽兰,同白鸭炖制滋补菜肴,供周瑜食用。当时称为“柴桑鸭”。后来又称小乔炖白鸭,成为九江的传统名菜。特点:用白鸭和冬虫夏草炖制而成。成菜汤汁浓醇,肉质酥烂,香而肥鲜,富有营养。工艺:将白鸭宰杀,治净,入沸水锅中略焯取出,除去血沫,放入瓦钵或砂锅内,加洗净的冬虫夏草和泽兰、姜块、葱结、绍酒、清水,烧沸后,转用小火炖,至鸭肉酥烂,汤汁浓醇即成。
23.廿四都糕
廿四都糕(米糕、糖糕)是江南神密古镇廿四都的传统糕点,相传为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为慰问抗金宋兵而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游览到廿四都时尝此糕点,惊叹为“ ”。
廿四都米糕具有滑嫩可口、百味调和、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特点,在赣浙闽边界地区被奉为《糕中 》。本品采用多种天然配料,经传统的工艺和配方,再加以现代科学的生产流程精心加工而成,保持了产品特有的原味,使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带有山村田园气息的香味。
食用方法:一、开袋即食,二、蒸食,三、用油煎食。
配料:糯米、大米、庶糖、荼油、芝麻、红枣。
24.弋阳鸡
弋阳鸡又名“豆豉清蒸鸡”,系选用嫩肥当地产土鸡为原料,佐之以料酒、精盐、胡椒粉、豆豉、姜、葱等配料,入笼以旺火蒸成。具有汤清味美、肉质鲜嫩的特色,为弋阳传统名菜。
抗美援朝时,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奉中央命令,率中央代表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 ,朝鲜朋友设宴款待慰问团,席上有道“红枣干蒸鸡”菜。回国后,邵省长将此菜告诉厨师,将红枣改为豆豉。后凡来邵省长家做客的同志都品味“豆豉干蒸鸡”,因邵省长的老家是弋阳县,故人们将此菜取名为“弋阳鸡”。
原料:肥嫩母鸡、豆豉、姜块、葱结、料酒、精盐、味精。
制法:将鸡剁成长条块,焯水后加入辅料、调料盖好,上笼蒸至酥烂即可。
25.波浪肉
相传,清代末期景德镇有个叫陈二的厨师,技艺高超。一次他选了块五花肉,抹上盐和酱油随手挂在大灶烟囱上。由于平日繁忙,久之忘却,直至数月后才发现肉经烟熏火燎变的又干又黑。陈二将肉取下清洗后,放入笼屉里将其蒸软,切成薄片,蘸上麻油甜酱,放上作料,上盘。其味独特,得以流传。深得食客喜爱。
26.三杯鸡
三杯鸡,因其烹制时不放汤水,仅用米酒一杯,猪油一杯,酱油一杯,故名三杯鸡。此菜色泽酱红、原汁原味,醇香诱人,酒饭皆宜。
三杯鸡是江西宁都的传统名菜,它的来历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江西吉水人)抗元被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悲痛。一天,一位七十多岁老婆婆手拄拐杖,提着竹篮,篮内装着一只鸡和一壶酒,来到关押文天祥的牢狱,祭奠文天祥。老婆婆意外的见到文天祥,悲喜交集,原来外传文天祥已被杀害,她是前来祭祀文丞相的。她见文丞相还活着,后悔没带只熟鸡,只好请求狱卒帮忙。那狱卒本是江西人,心中也很钦佩文天祥,老婆婆的言行使他深受感动。想到文天祥明天就要遇害,心里也很难过,便决定用老婆婆的鸡和酒,为文天祥做一次象样的菜肴以示敬仰之情。
于是,他和老婆婆将鸡宰杀,收拾好,切成块,找来一个瓦钵,把鸡块放钵内,倒上米酒,加点盐,充做调料和汤汁,用几块砖头架起瓦钵,将鸡用小火煨制。过了一个时辰,他们揭盖一看,鸡肉酥烂,香味四溢,二人哭泣着将鸡端到文天祥面前。文丞相饮酒汤,食鸡肉,心怀亡国之恨,慷慨悲歌。第二天,文天祥视死如归,英勇就义,这一天是十二月初九。后来,那狱卒从大都回到老家江西,每逢十二月初九这一天,必用三杯酒煨鸡祭奠文天祥。因此菜味美,便在江西一带流传开来。逐渐成为名菜,许多大酒店小餐馆为了改善口味,又将三杯鸡稍作改动:即一杯甜酒、一杯酱油、一杯麻油。用这三杯佐料和鸡块一并倒入沙钵内,然后加入少许凉水,生火慢煨,直至肉烂为止。其色香味俱全,鲜美无比。
27.蝴蝶鱼饺
赣州名菜。相传,清乾隆年间赣州名厨胡大成喜爱戏曲工余常上戏院,一次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受梁祝真挚相爱,殉情而死化成一对蝴蝶而感动。回到酒楼,他用鱼肉和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邀请同行好友品尝,从此流传至今。人民大会堂菜谱里有两道全国少有的菜,只有赣州地区的大厨师傅才会做的菜----蝴蝶鱼饺。
28.向塘土鸡
明正德天子游江南,适至南昌向塘刘公茂云家门,刘公烹鸡进之,帝食后甚佳,赞为:江南 鸡,因刘公乃今南昌县向塘镇人,故今人称之为:向塘土鸡。
29.鳅鱼钻豆腐
宋朝,饶州一位陈抚台,微服私访,路过某乡,便下马找户人家歇息。此时,遇见一农妇正在家门口作豆腐,便请求农妇设法弄点吃的,可是农妇家中又没有荤菜,就叫她男人去池塘抓点鱼虾,丈夫只抓到些泥鳅,没办法,农妇只好把泥鳅和豆腐一道煮。煮熟后,只见豆腐不见泥鳅。当抚台把豆腐咬破时,竞发现泥鳅全钻入豆腐内,酷似金屋藏娇,真是奇菜,以后此菜随同这故事流传至今。
30.临川牛杂
北宋宰相晏殊(临川文巷人)最喜欢的家乡菜,传说晏殊曾在家中宴请宋仁宗,仁宗皇帝爱不释口大加赞赏,并以临川地名命之,谓:临川牛杂。民国时期蒋经国在临川温泉训练新兵时,也很喜爱“临川牛杂“这道菜。
“临川牛杂“具有香、鲜、脆、辣、爽嫩而不油腻等特点,吃后回味无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