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晓方教授
作者简介:李晓方,年生,江西石城人。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王阳明与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明清赣南社会史研究》;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史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摘要:清初宁都璜溪廖氏将万历《宁都县志》所记元县尹廖崇德认定为其宗族始祖,且认为该志所记“元县尹”实为“唐县令”误;璜溪廖氏通过努力,最终在乾隆《宁都县志》中将其“宗族始祖”廖崇德的身份由“元县尹”更改成“唐县令”。璜溪廖氏对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关于宁都“诗国”源于曾氏的说法深表不满,指出那是宁都曾氏“伪扬其祖宗”的结果,认为宁都素有“诗国”的美誉是源于其廖氏先人在诗学上的成就。史实表明,璜溪廖氏无论对其“宗族始祖”的“更误”,还是对“诗国之源”的申辩,都未必经得起事实的检验。这两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代后期以降,在宗族建设运动复兴的背景下,赣南客家地区宗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宗族建构的努力。
关键词:清代;客家地区;宗族建构;璜溪廖氏;文乡诗国
以编修族谱、兴建祠堂、置办族产为主要内容的宗族建设运动,在赣南客家地区大多肇始于明代后期,进至清代康熙、乾隆以降日趋兴盛。在这个过程中,赣南各姓氏的宗族文化意识也随之加强。本文将以宁都璜溪廖氏对其“宗族始祖”的“更误”和对“诗国之源”的申辩这两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赣南客家地区宗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宗族建构的努力。
一、县志秩官与宗族始祖:从元县尹到唐县令的廖崇德下面将要展开的这个故事,主是依据赣南宁都县璜溪廖氏的两种族谱——《清乾隆辛丑中坝廖氏家谱》(乾隆四十六年修,年)和《廖氏清河璜溪十六修族志》(年)中提供的信息。
据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调查统计,在宁都县个姓氏中,廖姓人口超过3万,在众姓氏中位列第五。据璜溪廖氏族谱,宁都廖姓多以廖崇德为始迁祖。据说廖崇德的远祖子璋,在西晋时以武功封镇国将军,居洛阳,为中原著姓。后代迁浙江处州松阳,廖崇德出任虔化(即宁都)县令,致仕后定居于虔,遂为宁都廖姓始祖。崇德七传至廖銮,銮官至武昌太守,因其移居本县璜溪中坝,后被璜溪中坝廖氏奉为一世祖。自廖銮以降,璜溪中坝廖氏人才辈出,堪称宁都望族。明万历二十九年(),曾经主持订定万历《宁都县志》()的宁都缙绅卢逵在为璜溪廖氏修谱序言中有这样的评价:“由銮公逮今,二十余传矣,星分雾列,又不知凡几。而府县志中文儒武略,忠节隐逸,方伎科目,各志其盛,銮公之后,亦俱彬彬辈出为志乘光。”卢氏的评价,似非誉美虚言。据道光《宁都直隶州志》,璜溪中坝廖氏在宋代出过8位进士(宋代全县共出39位进士);此外,还有特科进士4人(全县45位)。又有8人分别以“宦业”、“忠义”、“孝友”、“文苑”、“处士”和“方伎”等身份性质入传《人物志》。不过,这8人都集中在唐宋时期。自元明以降,璜溪廖氏再没有出过进士;明代甚至没有出过举人;入清以后,为道光州志所记的廖姓举人仅有3位。对于元明以降科举仕宦的式微,璜溪廖氏也不得不承认:“我廖氏家学渊源,……科第仕宦,盛于唐宋,及元明稍衰。”
概因家族有过辉煌的历史,璜溪廖氏对县志关于其先祖的记录和评价尤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