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豫章堂名称由来2

白癜风有遗传性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62246.html
点击上方“罗氏名人”订阅!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年。据《豫章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高官、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骚。《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年)建镇,开元十三年(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於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高官。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en

罗氏文化源远流长

编者

长按左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fc/9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