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江西宁都邱氏世系源流考略

肢端型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46135.html

一、源流轨迹

木有本,水有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姓氏有成千上万,各有其源。追根溯源,是炎黄裔胄的传统美德。一个中国血统的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无论他漂泊多远,都有寻根觅祖的心愿。中华民族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各个民族的人民如此,每个姓氏的后裔也是这样。

穆公领镇营丘,是为丘氏,穆公为得姓始祖。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世宗皇帝诏令尊孔丘,避讳加阝改为邱。年9月20日,国民政府议员、台湾民族英雄丘逢甲等人联名呈报中央,要求将邱姓恢复为丘姓,并登载于台湾、广东报纸,遂有部分宗亲更改。故今丘、邱并用。姜太公享寿岁(公元前—年)。中国人一向自称为“炎黄子孙”,“炎”就是炎帝神农氏,“黄”指的是黄帝轩辕氏。炎帝是一位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祖先,因生于姜水(即陕西岐水),故以姜为氏。相传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据台湾世丘总会副理事长正吉宗贤提供在美国哥伦比亚图书馆的《姜太公古家乘》记载:炎帝裔孙第五十四世姜尚,或曰吕尚。就是曾经显赫于世的周初姜姓部族长,字望,一说字子牙,史称姜太公,耄耋之年为周文王访得,拜为师氏。周武王伐商,太公尊为师尚父,掌军政大权。在歼灭商纣时,牧野会战中,功绩卓著,名垂千古。周成王封姜太公于齐国,建都营丘(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姜太公娶司马氏为夫人,相传生四子:吕及、吕得(齐乙公)、穆、将具。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丘(邱)氏有多种来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多个姓氏中人数排为前个姓的行列。据新华社年5月2日电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研究结果表明丘(邱)姓名列全国第77位。据台湾省丘(邱)氏宗亲会第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会刊《台湾区百大姓》资料记载,丘(邱)姓在台湾省为第16位大姓。

宁都邱氏开基祖为唐光禄大夫文仲公,生于嗣圣甲申元年()。文仲祖妣诰命夫人温氏太婆生齐之、鲁之、晋之、楚之四子,一千多年衍传后裔粗略统计逾一百万人。其文仲公以下世系脉络清楚,彰彰可考。上溯文仲公先祖世系,宁都灵溪老谱和各地谱牒皆尊南朝梁都统大将军二居士(正)公为河南郡一始祖(最早见明嘉靖十四年灵溪重修谱丘文祥序文,而无正式文献佐证)其子德,德之子和。但《旧唐书》卷五十九却记载:丘和,河南洛阳人。父寿,魏镇东将军。周为开府仪同三司。入隋,累迁右武卫将军,封平城郡公。后拜代州刺史、博陵太守、交趾太守。唐授上柱国、谭国公、交州总管。拜左武侯大将军。和时年已衰老,乃拜稷州刺史,贞观十一年卒(年),年八十六,赠荆州总管,陪葬献陵,有子十五人,多至大官,惟行恭知名。”和公次子行恭公,系唐开国大功臣,新、旧《唐书》列传。年笔者著拙作《赣闽粤台丘氏溯源》时查阅《新唐书》,未见和公“父寿,魏镇东将军”记载,故仍按旧谱将和公先祖上接南朝德公、二居士公。

《元和姓纂》载:豆真折生堆,(堆在《魏书》卷三十列传:世祖临朝,任右弼,加镇西将军。堆生跋,爵淮陵侯,加安远将军。跋生麟,袭爵,历位驾部令,出为平南将军、东海公、迁东兗州刺史。)麟曾孙大干,大干生寿(镇东将军),寿生和,和生师利、行恭等。丘堆一族遂成为河南洛阳显贵的世族,堪为河南郡名门望族增辉。北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折改为丘敦氏,封临淮王。孝文帝改为丘氏。孝文帝实行全面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汉化政策,推进了北中国各氏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建宫室,正式称帝,《魏书》曰太祖道武皇帝,其长子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遣军南征刘宋,北魏疆域扩展至今河南、山东。嗣之子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生于年),斯时北魏基本统一了北方。传至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生于年),开始进行改革鲜卑习俗。到高祖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大刀阔斧改革旧俗,如服饰、语言、改姓(其中将丘敦氏改为丘氏),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进行血统融合。和公以上先祖系北魏古鲜卑族后裔。鲜卑本东胡族一支,(《辞海》有鲜卑词目)秦汉时游牧我国北部大漠,附于匈奴,后兴起于代北(今山西代县),建国四年()迁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和林格尔)筑新城,定都于此。北魏建立者拓跋珪于皇始三年()从内蒙古盛乐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长期以来,二居士(正)公以上先祖世系成为河南郡圭臬世系载入各地谱牒。今次编修《中华丘氏大宗谱》,本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忠于祖宗、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原则,经考证《魏书》、《南齐书》、《南史》、《梁书》、《宋书》、《唐书》等正史及《元和姓纂》。

六十世渎(崇长子),生于唐麟德二年(年),由虔州迁虔化县(今宁都县)钦贤里。六十一世雯,渎之子,名文仲,字简甫,生于唐嗣圣元年(年),敕封光禄大夫,唐开元间(—)定居虔化县建福里灵溪(今宁都洛口镇灵村),与妣温氏卒葬灵溪下坪,厥后宗支繁衍,人丁盛旺,播迁海内外。文仲公为何舍弃较繁华的府城而不居,却选择在偏僻的山区灵溪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生息繁衍呢?纵观宁都历史,于三国嘉禾五年(年)建县。这里地广人稀,境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林木茂密,土地肥沃,可耕地遍地皆是,加之气候宜人,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历来被誉为理想的避乱生存之天然乐土,故择居此地的南迁汉人甚多。经笔者考证,五代之前迁入宁都(含石城场)定居的有30多个姓氏(详见本人论文《赣南客家“老客”源流》,原载《赣南客家源》年第4期),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绝无仅有的县份,这些姓氏成为客家民系的著姓成员,其中就包括灵村邱氏。经考证各地谱牒和方志等史料,文仲迁徙轨迹清楚可鉴,有祠墓可考证,其后裔星罗棋布,散居江西省的宁都、赣县、南康、兴国、于都、瑞金、石城、安远、信丰、会昌、全南、定南、龙南、大余、上犹、崇义、寻乌、赣州、吉安、永丰、泰和、吉水、峡江、安福、万安、新干、遂川、南丰、乐安、金溪、南城、东乡、宜黄、广昌、黎川、崇仁、临川、宜春、上高、樟树、万载、宜丰、奉新、铜鼓、万安、横峰、弋阳、婺源、上饶、德兴、广丰、波阳、铅山、余干、玉山、万年、瑞昌、贵溪、余江、武宁、修水、九江、南昌、德安、永修、新余、分宜、乐平、浮梁、萍乡等县和福建省邵武、建宁、连城、宁化、上杭、永定、长汀等县,及广东、台湾、浙江、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安徽、河南、江苏等省,以及海外许多国家、地区。概略统计,迄今已逾百万人口,其中齐之公衍传。汉武帝以后附汉。建安十二年()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于他族融合。一些乌桓人西晋末又归附了刘琨。因而这批人当中的丘姓先祖,就有姜太公的后裔,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实难确断,唯尊姜太公为太始祖,应不为谬。至于北魏之前的远代世系,俟总会编纂的总谱为准。为使辈序不乱,宁都分谱今仍以约定俗成,尊姜太公为太始祖,穆公为一始祖,和公为五十七世,下衍世序不变。即五十八世行恭公。五十九世崇公,生于隋大业十二年(),袭父爵左卫将军,唐乾封二年(年)以事忤高宗贬调虔州(今赣州)任指挥使,(清同治《赣州府志》有记,今赣州一中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为崇公之弟诚公建),卒于咸亨二年()。按照总会编纂《中华丘氏大宗谱》有关规定,各地修分谱以当地开基祖写起,经考证老谱记载与史书不符者,宁缺勿误。鉴此,宁都分谱三个祖系:崇公系以文仲公为开基祖,另二系黄石贯对坊行忠公系和老学背诚公系均分别以永丰古县、宁化老谱排列世序,在本谱详载。和公以上先祖,虽灵溪和许多地方老谱皆称河南郡始祖为南朝二居士(正)公,然查考史籍无确证。其上祖世系亦存在诸多疑窦,故灵溪邱氏上溯祖源世系,源出古鲜卑族乃自北魏丘敦氏,应以堆公为河南郡始祖。这是一个显赫于世,值得后裔引以为荣的族姓。由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在历史长河中已与汉族融合为一体,因而属汉族大家庭中一员。且北魏大臣、颇受魏、帝倚重的天部大人、崔宏考证,献帝首肯,鲜卑上祖为黄帝少子昌意。考及炎黄子孙,汉朝之前无汉族人之谓,故鲜卑与魏晋时居中原的汉人,都属炎黄子孙。另据《后汉书?乌桓部》载:汉初东胡别种乌丸部为匈奴冒顿所灭,余部奔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南),以山为号,散处今冀、晋两省边外,乌桓部有丘氏尤盛,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宁都县灵村是海内外客家丘(邱)氏的发祥地。文仲四子支裔绵延瓜瓞,散居中国南方诸省,可谓族大支繁。灵村地处赣南北端,距宁都县城55公里,古代为宁都上三乡的清泰乡属地,今属洛口乡。此地虽以丘陵为主,历来村民以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为生计,故经济、文化发展迟缓。为了谋求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对外界的向往,以及避灾害求发展等等原因,宋、明代以后村民外迁甚多。鉴于过去受交通、通讯等条件的制约,迁徙远离故土的丘氏后裔与灵村的父老乡亲逐渐失去了联系。由于年远世湮,随着年代和世次的延伸,后代只知本地的先辈,而对距离百里千里之外的先祖并不了解。虽以前均注重血缘宗法,撰修族谱,但一些主事族长和执笔文人因各种条件制约,未详加调查考证,凭手头匮乏的资料主观臆断,致使谱中源流混浊、世次紊乱、传代关系不明或缺乏连贯性。有的则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稽考各地丘(邱)氏的谱牒和有关姓氏资料,发现在叙述迁徙源流时,源本混淆,世次紊乱,有的还纡绕自唐初从中原南迁赣南遂定居宁都的史实,可真令人费解。

《灵溪丘氏初修宗谱》肇于北宋崇宁三年(年),至民国六年续修了九届,后又于年十县联修十届。而闽粤各地的族谱大都始修于明、清间,比灵溪谱牒晚几百年,因此许多地方修谱时均以灵溪谱文仲世系为依据。现将灵溪穆公第六十一世文仲公齐之、鲁之、晋之、楚之四子裔孙散居各地分派迁徙摘编如次。

齐之:六十四世方崖由灵溪迁乐安县云盖乡车溪,善和、上洋、乌泥坑等。方怀由灵溪游学南丰县军山。六十五世孟卿由南丰迁广东琼山县,贵景由灵溪迁杨梅坑。六十六世国宗(仲卿之子)由南丰客游闽寓邵武禾坪。六十七世尔宗由灵溪迁永丰县层山,六十八世仁周由宁都迁吉水县太原坪。六十九世乔公由禾坪迁修水县定居。七十世二郎法从由禾坪迁建宁上黎邱家排(九十世秉端经黎川徙上饶),三郎法言由禾坪迁广昌官溪,后转徙连城珠地,四郎法远由禾坪迁上杭县倒湖,五郎法正由禾坪迁广昌县盖竹,六郎法章由禾坪迁修水县,万二由军山迁临川县凤岗,万三由军山迁南城县云瑶,万五由军山迁南丰市山张王庙背。另一支仕成嗣裔传七十一世烋秀,为广东先祖。七十五世旻一公从南丰双井迁临川禾埠岗;旻十九公从双井迁崇岗邱坊园。齐之后裔还有迁居赣、闽、粤、川、桂、湘、鄂、台等省。齐之裔传各省、县城乡详见《灵溪分派录》及台湾《编年丘氏大宗谱世系牒》、《赣县大湖江丘氏世系》、《建宁上黎法从后裔迁徙地名录》、《梅县丘氏世系》等,估计人丁有六、七十万,遂为赣闽粤台著姓。

鲁之:六十五世宏之由灵溪迁乐安县水南。六十九世十一郎迁广昌彭塘。七十五世迪诚、迪道兄弟迁宁都县城河东东关。七十六世日先迁雩都县龙山。七十一世志和迁广昌村前。八十三世立求迁南丰县茶坑,崇六迁信丰县龙颈上。八十四世龙呈迁兴国县。八十六世廷昊迁由雩都县迁瑞金官仓。八十九世天榆迁福建浦城县。九十世正适迁浙江遂昌县西乡。鲁之裔传各省、县城乡详见《灵溪分派录》及《河东塘角族世系》、《上饶谱齐、鲁、晋、楚四大房派系》等。晋之:六十九世时雍由灵溪迁永丰县枫林潭头(后改属乐安县云盖乡):七十世潮海由枫林潭头迁龙池。七十二世衍由龙池迁临川三桥。八十世达则由龙池迁武宁县洛马坎。八十一世典佐由龙池迁湖广桃源县。八十二世行坚由龙池迁湖广孝感县。八十三世达本由龙池迁瑞金县瑞林寨。八十五世才耸由龙池迁兴国县衣锦乡。八十六世玉时由乐安县山角迁永丰县层山。晋之裔传各省、县城乡详见《灵溪分派录》及《乐安族谱》、《上饶谱齐、鲁、晋、楚四大房派系》、《兴国梅窖、樟木晋公位下迁徙世系》等。

楚之:六十五世二郎由灵溪迁本县莲塘。六十八世仁周迁吉水县中鹄乡太平源。七十一世世显由吉水县迁永丰县永丰乡层山。七十二世锡爵由莲塘迁赣州府。七十三世伯平由宁都迁河南省固始,后裔徙闽省莆田县。七十四世伯禹由宁都迁长沙府潭州。七十六世砺固由层山迁丰城县小江口。七十七世世斌由宁都迁雩都县葛坳。七十八世子敬由宁都迁湖广黄州府,杰子由层山迁石城县黄泥塘。八十世文彦由宁都迁广昌县东岸。八十五世庭芳由吉水迁山东滋阳县,庭兰由吉水迁广东南雄府始兴县。八十七世万寿由吉水迁长沙府宁乡县,遵轨由层山迁瑞金承乡,元立由宁都金菊迁浙江山阴县铁马巷,大昌由莲塘迁南丰县新丰市。八十九世宏魁由层山迁会昌县,成表由层山迁安远县天井塘,学举由层山迁广东兴宁县。九十世天象由层山迁广东平远县。楚之裔传各省、县城乡详见《灵溪分派录》及《宁都莲塘楚公世系》、《雩都丘氏全族世系及迁徙地名录》等。

丘(邱)氏源远流长。文仲以上世系在各地族谱中脉络清楚、彰彰可考,基本相同。而齐鲁晋楚四大房派位下客家世系,自唐中期至今一千二百余载,播迁甚广,星罗棋布,且迁徙弥常,错综复杂。宁都邱氏以文仲嗣裔为主,还有明代万历间从永丰古县迁入对坊的西竹祖及明代从宁化县迁入的诚公昆清祖裔孙,限于篇幅,在本谱中已详述,恕不赘述。

灵村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凡亲临此地的有识之士都为之赞叹。村北隅并排耸立两幢祠堂:明万历建《丘氏宗祠》和清嘉庆建《邱氏家庙》,以其宏伟壮观的规模,工艺讲究的艺术水平,吸引各地宗亲。台湾世丘总会正吉副理事长捐资30余万元人民币,各地裔孙筹资10万元,进行全面维修。年10月被宁都县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海内外来此寻根觅祖,考察观光的宗亲及各界人士纷至沓来,络驿不绝。台湾世丘总会两届理事长清辉、境溶、中华丘氏总会会长家儒等都亲临灵村视察,对保护完好的宏伟古祠宇赞叹不已。在村南隅并列两座古墓《文仲墓》和《温太夫人墓》。祠墓凝集了客家古建筑非凡气势和传统文化风情习俗。

二、郡望考略

郡,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秦统一中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下设县。隋唐以后,郡数扩大不定,名称有时改郡为州,有时罢州为郡,互相更替。郡名直至元朝才消失。郡长官称谓在各朝代不尽相同,秦称郡守,汉代先后改称刺史、太守。唐代改郡为州时,称州刺史。宋代郡改为府,遂称知府,俗称郡守。其后各朝代皆沿此制。

姓氏的祖籍发祥地,即开始建立基业之地,大部分是根据郡望而来,但不能与姓氏来源混为一谈。所以,一个姓郡望不止一个,一般有好几个,多则十来个。一个郡望也不啻一个姓,有的许多个姓同属一个郡望。稽考《姓氏辞典》、《贵姓何来》、《百家姓郡望注》、《百家姓辞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等姓氏专著,今丘氏(或邱氏)多以河南郡为郡望。河南郡“西汉高帝二年(前年)改三川郡置,治所在雒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初废。大业时又改豫州为河南郡,唐初改为洛州。”属河南郡的姓氏除邱姓外,还几十个姓。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

历史上丘(邱)氏还有二个郡望。一是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年)置,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南下菰城)。唐天宝元年移治浙江湖州;二是扶风郡,三国魏治所在陕西(今兴平县),隋大业三年移治今凤翔县。今属这二个郡望者已式微。

有些地方的丘(邱)氏族谱以“天水”为郡望,如宁化县、宁都老学背、建宁均口,石城长江等地,均尊行恭公为始祖而称为“天水郡”。天水郡在甘肃(治所移徙多次,西晋起移治今天水市)。前已述,郡望即某姓世居何郡为当地所仰望,也是祖籍发祥地,即开始创建基业之地。从行恭公的经历和居住地来看,丘(邱)氏在甘肃天水郡既非望族,也不是创建基业之地。行恭公从大将侯君集讨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有功,诰封天水郡公(见新、旧唐书列传)。有些族谱舛写为“封天水郡”。“郡公”仅属诰封之爵位,“晋代始设郡公制度,如小国王,称为开国郡公。唐宋制定封爵制,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直延续至明代。”行恭公并未在天水郡定居,后裔也无徙居此地为望族之记载,怎能以天水郡为郡望呢?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宁化县分会最近在编撰宁化县分谱时,已将天水郡更正为河南郡天水堂。

谱牒中有注明郡望或堂号,这是各地不同的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郡望”释义前已述。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的名号”。祠宇、厅堂、书斋有以郡望称堂号,并有以先人名讳、功名科第、道德情操、嘉言懿行及吉利、祥瑞之意为堂号。如海南可继堂、庐山忠实堂、海丰余庆堂、揭西崇渭堂、永丰河天堂、遂川书元堂、兴国文浩堂、宁都存著堂、丰顺财通堂、陆川仁威堂、蕉岭培远堂、梅县鸿毅堂等等。因此,丘(邱)氏的郡望有三个:河南、扶风、吴兴。而堂号则有成百上千种。(常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fc/9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