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名称由来江西因公元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为干越之地和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建制沿革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江西境内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劝学篇》注:“邗越古国名”。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
汉献帝建安五年(年)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年),孙权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年),孙权置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和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如今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省划分四道,豫章道、浔阳道、庐陵道、赣南道,共领81县。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年划回安徽省,年再次划归江西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西人民建立游击部队积极打击敌人。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江西。
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年6月,赣江新区成为第18个国家级新区。
行政区划
截至年6月,江西共辖11个设区市、27个市辖区、12个县级市、61个县。截至年12月,江西共辖个街道办事处、个镇、个乡。
江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南昌市红谷滩区卧龙路号。
来源:百度百科
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龙南市湘东区莲花县上栗县芦溪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