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大余丫山,雨后初晴,云雾飘逸。连绵峰峦间,巧妙点缀着地道探险、徒步登山、悬空栈道、蹦蹦床等项目,游客可玩、可健身、可休闲、可养身。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一,让当日受邀前来踩线的香港旅游界及媒体感到惊叹。
绝美的景观,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更源于赣州旅游的提质升档。
图为丫山竹林。(资料图)
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赣州市乘着《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的东风,将旅游业列为现代服务业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加快“一核三区”旅游发展战略布局,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旅游景区提升,推动旅游品牌创建,创新宣传营销手段,打响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绿色家园、两江源头等旅游品牌,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图为关西新围。(资料图)
如今,全市旅游产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赣州,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大众情人”。
图为关西新围。(资料图)
规划作先导格局脉络清晰了6月25日,正值周末,来自广州的几家大型旅行社组团来到中国围屋之乡龙南,重点考察了被称为“东方古罗马城堡”关西新围。年赣深高铁开通后,从深圳、广州来龙南也就一个小时时间,因此近来多有珠三角城市的旅行社人员来龙南“寻线”,提前对“赣粤客家文化旅游”进行布局。
图为关西新围。(资料图)
客家围屋享誉珠三角,与龙南县依托多彩的客家文化,用全域、融合和人本理念推进旅游开发是分不开的。而龙南正是赣州重点打造的客家文化旅游区核心县之一。
近年来,赣州立足自身文化禀赋,构建“一核三区”旅游大格局,即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以瑞金市、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会昌县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区,以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以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为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区,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崇义上堡梯田被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资料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资料图)
为此,赣州编制完成了《赣州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赣州市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了《赣州市三江六岸旅游开发与环境提升规划》编制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各级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区规划相结合的旅游规划体系。
图为通天岩。(资料图)
汉仙岩景区(资料图)
科学的谋篇布局,为全域旅游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年以来,全市旅游产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旅游接待能力逐渐提升,旅游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年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0%。
项目作支撑发展底气更足了不久前,国家旅游局遴选推出了个优选旅游项目,其中时光赣州(七里古镇)建设项目、上犹园村旅游扶贫小镇项目等9个项目均榜上有名。接下来,赣州旅游部门将与相关银行开启银旅协作机制,积极推动这些优选项目落地,为招商和融资做好服务。
陡水湖风光(资料图)
图为上犹陡水湖。(资料图)
去年以来,赣州市领导多次带队赴北京、平遥、贵阳、成都、龙岩、武汉、杭州等地考察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邀请了广东航运集团、北京民俗旅游商会、北京华谊兄弟文旅演艺集团、幸福时代生态城镇开发有限公司等客商来赣州考察调研,推动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签约落地。
上犹陡水湖。(资料图)
大项目支撑大发展。年,81个纳入市现代服务业攻坚战调度的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43.6亿元;92个列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完成投资45.7亿元;列入省调度的5个重点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旅游收入46.29亿元,利税总额7.28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旅游项目10个,投资额达.65亿元,其中包括陡水湖龙门景区、兴国特色小镇、崇义特色小镇3个10亿元以上项目。
产业作引领脱贫致富梦近了今年50多岁的叶生长,因患小儿麻痹症不能正常行走,没有固定收入,家庭贫困。于都屏山旅游区安排他在景区当环卫工人,一个月有多元收入。又因为他有制篾手艺,景区篾制品均由他做,现在每月他能拿到近元,吃上了“旅游大餐”。
绿色赣州。(资料图)
近年来,赣州结合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推进旅游扶贫“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大旅游产品体系,百个旅游扶贫重点镇,千个旅游扶贫示范点),贫困户通过获得自主经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等方面的收入,真正有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获得感”。
大余县丫山乡村生态园的美丽“花海”。
目前,赣州正按照乡村旅游“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截至年底,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带动就业18万人,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5万。
来源:客家新闻网
记者:刘海峰
见习编辑:刘胜男
“赣州发布”由客家新闻网出品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