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勉(—),字希进,宁都县东山坝镇双源人。陈勉官至南京左都御史,二品官阶,是明代初期精通法律、不畏权贵的政治家,抗倭英雄。其生平事略,在《明史》《中国人名大辞典》《江西省通志》等均有记载。
明朝永乐四年(),陈勉考中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卿、广东道监察御史。陈勉为官清正廉明,遇事秉公处理,不循私枉法,不畏权贵。时应天(今南京)府尹向宝擅自动用国库银两,明成祖朱棣闻悉大怒,派陈勉前往查处。陈勉领旨后前往执行。据了解实情后,发现尹知府动用国库课银属实,但非尹某贪污中饱私囊,是为朝令急需不得已而挪动。陈勉上疏再三申述,并向成祖叩头申辩:“隋愿自己受罪受罚。”同僚们由此敬佩他办案严明、有胆有识,皇帝也深感他直言敢谏,人才难得。
▲江苏无锡“惠山寺”匾额:为陈勉所书
宁波有军士盗粮,被定处决,连坐的有五百多人。陈勉争辩说:一个军士盗粮一担,犯了死罪,但他的罪可以连累其他人吗!陈勉将其情由上疏皇帝,使五百多人免于处罚。
对贪官污吏,陈勉却毫不容情,“悉绳以法”。他曾据理据法弹劾官高爵显的尚书刘观。在疏通河南黄河段的工程期间,他秉公核实贪官酷吏,全部给予法律制裁。
由于陈勉的刚正忠诚,明仁宗皇帝召见并宴请嘉奖他,提拔他为左副都御史。有一次,皇帝去天寿山祭祀,陈勉随从护驾。皇帝想去密云打猎,陈勉劝阻说:“民以食为天,春深猎行必伤于稼。”皇帝听了后不但没有怪他,反而赞扬他一心想着百姓。
汉王朱高煦造反,皇帝率领军队亲征,命令陈勉留守京城。当时,士兵畏缩不前,没有斗志,陈勉对蹇尚书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大家商议,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将校加倍,所有当差的给布二匹,安抚他们的妻子儿女,然后再出兵。皇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士兵们的士气大涨。为此,皇帝认为陈勉懂得军务,于是修改命令,让陈勉随驾带领24万军队出征,最终胜利凯旋。
陈勉任浙江道巡按时,平定沿海倭寇,成为抗倭英雄。
当时,倭寇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抢夺财富,屠杀居民;严重地区,“积骸为陵,流血成川”,猖狂至极。朝廷多次派兵进剿,屡剿屡患,平而又发。陈勉奉旨出征后,发现倭寇之所以能入侵,一是岸上有汉奸,外攻内应;二是民众没有组织,势单力薄,敢怒不敢抗;三是官兵胜利后便撤走了,民众没有抵御能力。于是,他创造性地采用“御外清内,兵民一统”的方针,在沿海“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各司地段”,一处有事,群起攻之,陷倭寇于刀丛剑林的包围之中。他还采取“还械于民”的做法,武装地方民众。对倭寇,进行分化瓦解,实行“杀大,诲中,释从卒”的政策。陈勉任职浙江期间,浙江倭患基本销声匿迹。
景泰三年()陈勉从南京左都御史的任上告老返乡。次年,在东山坝双源村去世。明代宗皇帝赐葬并赐以祭文。
陈勉著作很多,可惜大多散佚,仅万历二十年《宁都县志》中存有他的2篇文章。一篇是《周大尹田二尹保障记》,另一篇是《旧拱辰桥记》。
旧拱辰桥记节选
宁都为赣郡大邑。东有佛祖岭,西有金精山。奇螺之石拱于南,梅江之水绕于北。人物富庶,俗尚礼义,他邑鲜及。所治六乡,上三乡在县之北,凡有事于公与商通有无者,皆由此渡焉。其水泛溢靡常,深浅莫测,经越惟求,故古有桥甃石为墩,架木为桥,上构屋一排九间,中高明楼三间,奉祀观音大士于其中。侠客诗人览景畅情,祖饯酌别者多。至于斯故名之曰“北当桥”,取冲要之义也。元尚书钱普庵撒哩书其楣曰“拱辰桥”,取向北辰也。永乐甲申岁五月初三日雨,初四日雨,初五日又雨,山水暴涨,倏忽十余丈,荡析民居,人与六畜蔽江而下,死者无算。时予为邑庠生,寓居桥南,观之痛心。少顷,桥亦吞毁,石墩皆圮。后尝集木作小桥,辄架辄坏,又造小舟以渡,水势汹涌,鲜克攸济。是以待渡者迟迟,病涉着累累,公私两阻,未如之何?或有急而冒险以进,多致覆溺,为民患者四十余年。
……
……
来源:《江西方志文化丛书》之《江西古代名人》
《江西方志文化丛书》主编:梅宏
副主编:周慧杨志华
《江西古代名人》
执行主编:涂小福
执行副主编:王海艳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陈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