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赞助商广告----------
那些年,在什么节日里,吃什么食物
都是有讲究的
小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最喜欢就是过节了
因为很多美食
只有在节日里才吃得到
宁都作为客家祖地
每当节日时就很热闹
饮食也有讲究,自有其特色
除夕宁都一样叫过年,除夕叫“大年晡夜”。除夕这一天,上午忙着为过年准备,准备停当,就是下午、晚上了,这时就能好好享受过年了,所以强调“晡”和“夜”,那一天食物之丰盛确实为一年之最。普通人家也要炆头牲、焖骰子块、煮肉撮、汆鱼圆、烧麻糍、漉黄糍等,应有尽有。在饥饿的年代,唯有这一天人们才能大快朵颐。
炆头牲
焖骰子块
煮肉撮
汆鱼圆
元日元日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但饮食就没什么可说的。其一要吃斋,不能吃荤菜;其二,除了早餐的烧粸(其实就是炸芋包子、薯包子)、炒青菜,饭菜都是前一天准备的。
炸薯包子
炒青菜
元宵节宁都的元宵节没有吃汤圆的习俗,一般是蒸肉圆、菘圆。肉圆是用肉丁、菜头丁混番薯粉揉制而成的,而菘圆则不用肉丁,单纯是菜丁和薯粉,也有人叫“斋肉圆”或“假肉圆”。另外,宁都还有割鸡和打甑盖的习俗,也要宴请,菜谱没有特殊规定。
蒸菘圆
花朝节花朝节是擂茶的节日。宁都擂茶有两种,一种叫米茶,是唐朝以前的饮食风俗;一种叫盐茶,是唐宋时期逐渐流行的饮茶方法。这两种茶都要把原料放在容器中“擂”成茶泥,所以都叫擂茶。宁都上三乡以老客为主,崇尚米茶;下三乡以新客为主,崇尚盐茶。
擂茶
清明节在宁都的清明节中,看不到寒食节的成分,并不禁火。当地有“做清明”的习俗,是挂祭后家族的宴席,菜肴没有特别规定。饮食唯有吃“菱角糖”的习俗,菱角糖和菱角没有关系,是麦芽糖;形状像一块大饼,很黏,用专用的刀、锤一小块一小块敲下来。菱角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许就是因为敲下来食用的小块往往是菱角形状。
菱角糖
立夏节宁都人爱吃咸蛋,通常是吃鸡蛋,也有鸭蛋,但鸭蛋更难得见。过去,蛋是珍贵食品,大人往往会给小孩做一个小小的网兜,叫作“络络子”,网兜里装个蛋,让孩子们在立夏那天一整天挂在胸前晃荡着。
咸蛋
端午节这是一个吃粽子的节日,宁都称粽子为盐棕。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城乡还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后来商品经济发展,市场上不仅有卖箬叶的,更有卖煮熟的粽子的,许多人家就不做了,慢慢地,一些人在这一天也不吃粽子了。
粽子
七月节七月节家家做米糍。米糍有七层糕、印子糍、杯杯子糍、牛舌糍,其实都只是形状不同。米糍烹制简单,唯印子糍值得一说。旧时很多人家备有专做的木制印版,印版小小的,大约手掌长,三指宽,分上下两块,用铰链连在一起。下面一块有直径为3-4厘米的圆形凹槽,槽底刻有精美花纹;上面一块平整,和印槽对应处也刻有花纹。米糍起锅后,一小团一小团放在印槽里,用上面的一块板压下去,印子糍就做好了。雕刻的花纹,多是“梅开五福”,即梅花形,也有在梅花中刻有“福”字的,还有铜钱形状的纹,其他形状也有,如龟、鹿、蝙蝠等,就是少见。
黄粸
中秋节这一天是吃月饼的节日。宁都旧时有特产椒葱饼,皮脆馅甜,类似苏饼,但馅里有胡椒和小葱,所以味道奇异。小编小时候吃过,觉得味美无比。也许是因为食物丰富,现在吃起来就觉得平常了。
椒葱饼
重阳节这一天是“开油锅”的节日。宁都所谓“开油锅”,就是做油炸食品,而只有贵客上门时,才开油锅。无客而开油锅的日子就只有过年和重阳节了。在重阳节,人们会炸芋包子、薯包子。薯包子中,有一种包了鱼块的,叫薯包鱼,现在是宁都名菜。过去一些困难的人家也会炸些番薯片过重阳节。
炸芋包子
麻糍节宁都东部的一些村庄把农历十月初一叫作麻糍节,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敬神、吃麻糍。据说这是起源于秋收后庆祝丰收和祈求神灵保佑来年的仪式。
麻糍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很多食物都是直接从市场买来现成的
这些动手制作的节日传统美食却很难吃到了
来源:印象宁都
编辑:宁都新鲜事
订阅\\\\投稿
①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