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东龙村,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宗族传统村落,位于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与石城两县交界处、海拔米左右的山间盆地。那里青山环抱,村内阡陌纵横,大大小小百口水塘连成一片,如同明镜;明朝时富甲一方而名闻遐迩,创造了封建时代宗族社会和谐昌盛之典范……
这座千年古村古称东屯,相传在唐宋以前便已建村,当时村内只有曾刘两姓。据载,北宋乾德五年(年)的一天,居住在石城半迳的李翊俊来到这里狩猎,见东龙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地势险峻,不久便举家迁徙至此,数年后李家人财两盛。到明代中期,曾刘两族迁徙别处,李家一统东龙村,清初又有陈姓迁入。时至今日,东龙村民98%为李姓,30余人为陈姓,两姓为姻亲。
▲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的东龙,是“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古代窗户博物馆”。
▲在村内能看到别具一格、用途各异的窗户
如果你觉得本文好,移到底部点赞或分享、赞赏后再走吧感谢 一千多年来,代代东龙李氏先民奋斗不息,前赴后续开发东龙,他们外出经商,靠勤奋积累财富,使东龙富甲一方,鼎盛时期,村中万瓦参差,千户聚居,如一大都会,先后建造宗祠、房祠、支祠一百多座,书院学馆数十个,七层宝塔1座,寺庙11座,石桥11座,店铺数十间、民房近千间,设义仓5处、挖掘水塘多口。到晚清时期,因封建制度的没落,阶级矛盾的加剧,宗族团结的分化,匪患的劫掠、清兵入踞、三潘之乱、白莲教之变、红头巾之乱和太平军游击江南等侵扰而走上衰败。
推荐一位东龙通:李良锦,土生土长的东龙村人,退休教师,年近70,是一位“东龙通”,号称东龙古村的文化符号,25年义务为游客解说,近两年开始向游客收费(最少80元),他希望交好传播东龙历史文化的接力棒。需要的记他(切勿骚扰)
东龙村庄布局讲究风水格局,并依照其走势,东部建民宅,西部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东龙现在保留着近栋古建筑,很多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其中完整或基本完整的祠堂有56栋,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居民建筑共计一百多间,均保留着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展现着古代客家建筑高超的建筑工艺,也包含着很多客家文化的内涵。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
自古,东龙村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的古隘口,尽管沿途数十里道路坎坷曲折,但却是往福建境内的捷径。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善于经商的东龙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本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商品到福建各地,又从沿海带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物资,资本雄厚的村民,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先民很快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同时为东龙渗进了人文气韵。
▲东龙英才最杰出的代表是清初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明代理学家李大集。士绅约出现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清两朝,这些人大多数通过科举或由人才授予官职,许多人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早在清乾隆中期,东龙村就形成了繁荣的集市,旅馆、餐馆、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据东龙村民李良锦介绍,现在村中每天早上仍有集市,尽管规模已不如从前,但仍然有猪肉、蔬菜等副食品、农资买卖。集市历经数百年至今仍保留着,在山区村落颇为罕见,只可惜是中午进村的,未能体验跨越了百年的集市。
▲百间大屋
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东里一望”,它是李仁方出资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年),竣工于乾隆二年(年),总面积约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实际只有99间半。我觉得整体算是一间,这也融入了客家人和睦团结的民风。
“百间大屋”整个建筑布局奇特,雕梁画栋,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李仁方为贡生,其极善经商与交友,28岁时出资建造此房,大门内外立的功名柱便是他善交友的证明。古时功名柱一般是为本族出现科举人才、彰显荣耀而立,而李仁方将与他交往、来此做客的官员职位也竖立在屋内,以显示家族实力,这是客家人迁徙生活中为避免遭受排挤,安定生活的一种方式。据介绍,自家与客人的功名柱,在安放位置上也很有讲究,客人的功名柱立在门内,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百间大屋”外的功名柱
▲“百间大屋”外的功名柱
▲“百间大屋”内的功名柱。巡抚兼江西提督官职相当于当今的省长兼军区司令,户部尚书在清朝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副总理。
▲“百间大屋”后院的“东圃”是作修文习武之用,而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
东龙李氏秉承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他们的祖先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自古村里的大小祠堂均建有学馆,并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学风鼎盛。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仅明清两代,东龙村就出过科举人才多名,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清嘉庆末年至清光绪,全村通过纳捐获取功名具有品秩和虚衔者名。
崇文思想除了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李氏祖先也将这些理念包含在世代流传的故事当中,在宗祠建筑里予以直观展现,让它在本族后辈的耳濡目染中得以延续和流传。东龙能富甲一方,与崇文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跨越了千年的民居,脱色裂缝的墙壁讲述着沧桑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儒教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一个村落多有建立本族祠堂祭祀自己的祖先。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祠堂被教育和受到处理,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本族法庭。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56栋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现在是祭祀与大喜事宴会之用。
李氏下祠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历时48年建成,占地面积0余平方米。祠堂前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斗拱榫卯式木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
▲柱子和横梁都是保留自明代,一根柱子八个梁串在一起,结构比较复杂,所以一般的木工师傅修不了,即便是专业师傅修起来也很难。
祠堂内墙上书字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它就是东龙李姓的族规,也是东龙李姓做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李氏下祠整个建筑看起来即庄重简朴,又富有清雅秀丽的气息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
▲玉皇宫
▲胡公庙又称大公庙
▲门窗别具一格堪称是古代窗户博物馆
岁月悠悠,千年古村东龙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留下的处处遗迹见证了东龙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繁华和宁静,展示着东龙残存的风韵,它深厚的历史底蕴,广博的人文内涵,如画的风景,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民俗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观光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
推荐季节(村内有一家酒店可食宿)
1、醮会:每年正月或7月,三天。儒、佛、道三坛同时在玉皇宫进行,然后道士在下午时间在村内巡游。
2、游神庙会:在太公庙祀拜东龙守护神胡雄而举办的活动,每年的农历4月初1到11,又说是4月初8。上香、进供、游神、看戏,感受客家民俗。
3、祭祖:一年一祭,时间固定在清明节。又听说秋收时有一次,是为向祖先汇报当年收成的祭祀。
4、6至9月:白莲花盛开,美美的
5、水稻收割两季,金灿灿的梯田
▲游神庙会(本图来自宁都州人网)
▲白莲花盛开(本图来自宁都州人网)
宁都美食小吃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赣南粮仓,客家摇篮”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饮食文化,更在赣南首屈一指。作为宁都人,在这里推荐一些美食小吃,很多是客家人(中原汉人)在迁徙途中流传至今的!肉撮(分猪、鱼肉撮)、三杯鸡、固村三甲酒、擂茶、灯盏糕、黄糍、凉拌空心菜、芋包子、草菇、炒大肠、豆腐渣、霉豆腐、粉蒸肉、小炒鱼、清蒸鸡、菘圆(假肉圆)。
旅游交通
宁都暂未通火车(在建),但交通很便利,选择各交通方式到宁都。县城没有班车直达东龙,可乘宁都到田埠乡的班车,然后打摩的进入东龙。
自驾1:昌宁高速转至泉南高速,至宁都西(竹笮)下高速进入外环路,然后进入G国道,到了固厚转入至田埠乡的县道,最后进入直达东龙村的县道。
自驾2:济广高速到石城北下高速进入G国道,X与X县道到东龙村。
版权声明lsxp本条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