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书记对我们老百姓的事情很上心,有问题就找廖书记反应,很快就能解决。”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宁都县黄石镇大洲塘村民张长保不停点赞。张长保口中的“廖书记”,是宁都县委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廖百川,就在前不久,刚刚荣获“全市优秀第一书记”的荣誉称号。
从机关到基层
“来到村里就是这里的村民”
对于一个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同志来说,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似乎有些难以着手,廖百川同志深知自己农村工作经验的不足,也深知“打铁先得自身硬”的道理,所以到村任职伊始,他就做到“一定三学”:“一定”就是定角色,他说,“进了村就是大洲塘村的村民,大洲塘村就是自己的家,大洲塘的村民就是自己的家人,为家人做事,累点也快乐”;“三学”就是向书本学扶贫业务政策、向同事学农村工作方法、向群众问政问需问计。
他坚持“粗中有细”,不仅制定村里的脱贫工作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也充分考虑每一户贫困户的扶贫思路,做到因户施策抓帮扶。贫困户张德胜的弟弟张德良脑出血治疗费用大、家庭收入差,廖百川帮助申请转发“水滴筹”,发动朋友捐款,筹得3万多元解了燃眉之急,后经联系协调,帮助他落实整户低保、产业分红政策,通过“四道保障线”报销医疗费用多元,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一桩桩一件件,让贫困户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变“输血”为“造血”
“群众富了心才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针对大洲塘村实际,廖百川深入调研,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抓党建促脱贫。廖百川立足于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融合,先后组织党员开展了“种樱花垂柳、添洲塘绿色”、“当移风易俗带头人、做文明新风践行者”、“空心房整治、党员先带头”等活动,凝聚脱贫攻坚的“红色力量”
■■■■■抓产业促增收。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带动村民发展烟叶、大棚蔬菜等产业,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和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烟叶种植亩,大棚蔬菜亩,新建Kw光伏发电站,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使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5万元,有效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创收“聚财”渠道,实现了“产业大发展、农户能增收、集体有收入”。
为大家舍小家
“家里需要他的时候,他总不在”
自从担任大洲塘村第一书记以来,廖百川一直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却唯独忘了自己的小家,他说“我对家人亏欠太多”。
对于这个以群众为大的丈夫,妻子谢媛媛刚开始并不理解,尤其母亲摔伤腿后,自己挺着大肚子要接送孩子,还要照顾受伤的母亲,忙的不可开交。即使女儿出生后,廖百川也没有花过多少心思。“百姓有困难找他,他就出现,家里需要他的时候,他却总不在”。直到有一次因为一些琐事向他质问,廖百川眼神坚毅口气坚定的一句“上级安排的任务,我一定要负好责任,要有大担当大情怀”,让她忽然就释怀了。现在再提起丈夫的“缺席”,谢媛媛总是说“他有他的难处,我把家里照顾好也是为他分忧,为扶贫出力”。
(宁都县委组织部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