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客家祖地宁都县,随处可见客家祠堂。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祠堂座,而建筑风格与祠堂相类似的建筑,更达座以上。
祠堂是客家人敬宗聚族、凝聚血脉的圣殿,千年迁徙万里辗转,客家人的乡愁大半寄托在祠堂中。族有宗祠、房有支祠、家有众厅,和一般的“一村一祠”不同,宁都同姓聚居的村庄也有多座祠堂:田埠乡东龙村曾有祠堂74座,黄陂镇杨依村58座,东山坝镇老坝里村43座,黄石镇黄村30座。
东龙村原本藏在深山无人识,新世纪以来,因保有形制不一的珍稀祠堂而声名鹊起,年获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年获评“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年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专家们誉为“江南宗祠第一村”。
村里名头最响亮的祠堂是建于明正统年间的李氏下祠,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雕梁画栋,石雕、砖雕、壁画构图多姿多彩,线条流畅,所刻画的人物、动物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年,李氏下祠被评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堪称国宝。
体量最大的当属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仁方公祠,建筑面积多平米,集祭祀、居住、防卫功能于一体,分前院、东圃、西园和家祠四部分,有议事厅、祖堂、仓库、廊房、厢房、绣花楼、私塾、仆人房、雕楼等多间房屋,俗称“百间大屋”,万瓦参差,气势恢宏。
法国汉学家劳格文先生曾多次考察宁都,他认为,宁都祠堂存量丰富、建造精美,堪称全国之最。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李秀娟李媛审核:雷旭华监制:李能玲总监制:温新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