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5.:06首播
《中国影像方志》江西卷宁都篇
宁都篇预告片
宁都县东部,荷田掩映着一座“千年古村落”,余户客家人居住在这里。村中许多老屋始建于明清,老屋各处门、窗、壁、柱,雕饰考究;“九进十八厅”的宏大布局,称得上客家民居的最高规格。时光在一石一木间凝固,青砖斑驳的旧迹,讲述着客家人迁徙的故事。
自西晋至宋代,廖、温、邱等50余个有记载的中原姓氏,渐次迁入宁都。千年的迁徙在这里持续叠加,中原汉民筚路蓝缕、一路南来,终于在宁都寻得一方理想的栖息之地。
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年),此地始置“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因其境内有“太平里”,人多物阜,取安宁之意,于是改县名为“宁都”,宁都之名始于此。
崇文重教文脉激荡
宁都县城闹市深处,躲藏着一条青石小巷。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一群宁都诗人常在此诗词唱和,无数名篇佳作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小巷因此有了一个沿用至今的名字——斗诗巷。
据《宁都县志》记载,宁都自唐至清,考取进士百余名、举人名,诗文著述车载斗量。
明末清初,宁都以魏禧为首的九位文士,踞翠微峰之险,在峰顶筑起一座“易堂”书院。九人从此在这里著书立学、广收弟子,时称“易堂九子”。
宁都县博物馆至今藏有块清道光年间的“三魏全集木雕版”。三魏,正是当时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的核心。
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宁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红军最高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在这里成立,革命胜利的火种,在这里点燃。
年10月30日清晨,红军主力摸进宁都县北侧的龙冈山区中隐蔽起来。当国民党军18师抵进龙冈时,红军抓住机会突然向其猛攻。最终红军以少胜多,活捉敌军主帅,缴获各种武器上万件,其中包括一部电台。
宁都县,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部电台的复制品,其原件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这部电台便是龙冈伏击战的战利品,更是红军第一部电台。
有了这部电台,年1月,红军第一支无线电侦察队在宁都龚氏宗祠成立。这支部队,在后来的战役中屡建奇功。长征开始后,电台随部队转移。但是红军第一支无线电侦察队在这里成立之初的一幕幕,却永远地留在了宁都群众的记忆中。
竹篙火龙祈福迎祥
每年中秋前夕,扎竹篙火龙,是南岭人心头最重要的事。
中秋扎火龙,这个传统与南岭村一段往事有关。据《卢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的一个中秋前夕,南岭村爆发瘟疫,大量村民接连死亡。一夜,卢氏太公梦见火龙腾空,便发动乡邻扎竹篙火龙在中秋之夜通宵游行、驱赶瘟疫。最终瘟疫被战胜,这项活动也渐渐成为客家人祈愿平安团圆的民俗传统,保留至今。
竹篙与火龙的结合并非偶然,也不仅仅是南岭客家人就地取材的结果。客家人早在南迁过程中就与竹、竹器结下不解之缘。竹篙火龙的出现,还承载着客家人内心深处对先祖的缅怀。
月圆之时,七条巨型火龙,蜿蜒奔腾、直冲云霄。此刻的宁都变了一副模样,它是林立的鞭炮,是激情的锣鼓,是每一个宁都儿女眉梢的喜悦、心头的回忆。
年,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茶戏节奏欢快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朝,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乐户戏班在梅江流域频繁往来,终于在清乾隆年间,催生出赣南地区特有的戏曲——宁都采茶戏。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宁都采茶戏逐步成为赣州地区四大剧种之一。
宁都采茶戏,由客家民间山歌小调发展而来,节奏欢快、轻松,动作身段也多借鉴于民间舞蹈。与其他戏曲相比,宁都采茶戏更像是一种活泼轻快的歌舞艺术。
三百年来,代代艺术家对采茶戏精心打磨,形成了它特有的表演风格。乡野农人、布衣工匠,腰间必系一条白色围裙;叫卖的商贩走卒,定要挑着杂货小笼、小箱上场。
鲜香味美的三黄鸡
年,一道宁都美食入选北京奥运会菜谱,这是江西省入选的两道名菜之一。肉质松软、色泽入骨、鲜香扑鼻,客家人仅用一杯酱油、一杯米酒、一杯植物油,便成就了这道中国名菜——三杯鸡。三杯鸡美味的秘诀在于选材,只有选用当地地道的“三黄鸡”,才能不辜负其美名。
《宁都直隶州志》记载:“徐铉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贫民养鸡以为利者,乡村正复不少。”宁都人养鸡的历史,可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明太祖年间,朱元璋因宁都鸡具有“嘴黄、脚黄、毛黄”的特点,特赐名“三黄鸡”。
“树上果子香,树下黄鸡跑。”这是一个天然绿色的自循环生态系统:三黄鸡的代谢产物可做肥料,果树的花叶、虫草又是三黄鸡的美味。三黄鸡和果林,建立起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技术人员还指导养殖户大面积移栽白背黄花稔。这种宁都常见的草本植物,既能抗菌肖炎防控疾病,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产业革新的浪潮中,宁都人与时俱进,走在了新时代产业创新的前列。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来源:央视科教
主办:中共宁都县委宣传部
承办:宁都县融媒体中心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