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实录》
在配备专职训导的同时,核定县学招生计划,包括廪生20名,增生20名,童生录取名额共16名,其中文科8名,武科8名,两年一贡。这标志着县学框架基本确立,基础建设正式起步。所谓县学,即指县署官方主办的学校,与私塾、社学、商学、义学、府学等共同构成地方教育体系,是当时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整个雍正年间,可以说都是县学初创后各项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可后来发展的结果却很意外。↑《川陕总督查郎阿奏折》
↑《特命钦差大臣兵部右侍郎班第奏折奏折》(内容与本文主题关联不多,故予以省略。)
↑《特命钦差大臣兵部右侍郎班第奏折奏折》(内容与本文主题关联不多,故予以省略。)
由于乾隆3年遭遇一场8级大地震,平罗各地损失惨重,据时任川陕总督查郎阿奏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一营,平羌一堡关城房屋倒塌无存”,县城全部垮塌,县学也毁于一旦。好在地震发生45天之后,根据特命钦差大臣班第、大学士兼管川陕总统查郎阿和甘肃巡抚元展成,亲临新渠宝丰等地震现场实地察看后联名奏请,“修筑宁夏平罗等处城垣衙署”工程获得恩准,这样平罗县城以及县学灾后重建工作得以快速启动。县学基础建设,主要指的是学宫房舍修筑。所谓学宫,就是严格按朝廷规定的制式标准修建,具备读书、朝圣、祭祀等功能的学习场所。
清代的各类官学建筑与活动礼仪,要求循规蹈矩,不得擅行,比如“学宫祭祀先贤、先儒神位次序,以京师太学成式,通行直省府州县,遵照书题,按东西先后次序安放”。这就是说,从规划设计始,各功能区域位置摆布以及次序安排,都要仿效“京师太学”的标准模式,万万不能搞错。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到乾隆6年,学宫修筑工程全面完成,平罗终于有了一所功能齐全的县学。新建成的学宫位于县署南侧,建设内容包括大成殿(5间),东西两廊屋(各5间),戟门(3间),东西更衣厅省牲所(各3间),棂星门(3间),牌坊(1座),各居其位。崇圣祠(3间)在正殿东北,名宦祠(3间)和乡贤祠(3间)在戟门左右,忠孝祠在学宫东,节义祠在学官内,尊经阁在正殿西北,明伦堂(3间)在学官正西,东西斋房(各3间)和学官署在明伦堂后。就凭这些相对完备的功能设施配置,足可想见,其在日后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何其重要的作用。↑《宁夏府志》
具有警示意义的“学校条规”被刊刻成碑,置于明伦堂之左,提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其开宗明义:“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要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后面的内容大多是忠君报恩,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那一套,此处略去。乾隆年间,县学使用的是礼部统编教材,极具特色,主要包括:《御制日讲四书》、《御制周易折中》、《圣谕广训》、《御纂朱子全书》、《御批通鉴纲目》、《御制诗初集》、《御制文初集》、《御纂春秋直解》、《御纂周易述义》、《御纂诗义折中》、《二十一史》、《十三经》、《科场条约》、《乐章》等。从这些教材不难看出,县学对于生员的教育,强调的是封建社会的人生哲理、人伦关系、历史启迪和立身之本等。在今天看来,国学的基础篇章,县学阶段已经应有尽有。除了县学,当时平罗还有5所社学,分别是县城武庙一所、西河堡一所、洪广堡一所、李纲堡一所、宝丰堡一所。所谓社学,即指在乡镇设立的学校,清代初期即倡导社学,号召每乡置社学一所,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社师。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业,入学者可免差役。可见,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普及教育的意义。乾隆年间,平罗的书院从无到有,已经成型。据记载,乾隆30年,时任知县李鸣壎在县城西边购得一个叫朗润堂的地方,便招收一些生员在此上课,开始并不叫书院。乾隆49年,知县王世治又对书院进行了维修,并添置房舍,使设施条件有了完善,便取名兴平书院。后来的主政者不怎么重视,没几年时间这所书院就被废弃了。到了嘉庆13年,知县王楚堂在任,对此实施修缮,内容包括新添置部分房屋、配置家具用具、招揽教师等一并进行,完工后即可投入使用。至于所需经费,王楚堂也想办法通过社会义捐的方式,募集到两千两百缗(大约相当于两银)银钱,书院把这笔资金存放在典当行,每年靠利息收入就可维持生童的书本、灯油、伙食等项费用。王楚堂主导的这次修缮,彻底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非常成功。经过修缮,书院焕然一新,随即改名为又新书院。道光5年,知县徐宝字将大公馆(原为旅社)维修改造成书院,其时远在外地任职的乡贤俞德渊慷慨捐助两银,促使又新书院面貌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一历史时期,县学与书院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乡试输送生源,培养举人位次的争夺者,可是谈何容易。↑《大清会典事例》
乡试是朝廷既定,为选拔人才在各省范围内而组织进行的考试,时间分别定在子午卯酉年的8月,即每隔三年考一次,每次考三场,初九日考第一场,十二日考第二场,十五日考第三场,正副考官各一名,由礼部题请,皇上钦定从部院派出,其他考官从当地具备进士条件的官员和教职人员中题名按规定人数配备。各省乡试三场考试考题由主考官拟定,第一场考四书制义题,出题范围及顺序也有规定,首论语,次中庸,再孟子,如果以大学为首题,那么第二题必须要考论语,第三题考孟子。第二场考五经制义题,出题范围及顺序也不可随意,必须要按既定易经、书经、诗经和春秋的次序掌握。第三场考策问题,考生要围绕问题写一篇字的短文,要求言之有据,对策恰当,立论富有新意。可见,这些规则与要求,考查的就是知识是否系统完备、记忆是否扎实深刻、义理是否烂熟于心。没有真才实学,很难过关中举。宁夏在雍正6宁之前,从属于陕西,雍正7年甘肃分立,政务划归甘肃管理,而学额同甘肃一样仍包含在陕西的总数之中,宁夏府仅有2个名额,平罗的考生都要跨越数千里,到西安参加乡试考试。当然,也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生员都可以进入考场。乾隆9年朝廷颁文实施预考,大省按1比80、中省按1比60、小省按1比50的比例控制乡试考生规模。比如陕西被视为是中等规模省份,朝廷确定的举人录取名额为79人,那么参加乡试的考生人数最多不得突破人。这两个数字之比,一方面表明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透露出考生命运转换之难度。平罗县学教育尽管起步较晚,在整个清代也还是造就了数千名文化人,做出了应有贡献。远的不说,乾隆年之后,平罗陆续走出了俞德渊、张尔麟、张为章、俞寿祺四位进士,还有一批举人、监生、贡生,遍布在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平罗籍异地为官者有30多位(详见文后列表表),这些可以视为县学教育成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县学教育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在即将迎来建县周年前夕,回顾县学发展的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平罗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附表:清代平罗部分异地为官者名录
1、白大中陕西平罗县人,康熙60年任四川省岳州营参将。
2、杨魁甲陕西平罗县人,康熙60年进士,乾隆年间,官至江西省吉州府知州。
3、许连科甘肃平罗县人,雍正9年任江西省宁都县守军参将。
4、张擅续甘肃平罗县人,雍正12年任山东省嘉祥县典史。
5、徐炳甘肃平罗县人,乾隆8年任广东省惠州府吏员。
6、朱武英甘肃平罗县人,乾隆8年任广西梧州府副将。
7、张楷甘肃平罗县人,贡生,乾隆17年任甘肃会宁县训导,乾隆32年任陕西省汉中府洋县教谕。
8、史继经甘肃平罗县人,贡生,乾隆26年任江西省洵阳县训导。
9、侯占魁甘肃平罗人,贡生,乾隆35年任甘肃省庆阳府镇原县教谕。
10、刘三畏甘肃平罗人,贡生,乾隆年间任湖南省永州府宁远县训导。
11、郭应宁甘肃平罗县人,乾隆年间任云南省永胜县左营守备。
12、俞登瀛甘肃平罗县人,举人,乾隆57年任陕西省榆林府神木县教谕。
13、毕玉甘肃平罗县人,嘉庆6年任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右主簿,7年任湖州府吏员。
14、吕庆云甘肃平罗县人,嘉庆6年任青海省碾伯县县学训导。
15、张廷栋甘肃平罗县人,行伍,嘉庆7年任安徽省徽州府右军守备,驻防婺源。
16、姚恒足甘肃平罗县人,嘉庆15年任广东省仁化县巡检。
17、高履和甘肃平罗人,武生,嘉庆18年补授定边协镇营左右两哨把总。
18、俞德源甘肃平罗县人,嘉庆22年进士,嘉庆24年任江苏省常州府荆溪县知县,道光2年6月初任江苏省苏州府长州县知县,道光8年任江宁府知府,道光10年任两淮都转盐运使。
19、宋作哲甘肃平罗县人,监生,道光18年任山东省曹州府曹县县丞。
20、靳怀英甘肃平罗县人,道光19年7月任山东省平原县典史。
21、姚景华甘肃平罗县人,道光22年任四川省嘉定府洪雅县典史;咸丰9年任江津县典史。
22、俞思恒甘肃平罗县人,咸丰年间任广西梧州府岑溪县知县。
23、龔朝琯甘肃平罗县人,咸丰8年任广西欎林州巡检,代理知州;
24、俞思益甘肃平罗人,咸丰9年在任广东省陵水县知县,正值开办潮州海关,两广总督劳崇光评价其“老成练达,勘以委令",奏报举荐调任潮州海关委员(监督)。
25、张世禄甘肃平罗县人,咸丰末年任河北省保定府易州涞水县文职(未入流)。
26、曹鸣盛甘肃平罗县人,贡生,咸丰年间任甘肃省秦州直隶州礼县教谕。
27、张爾遴甘肃平罗县人,同治元年进士,光绪2年任四川省龙安府江油县知县,后转任华阳县知县,同治11年任四川梁山县知县,补用直隶州知州。
28、张为章甘肃平罗县人,同治元年进士,同治9年7月任直隶州大名县知县,同治12年调任饶阳县知县。
29、俞寿祺甘肃平罗县人,同治13年进士,入户部学习,后任江西省宜黄县知县。
30、黄乃甘甘肃平罗县人,贡生,同治年间任甘肃省肃州学正。
31、龚涵甘肃平罗县人,光绪5年任贵州桑植县典史。
32、俞叔良甘肃平罗县人,监生,光绪4年任宁陕厅同知;同州府同知。
33、白文治甘肃平罗县人,光绪26年任甘肃省甘州府东乐县洪水营游击。
主要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清宫藏地震档案》、《大清会典事例》、《嘉靖宁夏新志》、《乾隆宁夏府志》、《平罗记略》以及相关地方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