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厚土杯bull我们的节日征文选登

宁都县的庙会与庙会戏○李辉荣庙会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作为客家县的宁都人,与其它县客家人的生活、生产、婚嫁、建房、迁居、节庆、寿庆、丧葬、禁忌、饮食等习俗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崇拜信仰习俗繁多。宁都客家人的崇拜信仰具有多样性、包容性。自然物质都被认为有神,有神必敬之。此外被群众认为值得敬仰纪念的人,也会被立为神,建庙祀奉。宁都客家人的崇拜信仰面很广,究其原因有二:一、宁都属古越地,越人信巫卜、祀鬼神;二、客家先民从中原带入的习俗各异,二者融汇在一起,形成了繁多而复杂的信仰习俗。概括起来有:1、崇拜信仰即祀奉家神。客家人对已故祖宗称为家神。客家人对家神非常崇敬,有“草鞋脚下,灵牌背上”的说法,意思是即使在飘泊无定的生涯中,也要背着祖宗牌位随时供奉。2、祀奉自然神即敬天地(即玉皇大帝和土地公)、敬箕斗(星宿名)、敬魁星(主宰文化之神)、敬太岁(即木星、谓之凶神)、敬太阳、敬月亮、敬文昌帝君(主宰功名、俸禄的神)、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敬山神、敬社神(即社稷神)、敬水神、敬火神、敬雷电神、敬农神等。3、祀奉物质神。敬门神、(门神多为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凶神恶煞不敢入内)、敬米谷神、祀城隍(守护城池的神)、敬灶神、敬床神、敬厕神(即屎缸菩蕯)等。4、祀奉名人乡贤。祀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祀鲁班(匠人)、祀屈原、祀扁鹃(医神)、祀关羽、祀刘邦、祀许逊、祀卢光稠(建设赣州有功)、祀朱公(洛口村开基人)、祀孙氏五贤(祀唐东平侯孙誗及后裔乡贤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勴,孙登龙、合称“孙氏五贤”)、祀卢逵、祀王天与、祀王文成、祀徐黼、祀胡雄、祀杨公则、祀严复、祀赖文辉、祀老官(生意人的财神)。5、祀奉鬼怪。祀奉病神等。有神便有庙。宁都的寺庙很多,经查考清乾隆六年《宁都县志》,共记载宫、观、寺、庙处。清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又増加了处。两志一共记载有各类寺庙处。最早的寺庙是建于西晋的青莲寺(原刘坑乡境内莲花山中)。除寺庙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姓氏宗祠。有寺庙便有庙会活动,庙会活动根据各个寺庙、祠堂敬仰的神灵、祖师或先贤的圣诞日举行祭祀祈福活动。庙会活动主要有“禳神”和唱戏两项。县内各乡(镇)村的汉帝庙、老官庙、真君庙在四、五、七、八月都要举行庙会,尤其是农历正月的元霄节和八月上旬的朝华最为热闹。每到祭祀日,村民们便要抬着庙中神像到街上、村里游行;同时辅之于“演戏”活动,俗称“演庙会戏”。每逢庙会必需唱戏,这是宁都由来已久的民间风俗。因此,凡神庙、祠堂大多数均建有戏台或搭建临时台。这种活动犹以田头镇庙会为最。田头庙会禳神是宁都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以城隍庙、汉帝庙、东岳庙、老官庙、七仙庙、三元庙为主的庙会文化。该活动由“禳神”与“演庙会戏”组成,每年有五次:第一次俗称“唱新年戏”,农历正月十一日上台,先在城隍庙戏台演出12天,后移到汉帝庙联合的庙会戏。这是城隍庙、东岳庙、老官庙、七仙庙、汉帝庙联合的庙会戏。规定第一天演吉利戏《龙凤阁》,又名《二进宫》。最后一天下台戏也要演吉利戏《满堂福》,又名《打金枝》或称《郭子仪上寿》。平时每天演二场戏,即下午一场演折子戏,俗称“演杂戏”,晚上一场多演整本戏,有时也演杂戏。逢圩日,上午加演一场折子戏,因时间短促,俗称“过板戏”。这次庙会除演戏外,还要举行两项重大活动:即“妆古史”和“禳神”。第二次庙会演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上台,俗称“演老官戏”。老官即老官神。田头人称“供奉老官血财旺。”过去田头祀奉老官只有船行、油榨、烧窑等行业。后来才发展到各行各业一齐祀奉。这次演出费用80%以上由各行业负担,故又称“演行业戏”。四月初一先在老官庙门口搭台演10天,再移城隍庙戏台演10天。议定各种行业负担一天的开支称为出一本戏价。一百多年以来,各行业每年应出戏价数额均无变更,其数为:酒行2本、布行2本、南杂2本、黄糍与猪条行共1本、席、五金、菸丝行1本、裁缝1本、小猪行1本、牛行1本、猪屠行1本、牛屠行1本、担行(犹如今的搬运队)1本,另加接箱戏(依照规定,15里内接戏箱免费,也不付1本戏价;若15里外接戏箱,则戏班要补交担运费,价格双方自议)此外还有六种行(即经营粳谷、糯谷、麦子、高粱、花生、大豆等买卖行当)1本。四坊各1本(非商业户负责20%)。棺木行1本(排名最后)。第三次庙会戏,是城隍庙与汉帝庙轮流样会,但实际上是“唱禾苗戏”。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而演戏。每年的禾苗戏为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先在城隍庙开始,到六月初一再移到汉帝庙演10天结束。第四次庙会戏,为单纯的“城隍庙样会”,故称“唱城隍戏”。传说八月十五日是城隍老爷的诞生日,谚曰“七月十五无来往,八月十五朝城隍。”故从八月十二日开始,人们便争先恐后来朝仙。朝仙时,要点燃香烛,鸣放鞕炮,然后杀鸭。并擦一点鸭血到各尊菩萨像座上,俗称“祭神”。朝仙杀鸭到十六日为止。期间,还要举行庙会戏演出。这次演戏的经费全部来自群众的还愿钱,故又称“唱还愿戏”。地点在城隍庙戏台。过去额定演8本,即8天,以后逐步增加到30多本,原因是以往许愿多局限于祈求病体康复、生意兴隆之类,如今则为求子、求寿、求财、求功名、求平安、求福等。故还愿者也多了,8天(1天1本)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意愿。其次是过去还愿兴交点“八仙钱”,如今还愿者更为大方,交1本戏价者甚为普遍,钱多了,戏自然可多演。还愿戏从8月12日开始,吃过早饭戏班开锣,第一出戏要演《跳加官》又称《打大天官》接着是连续不断地演《八仙显宝》,俗称“打八仙”。十六日最后一晚的戏按规定要唱目莲戏,俗称“唱一百零八套”,即唱出折子戏,但每出戏一般只走一下过场。唱到最后一出,完戏时还有一项特殊习俗活动---“追刘氏精”与“追小鬼。”第五次庙会戏,在三元庙戏台演出,俗称“三元庙禳会”,庙会于每年九月初五日上台,规定演15天,经费由璜坊村自筹(以前该村有15庙庙产田出租,专供庙里的香烛油灯及演出样神开支。不足部分群众自愿赞助)。除以上五次庙会戏外,田头圩还有多次不定期的演出,剧种有半班(宁都采茶戏)、东河戏、木偶戏等。所以外乡群众都称赞说:“田头人眼福真不浅,一年四季有戏看”。从田头庙会戏可以看出宁都县戏剧演出的繁荣盛况。据明朝万历癸已()《宁都县志·风俗志》载:当时“四方神庙繁兴,每岁时,群觞戏其间,观逐嬉游,閧声时作……”说明明朝时,宁都的庙会戏已很盛行。而清道光四年()官方编写的《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志》则延续了此记载:“四方神庙繁兴,每岁时,群觞其间,穷数十昼夜不止”,这里的“穷数十昼夜不止”更足以说明宁都庙会戏在清代达到空前繁荣。此外,《瑞金县志》也载:“神会,则刑牲设醴,搬演杂剧,虽曰淫祀,犹不失古人吹幽饮蜡之风。”还有《石城县志》载:“祠祀饮馂,必演戏剧,遂至读书少年,就塾未及一年,借祭祖之名,以观剧为事。农事隋(惰)而工商荒,失时废业,皆由于此,而且院本类多亵狎,观之适足诲淫。”(乾隆四十六年《邑志》)这两县当时均为宁都直隶州辖县。而这种庙会戏随着季节的转换,祀奉对象的不同,几乎形成了月月有戏演。如正月有新年戏,二月有花朝戏,三月有清明戏,四月有禾苗戏,五月有龙船戏,六月有老官戏,七月有灵官戏,八月有真君戏,九月有斗母戏,十月有婚嫁戏,十一月有飞雪戏,十二月有封箱戏。故有年头唱到年尾转,一年四季唱不完之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乡镇有明、清时期兴建的古戏台达多座。仅偏辟的肖田乡就有戏台26座。足见其戏台之多,演出之频繁。李辉荣,男,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有20多个小戏小品在《曲艺》《电视与戏剧》《戏剧》《影剧新作》《赣南文艺》发表或由专业剧团上演。

编辑|安徽同声文化传媒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ly/812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