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宁都肉丸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在江西宁都,每到大寒时节,美味云集,大鱼大肉大豆腐,米糍松圆白斩鸡……平时不常做的美食好似赶集一般出现在宁都人家的饭桌上。有一道美食同“年”一样地老天荒、根深蒂固于宁都人的日常,一吃就是上千年,宁都人管它叫作“宁都肉撮”。
肉撮,是宁都土话,其实是猪肉和薯粉做成的肉圆子。在老一辈的宁都人眼里,肉撮是顶级的美食,因其复杂的工艺和鲜美的味道,故常常用于接待贵客。在宁都人的春节团圆饭桌上,家家户户必备的除了鸡鸭鱼肉,便是这道别具特色的宁都肉撮。且宁都人办酒席,什么菜都可以替换,就肉撮这道菜,那是绝对不能缺,缺了就不叫酒席,主家办得再丰盛,也会被人说不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肉撮在宁都尽情享有其它菜肴所没有的待遇与尊崇,它已不单纯是一道美食,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客家礼仪文化。相传肉撮最早出现于唐末,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宁都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这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
作为赣南有名的特色美食,宁都肉撮制作特别讲究,先取猪后臀瘦肉,将猪肉置于石臼,用木柞礅成肉泥,然后混入薯粉和匀,再用手抓起从虎口撮出乒乓球状大小的肉球,放入沸水煮熟后,捞起便可食用。也可以不用水煮,放在蒸笼里面蒸,味道很是爽口,这样蒸出的肉撮保鲜更久,有客人来时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吃。放了几天的肉撮也可以切片,加些辣椒炒菜,这样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风味了。一般来说,一斤瘦猪肉配三四两薯粉,味道最好;也有一斤肉一斤粉的,味道也鲜。其特点韧中有脆,响牙爽口,肉香飘溢,肥而不腻,口感甚好。
对于土生土长的宁都人而言,肉撮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肆无忌惮美美地吃上一顿。每到那时,小孩们都是围着灶台不愿离开的,两眼紧盯虎口变戏法般撮出肉丸,嘴特谗的还流着哈喇数着肉撮个数,闹哄哄地吵得大人震耳欲聋。等到水中的肉撮全部浮起,一锅滚圆滚圆的肉撮香气弥漫了整个厨房,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大人用竹筷把肉撮串成糖葫芦状,孩子们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边吃边玩。大人们也不怕烫,随手拈一个塞到嘴里便吞了下去,边吃边和别家肉撮相比较,看看哪家的肉撮更有嚼劲,味道更香。一碗肉撮下肚,好似一年的“圆圆美美”也给提前预定下来,舌尖上跳跃着幸福,眼角眉梢洋溢着无限的欢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撮已不再是年节的特属,平常想吃肉撮也可以随时做,打肉撮也由体力活转为机器搅拌,肉撮的制作效率虽然提高了,但也少了那份记忆中的惦念。清早,往宁都大街小巷一走,随处可见肉撮早点铺,摊主们都练就了一手绝活,拿着汤匙快速挑起肉浆,小肉撮呈弧线飞入沸水中,细密而紧凑,像是从天而落的小雨点,频率大约可达每分钟四五十个,噼噼啪啪地下个不停;又像从锅底生长冒出来的,它们会开花、会结果。小小的肉撮盛到碗里,再拌点蒜泥、辣椒、酱油、萝卜干,香喷美味的宁都小肉撮顿时引爆了味蕾的狂欢。
那时,你尽管大声吆喝:“老板,来碗肉撮子……”
来源:文:李能玲视频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宁都新鲜事
订阅\\\\投稿
①搜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