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董氏家族简介

北京专治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210304/8714221.html

董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位。关于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基本简介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氏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9位。

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源流三

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 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加入董姓群体中的北方外族、西南、南方和主要出现的事件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汉人之中,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的改汉字姓董。致使北方地区多董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文化上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已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始祖

董父、参胡、董督、董承宣、董印宣。

各支始祖

董仲舒、董伯庄: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其裔有一支于宋淳佑间迁鄞,再迁慈溪。传至五十二世董伯庄,永乐间人赘鄞城西北隅芳嘉桥为始迁祖。是为四明儒林董氏始祖。

董元山、董伯清、董仲纲:西汉董仲舒七世孙董元山徙家溧阳;三十五世董伯清别居邑之前川;董伯清之子董仲纲入赘旧县基本氏。是为江苏溧阳旧县董氏始祖。

董德卿、董 宁:唐朝时期衢州龙游立德乡人,四世孙董舜祖,唐乾宁年间官嵊县令,退隐邑之龟溪石壁,董舜祖之孙董宁,后梁乾化间再迁新昌雪溪。是为浙江绍兴董氏始祖。

董 赋:唐文宗执政事情官御史中丞,世居龙游立德乡。其子董桂,始徙奉化连溪。是为大董董氏始祖。

董 成:原籍金陵。唐朝末期流落至滇,仕南诏为布燮,后裔先后转徙剑川、景东、云龙、洱源、云县等地。是为大理史城董氏始祖。

董 元、荣 达:原籍山东,唐咸通间迁居东阳安坑。董元九世孙董荣在北宋乾兴中徙萧山,二十四世董达,元至元间迁居浦阳东溪。是为浦阳董氏始祖。

董继鸣、董宗良:南宋时迁金华铁岭头。小宗始祖;董宗良,继鸣十四世孙,明清之交后徙湖海塘下董宅。是为西睦董氏始祖。

董官一、董其昌、董传策、董宜阳:元初居华亭竹冈。明董其昌、董传策、董宜阳皆出此族。是为华亭董氏始祖。

董廷圭:明洪武初自石首迁居华容鼎壹乡。是为华容董氏始祖。

董胜一:明代自江西迁湖北大冶宋皇堡。是为湖北大冶董氏始祖。

董佚名:明万历年间自鄞县西十三桥迁镇海鹞莺湾。是为浙江镇海鹞莺湾董氏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名人相关

春秋至三国两晋

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阏于 董安于(?——前),又称董阏于,生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守晋阳。范、中行之乱,以与谋为荀跞所谴, 。字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和:(?-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允:(?—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三国时的医学家。医术高超,医德也很好。相传他爱杏树,每治好一个病人,就请病人在后院种上几棵杏树,时间久了,就成了杏林。后来董奉的杏林成了医家尊奉的称号。人们还常常用题了“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的匾额来送给医德好的人,表示感谢。

南北朝至金朝

董琬:南北朝外交家。最为人知的事迹大概是在北魏太延三年,由太武帝拓跋焘派遣出使西域,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西域的地理分区,将西域分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塔什干)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庭兰:盛唐时 的琴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就是说的他。很多当时的诗人都曾盛赞过他。

董晋:唐朝宰相。

董源:(?—96)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氏:南唐妇人,擅画,“所学出王齐翰,工道释人物”。(《宣和画谱》),当时官宦缙绅家的妇女,都往往求她“写照”(画肖像)。有人还写诗赞誉道:“林下才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宋徽宗御府藏有她画的《六隐图》。南宋邓椿看到过这幅画,他在《画继》中谈到这幅画说“今藏山阴王:产才监簿家,乃画范蠡至张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隐居者,山水树石人物如豆许,亦甚可爱”。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元明清

董俊(—1)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藁城市)人,元朝蒙古大将。

董槐:(?—16)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诰:(—)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小宛: 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 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 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与五代的董源、明代的董其昌并称为三董。曹雪芹的好朋友。

董遵诲:(96—)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岁。他是明代 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上也称为一绝。

董份:[明](约公元一五五六年前后在世)字用均,号泌园,乌程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份所为诗文,有《泌园集》三十卷,《四库总目》为其孙嗣茂所编。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福祥(~)字星五。汉族。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年(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时,率众据甘肃安化(今甘肃庆阳)抗清,活动于陇东、陕北,声势颇大。后在陕北被左宗棠部刘松山击败,投降清军,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先后从刘松山、刘锦棠镇压陕西、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等处回民起义,升为提督。年(光绪元年),又随刘锦棠进兵新疆。以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及平定南疆阿古柏骚乱有功,得左宗棠赏识。0年,擢喀什噶尔提督。5年,率部至甘肃镇压回民起义。后调甘肃提督。7年,奉调防卫京师,所部编为荣禄所辖武卫后军。年,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清廷采取“招抚”策略。董福祥部士兵纷纷加入义和团,杀死日本驻华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并参与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董福祥率军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过程中,外国侵略者要求处死董福祥,清廷不允,旋被解职,禁锢家中。年病死于甘肃金积堡(今属宁夏)。

董必武:(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共六大至十大的中央委员,七、八、九届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年4月日在北京病逝。

董振堂:(5-)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19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年1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年1月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其武上将(9-),山西省河津县人。9年入太原学兵团。年参加国民军第二军,任第八混成旅二团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副官。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任国民党陆军第8师89团中校团副,陆军第8师上校团长。“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68师18旅少将旅长,陆军第师中将师长,陆军第5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9年率部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 经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军长。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 、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年7月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年月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董寿平(-)当代 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柏,后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东方大学。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顾问,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文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董超少将(5-),原名董仲礼,山东省新泰市人。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新泰县抗日游击队队长。年参加徂徕山起义。

董永清少将(1-),江西省吉水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董志常少将(5-4),湖北省大悟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7师9团共青团委员会书记。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44旅供给部军需股股长,八路军第二纵队供给部军需科副科长、科长,冀鲁豫军区后勤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7纵供给部部长,第1纵供给部部长,第二野战军五兵团供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兼特种部队计划供应局局长、白城办事处主任,总后勤部物资部部长、营房部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顾问。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4年4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董启强少将(8-——),四川省巴县人。19在北平读书,1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考入南京军政部化学兵队,从事地下工作。年,根据中共浙南特委的决定,董启强从南京军政部化学兵队开小差到达上海,后到达陕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共青团中央工作。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援西军教导团政治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9师随营学校政治部教育科科长,东进纵队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冀南军区教导队政治教导员,冀南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部长,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进军区独立第4旅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纵队4旅1团副政治委员,第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第六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干部学校教育长、第二副校长, 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政治工作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政治委员,9年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领导工作。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董洪国少将(0-),安徽省金寨县人。年参加苏维埃农民自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团机枪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干事,第0军医院政治部主任、医院政治委员,第0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队副队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先后参加了南亚、潢光、陡坡、兴集、柳林河、土桥铺等战斗,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医院政治委员,八路军总部兵站部第6分站政治教导员,八路军总部供给部军用制造厂材料科科长,新四军第5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供给部部长,豫皖苏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河南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和河南剿匪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武汉军区财务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为后勤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6月9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董家龙少将(-6),湖北省荆门县人。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读私塾年。年参加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警卫连战士、特务长,19年洪湖医务学校毕业,红军第8师团卫生队护士长,第9师医务处处长,红军卫生部医生,红军团第5师卫生部部长,红军团卫生部医生。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0师58旅团卫生队队长。1年入晋绥军区卫生学校学习,4年毕业,任58旅卫生部部长,江汉军区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1纵卫生部部长。宜川瓦子街战斗,1纵伤员达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指挥医务人员及时救治了伤员。9年任 野战军第1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后勤部副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4年入 军医大学学习,7年毕业,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指挥成都军区医疗单位收治1多名危重伤员。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6年1月4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

董浩云

(-)浙江定海人。名兆荣。早年在上海求学,通英、日、法等国文字。年考入金城银行,任职于天津航业公司。0年以民营方式,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6年在上海申请重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开创中国人驾驶轮船远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8年创办复兴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董事长杜月笙)。0年公司迁台湾,并出版《般运》杂志。9年建造七万余吨油轮“东亚巨人号”,为当时世界十大油轮之一。1年与美国却普曼学院等校合办“海上进修学院”,为世界上 海上学府,又名宇宙号,任校董会主席,并设“董浩云奖学金”。后又在旧金山创办美国亚洲银行,任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等职,是董氏航运集团创办人,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于香港。著有《董氏航业丛书》四辑。

董存瑞

(-8)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师96团营6连6班班长,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后因家贫而辍学。5年8月参加八路军,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8年5月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此时,未满19岁。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石麟

男,19年1月生,浙江大学教授,院士,浙江杭州人。

董申保

岩石学家。江苏常州人。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从事变质岩及花岗岩研究。50年代领导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岩研究小组在华北及东北进行变质作用研究,提出“变质岩石组合”“混合岩矿床”等假说。80年代为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1:万)的主编者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80年从事蓝片岩带研究提出的扬子北缘元石化的陆内板块俯冲为国际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tq/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