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她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她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她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她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所以,我们脚下的这条路被铺成了红飘带的样子,她象征着中国革命由此从胜利走向胜利,走上了一条走向成功的红色道路。
长征,为什么从于都出发?
当年,中央的最高决策机关为什么会选择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
第一,是由当时的战场形势所决定。国民党的兵力六路分兵直攻中央苏区,只有驻守在西南角的是广东军阀陈济棠,陈济棠曾三次通电反蒋,蒋介石对他也是忽打忽拉。陈济棠担心蒋介石把红军打败之后,会把他的割据地盘吞掉。应他的要求,与红军达成停战借道的协议。所以把突破口选择在中央苏区的西南角,于都离第一道封锁线抄小路也只有90公里。
2
第二,是由于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于都距离当年的主战场兴国、石城、长汀等地,都是在八、九十公里左右,各主力军团一天时间都能够到达于都,这样便于大部队的迅速集结和安全突围。
3
第三,是由于都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于都是全红县、大后方,人员、物资比较充裕,便于大部队的补充和给养。因此,主力部队将防务移交给地方部队之后,先后撤离战场,在于都集结休整长达10天之久。
伟大的万里长征,从于都出发!
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当年,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是长征拯救了革命,是历史选择了于都。
假如你不明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是哪里,请看以下视频、图片和说明文字:
最新央视新闻频道报道
中共党史记载
中共党史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页至页是这样记叙的:“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8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已明确肯定了中央红军出发地就是于都。
肖华同志说
亲历长征的肖华将军所写的《长征组歌》,在歌词中唯一留下的赣南地名就只有“于都”――“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年10月17日夜晚,8.6万余名红军战士,从8个渡口出发,在战马嘶鸣声中,开始渡过于都河。
杨成武同志曾回忆
“向前,向前,迎着蒙蒙的暮霭,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水声,渐渐地,那声音被急行军的脚步声代替了。就这样,我们离开了于都河畔的乡亲。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们战斗、行军一年零两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当夜的情景。
人民日报曾发表
年9月20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任仲平(地球人都知道,这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组的笔名)署名文章《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开篇是这样写的:“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天,于都河的潺潺流水和大渡河的翻滚波涛中,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从城市和乡村,从中国的很多方向,一支支队伍沿着红军的足迹上路。70年前的历史,便以这样的形式不断走进我们的生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事业也在延续。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将今日之中国,放在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进步的大视野里,放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大背景下,放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格局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身处的位置——那段开始于7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年10月19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署名文章《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墙上,80双草鞋组成一幅中国地图。那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历经九死一生,将足印刻写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叶剑英同志说
叶剑英同志为怀念当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体现了革命战友间的真挚情意,再现了一幅真实感人的送别场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5月25日国务院将于都河畔的8个长征出发主要渡口和中共赣南省委等6处旧址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的统称,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定一同志说
解放后,曾经担任过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
黄鹏生同志说
年9月,时任于都县委党史办主任黄鹏生在《党史文苑》发表《揭秘长征出发地之争》一文中提到,长征出发地之争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长征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的红军战士,从国内到国外,基本上说中央红军从于都(年前称雩都)出发,未发现其他不同说法。
美国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描述是,“当整个红军实际上已经集中到赣南雩都附近时,长征的命令就颁发了。长征是从年10月16日开始的。”根据当时的翻译吴黎平说,《西行漫记》中关于毛泽东个人经历和长征问题都是毛泽东同志亲口介绍,记录整理后还经毛泽东同志审阅过。
上述文章还称,第二阶段,自年全国解放后至年,这一时期在各类文献、著作中长征出发地由“一地”变成了“四地”,即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宁化、长汀。
第三阶段,年至年,这一时期,党史权威部门的表述中“四地出发”修正为“两地出发”,即瑞金、于都出发。
第四阶段,年后,这一时期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亲临长征出发地考察,又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长征出发理论研究会,党史权威部门和绝大多数党史工作者基本统一了认识,党史界基本认同于都出发的说法,同时也还有少部分同志持瑞金出发的观点。
中共党史出版社年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页至页是这样记叙的:“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8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黄鹏生认为,上述表述保留了原版第一句话,是由于当时的瑞金领导对中央党史研究室考察人员提出了异议,但这种表述已明确肯定了中央红军出发地就是于都。
于都集结出发
年10月8日-13日,中革军委,中共中央红军总部和红军主力军团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长汀等地撤离战场,来到于都以北地域集结休整,于10月18-20日从于都河的八个渡口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根据红军回忆录
根据红军回忆录,红军渡河是在10月份,当时于都河处于枯水期,平均水深为1到3米。所以,红军从于都的8个渡口出发时,有5个渡口是搭设浮桥。根据最新的研究,红军渡河的意图,其实也为敌人所知晓。他们料定红军会从西南方向突围,于是在沿途布下了重重封锁线。为了监控红军的动向,敌人的飞机也时常在于都上空盘旋。为使渡河行动不被敌军发现,所有行动只能在夜间秘密进行。
从年10月17日夜间至20日,在4天的时间里,红军每天下午5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通宵渡河后,第二天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
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于都,凭栏远眺,伫立良久。他说,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这次到赣南,就直奔于都来了。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
近年来,瑞金与于都对“长征出发地”这一品牌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和拉锯战。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于都,考察途中他多次谈到:“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这次到赣南,就直奔于都来了。”总书记的话一锤定音。
而瑞金地方自媒体发表的“长征出发地”一说自然不攻自破。百万于都人民,历史不容篡改,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段峥嵘岁月已经远去,但是于都河水依然奔流不息,长征精神将代代相传!
千年古县加油!
长征出发地于都加油!
于都人民
热烈欢迎四海宾朋来于都!
素材综合来源:于都青年网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