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田全貌
客家祖地——肖田
图/文张亮华江美宝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客家本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经豫、鄂、皖等转辗南迁,渐次定居在赣、闽、粤三角地带,后来更远播于海外。赣、闽、粤三角地带是客家的大本营,宁都处在大本营的最前端,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就是定居在宁都一带,因此,宁都便成了客家祖地。肖田地处宁都最北端,是赣南的“北极点”,也是客家祖地。
客家南迁第一姓:赖氏
赖氏:松阳郡,据赖氏历次修纂的《松阳赖氏重修族谱》和肖田桴源忠诚公墓碑以及赖氏宗祠考证,西晋“永嘉之乱”,赖忠诚由活州丰宁县平宁里迁住宁都肖田桴源。赖忠诚在西晋永熙八年(年)殁,葬桴源西侧约米的热水,是客家赖氏始祖,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孙裔仲方公漂流至雪竹坪(今梅江镇)定居,为宁都县城最早开基祖。裔孙繁衍赣闽粤,播迁海内外,人口已逾百万,遂成为客家著姓之一,是有文字可查的最早南迁进入赣南的中原汉民,比随后迁入石城的郑氏和赣州的钟氏早多年,这里就是赖氏南迁第一站,也是客家发祥的星宿之地,因此赖氏南迁被冠以“客家第一姓。
桴源热水天然温泉
忠诚公墓
清道光二十五年(年)春,有族人赖拱辰写“桴源即景诗”,其曰:“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就是说桴源赖氏及赖忠诚墓。忠诚公墓,刻有“太极阴阳八卦”图。据旧碑载:“赖忠诚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颍川)丰宁县平宁里徒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葵丁三分。”忠诚公古墓,该墓是宁都迄今发现纪年最早,且保存较好的墓葬,是考稽赖氏为客家第一姓的确切物证,现已列入宁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赖忠诚墓
桴源赖氏宗祠
原名“雪溪公祠”。雪溪公,名赖靖,字慕董,号雪溪,唐中宗时人,住桴源热水。著有《雪溪集》、《五经今易》十卷,《说春秋》十二卷。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年)率宗人创撰宗谱,后人念其恩泽,于明成化七年(年)在桴源赖氏开基处创建“雪溪公祠”。祠面阔三间,宽15.5米,进深32.7米,占地面积.85平方米。前有进深3.4米的檐廊,前厅藻井顶,后厅高出前厅0.4米,后有祖牌隔栅,左右隔二间房。清乾隆五十七年(年)重修。二〇一〇,赖氏后裔在“雪溪公祠”的基础上,重修了赖氏宗祠,于二〇一二年建成,是祀奉客家赖氏始祖赖忠诚和宗族议决大事教育后代的场地。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田桴源赖氏祠堂
赖氏宗祠_赖氏宗祠修建前后对比图
风水迷踪:廖氏崇德宗祠
廖氏:清河、太原郡。唐贞观庚子年,崇德公任虔化(即宁都)令,遂家于虔。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立籍肖田黄泥排,七传至銮公任武昌太守,肇基璜陂中坝。约1年前,崇德公六世孙、兰芝公玄孙昌岐(礼部尚书,光禄曾孙)、昌復(工部尚书,光禄曾孙)、昌盛(兵部尚书,光禄曾孙)、昌信(户部尚书,光尧曾孙)四兄弟,为弘扬崇德公以民为本、清廉为官、勤政爱民、厚德重望的风范与精神,为传承崇德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教子有方、兴家创业的丰功与伟绩,共同主持为崇德公建造祠堂。为此,他们聘请了由廖銮(武昌太守、鄂州刺史,昌岐第十子)从鄂州带回的堪舆名师杨筠松(百姓昵称“杨救贫”)勘测祠址。杨救贫踏遍虔化的山山水水,最后勘定肖田黄泥排的“风吹罗带形”为建祠宝地。后经全族努力,建起了“廖氏宗祠”。宗祠依山傍水,背靠层峦叠嶂,林木葱葱,身傍宛转清溪,流水潺潺;宗祠大门正对的笔架山惟妙惟肖,真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廖崇德墓
黄泥排村原居廖姓,建有“廖氏崇德宗祠”,谱载为地理鼻祖国师杨筠松(号救贫)所卜择址。可是现在无一家廖姓,连平常节日祠堂香火,也是历来托本村别性老表代管。而六世以后迁往黄陂下坝中坝的廖姓却是人文蔚然,仅宋代高中进士12名,举人25名,唐末五代还出了“笔灿五花”即匡图、正图、邈、凝、融,“一门父子伯仲”五名诗人载入史册。据说祠堂形肖“风吹锣带形,照远不照近”,真可谓留下一个“千古之谜”,是探讨风水玄学的“活化石”。
廖氏崇德公祠(楹联)
安邦国同胞三将三郡守,
扶社稷昆仲四贤四尚书。
祖泽长耀效前辈,克明八德,人文蔚起;
宗功远垂励后昆,和睦九族,蘭桂馨香。
因年代久远,长遭风霜雨雪侵蚀,几经战乱匪患摧残,特别是“文革”动乱年代的人为破坏,可谓面目全非,破烂不堪,令人惋惜。随着廖氏后裔纷纷到肖田寻根问祖,二〇〇七年,廖氏崇德宗祠重修,二〇〇九年底完成,已成为祀奉廖氏崇德公和宗族议决大事教育后代的场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客家子孙前来寻根问祖,折射出儒教礼仪风气之浓烈,使忠孝廉耻的古训发扬光大。
赞曰:
欣忆往昔尚书四兄弟光宗耀祖建千秋家庙,
喜看今朝廖氏三郡人继往开来修万代宗祠!
廖氏宗祠_廖氏宗祠
萧氏父子:“诗国”奠基人
萧氏:兰陵郡,晋咸和间,避逆乱贼,济阴太守裔公孙百余人徙豫章建昌,北宋太平兴国,继龙公由乐安山湾徙居肖田肖坊。肖田萧氏宗祠:在宁都县肖田乡肖田街河西有一座“萧氏大宗祠”,宁都大部分萧氏族群,均属此祠分衍开族于全县各地。据族谱记载:肖田萧氏始发祖继珑公;讳云端,行传二,号继珑。曾孙世杰公(字行君十二)生友诚,友彬,友进,友定,友明五子,从北宋末年至元、明、清各个时期陆续向全国各地及海外分流徙居,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总人口5-6万人左右。宗祠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年),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二〇一二年开始重建,二〇一四年竣工。已成为祀奉先祖和宗族议决大事教育后代的场地。
萧氏宗祠_萧氏宗祠
萧氏代表人物——萧立之
萧立之又名萧立等,字斯立,号冰崖,是南宋淳祐十年进士,历任南城知县,南昌推官等,南宋爱国诗人。南宋危急时期,参预保卫本朝的战争;南宋亡後,对元代的统治极端憎恶,遂而归隐。诗为谢枋得所赏。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敏《识后》,明嘉庆《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副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生平载入《宋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萧立之作品大多爽快峭利,自成风格。在宋末诗坛上,他的诗歌被誉为“南渡以后之高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造诣。他以血泪凝成悲歌,昭示出遗民诗人在朝代更替与现实窘境下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同时,又以独特的审美观照,深刻的情感内蕴,简劲峭拔的艺术风格,力矫卑弱琐屑的诗风,为宋代诗歌留下了一抹璀璨的余晖。
代表作
茶陵道中
山深迷落日,一径窅无涯。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偶成
雨妬游人故作难,
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
却恨悭晴放纸鸢。
第四桥
自把孤樽孹蟹斟,
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
柔橹风前语夜深。
春寒叹
一月春寒缩牛马,束桂薪刍不当价。
去年霜早谷蕃熟,雨烂秧青我日晒。
深山处处人夷齐,锄荒饭蕨填朝饥。
干戈满地此乐土,不谓乃有凶荒时。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为命牛亦冻。
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
赣江源头王陂嶂赣江源头王陂嶂
萧立之之子——萧士赟
萧士赟,元代文学评论家、诗人,字粹可。宁都(今属江西)肖田乡人,宋末诗人萧立之之次子。笃学工诗,人称其观书如法吏精明,情伪立判,搜括精义,毫发毕露。今传其《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一书。
萧士赟特点:读书认真仔细,冷静有理性,善于鉴别真伪,作深入考察,考证精当。吴澄推服其议论,对士赟这种秉持研究态度的读书态度与方法表示赞同,因为不会走向安于故常、有意凿说这两个极端。这种素质为其注李白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萧士赟自己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序例》亦言及家学及自己的注诗态度:
仆自弱冠知诵太白诗,时习举子业,虽好之,未暇究也。厥后乃得专意于此;间趋庭以求闻所未闻,或从师以蕲解所未解。冥思遐想,章究其意之所寓,旁搜逺引,句考其字之所原,若夫意之显者,概不敷衍,或疑其赝作,则移至卷末,以俟具眼者自择焉:此其例也。
萧士赟在二十岁时,开始读李白诗,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当时习举子业,只能忙里偷闲通读,不能深究。后来能专意于此,“趋庭以求闻闻所未闻”、“从师以蕲解所未解”。此时,士赟年纪已不小,仍孜孜以求,希望从父辈师长那里获得更多信息。随后便本着极为严谨的态度开始思索,开始设置注解李诗最合理的方法。
吴澄认为萧士赟首先是评论家,其次才是诗人,写诗搞创作并不类其父,“能诗固其余事”。
吴澄《萧粹可〈庸言〉序》云:
观书贵乎有识,而学者之病有二:卑者安于故常,高者喜于新竒。安故常则踵讹而习陋,喜新奇则创意而凿说,二者皆非也。予与贑萧君粹可交游二十载,听其议论,辄推服焉。盖其观书如法吏刻深,情伪立判,搜抉微杳,毫发毕露。有评诗二十余条,曰《粹斋庸言》,乃其善者机耳。如是而观书,真有识者也。非安于陋,喜于凿者也。君名士赟,诗人冰厓公之子,能诗固其余事云。
朗际老屋_
朗际贞节牌坊_朗际萧氏三公祠
德臯公祠
始建于南宋绍熙二年(年),主祭朗际开基始祖肖德臯,讳儒雅,南宋淳熙丙申三年选举荐辟,授朝奉大夫(从六品)。
淳粹公祠
始建于明弘八年(年),主祭二十世祖肖淳粹,讳毓,号一清,与明弘治九年肖淳仁为堂兄。在宣统二年《肖田十一修族谱》中载有进士肖淳仁的“纪兄一清公行实”。
淳仁公祠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年),主祭二十世祖萧淳仁,讳敏,号一白,明弘治九年(年)丙辰科朱希周榜进士,初任浙江归安县令,升四川沪州知州,山东青州府知府。
三公祠1_
三公祠
管氏义士:义举感动皇上
管氏:平昌郡,始祖石码公第十二世大连公,唐天咸丁亥年,公年36岁,乃上游带源,乐艾山水之胜,由清泰乡南团管坊,迁入带源,是带源管氏的始祖,也是赣南管氏的发源地,是周边县市(赣州市、赣县、兴国、于都、瑞金、宜黄、石城、南康、广昌、乐安、永丰等县市)管姓的发源地,宁都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带源村的管氏“尚义牌坊”就是其标志之一,还有管氏大宗祠,相传是后唐时期管氏先祖归隐之处。带源村90%村民都为管姓。
管氏宗祠
带源古驿道_
一条古驿道在村头一直延伸着
尚义牌坊
明政统六年,天下大旱,百姓饥荒,带源义士管敏春,发动村民捐粮一千二百余石,亲自把粮食护送到京城。在返回途中,管敏春不幸被强盗打死,他的马把他穿的靴子拖回村里,父老乡亲知道此事后,便一同上京向皇上反映此事,皇上深感震撼,因此恩赐尚义牌坊立在村头,以表彰管敏春义士。“尚义牌坊”坐落于带源村村口,坐北朝南。其于明正统六年(年)奉旨建竖,系石牌坊,四柱三间素面结构,通高4.44米,宽4.2米,外观为二层楼式,柱上置梁坊,架上再压龙头行顶盖,正面石匾刻“旌表管敏春尚义坊”。《宁都直隶州志》载:“管敏春明正统六年捐谷一千二百石,旌表尚义,建坊”。年“尚义牌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义牌坊
带源尚义牌坊
肖田全貌
本主题由网站编辑于-5-:53加入精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