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的“赣南样本”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赣南推进振兴发展纪实
有一种关怀,日月经天,光辉永远;
有一种变化,脱胎换骨,精彩纷呈;
有一种感激,根植心底,深铭肺腑。
——题记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村貌新景。新建的民房一侧,是为记住历史、发展旅游专门修葺保留的老土坯房。年,户口人的华屋,就有各类贫困人员59户人。《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在中央及地方的扶持下,华屋新修了公路和住房,并统一规划建设了大规模的蔬果大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特约记者杨友明记者陈地长摄
1“哎呀嘞……
砍柴全靠好镰刀,
撑船全靠好竹篙,
幸福全靠习大大,
同志哥,
党的恩情比山高!”
这是一首新编山歌,出自著名的“山歌之乡”兴国县。像这样的新编山歌还有不少,并在赣南大地传唱。
这些山歌,表达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五年来,赣南人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共产党的深深感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限拥戴!
资料图。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
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从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到亮堂结实的红砖房,从煤油灯的黯淡到城乡处处灯火通明……赣南老表动情地说:“当年,毛主席领导大家打土豪、分田地,让我们当家做了主人;今天,习总书记关心赣南发展,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用上了稳压电、喝上了洁净水……”
今天的赣南,正致力于打造革命老区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红色样板。
这个样板,深深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惦念牵挂!
2历史曾如此青睐这个叫赣南的地方。
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瑞金宣告成立。年11月,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了这个共和国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我们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今天诸多伟大事业的源头,都始于这片红土地。
资料图。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钟敏摄
中央苏区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为了创建和捍卫襁褓中的红色政权,处于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赣南人民倾其所有,几乎把最后一粒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块银元、最后一枚铁钉都奉献出来支援红军,把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送到了革命队伍。赣南苏区当时人口不过万,先后参加红军人数达到33万人,直接参战支前的多达60万人。据统计,赣南苏区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江西革命烈士总数的7.5%和43.8%;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多主力红军,赣南籍子弟就达5.6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
从赣南到陕北,赣南儿女用热血和生命,铺就了这条地球上动人心魄、绵延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
历史,也曾无情碾压这个叫赣南的地方。
由于战争创伤、地理位置等种种原因,直至《若干意见》出台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差距大,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几个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大多不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50%,甚至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赣州全市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靠上级转移支付;全市贫困人口万,占江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70万户群众栖身于漆黑破败、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中,42万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抚恤补助、农村低保和零星救济度日;
多万户农村群众连最起码的饮用水都难以保障,长年累月,人畜共饮,直接从塘里、田里、沟里取水;
19.1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9个县没有铁路,4个县没有高速公路,29%的国道和省道属于等外标准;
资料图。过去,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的村民居住在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
资料图。如今的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众多乡村学校没有厕所,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操场,没有图书室,没有教学仪器。教室破败不堪,孩子们只能在没有竣工的民房、嘈杂的村委会或老祠堂上课,大冷天也只能打地铺睡觉。不少学校的所谓操场,就是一块没有硬化的荒草坪,天晴尘土飞扬,下雨泥浆横流,兀立操场的篮球架,连篮板都残缺不全。投篮时,篮球常常从篮板缺口飞了出去……
资料图。过去,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因旧校舍变为D级危房不能使用,孩子们搬到了租来的民房上课。
资料图。现在,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的孩子们搬进了崭新安全的校园。
在赣南,当年红军用于夜行的松明子,依然还是部分深山住户主要的照明材料,许多孩子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做作业。百岁老红军吴清昌说:“赣南什么时候才能到处都亮起小太阳啊?”
基础薄弱、民生困难、经济落后……这就是《若干意见》出台前赣南的真实境况!
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状况,一直深深牵动着北京的目光,牵动着习近平同志的心。
年2月4日,习近平同志就改善赣南老区红军遗属生活状况作出重要批示,民政部专门派出调查组。很快,中央下拨13.1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赣南红军遗属生活困难和土坯房改造,令赣南红军遗属深深感动。
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出席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原中央苏区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和科学阐释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前承井冈山精神,后启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永远高扬在赣南儿女心中的旗帜。
年12月31日,在有关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上,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年之内,三度深情 ……
资料图。靓丽一新的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兴宣摄
赣南的变化显而易见、俯拾即是。放眼这片红土地,五年来,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深恩大爱,让赣南众多像铭恩新村这样的村庄脱胎换骨。赣南老表形象地把《若干意见》比作他们的“幸福宝典”,而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部宝典派发给他们的“幸福红利”!
曾经感叹“赣南什么时候才能到处都亮起小太阳啊?”的老红军吴清昌,今天格外动情地说:“赣南老区人民盼了多年的‘小太阳’,如今习总书记为我们送来了!”
心怀对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激拥戴之情,年元旦,兴国埠头乡铭恩新村村民刘扬泉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张贴在正堂墙上,他由此成为赣南百姓自发在家里珍贴习总书记画像的第一人。从此,千家万户自发珍贴习总书记画像成为赣南一道风景。老刘还喜欢编写山歌,在他的家里,贴满了他自编自创的兴国山歌,内容大多表达感激感恩之情。
年6月28日,新华社播发长文《常念家国在心怀》反映赣南振兴发展,文中写道:“在落成的新居里,几乎家家张贴着毛主席和习总书记的画像。”
“感恩共产党,感恩习总书记!”这已成为赣南人民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
家住瑞金市叶坪乡福水村的96岁老人杨荣发,是红军失散人员。他将自拟自书的一副对联,贴在了自家大门两侧:“衣食住行年年好,翻天覆地日日新”,横批是“感恩习主席”。对联虽不工整,书写也算不上漂亮,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世纪老人的浓情深意。他说:“以前相信毛主席,我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参加了红军,我是家里的独子,不到15岁也跟着参加了红军。现在跟着习总书记,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则会告诉每一位来访者:“赣南18个县(市、区)我都去过,以前没有这么好,现在每个村庄都修了水泥路,农民穿得也很漂亮,都分不出城里人乡下人了。老区人民感谢党中央、感谢习总书记。”
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承登还专门托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明经华,向习近平总书记转交了一封信。同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两瓶家乡兴国县产的山茶油,委托她转呈习总书记。
资料图。赣南老红军王承登。
他的本意是,代表赣南人民向总书记写信汇报赣南老区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捎上两瓶家乡茶油,则是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油茶等扶贫产业的支持;二是希望总书记到江西革命老区视察。
让王承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拿出了他写的信,念了几段,并当场叮嘱有关部门研究扶持赣南发展油茶产业政策。国家有关部委、省有关部门很快出台了扶持赣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迄今,上级已拨付赣南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近3亿元,发展油茶林万亩,数以万计的农民由此脱贫致富。
但两瓶茶油,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收。他让工作人员转告,心意领了,茶油不能收,规矩不能破。王承登对此感慨万千,事后他接受采访时说:“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打老虎拍苍蝇’到自己拒收茶油,习主席让全国人民都敬佩啊!习主席真英明、真伟大、真了不起!这样的领袖,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可能不拥戴呢?”
最后,王承登把两瓶茶油赠给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希望以此教育干群、昭示后人。
5今天,有着强烈获得感的赣南人民,将内心的感激和感恩,化作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拥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信念和高度自觉,化作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学笃行。
《人民日报》知名公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