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
姓氏概况
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始 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崔姓在六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崔姓在六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望族分布于今山东淄博、河南濮阳、河北安平等地;主要堂号有博陵堂、清河堂等。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计出了二十九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 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 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1基本简介
“崔”分上“山”下“隹”[zhuī],其意含有山地含有类似猛禽的鸟。“崔”指代具有上述意境的特定区域地理位置,即后来的“崔”邑。以象名地是中国的名地名的一大特点。
2崔氏始祖
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庶兄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随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分支始祖:崔寿一(崔氏自唐朝君以后世居宣州,元代崔寿一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
3姓氏源流
崔[cuī]姓的起源有五个:
源出一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期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氏。姜太公的儿子丁公佶,是西周时期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有个嫡子叫季子,本来应按礼制继承齐国君位,但他却让位给弟弟姜叔乙(乙公得),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崔城,今山东章丘)逍遥自得。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孙和邑地住民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崔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余千年的历史,史称崔氏正宗。
源出二
源于高丽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国先后与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汉文化。期间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从唐永淳元年(公元年)起,新罗设立国学,通读《论语》、《礼记》等汉文经典书籍。当时,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亦不少,为朝鲜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罗留唐学生因唐王朝的历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属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为汉姓,成为后来的高丽大姓崔姓氏族。高丽崔氏本源不一,分别有庆州、全州、东州、海州、朔宁、江隆、和顺、江华、永川、耽津、鸡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阳川、开城、稷山、龙州、兴海、杨州、汉南……等四十三个本贯派系,各不相属,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联。明、清时期,有大量高丽崔氏进入中原,逐渐成为今朝鲜族崔氏。
源出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汉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等。
源出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等。
源出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至今。
4迁徙分布
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0.32%左右。历史上崔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崔姓有人曾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
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等多省。当时的豫、冀、秦中原地区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北部鲁豫冀晋、南方江苏江西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冀豫鲁、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至今年期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内蒙古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5郡望堂号
郡望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汞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汞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阳丘县:即今山东省章丘市。商朝时期,东、北部为蒲姑国。殷商末期,西部为谭国(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时期属田齐。秦朝时期属济北郡。西汉时期属青州部济南郡(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戊子,公元前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所在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东汉时期,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时期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所在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丙子,公元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今章丘山)南建城。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宋、金时期属济南府。元朝时期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两朝时期皆属济南府。民国初期,属岱北道,民国三年(甲寅,公元年)改属济南府,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二县,属泰山专区。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年1月,复属济南市。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汞阳堂:以望立堂。阳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后汉书·桓帝纪》载:“(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县。汉桓帝延熹元年(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汉献帝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安平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中说“晋改博陵为博陆。”北魏复改为博陵郡,隶属于定州。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变更。隋时,废北齐在安平所设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说:“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自唐以后,博陵之称专属定州。
6历史名人
春秋战国
崔杼(?-前),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齐惠公时为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宠于惠公。惠公死,为高氏、国氏所逐,与国氏出奔卫国。后返齐,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前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
两汉三国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林(?-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年)卒,谥孝侯。其家族即 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汉安平人。王莽时建新大尹(太守),临终作《慰志赋》。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 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汉代 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 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崔寔(?—年),字子真,东汉政论家,安平人,著述颇丰。
崔烈(?~年),东汉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名不详,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汉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徐庶、石韬、孟建皆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荆州名士、诸葛亮之友。亮与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先主来隆中见亮,忽见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 ,出外闲游去矣。
晋十六国时期
崔洪(?~),字伯良,西晋安平人,官至司农、吏部尚书。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刘琨的内侄,刘群、卢谌、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钟繇,崔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新平郡人所杀。
崔浩,清河东武城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南北朝时期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灵恩,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 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约生于北魏孝文帝(~)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年)。
崔挺,北魏京师(今河南洛阳)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隋唐时期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崔致远,字孤云,是韩国历史上 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安潜,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河南人。唐朝末年为忠武军节度使, 大臣。
崔琳,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长安初(公元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举进士。大足元年,为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神龙中,附楚客、三思,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韦庶人谋,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开元中,拜吏部尚书,终并州大都督长史。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封齐国公。
崔宗之,历左司郎中、侍御史,谪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诗一首。新唐书《李白传》载,崔宗之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称为四仙:“四仙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崔胤(—):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乾宁二年(公元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景福二年(),为宰相。与朱温相结,欲倚之除宦官。屡罢政事,均以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宋元明清
崔与之(1~),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人著有《崔清献公集》。
崔白,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立,将陵(今山东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属河北)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莱阳)人,明代 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崔纪,康熙末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陕西巡抚、湖北巡抚。先后督顺天学政、江苏学政,治理学。乾隆二年(),在陕西提倡凿井灌田,兴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崔乃镛,(-),字伯璈,号餐霞,陕西同官县陈炉人,清康熙辛丑()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现代
崔田民(-),陕西省绥德县人。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旅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 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崔文斌(-),陕西省绥德县人。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参加红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陇东特委正宁县工委主任,镇远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1旅33团政治处副主任,盱眙总队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4团政治委员。任空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崔建功(-),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从朝鲜回国后,被选为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以及山东高塘东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12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师长。后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是 、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三级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年7月同样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9月10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崔嵬(年-年2月7日),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中国电影导演、演员。崔嵬出生于山东诸城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到上海参演左联领导下的话剧演出。年到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加入共产党,后在晋察冀边区主办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领导火线剧社,年加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曾导演《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先后被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届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年2月7日病逝。
崔适,(—4)浙江吴兴人,字怀瑾,一字觯甫。初受学于俞樾,与章太炎同门,治校勘训诂之学。后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治今文经学,成为近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所著《春秋复始》,以《春秋谷梁传》为古文;《史记探源》,以《史记》本是今文学,为刘歆所窜乱,及杂有古文说。其他著作有《五经释要》、《论语足徵记》等。
当代
崔琦(年—),河南平顶山宝丰人,现美国国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 物理学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崔琦出生在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村里小学毕业后,他于年在北京读书,次年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 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10月13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七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毅(—),山东省蓬莱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分区连文化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济南军区青年部助理员、科长、副部长,师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年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岑,年5月生,黑龙江肇源县人。原任中共肇源县委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副处级)。于年6月退休,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双城市中等师范学校,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担任政法委副书记时,开始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因素问题。年8月参加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在深圳市召开的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在大会上交流,并被评为全国 奖。撰写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一文,已收入《中国法制心理研究》一书。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将十几年钻研犯罪心理科学科研成果,撰写的论文,编撰成15万多字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文集》出版。在年和年被黑龙江省法学会、心理学会吸收为会员。年7月中国预防青工犯罪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召开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会议,被选为该会常务委员。
崔汉,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广西柳州电视台副总工程师。自治区第六届政协委员。年在核工业部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是我国爆炸物理电子学科创始人之一,曾获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年在航天工业部机械厂研制了“高炮射击遥控模拟指挥训练设备”,该项目获年广州部队科技成果一等奖。发表《爆炸物理电子学》方面的论文数篇,译有国外战术导弹技术和电视工程等篇文章。
崔模,4年10月生,河北宣化人。河北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眼科专题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四届委员,省眼科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崔艺华,广东龙川人,现任循环集团董事长。
崔俊超,青年作家,创业者。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年9月进入大学开始创业,随后组建火速龙销售团队,年影响郑州十大大学生创业者;年9月10日加入新豫商,经过新豫商一年的商业熏陶和历练,成为渠道营销策略以及终端销售终身求学者;年12月1日开始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周游郑州各地名校成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导师,期间并从事河南省对外贸易研究和河南省电子商务研究工作。崔俊超现居郑州,从事文化产业,曾创办河南省新媒体发展促进会、中国电影电视家协会、大豫商网、郑漂论坛、中原文化产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