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人文宁都客家宁都

宁都位于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最前端,至今保留众多老客、客家古村落和祠堂,众多客家姓氏在这里繁衍后向闽粤播迁。众多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如客家语言、客家信仰、客家节庆、客家山歌道情、客家风水等等,无不在这里有它清澈的源头。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刊登人文宁都丛书之《客家宁都》,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引言部分~

或许应该从一则奇特的爱情故事说起。

公元前年,今天被誉为“江西第一人杰”的长沙王吴芮征讨闽越,十万大军驻扎在宁都一带。偶然的一天,吴芮听到一个名字,留下了一个传说。道光版《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五》载:

张丽英,字金华,石鼓山下居人张芒女。生有异质,面发奇光,恒对白纨扇以为镜。入山,遇老翁遗二桃,一以奉母,自食其一,顿忘饥渴。长沙王吴芮闻其异,强委禽焉。女绐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穿石,当尔见。芮大发兵攻凿。既通,女乃仰卧披发,覆石鼓下。人谓其死,忽紫云郁起,女冲举。自言曰:吾金星之精,下治此山,岂尘凡能近耶?遗诗十八章,今存其五。

当时的王,就是邦国的君主;而长沙这个邦国可不小,实际控制今天的湖南、江西全境和浙江的一部分,名义上还包括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从领地上来说,几乎是当时的半个中国。这样的王看上一位普通女子,这女子竟然不答应,王的愿望最后竟然也落空了,有这两个“竟然”,张丽英不成仙显然是不行了,成仙的时候,留下了真正的绝唱。汉初的文坛相当寂寞,儒生们只知道定朝仪取悦于皇帝,诗词文章之类,自然就是小道了。所以汉初文学,只留下项羽、刘邦、戚夫人、毛苹、张丽英等人不经意而高唱的歌声。巧的是毛苹正是吴芮的王后,吴芮远征闽越前夕泛舟湘江,毛苹黯然轻唱:“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就是文学史上不朽的民歌《上邪》。能让这样的才女如此伤情的男人是何等样人?那吴芮此前起兵抗秦,功封衡山王;楚汉相争站在了刘邦一边,功封长沙王;刘邦所封八大异姓王,七个不免弓藏狗烹,只有长沙王得以善终。这样的王来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所引起的轰动又岂限于少女?但轰轰烈烈的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又确实是爱情。请读张丽英《金精十八章》残存的五章:

哀哀世事,悠悠我意。不可敌兮王威!不可夺兮予志!有鸾有凤,自舞自歌。为何不去,蒙垢实多。凌云烁汉,远绝尘罗。世人之子,于我其何!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来观,生民实苦。暂来期会,运往即乖。父兮母兮,无伤我怀!

就叙事的完整来说,我一直怀疑《金精十八章》原本就只有五章;就境界的辽阔而言,作者显然不是普通女子。请注意诗中的“有鸾有凤、自舞自歌”,仔细体会诗意,会发现这并非未婚女子所作,倒像是女人历尽沧桑之后的告别之诗。史载吴芮英年早逝,薨于石鼓山下,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可以肯定的只是,这一场风花雪月终于草草收场。那么,这会不会是张丽英在失去丈夫、历经种种难堪之后所作?不知道,我们能读到的只是,一个灵魂和地位都十分高贵的女子,在遭遇了只能通过猜想才能明白大概的屈辱中,表现出了典型的中国式贤哲的博大胸襟。

诗歌的解读和志书所载似乎有些差异,但探讨爱情不是本书的使命,这样详尽地引述只是说明:在公元前的汉初,处于形成期的生机勃勃的汉民族就进入了宁都,其代表人物吴芮、张丽英在其爱情中所表现的情感、行为方式无不带有和当地百越民族不同的特点。事实上,当时宁都并未建县,在今天的赣州地域中那时只有赣县和雩都,宁都在雩都的最北最东的前端,毗邻闽越国,是名副其实的少、边、穷的边疆,而十万大军的进入和长期驻扎,使宁都的经济文化迅速崛起,把周边地区远远甩在后头。我们知道,汉朝直到汉武帝时才彻底解决闽越国问题,在这漫长的百年战争和驻军中,汉文化持续的大规模的存在,最终造成宁都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跨度内持续领先。

很遗憾许多客家研究者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漠视。我们承认,客家的五次大迁徙始于晋唐;但我们同时也承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和客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然这样,为什么对晋唐以前汉文化对客地文化的影响视而不见呢?类似的漠视,就赣南和闽粤广大地区而言还有四次,就是说这样的大规模的迁徙起码还有四次:屠睢和赵佗两次进攻百越、秦征发女性为秦军衣补、秦征发木客进入赣南。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持续的叠加的迁徙,造成汉文化的多次叠加,为后来两晋、唐、宋客家民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融合的基础。

民系和民族一样,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显然,和民族的形成一样,民系的形成也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共同地域;在此地域中,又能相互交通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在这种共同的生活中,基于文化认同,人们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显然,在民族和民系的形成中,共同二字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到战争,战争当然也是共同的,也是一种交流;但战争的交流并非是常态的完整的融合。客家的形成也是这样,很多研究者提到了战乱带来的迁徙,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迁徙之后的融合和交流,是客家先民迁入客居地之后和客居地文化的水乳交融,是这种水乳交融所需要的基础,包括文化心理基础。按照赣南师院客家研究所罗勇教授的观点,“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和畲瑶等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稳定的汉族支系。”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客家研究者都持有类似的观点,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融合,唯有融合是客家民系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催化剂,而在宁都,我们找到了融合而非对抗的心理基础。

毫无疑问,客家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需要一个相互交融的经济生活,需要一个相互包容的文化心理。我们想特别强调这些,尤其是相互包容,没有包容,文明的冲突往往导致一种文明的断绝;而相反,就必定产生新的文明。就客家的产生而言,也需要中原文明和原住地文明的包容,然后才有融合;反之,客家就不能产生。客家的诞生地就是客家祖地。我们要告诉读者的是,在祖国陆地版图上,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像一只巨大的飞舞的蝴蝶飞向中原,而在她的最前端,她的头部,是江西省宁都县。正是这个头部,拥有了形成客家的所有条件,当晋、唐、宋客家先民由此进入客家地区,在这头部位置所产生的融合和提升,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提供了新的血液,展现了这个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日新月异的生机,而宁都,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客家祖地的桂冠。

我们将在本书展开这些地域、这些经济生活、这些文化心理,一句话,这些客家形成的条件,并涉及客家人在祖地宁都的生存状态。概括地说,我们认为宁都成为客家祖地,不是因为某种理论、某种预设,而是由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第一,宁都是客家先民进入客家地区的第一站,客家先民一路南来,直到进入宁都才找到了稳定发展的空间;第二,宁都保留众多的老客,保留众多的唐宋以来的客家姓氏、客家古村落和祠堂,大量谱牒证明众多客家姓氏是在宁都繁衍后向闽粤播迁;第三,宁都是客家民俗文化之乡,是众多客家民俗文化事象的发源地,客家语言、客家信仰、客家节日、客家山歌道情、客家风水等等,无不在宁都有它清澈的源头。

明天,我们将打开这本书,

打开客家祖地的一扇大门。

来源:《客家宁都》

宁都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yy/187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