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中国福建省莆田市宋会元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纪念馆(莆田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黄中庸侍中枢密第)创建于年1月15日,以宋代古香古色的人文历史风格展示在世人面前,内有教忠寺山水造型和梅兰书院其世家阀阅、卷气浩然、书香门第、独具一格,花果山和盘托出。宋会元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为江夏兴化军城黄氏之始祖。
其上可追溯到远祖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其六世孙伯益、陆终在河南潢川县定城西20里所建立的黄国。湖北黄州江夏郡始祖春君申黄歇;黄歇六世孙定侯宰相黄霸;十二世孙三代位居相位的孝子黄香、子宰相黄琼、曾孙太尉黄琬;至晋元帝永嘉中洲板荡,福建八姓衣冠入闽,东晋初年光州固始黄彦丰(又名元方)为其八姓之一,居福州乌石山黄巷,传十一世至唐桂州刺史光禄大夫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冈祠。黄巢起兵其五世孙黄献隐入兴化县游洋广业里巩溪宋洋,再六传至北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为军城黄氏始祖。莆阳比事称其军城黄氏素有簪缨世济“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世十六进士”之美誉。台湾民间赞其世家阀阅“文武两状元、两会元、一榜眼、二探花、三尚书、四宰相”;黄侍中文正公黄中庸宅在兴化郡府西巷(莆田市城西荔城区龙桥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黄中庸侍中枢密第尚存)其军城派下繁衍即称为“军城衍派”。黄中庸(年—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会元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纪念馆在福建兴化军城驿前街府西巷(莆田市城西荔城区龙桥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黄中庸侍中枢密第尚存),出生于莆田新县巩溪宋洋中厝黄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后遭蔡京排挤,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
黄中庸为官清廉,黄中庸善诗文,《全宋诗》黄中庸(第七三四二页有载)《宋史》称其“词章高风亮节,淳朴隽美”。后告老还乡兴办学校在永福潼关教忠院收生授徒,在军城创建步云书院培养出许多高第名臣。宋徽宗大观庚寅年卒,赐谥号为文正;闽县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北观音叠座穴。所著有《黄侍中集》十卷,《莆风清籁集》、《文正黄中庸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后曾孙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世十六进士,配理学鸿儒周敦颐妹封北海郡君。子五:长子黄偊特奏绍圣进士袭荫承事郎、永春令侍御史居游洋龙溪,次子黄仲工部侍郎居西林漳溪,季子黄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岩,四子黄佃郡儒士居郡城文赋里,五子黄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其后黄观(明状元)、黄钺(明武状元)、黄凤翔(明榜眼)、黄叔琳(清探花)相继以甲第显名。
军城始祖黄中庸家族四代联登八进士,实为六代十二名进士:即黄中庸皇祐五年进士太常卿侍中谥文正。长子宋绍圣进士侍御史黄偊、两孙宋宣和两进士平江令黄彻绍兴三十年进士龙溪令黄龙两曾孙宋隆兴元年特奏进士潭州知府黄丰宋隆兴元年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太尉谥清惠黄府;三玄孙即宋进士杭州府教授黄焘、宋进士武岗军教授黄勋、宋进士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五世孙袁州知府进士黄邠、特奏进士黄真、翰林院编修黄桂;黄景昉(明文渊阁大学士)、金墩两相国即清文华殿大学士黄机和清东阁大学士黄锡衮;黄府三尚书即明刑部尚书黄光升、明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和明礼部尚书黄汝良;两状元即明文状元黄观和武状元黄钺;榜眼明一甲第二名进士黄凤翔、探花清一甲第三名进士黄叔琳。宋状元宰相许将谨题侍中文正黄中庸像赞:“巩溪宋洋雷山峻杰,才俊学博理学大儒;浙江提刑宽厚廉平,中奉大夫清德以风;平雪冤狱所活甚众,太常院卿朝阳鸣凤;温公论荐其才卓越,彦博慰留蔡京恶之;元佑党禁致仕办学,中庸倡教永福潼关;福兴永邑士子云集,步云书院梅兰荟萃;五子贤嗣四代联登,孙曾雀起十二进士;绩学多才簪缨世济,淑人周氏北海郡君;侍中文正仁哲名臣,公忠报国门无私谒;长行中庸年享八一,魂归教忠观音叠座。”附“宋教授晚生吴稔谨题其曾孙谥清惠通奉大夫黄府像赞:“酡然其容悫乎其质彪外文章,绷中敬直受人若虚,持已以实静常闻乎雷霆动必由于绳墨,是以顶鸟纱末足以为荣;服文绣亦不为煜赫时,或闯疏窗而容与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之姿,仰或倚短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颠之色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之官名,尚传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必为之改容,矧子孙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耶”。
宋徽宗端王赵佶帝赠黄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千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提刑之莫觌,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枢密院事、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言自况于孔孟,论事肯卑于司马温公、包拯?入元祐党籍,尝膺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而如在朝廷;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侍中文正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军城宋洋中厝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号为文正,余如故”。(四库全书元风雅前集卷九)送黄中庸归吟:“本法乐洞前曾一游,君家闻处洞西头。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药曾经虎豹秋。岂意吴城祠下路?共寻扬子岸头舟。胸中富有天官学,莫为周南久滞留”。《全宋诗》(第七三四二页)有黄中庸所著的〈军城莆风〉诗。
一、附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黄氏家族(王氏家族):
《红楼梦》中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轻金陵王”的王家,其生活原型,乃是杭州四大家族的黄家。书中说王家乃“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这个“县伯”爵位出身的祖先,也是有出处的。杭州黄氏家族出金墩武林黄氏,据族谱记载,《红楼梦》中的生活原型——黄氏始祖太常寺卿黄中庸,宋仁宗皇祐癸巳春闱会元,仲秋登状元郑獬榜鸿胪进士,历官北海县令,太常博士。故相马温荐其才,除浙江提刑,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寺正卿。善断奇案,平冤者所活甚众,与当朝包拯、欧阳修、韩琦等名臣齐名。这就是“都太尉县伯”爵位的来历。从宋仁宗起,黄中庸其五子齐登科分“五大房”,到明末清初,繁衍出“十二房”的大家族,也是情理中事。在《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王氏(实为军城始祖黄中庸派下的金墩武林黄氏)家族是当时惟一尚在显赫时期的家族,由于王子腾(即其生活原型——太平良相黄机)身居高位,贾府、薛府的好多事情,也要仰仗王家(其生活原型黄家)帮忙。这也是有事实根据的。黄氏家族在清朝初年,出了一个著名的“太平良相”黄机。据《清史稿》,黄机顺治四年联捷二甲廿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受命典试江南。累迁礼户刑吏四部尚书。清康熙癸丑历会试正考官,寻擢光禄大夫、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位至极品。《红楼梦》中的王子腾的生活原型应当就是首辅黄机,当时可谓位高权重,难怪《红楼梦》中要写他升任“九省都检点,再提内阁大学士”了。正由于高踞相位,所以黄家才能“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红楼梦》书中还曾通过王熙凤之口,说她爷爷曾主管过朝廷在东南沿海的“造船”事宜,“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这也有事实根据。太平良相黄机的本家兄长潘湖叟黄锡衮,在清廷收复台湾之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黄夫人的长兄,曾被朝廷封为“相公——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的确兵部设有车马船务司曾主管过东南沿海的靖海造船工作,海上往来的外国商船,当然也由这个“分管兵部事的相公”——潘湖叟黄锡衮统一管理。《红楼梦》书中王夫人的原型,就是黄机的女儿,洪升的母亲。书中王熙凤的原型,就是黄机的孙女,王夫人的内侄女,洪升的妻子黄蕙。洪黄两家两代姻亲,与《红楼梦》的描写一丝不差。
二、附《宋太常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谥文正宰相黄中庸年谱》
1、侍中谥文正哲宗徽宗两朝宰相黄中庸仕途简表(历官仁宗、神宗、钦宗、哲宗、徽宗五朝)
二十一岁参加省中解元,娶闽中道士周敦颐长女周敦颖为妻。
二十四岁登郑獬榜会元进士,太常博士。后任江西安福知县。
二十七岁为北海令,周夫人封北海郡君。
三十岁为南宁通判。
三十五岁为太常院丞、中书舍人兼江西安福县令。
三十八岁为黄州知州。
四十岁为江西提刑按察使。
四十五岁为翰林学士承旨。
五十岁为知制诰官。
五十三岁为御史中丞、同知谏院。
五十五岁为大理寺卿。
五十七岁为中奉大夫、散骑常侍。
六十岁为浙江提刑按察使(正三品为官长达十载)。
七十岁为京城提刑、枢密院副使。
七十二岁太常寺卿、侍中兼同知枢密院事。
七十三岁宋崇宁元年壬午九月为蔡京所恶,被蔡京贬为太常院博士;黄中庸厉拒之,遂致仕焉,由兴化县游洋乡广业里巩溪宋洋中厝徙居福建兴化军城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黄中庸侍中枢密第)创建步云书院出任山长。
七十六岁永福廿五都潼关在教忠院办学授徙著《侍中文正黄中庸文集》有诗选入《莆风清籁集》及门生《送黄中庸归吟》(元风雅前集卷九四库全书本)有载。即“法乐洞前曾一游,君家闻处洞西头。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药曾经虎豹秋。岂意吴城祠下路?共寻扬子岸头舟。胸中富有天官学,莫为周南久滞留”。
八十一岁蔡京败,有旨复起太常卿未拜命病卒於兴化军城府西巷(莆田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黄中庸侍中枢密第)黄太常卿第。赠侍中谥文正。钦赐祭葬于教忠院北(今永泰梧桐潼关教忠寺北状元郑侨墓东侧旧有石翁仲石兽石牌坊在焉)状元宰相年弟许将为铭其墓。
2、《黄中庸年谱》
黄中庸(-年),字长行,号军城居士,福建莆田新县?溪宋洋中厝人。父黄宠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榜进士宝龙阁大理评事。中庸乃评事公黄宠独生子。从小受其父严格教育,母宋氏授以书;少敏慧,好读诗书,过目成诵,气度聪达,务引大体,少有俊声,二十岁贡太学,二十一岁中解元,二十四岁会试第一,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郑獬榜传胪进士。以博学初授太常博士。历官太常博士、安福知县、北海令、翰林学士、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除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国公司马光论荐,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卿,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后为蔡京所恶,名入元佑党禁而致仕焉。自兴化县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府西巷(莆田市城西荔城区龙桥雷山巷瑞龙庵西侧黄中庸侍中枢密第尚存)后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六代联登十四进士;名冠兴化获三皇(仁神哲)、五朝(徽英)“兴化黄氏,绩学多才;簪缨世济,天下无双”的御批。配周敦颐妹,封北海郡君夫人。子五黄偊袭荫承事郎特奏绍圣进士永春令侍御史、次黄仲迪功郎累官工部侍郎、季黄修官翁源令、四黄佃未仕、五黄伸特奏承事郎。及卒,诰赠侍中,谥文正。赐祭葬于永福(今永泰县)梧桐潼关教忠寺北(今状元郑侨太师墓东侧)。旧有石翁仲石兽石坊在焉。事载《宋史》、《福建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孙曾科第详载选举志。
宋仁宗天圣庚午年()一岁
是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于福建莆田新县?溪宋洋中厝梅兰(今新县巩溪宋洋中厝黄提刑府)书香门第家,为黄宠独生子,其时父亲黄宠以《论中庸》博学鸿词科贡生试获第一名。母亲宋琼遂为之取名黄中庸;父亲黄宠字锡甫号宋洋晚号梅兰。宋景祐元年()甲戌登状元张唐卿榜进士,初授长乐令后在京城宝龙阁任大理评事。
宋仁宗景祐元年丙子()五岁
是年父黄宠登张唐卿榜进士衣锦还乡,母亲宋琼授以书,中庸开始读书能作简诗,并闻知韩愈、柳宗元文名。
宋仁宗景祐乙亥年()六岁
在母亲宋琼的教育下开始读书,早慧能诗。受知于舅父乡垫师宋瑜、兴化县博士郑子庄,始闻知韩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诸名家文名及其著作。
庆历二年壬午()十三岁
是年,参加试兴化县童子科试获第一名,被郑子庄喻为“芝英”。
庆历三年癸未()十四岁
入太学,师从道士周辅成、兴化县博士陈昭素。
庆历四年甲申()十五岁
邀兴化县乡垫师陈昭素长子陈方到湘溪仙人岩采野橘,其果无时得者瑞之。
庆历五年乙酉()十六岁
母亲宋琼(宋庆历进士节度使宋瑜妹)在家乡宋洋中厝讲授《四书五经》,少年时代的黄中庸满怀抱负,立志为杜稷建功立业。是年九月被选为兴化军学优等甲科岁贡生。
庆历五年乙酉()十六岁
母宋氏在家乡讲授《四书五经》,满怀抱负,立志为杜稷奋发有为,入兴化军学优等甲科岁贡生,父黄宠在京城宝龙阁任大理评事。
皇祐庚寅()二十一岁
到福州参加省试中解元回家省亲。父亲黄宠在宋洋为子举婚宴,娶周敦颐长女为妻。
皇祐癸巳()二十四岁
赴京城春闱参加礼部会试得会元。金秋参加殿试第四名进士获鸿胪。在家候职游瑞峰、云顶、湘溪、龙岭、潼关教忠院与同榜进士交游诗艺。
至和二年乙未()二十六岁
以博学授太常博士。是年十二月,诏太常博士黄中庸编管亳州,坐恃酒骂黄州麻城县官及毁文书也。
嘉祐元年丙申()二十七岁
与知太常院事温公司马光结为良师益友授为北海令。
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八岁
向皇上请奏“用才”与“理财”两端为国朝当务之急,奏章文才富有大气名震京师。
嘉祐三年戊戌()二十九岁
是年,生平好友宋状元参知政事王尧臣逝世,司马光偕黄中庸参加吊唁。
嘉祐四年己亥()三十岁
授为南宁通判,其所作诗文为《黄长行诗集》问世。
嘉祐五年庚子()三十一岁
至京。是年长子黄偊生。
嘉祐六年辛丑()三十二岁
始作《莆风清籁集》。
嘉祐七年壬寅()三十三岁
抚恤南宁逃难避灾壮民,减决囚犯。一代清天包拯去世,司马光率黄中庸诸臣参加吊唁。
嘉祐八年癸卯()三十四岁
因赈灾有功为太常院丞、中书舍人。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三十五岁
在京城,著《黄中庸文集》。其文才声望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已故)、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已故)、韩琦齐名。治平初,令黄中庸、丞赵师日始浚溪港,筑堤阏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其裔析居安福县南金田乡寨上村。
治平二年乙巳()三十六岁
英宗治平中,以韩琦荐任宋翰林院内阁中书舍人兼江西安福县令,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
治平三年丙午()三十七岁
在京协撰《宋仁宗实录》(律纲部分)主张改革,但不支持以增加士民负担为代价,认为应从精简冗员节省朝廷开支入手,改革才能民富国强,与司马光观点不谋而合。
治平四年丁未()三十八岁
是年十二月,由江西安福知县,出任黄州知州帮助当地百姓济贫解困,促进当地农耕副业的迅速发展,黄州百姓安居乐业。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三十九岁
赴汴京述职,途中在故乡兴化县拜见长老。
熙宁二年己酉()四十岁
在京任御史中丞,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因以议新法忤王安石,改革的观点与王有所差异,年终被改任江西提刑按察使。
熙宁三年庚戌()四十一岁
在江西为官宽惠,清廉以风。正法纪重实据、省佐证、扬善剔奸,能断奇狱,荣绩素著。
熙宁四年辛亥()四十二岁
在江西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与司马光谒欧阳修。作《游莲花池诗》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其游莲花池诗中曰“莲花瓣裏可撑船,一月映成水一川;人把水心和月净,莲花贮月水倾船”。是年秋以温公论荐,继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宰相。
熙宁五年壬子()四十三岁
在江西提刑府。冬间,作《武夷黄冈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所托讽。后赴江西宁都参加与黄中庸同年登第的同榜状元郑獬的治丧祭祀。
熙宁六年癸丑()四十四岁
在江西协助南昌府官吏赈饥。
熙宁七年甲寅()四十五岁
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黄中庸被诏回京师,任为翰林学士承旨。
熙宁八年乙卯()四十六岁
二月王安石复相。黄中庸恪守职责,不参与朝争,是年一代宰相韩琦去世,黄中庸请以个人名誉参与吊唁,获得王安石许准,得以在朝继续司其职、谋其政。
熙宁九年丙辰()四十七岁
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黄中庸为人忠厚,胸怀坦荡,不与政争,贤明处事,博得朝臣赞誉。进侍中兼枢密。
熙宁十年丁巳()四十八岁
主编《圣旨典集》。
元丰元年戊午()四十九岁
在翰林院参与起草朝纲奏章。
元丰二年己未()五十岁
三月改知制诰。是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
元丰三年庚申()五十一岁
《黄长行诗集》问世。
元丰四年辛酉()五十二岁
撰《匡正律刑》成。
元丰五年壬戌()五十三岁
被朝廷授为御史中丞、同知谏院事。丁内忧假归,是年十月十五日辰时父黄宠去世于宋洋中厝葬莆田梧塘山南五虎朝金狮穴,在父评事府守制三载。
元丰六年癸亥()五十四岁
黄中庸迎候翰林学士富弼、文彦博、赵抃三位师友来访慰藉。
元丰七年甲子()五十五岁
经文彦博奏荐迁大理寺卿。访阁老司马光。作《题教忠院》、《锦屏山记》。
元丰八年乙丑()五十六岁
得神宗诏旨,主起起草《大宋新刑律》。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五十七岁
在京师。是年初以宰相司马光论荐入为中奉大夫、散骑常侍,复起居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知制诰、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先后率翰林院吏员慰问王安石家、司马夫人家,特地亲自前往司马光灵堂垂泪吊唁温国公。
元祐二年丁卯()五十八岁
在京师。因与蔡京政见不合,三奏札乞外任,不许。
元祐三年戊辰()五十九岁
在京师。再上奏仍不许,太常寺卿黄中庸被宗正寺卿黄经臣、大理寺卿李格非、国子监祭酒司马康、卫尉寺卿赵阳之外、光禄寺卿曹一潢、鸿胪寺卿熊明可诸卿正三品皆同朝在籍慰留。
元祐四年己已()六十岁
连章请奏许,以翰林学士充浙江提刑按察使。到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在不贻误审理案狱情况下,指挥当地以工代赈。
元祐五年庚午()六十一岁
秋,大雨,太湖泛滥,协同浙江团练上疏请求救灾。丁外忧,母亲宋琼丧,以假归守制三载。
元祐六年辛未()六十二岁
获旨还京述职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案头文书堆积如山,公日理万机,平抚积案。
元祐七年壬申()六十三岁
为官宽惠,善断奇狱、昭雪冤案,所活甚众,浙人德之,被浙人誉为“兴化黄青天”。
元祐八年癸酉()六十四岁
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经中庸查实罪犯得以严惩法办。
绍圣元年甲戌()六十五岁
是年黄中庸长子黄偊特奏进士由承事郎迁侍御史。
绍圣二年乙亥()六十六岁
在杭州。作《军城武林灵鹫游记》等诗。
绍圣三年丙子()六十七岁
是年,在浙江提刑府,旗帜鲜明地反对蔡京以挖掘司马光墓、废宣仁太后,来打击元佑派的过激做法。
绍圣四年丁丑()六十八岁
上书进言国用空乏,宜节宜俭,否则民怨国难。是年,参加文彦博治丧祭奠。
元符元年戊寅()六十九岁
在浙江黄中庸对新法中增加农税伤民之举多有指责,参加同龄河北永静东光人鼎州团练副使刘挚(绍圣初哲宗亲政,以元佑党人累贬)丧事;被蔡京指为元佑党人。
元符二年己卯()七十岁
是年底去日,浙人德之,士民乞留。黄中庸一生任内最长的浙江提刑,被浙人立生祠祀焉,依依不舍地谢别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浙民迈上新的征程。
元符三年庚辰()七十一岁
旋回京城得旨任京城提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七十二岁
年初改任太常卿兼同知枢密院事,作《自题军城居士画像》诗。状元阁臣许将(闽县人中庸年弟)为黄中庸像题词。
崇宁元年壬午()七十三岁
七月,蔡京执宰当政,檀权植党,迷朝误朝,排斥异已。黄中庸为蔡京所恶名入元佑党籍碑。被贬为太常博士;八月上表请辞,得旨准以太常卿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衔而致仕焉。
崇宁二年癸未()七十四岁
是年九月,以侍中兼枢密院副使赐驰驿致仕俸囊,在兴化军城府西巷(雷山巷-号建黄太常寺卿宰相第,巩溪宋洋中厝建黄侍中宰相府)
崇宁三年甲申(4年)七十五岁
在军城驿前街府西巷与兴化县巩溪分别建立两所步云书院,招生授徒,置学田修宗谱。
崇宁四年乙酉(5)七十六岁
应邀到永福潼关教忠院讲学传授《四书五经》士子数千名高第云集。
崇宁五年丙戌(6)七十七岁
置学田修教忠院建学子斋舍。
徽宗大观丁亥(7)七十八岁
事假归,在教忠院迎候年弟闽县状元宰相许将先生,与许将阁臣谭论杜稷民生大事。
大观戊子(8)七十九岁
是年十月还乡顾老,居兴化军城驿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市城西雷山巷号太常寺卿黄中庸侍中第尚存)续撰《黄中庸文集》十卷。越年秋成。
大观已丑年(9)八十岁
返出生地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宋洋中厝探望步云书院士子及幼年师垫郑子庄(已故太常博士)与少年师垫陈昭素(已故三司判官)家人。
大观庚寅年()八十一岁
是年九月初七日(公历十月十六日)子时,卒于福建莆田巩溪宋洋中厝黄太常寺卿侍中府中。奸相蔡京败,上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赐祭葬于廿五都潼关教忠院北(即今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状元太师郑侨墓东侧教忠寺后山龙岭)观音叠座穴。阁臣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旧有黄侍中文正公神道之碑,徽宗亲笔御篆,教忠院后侍中黄文正墓前旧有翁仲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分列与石牌坊在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黄中庸其《莆风清籁集》诗选被载入《全宋诗》(第七三四二页)。
(原载军城黄氏家传郡志莆阳比事通志宋史)
三、军城黄氏解元贡元录:
1、明英宗天顺六年(年)福建省乡试解元黄初福清
2、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年)福建省乡试解元黄继周莆田
3、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年)福建省乡试解元黄士观莆田
4、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年)福建省乡试解元黄志清晋江
5、清圣祖康熙庚子年广东省乡试解元黄元钟广东武解元
6、清圣祖康熙壬子年福建省乡试解元黄锡履永春武解元
7、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年)福建省乡试解元黄元吉侯官
8、明永乐丙戌年贡元黄约仲讳守莆田
9、明洪武癸丑年贡元黄胜字应孙莆田
10、明洪武廿三年贡元 黄观 贵池清溪金墩
天麒讳松公宋教授黄近长子少名元字本茂行千一近长子宋度宗咸淳已巳年四月初五日生元顺帝至正辛巳年五月廿六日卒配陈氏方氏由莆阳黄石国清里金墩徙泉郡城熙春铺仕曹巷黄宅葬三十五都下辇山师姑园穴形八仙围棋子良辅
天麟讳权公宋教授黄近次子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行千二元处士温陵阳义铺仕曹巷黄宅天麒讳松公弟宋末元初元兵屠城由福建莆阳黄石市景德里金墩经泉郡城熙春铺仕曹巷徙居泉郡城南三十五都潘湖为潘湖黄氏祖始后因慕唐四门欧阳詹之盛名遂赘居欧厝族长欧阳至家以子凤贵驰赠徵仕郎宋度宗咸淳辛未年正月初九日生元顺帝至正辛卯年九月初二日卒配洪氏欧阳氏葬潘湖山南穴形观音叠座子三凤少名洲入承熙春铺仕曹巷黄宅伯父天麒为嗣莆阳洪氏出仕龙仕虎俱潘湖欧氏出
天德讳檟公宋教授黄近三子少名佛保字本美行千七仍守祖居宋瑞宗祥兴已卯年月日正月初五日生元惠宗至正丁酉年八月十六日卒配刘氏葬苏山子胜公又名应孙
天仰讳枊公宋教授黄近四子少名佛养字本瞻行千九自金墩迁沙堤有传葬合浦裏後元世祖至元壬午年十月初一日辰时生元顺帝元统甲戌年七月廿一日申时卒配黄石後坑柄巷山吴孺人子二禄公祐公
天容讳梨公宋教授黄近五子少名洋字本让行千十三近五子由莆阳黄石国清裏金墩徙仙游兴泰裏锺山之黄宅元世祖至元丙戌年正月初三日申时生元惠宗至正庚子年八月十六日戌时卒配谢氏子煌公
天平讳棣公校书郎黄远长子字本常行千十由黄石水南金墩移居黄石清江境下墩元世祖至元癸未年二月十一日生元顺帝至正乙未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郑氏子璋公
天安讳梧公校书郎黄远次子字本秀行千十二由黄石清江境下墩移居郑阪之後墩元世祖至元乙酉年七月初二日生元顺帝至正戊戌年九月十二日卒子璜公
清乾隆乙卯年仲秋之吉望月十五日之吉军城中庸公二十世孙太学生廷兰拜金墩黄庙顿首拜撰
备注:以上巩(古字上石下巩)溪
金墩黄光升研究会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