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龙村入口
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落美景
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 东龙村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现存一大批古代建筑和景观,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科举人才多名;它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东龙坐落在江西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间迁居此处后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照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龙村现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筑中,有祠堂48座,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居民建筑共多间,均保留着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玉皇宫正门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慎斋祠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位于“东里一望”右侧,建于民国31年。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拴马石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
原来,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升闻祠正门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保护规划下,东龙村已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提示:图文均来源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将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免费发布求职招聘、房屋租售、二手交易、车辆买卖、生活服务、同城交友等众多分类信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