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盧方舟关于中国姓氏文化及盧姓氏十三处得姓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及卢姓氏十三处得姓氏渊源的研究论证

卢方舟

ArkLu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其中,中华姓氏文化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中国的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中,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

中国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切入口。

沿着姓氏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得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中华姓氏文化。

一、(1)中国姓氏渊源和姓氏文化的发展

①中国姓氏渊源:中国姓氏渊源流长,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注意:这个远古时期汉代之前,我国的姓氏文化当中,姓和氏并不相同,氏是姓的分支,较姓的产生晚些,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姓:原本是代表母系氏族的族称,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们所共同拥有的符号标记

而氏作为姓的分支,是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所特有的符号标记。

《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群处,知母,不知父”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实行群婚制度,也就是一个母亲同时和多个男性繁衍产生后代,子女不知道父亲是谁,与父亲关系不能确定,只能按照母系亲属关系来确定血缘身份和氏族归属。

姓的不同表示着拥有不同的女性祖先,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多都带有“女”字旁。

郑樵在《通志?氏族通略》中记载:“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如姬,姜,赢,妨,之类是也”姓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为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地位比男性地位高),这样的作用在于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都归属,即“姓”具有明显的“明血缘”的作用。

“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这是母系氏族社会最好的诠释。许慎在《说文》一书中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他们认为使始祖母受孕的异物就是“感天”的结果,这是远古时代人类氏族共同的图腾崇拜物,作为各族号的图腾就这样逐渐演变成同一氏族的共同标记——姓.

②氏是在姓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氏是姓衍生出来的氏族分支,从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这一时期,氏是达官贵人用以标志宗法身份的专称,氏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别身份都贵贱,以示和平民的区别。

人类社会之初,氏是带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阶级烙印的,夏商周三代,氏是贵族男子的专称。

我国最早的一些“氏”,如神农氏(是农耕文化兴起的标志),伏羲氏(人类结网捕鱼烹饪的标志),燧人氏(人类懂得进行钻燧取火的标志)。都是父氏族阶段出现过的最有名的“氏”,也表明了远古时期人类以集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载:“三代之前(即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在氏族社会,同姓不婚,姓有明血缘,别婚姻之作用.即“姓所别婚姻”。

而氏主来自天子赐的国名,谥号,官称,居邑等,代表贵族男子的宗法身份和地位,身份低贱的人也就无氏可言,氏有别贵贱的作用

所以“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即“氏所以别贵贱”。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是先秦时候的特征.。自战国之后,封建宗法制度崩溃,姓氏制度没落,氏不再作为标志贵族身份的标志,姓与氏区别消失,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自汉以后,“明血缘别婚姻”作用消失,氏与姓混杂不分,二者在意义上已经不存在区别.

秦汉以后,我国姓氏制度逐渐趋向稳定,汉代的姓,我们现在称呼的姓氏就是聪那时候沿袭而来,而今天的姓就是来源自先秦时期的氏.

三、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

姓氏文化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种文化视角,它包含了古代社会中的权势,地位,尊卑,贵贱等特质和家国一体之社会构建.

如宋代大儒,理学家创始人张载在《经学理纪》中云:“管授天下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

中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族制度不忘本,这些中国古代社会的姓氏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以及我族人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姓氏文化产业为特色产业的各个姓氏寻根活动也已经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寻根谒祖,对于加强民族文化高度认同,有重要作用,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

对附录《福建卢氏网:卢姓---姓氏起源、迁徙分布、名人》的解读:

卢姓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来自炎帝后裔姜姓是母姓,衍生自高傒公后裔,吕高封地于卢,卢国后人故才用卢作为姓氏。

卢的本义是右边一个老虎,代表田宅,左边上部分是一把刀,代表农耕文明,下面一个器皿代表吃饭用以及祭祀用的器皿,这样卢字就代表一只老虎背靠田宅还有器皿有房油田有吃有住有喝这样一个美好的寓意姓氏图腾,代表我卢姓氏人勤劳勇敢之后置业有吃有喝生活富足!

附录

福建卢氏网:卢姓---姓氏起源、迁徙分布、名人

卢[盧、臚、籚、黸、,读音作lú(ㄌㄨˊ)]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

西周时期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姬发兴周灭商有功,被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封于齐邑,建立了齐国,有齐太公之称。

春秋时期,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今山东长清),

高傒是吕尚的第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今山东长清)。高傒"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

齐桓公在登位之初(公元前年),为了表彰高傒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卓越贡献,便把卢邑封赐给高傒,故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卢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庐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在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以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建庐阳国,分封给姬姓族人。

庐阳国和荆国是在同时建立的,荆国后改称楚国。其时合肥城称庐阳城,简称庐城,因封在庐阳城的诸侯为子爵,所建之国即称为"庐子国"。

据历史文献《合肥县志》的记载,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庐子国先后为楚、吴、越诸国所兼并,最后又复归于楚国,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史籍《国语·楚语》中的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说明庐邑在春秋时期即已经成为楚国之地。

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即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朝时期就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庐子国灭亡后,在其公族戢黎的后代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廬氏,后又有人简笔改为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

舅犯(狐偃)以谋略助外甥晋文公姬重耳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中战败了强大的楚国,因功所得的封邑实际在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而舅犯之子贾季则被封于五鹿(今河南清丰),总之都是舅犯的后裔。

在高傒贾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鹿氏。因后来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姬欢爱打猎,还特别喜食鹿脯,鹿氏族人觉着很不爽,后遂有人改称为卢氏、陆氏、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复姓简化改单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后裔分封于卢蒲(今河南登封)、葛卢(今河南卢氏),以国为氏。

在其后裔子孙中,一支取姓氏为卢蒲氏,一支取姓氏为葛卢氏,后来多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复姓简化改单姓为氏。

在史籍《列子》中记载:长卢子,古有尊卢氏,后氏焉。又有卢胥,善弋。后皆为卢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若卢,在两周时期为弓箭手统领之官称,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到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

在典籍《礼·月令·疏》中记载:"囹圄,曰若卢。又卢牟,犹规矩也。"在史籍《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也记载:"少府属官有若卢令丞。"

在若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战国时期古神兵,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湛卢、勃卢,都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湛卢"是越国欧冶子所铸的名剑,勃卢亦其所铸之名??,皆墨黑色,无光泽,却锋利无比,无坚不摧。??,就是矛头,柄长则长,柄短则短。

在典籍《韵会》中记载:"湛卢,越剑名,欧冶子所铸。言湛然如水黑也。又勃卢,矛属。集韵曰长??谓之勃卢。"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湛卢、勃卢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当卢令丞,就是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

在史籍《前汉·食货志》中记载:"令官作酒,率开卢以卖。累土为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卢。"这在《史记》中称"作当炉",在《晋书·阮籍传》中称"作当垆",在《王戎传》中干脆就称"作酒垆。"

在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⑴.据史籍《隋书·卢太翼传》记载,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汉姓卢氏。章仇太翼,鲜卑族,字协昭,河间人(今河北沧州)。传说他七岁求学,日能诵数千言,州里奇之,号为神童。及长.闲居味道,不热功名,不求荣利,而专意博览群书,爱及佛、道。尤善于占侯算历之术,传说他所言之事,不可称数,关诸秘密,世莫得闻。由于他学识渊博,名声很大,为天下人敬仰,请其为师者不远千里而至,门庭若市。他惮其烦,便循入五台山。其时大约在北周末年、开皇初期。在五台山期间,除给身边的弟子讲授学业外,还研究佛教经典,采集药材,前后达十七、八年之久。对五台山的前期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后被诏入隋朝朝廷。隋仁寿四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普六茹·那罗延)欲幸仁寿宫,章仇太翼谏阻,隋文帝不纳。章仇太翼再三奏日:臣愚岂敢饰词,但恐是行銮架不返。隋文帝大怒,将其拿下长安狱,言明期还而斩。但隋文帝到了仁寿宫后,果然患病不起,心中豁然大悟,深感章仇太翼所言准确,立即召太子杨广曰:"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后所言,未常不准。吾来日道当不返.今果如此,尔宜释之。"隋炀帝即位后,对章仇太翼更加器重,曾对其说:"卿姓章仇,四岳之胄,与卢同源。"遂赐姓卢氏。后世多称章仇太翼为卢太翼。在章仇太翼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间郡卢氏(今河北献县)。

⑵.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的雷氏家族人氏,在北周之初被北周武帝宇文觉改为卢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唐朝时期有三原(今陕西三原)的闾氏家族人氏,唐高宗李治赐准仓部郎中闾云保改姓为卢氏,此后闾氏族人多有顺应而改者,称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氏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之鲜卑拓拔部中有吐伏卢氏、伏卢氏、叱卢氏,沓卢氏、卢浦氏、莫卢氏、豆卢氏、豆卢宁氏、奚什卢、奚斗卢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部落皆改鲜卑复姓为单字汉姓卢氏,是为河南洛阳卢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赫哲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下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uruhuo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卢如火氏多冠汉姓为卢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是古老的秽貊族后裔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满语为Taicuru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今俄罗斯摩阔崴海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卢氏、楚氏、邰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⑵.据史籍《满族大辞典》记载,满族喜瞻氏,满语为SijaHala,汉义"熔炉",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即为卢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明朝时期西南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从族,为古百越民族的一支,后在明朝时期有取汉姓为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湖南一带地区。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贾季。

卢氏迁徙分布:卢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五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四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4%左右。

卢氏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朝时期,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与此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氏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氏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氏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氏大族,此支卢氏,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之族所在,今辽宁锦州)。

唐朝时期卢氏称盛于黄河流域,唐宪宗时有卢氏入闽粤。据《始兴范阳卢氏五修族谱》记载,迁居南京的范阳后裔卢富,率子孙迁江右虔化县(今江西宁都),曾孙卢光稠平黄巢起义有功而封开国侯,其次子的八世孙迁居福建蒲田、考满。其支派有十七郎迁居广东东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卢眉娘已名闻粤乡,据文献记载,她是广东南海人。可见在唐朝时期,卢氏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南迁则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广东一带。

元、明、清之际,卢氏已遍及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卢氏族人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得姓较早,加之源于山东,后又沿着黄河在河北、河南繁衍发展,现如今卢氏已遍布全国,尤以广东、河北、广西等省区多此姓,这三省区的卢氏就占到全国卢氏人口的48%左右。

郡望堂号

(一)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古书《郡望百家姓》说:"卢氏望出范阳郡。"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此外,还偶尔看到少数卢姓宗族用淮阳、弋阳、三原和顿兵等为郡望。

(二)堂号: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卢姓后人即以专经堂为堂号。

讲述堂:明代大理学家卢一诚,他著有《四书讲述》,此书行世以来,影响很大。卢姓子弟以讲述堂为堂号以纪念卢一诚。

考礼堂:北魏时代范阳人卢辩,年少时聪颖勤学,知识广博,精通经书古籍,官至太学博士,著有注解大戴礼记等书。卢姓后人为纪念卢辩"考礼"的功绩,以考礼堂为堂号。

得闲堂:缘起于卢孝标的《得闲堂集》。南宋,卢孝标为父守墓三年,事毕在山林中筑室居住,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玉溪文集》、《得闲堂集》等。

抱经堂:清代学者卢文弓召,取号抱经,把自己的书斋称抱经堂,学术界称他抱经先生。

显承堂: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卢桥头村的卢姓宗祠的堂号就是"显承堂"。其意在于彰显先祖卢如金将军的功绩,激励后人继承与发扬先祖的拼搏精神。

楹联典故:1.门楣题辞:

四杰传芳:为卢、杨、王、骆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骆宾王(浙江议乌人,文学家)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这四人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有不同个性特点,其中,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杨炯是《从军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流芳百世。"四杰传芳"就是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2.四言通用联:

范阳名族;涿郡高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兵部郎中卢群,字载初,范阳人。曹王皋节度江西,奏为判官。以劲正闻,入为侍御史、兵部郎中。官至郑滑节度使,以刚强正直、识大体闻名。卢群为范阳名门望族之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涿州人卢坤,字静之,号厚山,嘉庆年间进士,历官陕西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潜心研究经世之学。在两广任上时,英国侵略者律劳卑率舰侵入虎门,进而停沂黄埔,并多端要挟。他严加拒绝,又把英国舰艇驱逐出口,事后还加强海防。"高楣",谓高官门第。

德为世表;学乃儒宗: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涿县人卢昌衡,字子均,博览经史,善行草书。开皇初年任尚书礼部侍郎,文帝曾召集群臣自报功绩,人们都竞相争功,只有卢昌衡一言不发。后出任徐州总管,以才能知名。吏部尚书苏威对他考察后说:"德为世表(世人表率),行为士则(士人榜样)。"官至太子左庶子。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涿县人卢植,字子干,曾跟马融读书,通古今之学。灵帝时历任博士,九江、庐江太守,曾以北中郎将军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任尚书,因得罪董卓而罢职,隐居于上谷。著有《三礼解诂》等。曹操称他"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儒家宗师)"。

绮罗香暖;笙歌翠合:此联为宋朝时期的诗人卢祖皋《南乡子》词句联。

盛唐四杰;大历十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卢纶,工诗,"大历十才子"之一。

3.五言通用联:

列初唐四杰;为大国十才: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范阳人。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相继居太白山、具茨山、嵩山,投颍水而死。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人。大历年间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工诗文,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露出寒山外;人归暮雪时:此联为唐朝诗人卢纶《送李端》诗句联。

廉母垂教箴;眉娘擅神姑:上联典指唐朝人崔元暐母亲卢氏,曾告诫儿子说:"你做官如果不清白,就不应该活在世上!"下联典指唐朝女工艺家卢眉娘,南海人,眉细如线而且长,人称眉娘。擅长刺绣,工巧无比,能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还没有米粒大,而点画分明。更善作飞仙盖,用一楼丝分成三段,染成五色,在手掌中结飞盖五重,有十洲岛、玉女台殿、麟凤之像,外边排列有执幢捧节童子千余。顺宗叹其工,称她为"神姑"。

姜水源流远;范阳世泽长:此联为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卢氏大宗祠联。全联典出卢氏的渊源和郡望。

4.六言通用联:

廉母贤垂箴戒;眉娘号称神姑: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崔元暐母卢氏,戒子为官清廉。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卢眉娘工于绢绣,顺宗谓之"神姑"。

5.七言通用联:

文章出众称八米;诗品过人列十才: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侍郎卢思道,字子行,才学兼著。仁齐为散骑常侍,直中书省。文宣帝崩,令朝士各作挽歌,择其善者用之。别人止得一、二首,惟思道独八首,时称"八米卢郎"。官至散骑侍郎卒。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江西永济)人。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塞下曲》很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卢纶集》。

茶曲馨香传后世;蒲江清远度人间: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范阳人,年轻时家境贫困,刻苦读书,曾隐居少室山,不愿做官。他喜欢饮茶,曾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极力赞美茶的妙用。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词人卢祖皋,字申之,号蒲江,永嘉人,庆元年间进士,嘉定年间以军器少监直北门。工乐府,格调清远,著有《蒲江集》。

茶歌馨馥名传世;塞曲悠扬笛唤春: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仝,范阳人。自号玉川子。家贫,苦读书,不愿仕进。曾为《月蚀》诗,讽刺宦官专权。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侍郎卢思道。

诗色鲜明塞下曲;词风朴素蒲江篇: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纶。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卢祖皋,字申之,永嘉人,号蒲江。庆元进士。工乐府。词风朴素,意度清远。有《蒲江集》。

薄命词追伤晚嫁;催妆诗幸偶仙人:上联典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宫人卢女,善鼓琴,七岁入宫。魏明帝死后,卢女已中年,嫁尹更生为妻。南朝梁简文帝作《妾薄命词》,感伤卢女的晚嫁。下联典指唐朝元和年间状元卢储,未及第时,曾将诗文送尚书李翱,李翱长女无意中看到,对婢女说:"此人将来必中状元。"李翱便招卢储为婿。第二年,卢储果然状元及第,成婚之夜,作《催妆》诗:"昔年曾向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已成秦晋约,早教鸾凤下妆楼。"

竹杪飞亭枕石泉;松坛香雾散茶烟:此联为元代诗人卢挚《游茅山》诗句联。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清乾隆大帝爱新觉罗?弘历题卢氏的发祥地范阳郡。

6.八言以上通用联:

士林楷模,象贤子千;词韵风雅,叹美照邻: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兵部郎中卢群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任新都县尉时,因染疯痹辞官,自号幽忧子。其诗多忧苦愤激之作,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被誉为"唐初四杰"之一。终因不堪病痛折磨,投颖水而死。

锦标状元,吟咏独别;白衣卿相,风度自闲: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状元卢肇,字子发,宜春人。会是中,与黄颇同举,郡牧独钱颇。明年,肇以状元及第归,郡牧迎接,因观竞渡,肇赋诗云:"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下联典指唐朝开元年间的魏州刺史卢晖的事典。

卢王威灵日朝日头;庙前溪水长涨长流: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开基始祖宗泰公,自唐朝晚期迁居江西虔州虔化县,至今已一千多年。孙枝藩衍,瓜佚绵绵;方今赣、闽、粤、桂、湘、蜀诸省及台、港、澳及海外之卢氏宗亲,多为其裔孙。宗泰公为唐兵部尚书,授赠同平章总诸军事。五代时公之玄孙光稠公者,经梁太祖褒封为五岭开通使,进封为开国候,追封忠惠广利王。

昔日扶助,后唐主四方平静;今日韶水,佑黎民百姓安宁: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德贯日月,麻田黎民齐感德;恩施宇宙,韶溪百姓皆沾恩: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来来往往,赖卢王川流不息;古古今今,敬神像求之则灵: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

卢姓家族名人

卢绾:汉高祖刘邦立国时期的功臣,被封为长安侯、燕王。

卢芳:在新莽末年,拥兵称帝,后归顺东汉,被封为代王,是卢氏惟一称帝的人。

卢植:汉末名士,被称为"海内大儒"。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卢承庆:博学多才,唐代高宗显庆四年擢升为宰相。

卢如金:唐代岭南行军先锋,作战十分勇猛,屡立战功。

卢斌:宋代河南开封人,历任十二州都巡检使、检校左仆射等职。

卢孝标:南宋时代的理学家。

卢挚:元代文学家。

卢镗:明代汝宁卫(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抗倭名将。

卢坤:清代爱国将领,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和兵部尚书。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

卢戆章:中国文字改革运动先驱者。

卢嘉锡:著名的科学家。

卢泰愚:韩国第六任总统。

作者简介

卢方舟,年6月生于山西运城,大学毕业后目前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父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从小在大学校园聆听历史学教授课程长大,业余爱好历史,希望本人的文章对我们家族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助力,欢迎全球宗亲们赏析品鉴!

本平台为开放性卢氏文化中心,凡是有关卢姓的任何新闻、图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来文投稿,不拘于任何内容、形式、学术观点。

投稿邮箱:lutong

sohu.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yy/672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