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尹高朝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三

作者简介

尹高朝,中国湖北人,生于年2月。大学法学和管理学双学历。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传记作家。党史、军史学者。毛泽东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后写作并有多种著述面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老师们》《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周恩来和他的老师》《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警坛风云录》《赤子毛岸英》《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石》《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冈》《毛泽东和习仲勋——陕北13年》《百姓父母官——习近平的县委书记生涯》《荆楚将帅的家国情怀》;《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系列丛书10部、《国是论衡》丛书11部、《从政镜鉴》丛书10部;大学教科书《防暴对策学》等共60余部,计余万字。其部分作品多次荣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当代教育成果奖、金盾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栏目全书连载。

本书发行旨在传播红色文化,不以盈利为目的。图文由作者尹高朝先生本人提供,并经尹先生授权发布。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

卷一全部篇目相关链接

1.《一位军事奇才的悲剧人生》

(1)(2)(3)(4)

2.《党之元老国之元戎》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3.《从乡村“博师”到国家主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无衔将军“衔”在人心》

(1,2)(3,4)(5,6)(7,8)(9,10)

5.《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1,2)(3,4)(5,6)(7,8)

(9)(10,11)

6.《“你回来就是胜利!”》

(1,2)(3,4)(5,6)(7,8)

(9,10)(11,12,13)

7.《功勋卓著的一代战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8.《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上将》

(1,2)(3,4)(5,6)(7,8)

(9,10)(11,12)(13,14)

卷二已经刊发篇目相关链接

1.《从少林走出的传奇将军》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2.《毛泽东誉为“勇将”的将军》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

3.《从“红小鬼”到“大司令”》

(1,2)(3,4)(5,6)(7,8)

(9,10)(11)(12,13)(14,15)

4.《从开国上将到“文革”干将》

(1,2)(3,4)(5,6)(7,8)

(9,10)(11,12)(13)

5.《名垂军史的“旋风司令”》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19,20)(21,22)

6.《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7.《从大别山走出的“泥腿子将军”》

(1,2)(3,4)(5,6)(7,8)

8.《大别山孕育的骁勇战将》

(1,2)(3,4)(5,6)(7,8)(9,10,11)

9.《身先士卒的开国上将》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

10.《一个战将的真正荣耀》

(1,2)(3,4)(5,6)(7,8)(9,10)

相关评论与解读文章链接

解读《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

献给共和国将帅与革命战士的赞歌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

湖北卷·卷三

主编:尹高朝副主编:范从政尹烁勋

第三卷目录

第三卷·第1篇

从洪湖岸边走出的独臂悍将

——开国上将贺炳炎

一、不平的世道,

在“放牛娃”心头种下了反抗的火种

二、16岁投奔贺龙,

成了“提浆糊桶子”的“兵”

三、“小屁伢”一次就逮住了47个俘虏,

被誉为“红军中的赵子龙”

四、他操起菜刀杀敌颇有贺龙之风,

故被战友们唤作“贺小龙”

五、蒙冤关押29天,

经常从改组派连“借”出指挥战斗

六、“党指挥我贺炳炎向哪里,

我就打向哪里!”

七、“这是贺炳炎的骨头,

将来革命成功了,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物!”

八、“雁门关大捷”,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九、收编“华北民众自卫军”,

让“杂牌司令”见识打仗本领

十、“你是独臂将军嘛,

不用这样敬礼!”

十一、“贺炳炎不光是一员猛将,

还是一员巧将!”

十二、沙家店一战,

一口“吃”掉胡宗南的最精锐之师

十三、“虎将”大战受挫,

竟然撂了彭老总的电话

十四、力排众议坚持围城打援,

歼敌于运动之中

十五、“刘戡内乱末戡身先死;

徐保宝鸡不保人已亡”

十六、他成了第1军的首任军长,

自然就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军军长”

十七、游子头一次回乡,

留下几多耐人寻味回忆

十八、这个年方47岁的老党员和老战士,

去世时正是党的生日……

第三卷·第2篇

“两弹”攻坚立奇勋

——开国上将陈士榘

一、杀恶霸,投身秋收暴动

二、跟随毛委员,去当“山大王”

三、“酿酒池中洗脚来”

四、“陈士榘用兵得法嘛!

五、特殊的“处分”

六、“设营司令”的歉疚

七、亲手抓获第一个日本俘虏

八、受命于危难之秋

九、征战淮海立殊勋

十、“失踪”六年的“大司令员”

十一、一份意外独享的“殊荣”

十二、30多名“臭老九”的保护神

第三卷·第3篇

享誉军中的“洋司令”

——开国上将刘震

一、他对父亲说:

“学什么手艺都是穷,不如干革命,闹翻身!”

二、徐海东高兴地说:

“你这个刘震倒有些战术眼光,

可以当连长、指导员!”

三、一个班的仨“哥们”,

成为军中有名的三“虎将”

四、刘震四次负伤而没“光荣”,指战员日后都说:

“子弹也长眼睛,给共和国多留了一员上将!”

五、对于刘震的“巧战术”,战士们说:

“刘旅长的软刀子真厉害!”

六、刘震对老战士说:

“我们的衣帽虽然换了,但人民军队的本质没有变!

七、陈毅军长戏谑地说:

“石友三这龟儿子,就要我们刘旅长修理!”

八、新四军首长致电嘉奖:

“淮阴之战,赖我指战员奋勇用命,……殊堪嘉慰。”

九、林彪问刘震:

“白天总攻好还是夜间总攻好?”

十、“王牌团”上下都说:

“我们是刘司令亲自打造出来的,军政全能!”

十一、看着他身跨黄膘马那潇洒的身影,

战士们羡慕极了,称他为“虎将英姿”和“洋司令”

十二、刘震对刘亚楼说:

“我自己连飞机都没坐过呀!”

十三、毛泽东看到空军的战况报告后,欣然挥笔写下

“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

十四、刘震说:“我奉命代表毛主席来欢送你们归国并授奖,冒险飞行很有意义呀!”

十五、刘震严肃地老部下说:

“吴法宪反革命是后来的事,在2纵当政委时是革命的嘛!”

十六、刘震说:“老班长,你过去是我们的班长,今后永远是我们的班长。”

十七、毛泽东的儿媳刘思齐说:

“我的月下老人是刘震将军。”

十八、邓小平在和刘震谈话时说:

“你到新疆工作,要抓好军队,搞好战备。”

十九、针对军队干部老龄化的问题,

刘震在党报上撰文:“老同志要有点乐退精神”

二十、他对老部下杜博说:

“你一定要来送我到八宝山去……”

第三卷·第4篇

朱德赞扬的“有功不居功的人”

——开国上将郭天民

一、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代

二、投考黄埔军校

三、海丰起义历险

四、“坚持错误,拒绝检查”

五、“八府”参谋长

六、毛泽东为他平反

七、战斗在晋察冀

八、解放张家口

九、“为了和国民党夺天下,甘冒杀头之险!

十、“你再去当一次无名英雄吧!”

十一、辅佐陈赓挥师南下

十二、治理边省云南

十三、“没有天生的将军”

十四、“郭铁匠”爱兵

十五、“去长上翅膀吧!”

十六、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

十七、一个战将的情怀

第三卷·第5篇

误入歧途的“五虎上将”

——开国上将黄永胜

一、年轻的革命军人

二、“三湾改编”初识毛泽东

三、打人事件

四、遂川筹款

五、宁冈大捷,跟毛委员战斗在井冈

六、能征惯战的将领

七、“厉家窝棚阻击战”,名垂军史

八、挥师入关,率部战天津

九、深受最高统帅器重

十、鲜为人知的“中南王”

十一、畸形的感情生活

十二、小节与大节——揭秘“问题上将”

十三、林彪手下的得力干将

十四、“尔曹身与名俱裂”

十五、历史的审判

第三卷·第6篇

从“红军娃”到共和国上将

——共和国上将王诚汉

一“当兵就要当红军”

二、游子悠悠慈母情

三、七里岗恶战

四、“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五、天上掉下来“救命羊”

六、战斗在陕北

七、挺进豫西敌后

八、“皮旅王团”

九、孟良崮上逞英豪

十、“咸阳站住了!”

十一、川陕大追击

十二、抗美扬国威

十三、潜伏在敌军鼻尖下

十四、掌兵大西南

十五、离休不久再出山

十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十七、散落在故乡的佳话

第三卷·第7篇

最高统帅部的军事“高参”

——开国中将王尚荣

一、学徒工成了红军战士

二、两块光洋,救了一条性命

三、八角帽上,换上了青天白日帽徽

四、“不赶走小日本,我怎去见马克思?”

五、“振军威于冀晋,特传令嘉奖”

六、“旅长拾粪纺线,可算得天下奇闻”

七、旅长与女排长的风雨情缘

八、保卫延安

九、青海剿匪平叛

十、“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好参谋”

十一、炮击金门的台前幕后

十二、指挥拉萨平叛

十三、参与决策入缅剿匪

十四、一场意想不到的“战争”击垮沙场宿将

十五、毛主席亲点获“解放”

十六、将军的赤子情怀

第三卷·第8篇

徳高望重的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詹才芳

一、孤儿只身奔汉口亲身聆教董必武

二、“九月暴动”响惊雷黄麻起义震天下

三、72位游击英雄转战在木兰山麓

四、英雄虎口逃生路壮士挥戈鄂豫皖

五、率部血战漫川关“六路围攻”始长征

六、一四方面军会师反“国焘路线”挨整

七、进抗大接受洗礼办分校险些丧命

八、晋察冀喜结良缘五十年恩爱夫妻

九、白山黑水显身手辽沈战役展雄才

十、挥师中南归故乡掌军湖广保家国

十一、“文革”之中历坎坷非常时期见忠勇

十二、德高望重老将军轶闻趣事励后人

第三卷·第9篇

铁马金戈入梦来

——开国中将周希汉

一、新婚之夜“出逃”当红军

二、幸遇徐向前,拉开了命运交织的序幕

三、一天连打四场胜仗

四、长征中的一次“非常经历”

五、三八六旅与“三子部队”

六、奇特的恋爱故事

七、扎“口袋”,歼灭“天下第一旅”

八、“这一仗真是周希汉的杰作!”

九、攻打杨围子,击毙陈赓黄埔“老同学”

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十一、敢下“五洋捉鳖”的海军元勋

十二、“特殊年月”中的“特别任务”

十三、主持海军“工程”

十四、指挥建造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十五、“铁马金戈入梦来”

第三卷·第1篇

◆◆◆◆

从洪湖岸边走出的独臂悍将

——开国上将贺炳炎

◆◆◆◆

第三卷·第1篇目录

从洪湖岸边走出的独臂悍将

——开国上将贺炳炎

一、不平的世道,

在“放牛娃”心头种下了反抗的火种

二、16岁投奔贺龙,

成了“提浆糊桶子”的“兵”

三、“小屁伢”一次就逮住了47个俘虏,

被誉为“红军中的赵子龙”

四、他操起菜刀杀敌颇有贺龙之风,

故被战友们唤作“贺小龙”

五、蒙冤关押29天,

经常从改组派连“借”出指挥战斗

六、“党指挥我贺炳炎向哪里,

我就打向哪里!”

七、“这是贺炳炎的骨头,

将来革命成功了,这些都是珍贵的文物!”

八、“雁门关大捷”,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九、收编“华北民众自卫军”,

让“杂牌司令”见识打仗本领

十、“你是独臂将军嘛,

不用这样敬礼!”

十一、“贺炳炎不光是一员猛将,

还是一员巧将!”

十二、沙家店一战,

一口“吃”掉胡宗南的最精锐之师

十三、“虎将”大战受挫,

竟然撂了彭老总的电话

十四、力排众议坚持围城打援,

歼敌于运动之中

十五、“刘戡内乱末戡身先死;

徐保宝鸡不保人已亡”

十六、他成了第1军的首任军长,

自然就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军军长”

十七、游子头一次回乡,

留下几多耐人寻味回忆

十八、这个年方47岁的老党员和老战士,

去世时正是党的生日……

本篇已发章节阅读链接

生平简历

开国上将贺炳炎

贺炳炎(—),又名明言,原名向从炎,湖北省松滋县(今松滋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指挥员。开国上将。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中队长、骑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手枪大队大队长、团长、师长等职。在战斗中负伤被截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师第团团长,第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第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领导组建江汉军区,任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5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四川省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本期目录

01、不平的世道,在“放牛娃”心头种下了反抗的火种

02、16岁投奔贺龙,成了“提浆糊桶子”的“兵”

第一篇·第1节

不平的世道,在“放牛娃”心头种下了反抗的火种

年,早春时节。积雪初融,大地复苏。在湖北渔阳河沿岸的渔洋关、松木坪、江家湾一带,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位身体瘦弱、衣衫褴褛、脸庞黝黑的少年,跟随着一个面黄肌瘦的青年人,走街串巷,为人打铁器,换取一些食物糊口度日。少年无论走到哪里,头一件事就是打听村子里驻没驻红军。这个年少的小铁匠,就是日后的松滋骄子、开国上将贺炳炎。年2月5日,贺炳炎诞生于湖北宜都县松木坪江家湾。父亲贺学文是个靠帮工、背煤为生的穷苦人。贺炳炎的出生给贺家又平添了一分忧愁,多了一口人,就多了一份负担,本来就近乎穷困潦倒的家庭,到哪里去寻那新添一张嘴的口粮啊!但是,贺学文还是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了一个响亮的乳名——明言。由于贺学文是向家的“上门女婿”,按当地风俗,孩子随母姓,那就是“向明言”,谐音“向明年”,这个小小的名字蕴藏着贺学文对未来的期盼,也寄寓贺家对正直和光明的向往。母亲向晏兰则唤明言为“幺娃”。“炳炎”这个名字是明言懂事后改的。贺炳炎嫌“明言”二字还不响亮,便与教书先生一合计,更名为“炳炎”。用贺炳炎日后的话说,“这个名字威风,听起来有气魄,还不失‘明言’的味儿。‘贺’嘛是祝贺,‘炳’嘛是烧大火,‘炎’就更不用说了,加起来就是让焚烧旧社会的大火冲上天。”贺炳炎全家五口人,五张嘴,全靠父亲背煤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贺炳炎6岁时母亲病故,这对贺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姐姐被迫送人做了童养媳,哥哥过继给他人。婶婶胡德秀怜爱侄儿,将贺炳炎接到家中抚养。贺炳炎9岁时就随着父亲在江家湾煤矿开始背煤,当上了“小煤黑子”。稚嫩的双肩,过早承担了生活的压力。风里来,雨里往,一个弱小的少年,历尽生活的百般艰辛。因年少体弱,力不能支,常常被煤筐压得爬不起来,心疼得贺学文时常暗自落泪。贺学文见儿子实在受不了,就带他转到郑家垴煤矿学挖煤。在石头缝里抠煤,贺炳炎虽人小可以直起腰,但膀不圆、力不足,一镐下去只能刨个小窝窝,砸起的煤碴溅得他满脸乌黑。贺学文怕儿子染上肺病,只得托人说情,让儿子到松木坪地主刘晴轩家放牛。刘晴轩在乡里霸道惯了。有一次,他看见年幼的贺炳炎在田畈与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认为没有照看好他家的耕牛,于是二话没说,举起“文明棍”朝贺炳炎头上身上打去。直打得贺炳炎遍体鳞伤,这才拂袖而去。穷人处处被人欺。地主周武寿的几只鸽子丢了,找不着,便跑到贺家门口大吵大闹,硬说是贺炳炎领着小孩子杀了煮着吃了。贺学文只得连连赔不是,硬是借钱赔了,周武寿才息事宁人……压榨、欺凌,一件件、一桩桩在贺炳炎幼小的心灵中积压;苦水、深仇,浇灌着它生根、发芽。不平的世道,在“小煤黑子”心头种下了反抗的火种。贺炳炎做梦都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学那些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为穷苦人报仇出气。也是在这一年,贺炳炎的生活里出现了明亮的一道光,经人介绍,他投师于武当一清道长门下学习“凌霄剑”,后来他觉得使剑不过瘾,就改学了“玄虚刀法”。这些武术,在他后来的岁月中常练不辍,日臻纯熟。人言道:“艺高人胆大。”学了点武艺的贺炳炎,再也不愿逆来顺受了,而是以自己的独有方式,惩治那些横行乡里的恶人。那时节,松木坪有座东岳庙,庙里住着一个地痞杨和亭。他依仗松木坪大地主刘西伯的势力,强占庙产庙田,丢条喊款,敲诈勒索,横行乡里,是当地一霸。附近的放牛娃也跟着倒霉,不用说牛吃了庙田的庄稼,就是牵牛从田埂上过一遭,放牛娃的脑壳也要添几个“栗子包”。这年,12岁的贺炳炎照样还是给刘晴轩家当放牛娃。一天,他和几个放牛娃在东岳庙后山放牛。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板骨溜(摔跤)”、“当大王”等游戏,玩得忘形之时,不知谁家的牛跑下山吃了庙田的包谷苗。杨和亭提着木棍骂骂咧咧地跑上山,不问青红皂白,照着贺炳炎的头上就是一棍。顿时,贺炳炎头上起了一个青包。他又疼又火,打吧,自己根本不是杨和亭的对手。贺炳炎怒目而视,咬着牙,打定主意要好好整治一下这个恶棍。想个什么办法既要出这口气,又不让杨和亭察觉呢?贺炳炎围着东岳庙转呀看呀,终于想了个好主意。一天夜晚,天上下起倾盆大雨,东岳庙隐没在茫茫雨雾之中。第二天早上,杨和亭醒来后大吃一惊:庙里成了粪水池,屎尿横流,臭气熏天,床下鞋子也不知飘至何处。他目瞪口呆,叫苦不迭,掩鼻赤脚下床,正要去查看究竟,一失脚又滑进灌满粪水的苕坑,连呛了几口粪水,好不容易才爬起来,成了个臭烘烘的“落粪鸡”。粪水怎么灌进了东岳庙?原来,昨晚贺炳炎披戴斗笠、蓑衣,偷偷摸到庙后山坡上挖了一条小沟,把坡上的雨水引入庙旁的露天粪池。粪池口面比庙内地势高,粪水满了,顺着剅眼漫进茅厕,漫进庙堂……消息很快传开,放牛娃们都哈哈大笑,拍手叫好。粪灌东岳庙不久,贺炳炎因不愿忍受地主的欺压,怀恨出走,给人杀猪,拜师学篾活、裁缝、打铁等手艺。这时的贺炳炎,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了。他发现,那些富人都爱枪,也怕枪,他想自己要有一把枪该多好啊!当时,江家湾煤矿驻有一支护矿的队伍,常常在煤场上出操训练。10岁多的贺炳炎看着眼馋,也把一伙穷娃子组织起来,扯起纸旗子,扛起木棍当长枪,拿起吹火筒当洋号吹,喊着口令,排着队伍学军队出操。可是,几个富家少爷却在旁边冷嘲热讽地讥笑他们的“长枪”打不响。贺炳炎听了,憋了一肚子气,决心造一支真枪让这些富家少爷瞧瞧。怎样造枪呢?贺炳炎仿照大人打猎“赶仗”用的火铳,捡来一颗北洋军打靶丢下的步枪子弹壳,用铁钉在弹壳屁股上钉了个小孔,又叫“衩裆裤朋友”杨凤章从其父开的杂货铺偷来十几颗鞭炮,剥开鞭纸,鞭引插入小孔,鞭药灌进弹壳,再填上砂土、小石子,点燃引线。“啪”地一声,砂石喷出几丈远。两个小伙伴嘻嘻地笑了。“幺娃,给我放一枪唦!”胆小的杨凤章也想过一下枪瘾。谁知他太紧张,小手没把弹壳捏紧,点火后,弹壳向后一耸,把他右手食指挫破了一块皮,疼得他哇哇乱叫,并在手指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伤痕。枪支“走火”后,贺炳炎成天到晚琢磨怎样把枪做得更安全、更实用。他又去仔细瞧了瞧大人的火铳,回来后,找来一根半尺长带弯拐的树枝,削得光光溜溜,直干做枪身,弯拐做枪把,又在枪身上挖了个弹壳大小的半圆槽,用绳索把弹壳牢牢地绑在枪身上。嗨!真像一支小手枪。贺炳炎越看越得意,挥舞“手枪”,带着一帮穷孩子故意在富家少爷面前晃来晃去,示威似的放几枪:“看!老子有真枪了!”这一来,吓得那些富家子弟看见“幺娃”来了,就如同老鼠见了猫,躲得远远的。不过,凤章却再也不敢放枪了,他只能充当贺炳炎的“弹药手”,源源不断地为幺娃输送鞭炮。新中国成立后,杨凤章每当与别人谈起贺炳炎儿时的趣事时,总是得意地伸出右手食指在人前“显摆”:“这是贺司令的‘手枪’走火带的伤哩!”

第一篇·第2节

16岁投奔贺龙,成了“提浆糊桶子”的“兵”

“放牛娃”贺炳炎,想“革命”,盼“革命”。当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时,贺学文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当了农民协会会员。大革命失败后,到处白色恐怖,贺学文被迫背井离乡,在湘鄂交界一带四处躲藏。年春,贺龙率领工农红军第4军来到澧县、松滋、宜都边境一带活动,贺学文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毅然参加了红军。不久,贺学文跟随部队到五峰、宜都、松滋边境的渔洋关、王家畈、松木坪、刘家场一带打游击,回到了家乡。父子相见,自然喜不自禁。贺炳炎恳求父亲,带他去当红军。贺学文考虑再三,觉得儿子年纪太小,参加队伍出不了力不说,弄不好还会给队伍上带来许多麻烦,便对贺炳炎说:你先跟内兄兰良鉴学好打铁手艺,以后我再来接你当红军。贺炳炎见父亲说的在理,只好挑起担子,跟着内兄走乡串户去打铁。贺炳炎虽说人在打铁学艺,但心一直挂记着当红军的事。一天,他打听到附近有红军部队,于是在深夜里趁内兄睡熟,悄悄出门去追赶红军了。说也巧,这支部队就是贺学文所在部队。见了贺学文,贺炳炎竭力要求父亲带他参加红军。贺学文看了看儿子依然瘦小的身体,摇了摇头,用爱惜的口气说:“你娃子个子太低!”“个子低怕啥?我力气大,不信咱俩掰下手腕子看看,要是我赢了你,你就得答应我参加红军。”“这个我信,打了多半年铁,又多吃了半年饭,还能一点劲不长。可你实在是太矮了,连枪尖都够不着,咋当红军打仗?”“我说你不过,但有一条,反正我要当红军,替穷苦人打抱不平!”“你……”贺家父子,一个怕给红军添乱子,硬是抱住葫芦不开瓢;一个死磨硬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贺炳炎见文的不行,决定来“武”的。翌日深夜,尾随红军,来到红军的新驻地。贺学文原以为儿子听了他的话回去了,不曾想在新驻地又见到了儿子的身影。贺学文要撵儿子回去,儿子犟着脖子就是不走。你拉他拽,贺学文所住的小院,热闹得开了锅。恰巧,贺龙军长来了。贺炳炎一看来了一位大首长,便往地上一躺,哭得更是伤心。贺龙问明情况后,动情地说:“收下,收下,分配到宣传部去提浆糊桶子吧!不过……有个条件——不许哭鼻子!”贺炳炎一听这话,“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学着红军的样子向贺龙敬了个军礼。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紧张,举起的竟然是左手,一时把小院里的红军将士们惹得哈哈大笑。从此,红军队伍里,多了个提浆糊桶子的“红军娃”。

你“在看”我吗?

云峰诗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yy/9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