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具体的动机。
年初的几天,我把秋收起义的败退路线,走了一遍。这条路知道的人不多,走的人更少,但很有意思。
1: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条亡命之路。
短短二十多天,他带领的部队,一路被敌人围追堵截,从最初的人,走到最后,不足人,损员达五分之四,可以说是血雨腥风。
2:在这二十多天里,毛几乎每天都处在生死边缘,有可能被敌人捉拿击毙,更有可能被身边的人刺杀邀功,可谓九死一生。但最终他却全身而退,并抽空改革了军队,掌握了军权,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很好奇。
3:这一路毛和军队每天停留在哪一村哪一户,在《毛泽东年谱》里都有详细的记载,拿着这本书,再对照今天这些地点,相互印证,看看他们一路经历了什么,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用长沙话讲,这就叫做“有书对”。
4:部队最初从浏阳出发时,目标是湘南汝城,可走着走着最后却到了井冈山,这样一个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5:走这条路的时候,毛34岁,我也是34岁,九十年后,在同样一个年纪,我很想去找一找这个同龄人在这条路上的一些蛛丝马迹。
6:往近的说,这条路影响了毛,影响了中共革命,往远的说,这条路影响了今天,也影响了你我每一个人。
以上。
另外,我不是毛粉。
具体到路线,还有几点要说明的:
1:我走的是秋收起义的败退路线。
2:这条路线确切而言,是从浏阳文家市算起,但因时间关系,我没从这里开始。
3:之后,部队从浏阳文家市里仁书院出发,一路南下,经上栗桐木镇,小枧村,于年9月24日,到达芦溪。
4:而我的路线,就从芦溪开始。
年9月24日,毛和部队在下午四点左右到达芦溪,师部命令在芦溪镇上宿营,但毛隐约觉得不安,于是传令部队移往芦溪西南大山脚下,晚上十二点,部队才在山脚扎营完毕,凌晨两点,吃完晚饭,此时已经人困马乏。
上图是芦溪西南大山下的秋收起义烈士陵园,当年毛和部队大约就是在此扎营,和九十年前相比,这里除了多了一个陵园之外,其他环境没有大变。
陵园旁边有一条袁河,从宜春而来,流经芦溪,为芦溪第一大河。
第二天一大早,起义部队整队出发,路经山下山口岩村时,突然遭遇当地团练的袭击,为掩护主力撤退,总指挥卢德铭战死。
从山上俯瞰,山下便是山口岩村,村落两旁是山岭,中间是田地,便于敌人设伏。
在被敌人袭击后,毛泽东带领残余部队,向南边的莲花方向突围。
这一段路,由山口岩经张佳坊,杂溪,再翻越杨梅岭,到高滩,基本上就是毛当年带部队突围的原路,现在被当地人称为“红军路”。
一路崇山峻岭,风景不错,只是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人烟稀少,并且路况很差,即使开车,我都足足花了三四个小时,好几次都被山石蹭到了底盘。然而,据《年谱》记载,毛带着部队,只用了半天的时间,便翻过重重山岭,跑完了这段路。
由此可见,当时的部队是有多么惊慌失措。
当天中午,毛带着残余部队,翻越几座大山之后,见到了一片开阔地,此即高滩村,上图这个屋子,便是他在高滩的临时落脚处:二房祠,如今正在整修。
当时的情形是:总指挥战死,士兵不断逃跑,部队士气低迷,悲观失望者居多,有人甚至提出,要不大家就在这里散伙吧。
形势极为严峻。
于是在上图这个广场里,毛集合剩余的部队训话,说“我们的同志们在家里参加农会的斗争,是甘愿为工农作战的革命军人,哪里能打了几个败战就悲观失望呢……高滩绝不是散摊的地方“云云。
训话之后,或许是担忧尾随而来的追兵,毛在高滩没有停留多久,便带着部队直奔另外一个村落,甘家村。
上图这个名为“毛委员来高滩”的雕像,是年9月,高滩村村民自费修立的。
另外,高滩还有几个保存很好的大祠堂,百年来依然在正常运转,可见当地宗风之盛。
甘家村,一个形成于明清时的古村落,背山靠水,居民多姓甘。
如今村内还残留着几段有防御作用的村墙,以及许多两层高的红砖楼房。
这些楼房都有百年历史,可见当年这个村子很是富庶。富庶的原因是离村不远的大山里,曾有大煤矿。这也是毛为什么在高滩短暂停留后,就马上赶到这里的另一个原因:地方富庶,有土豪可打。
年9月25日傍晚时分,毛抵达这里。
当晚,夜宿甘家村。
这是毛当年夜宿甘家村的屋子,目前保存完整。
当晚毛在这间屋子里,听取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得知莲花县农民自卫队九月十八日攻城失败,牺牲十二人,被捕九十人,于是决定攻打莲花县城,营救被捕同志。
除此之外,毛之所以决定攻打莲花县城,或许还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莲花县城军队很少,毛胜率很大,借一胜战,可以鼓舞目前颓丧的士气;二是破城之后,可打土豪,分田地,补充给养及物资。
第二天一早,倾盆大雨,部队开拔。开拔之前,在上图这条路的尽头,五个由萍乡带来的土豪劣绅,被部队处决,借以祭旗。
另外,当天还是封斋日,早上吃过封斋饭后,部队向莲花开进。
莲花县东门河,九十年后,水仍是水,山仍是山。
年9月26日早,部队从这里渡河登岸,中午时分攻克莲花县城,没有遭遇太多抵抗,便俘虏了县保安队队长,并从监狱中救出同志七十余人。
下午,毛移师县城的宾兴馆开会,讨论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宾兴馆,始建于道光五年(年),是当地士绅为士子准备的科举应考场所,目前保存尚好。
当天下午,毛在此召集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开会,讨论此后部队的去向问题,眼前有两条路:一是按照原计划,继续南下,打到湘南汝城,二是改变计划,去往其他地方。
在讨论中,毛得知距离莲花不远的永新县,有一座井冈山,山上有两支地方武装十分活跃,于是萌生出转战井冈的念头。
当晚,毛宿于宾兴馆。上图为他当时所住的房间,窗户内外,几乎还是原样。
在此之前,中共早期另外一个领袖方志敏,也曾在这里策动过许多农民运动。
第二天一早,毛带着部队离开莲花县城,直奔永新。永新在莲花县的东南,现有国道相连,当时也有大路相接。
但是毛和部队没有选择走大路,而是走山路,或许是怕引起注意,以免不必要的麻烦。
自文家市突围以来,整个部队战斗频繁,且连续行军,毛的腿脚也受了伤,行动不便,而全队伤病者,逃亡者也日益增多,莲花到永新的这一段山路,毛和部队走走停停,花了足足两天。
确实,即使是今天,这条山路仍然很不好走,坑坑洼洼,一路渺无人烟。一个人开车走在里面,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心里着实有些没底。
可以想象,九十年前,这里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在山里转悠了两天之后,9月29日傍晚,毛和部队发现了一个五十来户的小山村:三湾。
上图为永新三湾村,和大多数中国普通乡村一样,如果不是毛和部队来到这里,它在中国历史上,就只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当天毛和部队进驻村子后,发现空无一人。村民由于不知道来了些什么人,大多躲进了山里,毛要求各单位分头上山喊话,村民陆续回村。
当晚,毛在三湾村,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整顿军队。
当时军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士兵伤病者,逃亡者越来越多,人数已由最初的人,降为现在的人。
2:一些长官有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
3:军纪松弛。
4:有的团/营出现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
再不整顿,危险极大。
上图为三湾村“泰和祥”杂货铺,也是毛泽东在三湾的住所,就在这个房子里,中共前敌委员会讨论出军队整顿方案,要点如下:
1:整顿组织,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缩编后,长官与士兵去留自愿,愿留则留,不愿留发给路费。
2: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指挥。
3: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
以上,就是中共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共军队,从这里走出。
会后,大家又讨论了部队落脚点的问题,基本确定为井冈山。
然而,要想落脚井冈山,必须先取得当地两支武装的同意,一支武装的领导人是袁文才,另一支是王佐。
当晚,就井岗落脚问题,毛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袁文才,另一封给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然后派三湾村一农民,将信送了井冈山北麓宁冈茅坪村。
三湾村口的枫树坪,那棵百年老枫树,至今还活着。
就在这棵大枫树下,9月30日一大早,毛向全体士兵宣布“三湾改编”的决定,并作动员讲话,他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带了一军人,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云云。
当天,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来到三湾,与毛相见,表示欢迎毛带着部队进驻宁冈县,可以先到离此地三十里的古城。到了古城之后,是否能上井冈山,再做打算。
10月3日一早,毛带着部队离开三湾,赶赴宁冈古城。
三湾与古城之间的距离不远,大约也就十五公里左右,如今这一段路非常好走,沿途的风景也很不错,所以当天下午,毛和部队就抵达了宁冈古城,进驻联奎书院。
联奎书院是一栋清式建筑,约有三进,平时很少开门。我到的当天,也是大门紧锁,幸亏掌管钥匙的是一个湖南老乡,听说我是长沙人,立刻给我开了门。
书院背后有两株百年大樟树,朝向大路。
年毛重上井冈山时,路经这里,隔很远他就看到这两株古樟,非常兴奋,对随行护士说:两棵樟树后面就是联奎书院,三十多年前,我们就在这里开了个会,会议开得很热闹,大家最后决定上井冈山。
那次会议就是古城会议。
抵达古城的当晚,毛就在上图这个庭院里,召集了前委扩大会议,着重讨论落脚井冈山事宜。
面对井冈山原有的两支地方武装,毛与部队如何落脚,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对方谈判,找一个团结合作的办法,共同革命;二是使用武力,把对方征服收编,然后占山为王。
恰在这时,井冈山地方武装领导人袁文才,派人送来一封回信给毛,内容如下:
“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袁文才叩首。“
看出来这是一封拒绝信,拒绝毛带部队上井冈山,并希望他们“另择坦途”。
这封回信引起了部分官兵的不满,他们建议毛直接用武力的方式,解决袁文才和王佐。这个建议被毛拒绝,毛认为:三山五岳的朋友很多,一上来就用武力去解决,于革命军的声名有损。
他决定约袁文才见面,时间和地点由袁定。
几天之后,袁文才回话答应见面,时间定在10月6日,地点定在大仓村。
大仓村距离古城联奎书院约十公里左右,路不好走,10月6日一早,毛骑着马,随身只带了7名士官,便沿着土路,走到大仓村。
如今的大仓村没有大的变化,除了政府正在增修的一些小建筑外,整个村落的格局,一如九十年前。
林家大院,就是袁文才定在大仓村的见面点。
林家大院的主人是林凤和,靠做茶叶生意起家,为大仓村的大户,也是袁文才的好友。
我找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林家大院居然还保存如此完整,真是感概万千。
大院有一个山门,山门前有一条小溪,到了溪边后,毛下马进了林家院子,就闻到了一阵桂花香,称赞“沁人心脾”。
被毛称赞“沁人心脾”的这两株金桂树,如今还在。
林凤和将毛袁二人,引至正屋对面的吊脚长廊上,
毛袁二人,边磕瓜子,边闻桂花,边谈条件。
两人磕瓜子的吊脚长廊,如今也在。
历史距离人如此之近,仿佛就在昨天。
为了取得信任,毛给袁文才备了一份很大的见面礼:条枪。
如此阔绰,袁文才很不好意思,立刻拿出几百块银圆,礼尚往来,送给毛和部队。
这种绿林豪杰的交道方式,将二人拉近,半天时间,毛袁两人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袁文才答应毛和军队上井冈山落脚,并自告奋勇说去做王佐的工作。
毛也答应协助袁文才练兵,并把他的地方武装,改造为正规的工农革命军。
一把瓜子,几包烟,两人谈到傍晚才散。
大仓之会,两个年轻人,一个34岁,一个29岁,就在这里以绿林歃血的方式,谈成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
从林家大院出来,天已近傍晚,我决定结束这段路程,晚上就回长沙。
走到大仓村口的时候,突然想起年毛重上井冈山时,也经过这里,他指着通往大仓村的这条小路,颇为感伤的对随行人员说:当年我就是从古城骑马走这条小路,到大仓村林凤和家,与袁文才见面的。可惜这一次我看不到了……”
在那一年,毛写下了两首和“井冈山”有关的词,其中一首《念奴娇?井冈山》中,有这么几句: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