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客家本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经豫、鄂、皖等转辗南迁,渐次定居在赣、闽、粤三角地带,宁都处在大本营的最前端,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就是定居在宁都一带,因此,宁都便成了客家祖地。
宗祠是供奉,祭祀祖先的特定场所,是姓氏源流文化的重要载体。她见证了族人开基创业的艰辛,见证了族人积德扬善的义举,见证家族繁衍播迁的历史进程,见证家族兴衰发展的经验教训。
我们宁都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那么,你姓什么?你来自哪里?
今日,小鲜整理了宁都各大姓氏的宗祠美照,一起看看……
萧氏宗祠(肖田)
晋咸和间,避逆乱贼,济阴太守裔公孙百余人徙豫章建昌,北宋太平兴国,继龙公由乐安山湾徙居肖田肖坊。
肖田萧氏宗祠:在宁都县肖田乡肖田街河西有一座“萧氏大宗祠”,宁都大部分萧氏族群,均属此祠分衍开族于全县各地。
据族谱记载:肖田萧氏始发祖继珑公;讳云端,行传二,号继珑。曾孙世杰公(字行君十二)生友诚,友彬,友进,友定,友明五子,从北宋末年至元、明、清各个时期陆续向全国各地及海外分流徙居,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总人口5-6万人左右。宗祠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年),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二〇一二年开始重建,二〇一四年竣工。已成为祀奉先祖和宗族议决大事教育后代的场地。
宋氏宗祠(赖村)
宗祠始建于十六世纪初叶,即始祖文高翁自庐陵迁入赖村浦及三世之时,当时虽属初创,但规模宏伟,气势磅礴,令人肃然。
至清康熙三十六年(年),经两个世纪的风雨剥蚀,宗祠的墙瓦柱梁,诸多毁坏,八世祖庸庵翁主持重加修饰,此时的宗祠虽无雕镂之华,亦觉焕呼其新,令人更生庄严肃穆之感。
延至民国,历数百年沧桑,经三五次战乱,设施破坏无余,族人睹状无不凄然,适值冶农翁回乡议修族谱事,于是倡议重修,三十六年(年)重修告竣,宗祠之昔日规模宛在。
十年动乱,”四害“横行,宗祠被拆除改建为礼堂影院,不久就梁折顶陷,频临倒塌。
年组织重修,在政府,宋氏理事会,各地宋氏族亲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竣工。竣工后的宋氏宗祠,宏伟高大,富丽堂皇,建筑面积平方米,还附有牌坊庭院等,建设资金来万。
李氏宗祠(东韶)
唐朝中期,陇西李氏后人李熙煦为避世乱,由中原徙江西抚州赤栏门。
据《宁都陇西李氏十修族谱》记载更为详细的经过是:唐进士擢知制诰补御史中丞曰汉公,家世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即陇西为陇右,今甘肃陇西),迁居东京左殿背(今河南洛阳),徙洪都西山(今江西南昌),其子姓复迁抚州之赤栏门。到了第四世为李大四郎,号子鱼,(李子鱼)被封为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检察机关负责官员考核监督)
唐后期,因黄巢之乱,从抚州赤南门迁宁都清泰乡琳池(今宁都东韶乡)定居。从此陇西李氏在这篇土地上了繁衍生息今已50代,成为全县第一大姓。便成今天的琳池李氏。
长子李孟威后裔,第十三世李海郎迁宁都石上湖圳口。次子李孟烈,唐末(公元年(唐朝光启年间))移居宁都东山坝。李子鱼后裔由宁都琳池徙石城半迳。
宋朝时期,传至李翊俊于北宋乾德五年(年)从石城,半迳迁宁都田埠东龙开基。有资料记载李翊俊为李孟威的后裔,因此可以认为迁到石城半迳的李子鱼后裔为其长子李孟威支系分衍出来的。)
当代,目前发展为几十个族和房。现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琳池族,其中又发展成几个房,如元方房,英公房等,宁都东山坝,宁都石上,宁都洛口,石城县,抚州广昌,福建宁化,连城,广西南宁等!
赖氏宗祠(肖田)
据赖氏历次修纂的《松阳赖氏重修族谱》和肖田桴源忠诚公墓碑以及赖氏宗祠考证,西晋“永嘉之乱”,赖忠诚由活州丰宁县平宁里迁住宁都肖田桴源。
赖忠诚在西晋永熙八年(年)殁,葬桴源西侧约米的热水,是客家赖氏始祖,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孙裔仲方公漂流至雪竹坪(今梅江镇)定居,为宁都县城最早开基祖。裔孙繁衍赣闽粤,播迁海内外,人口已逾百万,遂成为客家著姓之一,是有文字可查的最早南迁进入赣南的中原汉民,比随后迁入石城的郑氏和赣州的钟氏早多年,这里就是赖氏南迁第一站,也是客家发祥的星宿之地,因此赖氏南迁被冠以“客家第一姓"。
邱氏宗祠(洛口)
据灵村文仲公、温氏太婆墓碑及《宁都灵溪邱氏大宗祠宗谱》载,二居士后裔崇公于唐乾封二年(年),由河南迁虔州,其孙文仲于唐开元间(—年)定居宁都灵溪(今洛口镇灵村)。宁都现有邱姓人口万余人。唐代之后播迁邵武、建宁、石壁、上杭、梅县、兴宁、蕉岭、大埔、饶平、莆田、韶安、永定及湖南、四川、广西、浙江、台湾、湖北、安徽等省,远徙海外。
邱姓,除原在唐开元年间迁入的邱文仲外,据《象牙湾邱氏五修族谱》载,邱西竹于明万历年间(—年)由永丰古县迁入宁都黄石观,再迁对坊象牙湾。
廖氏宗祠(肖田)
唐贞观庚子年,崇德公任虔化(即宁都)令,遂家于虔。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立籍肖田黄泥排,七传至銮公任武昌太守,肇基璜陂中坝。约年前,崇德公六世孙、兰芝公玄孙昌岐(礼部尚书,光禄曾孙)、昌復(工部尚书,光禄曾孙)、昌盛(兵部尚书,光禄曾孙)、昌信(户部尚书,光尧曾孙)四兄弟,为弘扬崇德公以民为本、清廉为官、勤政爱民、厚德重望的风范与精神,为传承崇德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教子有方、兴家创业的丰功与伟绩,共同主持为崇德公建造祠堂。为此,他们聘请了由廖銮(武昌太守、鄂州刺史,昌岐第十子)从鄂州带回的堪舆名师杨筠松(百姓昵称“杨救贫”)勘测祠址。杨救贫踏遍虔化的山山水水,最后勘定肖田黄泥排的“风吹罗带形”为建祠宝地。后经全族努力,建起了“廖氏宗祠”。宗祠依山傍水,背靠层峦叠嶂,林木葱葱,身傍宛转清溪,流水潺潺;宗祠大门正对的笔架山惟妙惟肖,真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因年代久远,长遭风霜雨雪侵蚀,几经战乱匪患摧残,特别是“文革”动乱年代的人为破坏,可谓面目全非,破烂不堪,令人惋惜。随着廖氏后裔纷纷到肖田寻根问祖,二〇〇七年,廖氏崇德宗祠重修,二〇〇九年底完成,已成为祀奉廖氏崇德公和宗族议决大事教育后代的场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客家子孙前来寻根问祖,折射出儒教礼仪风气之浓烈,使忠孝廉耻的古训发扬光大。
罗氏宗祠(东山坝)
《江西罗氏大成谱》载,罗氏出豫章西山祖。黄巢作乱,仪贞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唐昭宗时(—年)徙宁都州。
据前门始祖权公墓碑及《豫章富溪前门罗氏族谱》载,权公于北宋熙宁间(—年)从永丰水东徙宁都富溪(今东山坝大布定居。全县现有罗姓人口1.5万余人。
宁化《客家魂》、长汀《客家风情》、梅州《客家姓名渊源》等均记载,罗景新后裔于北宋之后散居石壁、宁化、长汀、兴宁、大埔、揭阳、长乐、万县、梅县、丰县、蕉岭、深圳。在深圳龙岗区罗瑞合村,有一座清嘉庆年间建造的客家大围屋“鹤湖新居”,其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曾聚居罗氏千余人。
据“新居简介”,罗小九公(生于南宋景定二年,即年),从宁都迁宁化,遂徙广东兴宁,乾隆二十三年(年)瑞凤公从兴宁移居龙岗马祖头立业,始建“鹤湖新居”,其子孙蕃洐,遍及海内外。据年“梅州罗氏族谱编委会”编纂启事:唐末,盐铁史仪真公昭宗时(—年)为翰林学士,因避黄巢乱,迁虔化县。数十年后,再迁福建宁化石壁,南宋末,蒙古入侵,由闽入粤,分居梅州各地。
管氏宗祠(肖田)
平昌郡,始祖石码公第十二世大连公,唐天咸丁亥年,公年36岁,乃上游带源,乐艾山水之胜,由清泰乡南团管坊,迁入带源,是带源管氏的始祖,也是赣南管氏的发源地,是周边县市(赣州市、赣县、兴国、于都、瑞金、宜黄、石城、南康、广昌、乐安、永丰等县市)管姓的发源地,宁都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带源村的管氏“尚义牌坊”就是其标志之一,还有管氏大宗祠,相传是后唐时期管氏先祖归隐之处。带源村90%村民都为管姓。
郭氏宗祠(黄石)
郭氏宗祠修建于明万历癸年(年),去流传下的“忠孝可两全”的美德和“父子文元、兄弟同科”的精神使其声名远播,被誉为“郭氏摇篮”。
熊氏宗祠(小布)
在明清之际迁入宁都的有4支:(1)据《江陵熊氏七修族谱》载,熊纯吾于明成化年间(—年)从石城塘上迁小布徐会。(2)据《宁化安远祠熊氏重修族谱》载,熊润野于明崇祯年间(—年)从福建宁化安远迁固村坳背。(3)据《绥安均口熊氏九修族谱》载,熊尚辕于清康熙年间(—年)从福建建宁均口迁黄陂横垄背。(4)据《江陵熊氏上百昌五修族谱》载,熊居所于明正德年间(—年)从石城上百昌迁钓峰罗坑。
在小布赤坎,至今尚保存完好的“熊氏宗祠”(见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交通总队旧址,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城老衙背东段北侧,原有一栋用碎砖建造的“熊氏家庙”,坐北朝南,今尚有部分辟为民居。
谢氏宗祠(杨依)
谢氏是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经豫章(南昌)、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临川、崇仁、兴国,大概在唐乾符年间辗转来到这里,新建家园,繁衍后代,称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
南宋景定三年壬戍特科状元谢元龙的高祖父谢汉兴,是首迁杨依的谢中杰的父亲谢汉常的亲兄弟。谢元龙的父亲谢英,与世居杨依的南宋嘉定十二年已卯举人谢元鸾、嘉定十六年癸未进士谢元凤兄弟的父亲谢质也是亲兄弟。
晚清进士、翰林院检讨、监察御史谢远涵为宁都莲花山青莲寺所书的“大雄宝殿”额匾,至今还大放光芒。杨依谢氏正是从谢远涵的家乡兴国迁徙而来,两地同宗同源。
胡氏宗祠(黄陂)
江西霸公支系,满公至霸公为66世,满公至大瑯公74世,满公至黄陂山堂泰原公、旸霁始祖伯原公为82世。历十六世至大瑯公定居宁都,下九世有泰原(黄陂山堂村)、伯原(大沽旸霁),两兄弟,分别肇基山堂和旸霁,是为宁都胡氏两大支派,奉大瑯公为一世祖。
黄陂镇山堂村泰原公,山堂胡氏家庙始建于明正统十年(年)。大瑯公第十世孙少八郎公“刺史第”字辈:泰原为山堂始迁祖。
这么多高大雄伟的祠堂,你认为哪一座颜值最高呢?
订阅\\\\投稿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