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年国庆节赣州小住期间,当地藏友来电说有一组民国时期宁都县发行的地方纸币,称是赵博生发行的。本对国民党纸币不太感兴趣的我异常好奇。如情况属实,该纸币研究价值非同小可。见到纸币,我心里凉了半截。准确的说,这组纸币是国民党第26路军在占领宁都县城期间,由国民党宁都县党政委员会、宁都县地方商会和宁都县地方反动组织守望队等机构发行的一种地方临时流通券。这组纸币虽不是赵博生部队所发行,和赵博生倒有一些相关。
这种宁都县地方临时流通券,久闻藏友谈论,却是第一次。为此,我特意与专项收藏民国时期赣南各县的地方纸币的赣州市知名古玩收藏家凌永明先生探讨。凌永明先生个人也只收集到少数品种的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在特殊历史时期发行的宁都县地方临时流通券是存世量较少的一种地方金融小票,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因此,尽管这组纸币的品相不全,本人还是用不菲的价格收入囊中。
赵博生旧照
诞生记:26军占领宁都
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金融货币?它在何种历史情境中产生?这要从国民党第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说起。
年,蒋、冯、阎、桂等军阀混战爆发。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其残部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党第26路军,辖第25、27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孙连仲任总指挥兼第25师师长,高树勋任第27师师长。总指挥部参谋长先赵大璞、后由赵博生担任。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后,蒋介石为反共和消灭异己,策划了“一箭双雕”的阴谋。年2月下令在山东济宁的第26路军开往江西,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企图让26路军与红军两败俱伤。在被红军歼灭了一个整旅及师部大部后,蒋介石又命26路军进驻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宁都县县城,参加第三次“围剿”,要求不消灭红军不许后撤。同时,蒋在广昌县和宁都县交界地部署自己的嫡部朱绍良部队,以堵26路军后路。9月中旬,蒋介石指挥的第三次对中央苏区“围剿”又遭惨败。26路军被困在宁都县城,进退维谷。12月,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亲自率部,在江西省宁都县城发动起义,即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金融产物。
毛泽东(左三)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年在延安合影
在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期间,共发行了三类的地方临时流通券——宁都县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和宁都县保卫团守望队临时流通券。发行的起止时间是年7月至年11月,大多流通了五个月,但部分流通券的发行使用不到两个月,甚至更短。其发行和流通时间与26路军进驻宁都县城至宁都起义的时段吻合,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是一种发行时间和使用时间都非常短暂的地方金融小票。
个案分析:宁都地方流通券的三种类别
在所得的这组不同类别不同面值宁都地方流通券中,特选取三张简要介绍如下:
藏品由曾本清先生提供
第一张宁都县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面值壹毫的实物,其票面文字内容如下:
宁都县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
壹毫
條例:
1,本券因商业萧条辅币缺乏週转不灵特由地方商号聚昌隆、利兴和、万安堂、恒泰号呈请地方政府立案发行;
2,本券定名曰宁都县商号临时流通券;
3,本券总额小洋贰万毛每张贰毛的共计捌仟张壹毛的共计肆仟张;
4,本券在本县境内一律通用凡向负责商号兑换进出概以钞票;
5,本券十足通用不得折扣如有拒受使用者即以扰乱金融治罪;
6,本券绝对禁止买空卖空违者按律治罪;
宁都县地方商号发行中华民国二十年七月印
根据宁都县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的票面实物不完全统计,在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期间当地大概有10多家不同行业的商家商号经国民党宁都县政府批准,发行了地方金融小票。虽然商家商号名称各不相同,但此类金融小票的票面名称统一称“宁都县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另有一种“宁都商会筹委会临时流通券”,其发行时间是年9月,发行总额为小洋3万毫。宁都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的票面面值品种约为15个左右。
从宁都县地方商号临时流通券票面发行条例的文字内容来看,这种流通券的发行,是因为宁都县各商家零钱缺乏,周转不便影响商业往来。为方便商业流通,特发行的一种临时性金融货币。持这种临时性小票最终到各商家商号进行兑换,到手的主币是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
藏品由曾本清先生提供
第二张是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票面面值贰毫的实物,票面文字内容如下:
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
贰毫
完粮纳税一律通用市面交易不折不扣
宁都县党政委员会印行
发行條例
(一)本券为维持保卫团给养及调剂地方金融起见由宁都县党政委员会负责发行;
(二)本券总额共小洋六万毛.五毛一张者计六千张.二毛一张者计一万五千张.同时发行;
(三)本券基金以地方公款为担保;
(四)本券与现金行使无异绝对禁止买空卖空违者以扰乱金融治罪;
民国二十年九月发行
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是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期间,由国民党宁都县党政委员会专门为宁都县保卫团筹措经费而发行的一种地方性金融小票。
保卫团,前称靖卫团,是土地革命时期在苏维埃区域周边的国统区成立的一种专与红军和苏维埃政权作对的地方反动武装组织。年春季,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围剿”失败,指派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指挥,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同时,国民党在江西省成立“整理地方委员会”,通过政治、经济、特务相结合的办法配合进攻苏区,在国统区搜罗地主豪绅为主要成员成立“善后委员会”和“守望队”等反动组织,对广大群众进行欺骗宣传,派特务潜入苏区,刺探情报,制造谣言,扰乱苏维埃政权,把已建立红色政权的广昌、宁都、兴国等县列为“匪区”,进行户口登记,整顿和充实地方反革命武装。并下令将各县的义勇队、挨户团、靖卫团等地方反动武装组织一律改称为保卫团,统一组织,以达到“反共”行动的一致性。
苏区时期,江西省宁都县保卫团已成为实力较强的地方反动武装力量。正因如此,26路军在起义前夕,中革军委专门对起义部队的行动作了7点指示,其中第7条指示明确要求起义部队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国民党宁都县的反动头目黄才梯和保卫团团长严维绅抓捕起来,并对支持保卫团的宁都县县长实行了逮捕。
在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期间,国民党宁都县党政委员会分别于年9月和年11月,分两次发行了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第一次发行总额为小洋6万毫(即大洋6千元),其票面面值分贰毫和伍毫两种;第二次发行的票面名称为“宁都地方第二次临时流通券”,发行总额为小洋拾万毫(即大洋1万元),其票面面值分半毫、壹毫、貮毫、伍毫等四个品种。
藏品由曾本清先生提供
第三张为宁都第五区湖岭嘴守望队临时流通券票面面值贰毫的实物,票面文字内容如下:
宁都第五区湖岭嘴守望队临时流通券
贰毫
市面流通不折不扣
本券总额肆千毫正负责兑换中钞
民国二十年十月印行
(正方形印章)宁都县第五区湖岭嘴守望队临时流通券发行之印
这张临时流通券票面文字内容中的宁都第五区,指的是26路军在占领宁都县城期间,由国民党宁都县政府在宁都县石上设立的一个行政区。现石上名称叫石上镇,由江西省宁都县管辖。票面文字内容中的湖岭嘴,是宁都县石上镇湖岭村境内的一个地名名称,湖岭村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镇交界。
守望队是在保卫团领导下,为对抗红军、赤卫队和苏维埃政权,欺骗群众的一种基层武装组织,一般以区、乡为单位普遍建立。其规模多以10人为1班,3班为1哨,3哨为1分队。队员日常持梭标、鸟铳、步枪等武器,于主要路口、隘口站岗放哨,监视和搜捕赤卫队员和苏维埃基层干部,配合国民党正规部队完成有关战斗行动。年3月中央苏区丧失后,守望队组织名称被废除。
宁都县保卫团守望队临时流通券,是宁都县地方临时流通券中发行额度数量较少的一种地方金融小票。这种以地方反动组织守望队名义发行的金融小票,在中国货币史上非常罕见。
宁都第五区湖岭嘴守望队临时流通券是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期间,在县城以外乡村地区发行的一种地方金融小票,其票面面值目前发现有壹毫、贰毫二种。此外,宁都第五区第一守望队经济委员会,于年10月,在宁都县石上境内发行了面值为壹毫、贰毫、伍毫三种的地方金融小票。除石上地区发行临时流通券外,宁都县保卫团守望队还在固厚地区也发行了临时流通券,目前仅有面值伍毫的品种现世,是否有壹毫和贰毫的面值存世,尚可存疑。
为何宁都县保卫团守望队会在宁都县城之外的两个乡村地区分别发行地方金融小票呢?这与26路军当时的军事部署有关。年7月,26路军占领宁都县城后,部队总指挥出于部队安全和退路上的考虑,分别在宁都县城至宁都石上镇与广昌头陂镇一线和县城至广昌驿前镇一线呈v字型安排了军力部署,并在宁都石上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加强警戒,预防不测。两个偏僻小镇,一下子涌入几千人,给当地商贾活动增添了不小的活力。26路军官兵军晌使用的是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而宁都县当地老百姓习惯使用大洋、银毫、铜元和清代古式制钱等硬通货币。拥有消费实力的26路军官兵与当地百姓的商贸往来中,零钱兑换产生障碍。宁都保卫团守望队趁机发行了临时流通券。这就是为什么上图流通券票面上出现有“负责兑换中钞”的文字内容。
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从侧面见证了国民党第26路军由一支国民党旧军队,转变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劲旅的历史演变过程。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的北部,是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县份之一。自年2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攻占宁都县城到国民党第26路军于年12月宁都起义的近三年时间,宁都县县城经历过多次被红军攻占,红军撤离后又多次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拉锯式“赤白对立”局面。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炉的。它再现了苏区时期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组织宁都县保卫团,为欺骗群众,搜刮民财,用发行地方金融小票的形式,壮大发展地方反动组织势力,企图长期与红军和苏维埃政权作对的历史事实。殊不知他们的黄梁美梦被26路军的“宁都起义”行动被彻底破灭。
而宁都地方临时流通券因其发行时间和流通时间短暂,存世量稀少,研究价值高,是中国钱币诸多门类中,值得收藏的一个特殊品种。
作者简介:
曾本清,江西省赣州市人。年10月生。曾在江西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任职,现退休常居上海。从事红色收藏研究长达几十年,收藏品种繁多。中国收藏家协会资深会员,被有关媒体誉为著名红色收藏家、鉴赏家。本人编写的《红色通行证》、《红色文物鉴赏》、《红色印鉴》等三本专著,均由解放军出版社分别出版,并在全国各新华书店公开发行。曾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多篇红色收藏研究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回忆中央苏区》陈毅、肖华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版;
2,《赣南革命三十年》余伯流、廖正本编著江西高校出版社年版;
长
按
关
注
《红色潮》是关于红色文化,红色收藏领域的资讯平台。通过优质的内容为纽带,汇聚全球红色文化和收藏领域的专家学者、藏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