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蓓蕾新刊全面来袭
AUTUMN
梦与桂林
何莹莹
早已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次趁着假期的闲,独自坐上了去往桂林的客车去看一看古人所说的其“玉璧罗青意可参”。
一路上舟车劳顿,快到时已带着些许倦意。就在此时忽闻江边老翁划着竹筏踏歌而行,桂柳山歌仿佛让人身处桃园故土,浑身疲倦不知觉的早已烟消云散。唯有“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的画在脑海中萦绕。就在思绪偏远间,一个青年抱着一条鲤鱼从水面上探出头来看着老翁,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随他出水的还有两只叼着鱼的鸬鹚,嘴里肥硕的大鱼应征桂林渔民的智慧。
夜晚乘着船来到了象鼻山,虽说古人对桂林的诗词已经数不胜数,就连刚念书的孩童也要念两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可到了眼前还是被其周围青山连绵不绝,各抱地势的美景震撼。月光照耀下象鼻山仿若一头在漓江上汲水的玉象,微轻风拂,波浪漾开。水月洞洞口朝阳,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真可谓是一步一行皆美景,一笔一墨皆桂林。
前面划船的是一个年轻的妇女,穿着当地民族服饰,壮锦织出来的图腾花纹、几何形状的花朵和鸟兽让人止不住盯着看。她戴着铜片制成的耳环,叮当悦耳。看着我这样,好客的她禁不住和我聊了起来。听我是从南宁来的,她说了几句大城市好啊,人人都向往大城市。我从南宁的乡下来的,也有这样美丽的山水,上林县站在北回归线上,一条澄江向东流,灌溉了许多农田,养育两岸的农民。她笑着说,来桂林要看看龙脊梯田的,从山脚到山顶都是水田,盛夏时最美,碧波翻滚,人眼看着舒服,秋天的时候得到山顶去,穿过密密麻麻的水稻,让人身痒痒。
公交车停在了陌生的市区。硬化路两旁种着桂花树,总算有点桂味了。来的不是时候,桂花的香味留在了往年,还有些碎粒落在地上,也有缠在蛛丝飘荡的。也栽着榕树,我倒是想起了南宁市区的榕树,两旁的榕树长成一个天然的棚子,枝叶交错,遮天蔽日,树干冒出白色的树根,插进植草砖的缝隙中。雨停的时候,最怕从树下走。
早就听说桂林米粉了。广西人最争这口气,出了柳州,没有好吃的螺蛳粉;出了宾阳,看不上其他地方的酸粉;出了南宁,算不上老友粉;出了武鸣,要想念一辈子的生榨粉。来了桂林,自然不会放过桂林米粉。同南宁的各大粉店一样,挂着螺蛳粉或是桂林米粉的招牌,店里都卖着几乎全广西的粉类。菜单上的排名调换了自家招牌粉的顺序罢了。每一家粉店的招牌自然是各大中小学大学人群中口碑最好的。店内的装修和南宁的粉店也一样,一张方桌,四角的位子,桌上只有一包抽纸。看了看冰箱的饮品,也是少不了豆奶的。菜单上无非就是我看腻了那几样鸭掌螺蛳卤蛋煎蛋黄花菜酸笋时蔬,每样额外的小菜都很便宜。我从来没有吃过桂林粉,我的钟爱是让人拉进黑名单的螺蛳粉,其次是南宁本地的铁招牌老友粉。菜单背面印着桂林米粉的做法,南宁的一些粉店里,粉的做法在墙上裱起来,尤其是螺蛳粉。排着号终于轮到我了,出餐口前的石板上摆放着许多自行添加的调料碗,酸笋花生米辣酱酸菜酸豆角粒葱花,免费添加。桂林米粉是干拌吃的,加上一碗骨汤。烫好的粉摆进大碗里,淋上秘制的卤汁后,摆上一圈生菜垫底,又摆了一圈脆皮锅烧,中心是黄豆和酸豆角。我秉承吃粉先喝汤的选择,汤呈奶白色,撒了点葱花。高汤的味道都是不尽相同的,也许是我的舌头太挑了,或者我的味蕾只属于螺蛳粉和老友粉那样的汤粉而不是干拌粉,桂林米粉在我的胃口上没得到很高的分数。。我我想了想我在哈尔滨上学时吃到的螺蛳粉,我我大概不会再吃第二遍,我看到厨房的工作人员拆调料包的过程。广西的生活虽然并不都是一日三餐以粉为食,但是粉在广西人的生活中是绝对存在的。就像我的北方朋友对小麦做的面,有着迷人的执着。
我曾经迷恋过川剧变脸,由此了解到了桂剧的绝活——打柜出箱。这番桂林之旅我也没有了解到在哪个大剧院可以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我还是情愿看到山歌,用方言唱的山歌,家长里短的故事编成富有民族风味的昆曲歌剧,在乡里人家流传开,上年纪的人还会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听高手唱山歌。我太爷爷在世时,他平日里最兴收集山歌磁带放进收音机里循环播放。我也是长大以后才知道他喜欢听昆,在壮语中,昆的发音是“温”。
回旅社的时候,听到了很熟悉的南普,倍感亲切。是一对来旅游的夫妻,听口音还是市区的。在广西,方言最有特色了,一条泥泞的路两边的人相互骂架都互相听不懂,但是普通话却出奇的相似——一句普通话里夹着好几个方言的发音,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乡下的夹壮普通话更是有味道,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笑梗。想到一首流行歌《大田后生仔》,夹着闽南方言,歌词里有一句“零零后的同学都不会说方言”。夹壮普通话之所以有特色是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在说方言,因为教育的缺失,他们努力学着普通话,有些话还是看电视学的,或者从上学的小孩口中得知的。我有些失落,感慨着一些非物质文化的遗失,和方言之间的交流脱不了干系。
夜色下的桂林也如南宁那样灯火通明,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我开始想念南宁,想念夜市的南宁。路上都是骑电驴的,有句话说得好——在南宁,没有一辆电瓶车是生存不下去的。南宁的小电驴不是网络段子上的那样“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南宁的道路四通八达,打车也不便宜,虽然设有ofo共享单车,但是使用小电驴的人还是更多的。南宁市区这个物价极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寸土寸金,地铁的开通,出行比公车省钱划算。扫码买票,瓶盖那么小的两元三元的电子票会伴随着你打开终点站的门。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坐地铁时,过安检喝水的尴尬还是让人脸生红绯。南宁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从此彰显了南宁市的经济魅力。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为南宁中国东盟国家博览会会展的永久举办地的美誉。从而响应我国“一带一路”的号召,更好地与周遭国家进行友好的进出口贸易交流。南宁的夜市,能看到不少黑皮肤蓝眼睛的友人,在大超市里多是东南亚国家的特产,缅甸的炼乳,越南的桂花糕,老挝的水果干,马来西亚的巧克力。我在哈尔滨也常常看到俄罗斯的特产,就连建筑物都带着东欧教堂尖顶的特色。
我退房的那天,特别热,出了大太阳。才一月,我巴不得天天下雨才有机会厚着脸皮烤炭火。来时客车,回去打算试一试火车,听说桂林也有机场,客流量比南宁大,这里可是闻名天下的桂林啊。桂林的高铁站实在远了些,才选了火车。火车外的桂林离去,光秃秃的稻田,翠绿的山脉,开得灿烂的紫荆花都变成了一部电影。文学小说里,火车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很浪漫,有诗和远方的意象,有年轻气盛那种倔强的感觉。从北到南,桂林到宾阳两个多小时。车上的妇女用客家话教育小孩子的时候,我有种流泪的冲动,或许这就是近乡情更怯的感受吧。桂林和南宁都居住着同样的少数民族,都在广西境内,也免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
广西不同他处,虽说到处都是风景,但是时间长了难免还是有些思乡。南宁也江隐于市,桂林漓江徜徉在大自然间。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到宾阳的时候,坐了公交车回到镇上的客运站,爷爷开着三轮车来接我。三轮车带着我离开乡镇,日暮时分,我在楼顶看着太阳落进山林里,看着长尾雉飞回树间栖息。他乡虽美,可更让我迷恋的还是那平淡如往昔的故土。
(作者简介:何莹莹。中文系级汉语国际教育师范1班)
责任编辑:赵芸萱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