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主阁的第二层,是滕王阁的第一个暗层。在王勃的序文中,王勃夸赞江西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地方就叫人杰厅。
我们先来看第一位,他叫何汤,南昌人。东汉光武帝时为虎贲(bì)中郎将,曾任京城开阳门侯,就是守城门的大将。他这人刚正不阿,曾有次光武帝刘秀便服私出,到了深夜才返回城,何汤却坚持原则,就是不开城门,死活不让皇上进城里,刘秀只好改由别门进城。事后刘秀宴请何汤,夸赞他“‘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汤之谓也。”有你这样的人,守住城门,我还怕什么呢?
唐檀,字子产,豫章南昌人,对星象和占卜之类的颇有研究,据说他的语言还颇灵验。他对东汉宦官和外戚专权非常不满,宁愿在家也不愿听朝廷召唤去做官。
彭材,南昌人。东汉农民起义领袖。建安十八年()与李玉、王海等领导豫章人民起义,人数最多时有万余人。但最终因为孙权派新都太守贺齐镇压,起义失败。
陈重,江西新余市分宜洞村人,东汉时名士。
吴芮,他是我们鄱阳人。吴芮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史记当中的,也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人物。据年版的《上饶地区志》上记载,他是春秋时期吴国吴王夫差的第七世孙。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番县,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第一任县令就是吴芮。秦王朝末年,统治严酷,徭役繁重,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秦皇寝宫郦山大墓,使得百姓妻离子散,哀鸿遍野,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为保卫乡亲不受伤害,就组织家丁亲兵抗击流寇。他十八岁时就统制兵马一万七千多人,分布在鄱阳、余干、浮梁的各处要道,部队军纪严明,很受百姓拥戴。公元前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宿县大泽乡揭竿而起。八月,第一个起兵响应的秦朝官员就是吴芮。他先跟着项羽南征北战,项羽进入咸阳后封他为“衡山王”。之后在张良的劝导下,他又改旗易帜投奔了刘邦。汉朝建立后,刘邦封他为长沙王,他也是中国汉代历史上第一个异姓王。吴芮并没有因为自己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而骄傲,反而做事更加低调。打下长沙后,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真心实意为百姓谋利,让人民安居乐业。而且为消除刘邦戒心,他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刘邦所封的八个异姓王中,那七个或被废或被杀,只有他安然无事。他的王位继承了五代,直到没有后代才结束。他在当长沙王的时候,请了利苍当他的长沙国丞相。这利苍是谁啊,长沙出土的马王堆,里面的軚(dai音代)侯就是他----利苍。
右上方大家可以看到那一位消瘦的学者,他就是慧远所创办的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雷次宗,也是南昌第一本地方志《豫章记》的作者。
胡藩,字道序,南昌人。为人重义气,性刚直,通武善射,足智多谋,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大将。
翟法赐,江西寻阳柴桑人。跟陶渊明是老乡,南朝时著名隐士。
聂友,字文悌tì,豫章郡(今江西樟树市)人,三国东吴名将。
图右下方坐着交谈的两位人物,这位叫陈蕃,这位是徐稚。陈蕃是东汉末期大臣,他生性比较耿直,有一次在给皇帝提意见的时候,得罪了恒帝刘志,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恒帝刘志将他贬到豫章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当太守。陈蕃到南昌上任后,先不进官署,而是叫人打听徐稚的住处,准备去拜访他。徐稚到底是什么人,太守那么想见他。徐稚既不是官员,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但他非常有才,时称南州高士。打听到徐孺子的下落后,陈蕃赶紧前往徐孺子的家中去拜访,并想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坚辞不就,死活不答应,他就是不想做官。虽是这样,徐孺子还是深得陈蕃敬重。据说陈蕃办公时不接见宾客,所以府中也没有准备客人坐的椅子。而徐稚每次来,他才特意摆上一副坐榻,等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其他任何人都没这样的待遇,体现陈蕃对徐孺子最特殊的尊敬。那么这两人交往的故事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词语---下榻。像我们各位经常住宾馆都会发现,有很多宾馆会打欢迎某某贵宾下榻本宾馆。下榻就是从他们俩那开始的,表示对宾客特别的尊敬。
许逊,(年-年),江西南昌人,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祖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晋太康元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逊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立净明道派。其宗旨为“净明忠孝”。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出处。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后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许仙祠,在南昌铁柱宫建旌阳祠,也就是后来走向了全国全世界的万寿宫。
转过来我们来看这位身穿长袍,手提装有菊花篮子的,他就是东晋时期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庐山山脚下九江县人,他在九江彭泽做县令时,因为不愿给来视察的上级领导卑躬屈膝而挂冠而去,这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传为了一代佳话。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桃花源记更使得无数人向往之。提到陶渊明,不得不说说他上面的这位,他的曾祖父--东晋时期官拜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的陶侃,这人打仗特别的厉害,是东晋的大将。他曾在昌江这地方打败了一伙强盗,为维护一方的平安,陶侃就在他平乱的地方新修了一个城池,并命名新平镇。这个镇发展到唐朝年间的时候,出了很多制作瓷器的能人高手,这个时候新平镇也改名叫昌南镇了。这些瓷匠为了卖个好价钱,不远千里把瓷器运到了长安贩卖,因为物件精美很快就被一些好事者买走进贡给了皇帝;皇帝看后也非常的喜欢,便把这个器皿赠送给了来往我国的一些外国使节;这些外国使节一看用金木水火土能弄出这么漂亮的玩意,看到了商机,便命自己国家的商人带了一些回国去贩卖。他们不知道这个器皿的英文名该叫什么,但知道这东西来自东方国度的边远小镇昌南,便把这器皿叫做china,这也是我们中国英文名的来历。昌南镇发展到宋朝年间,公元年的时候,皇帝宋真宗让昌南镇的瓷匠烧制了一批上好的影青瓷,皇帝一高兴便把自己的年号景德给了这个小镇,于是昌南镇就改名叫做景德镇,这一叫就是多年。而景德镇人为了纪念开城的大将陶侃,便将他在城隍庙里供奉起来,所以景德镇原来的城隍老爷就是陶侃。
宗悫[què],字元干,河南南阳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他从小就很有抱负,年少的时候,他的叔父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他用心刻苦地练武,后来真的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写道“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官员,为豫章太守、光禄勋。成语“付诸洪乔”典从其来。殷羡在即将离开南京赶赴豫章担任豫章太守时,很多人都托他带信,他把信一一收下。结果殷洪乔来到石头渚(江西赣水西口)时,打开这些书信,发现大多数都是拉关系,跑人情之类的内容,他不由非常反感,于是将信都抛进了水里,并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所谓致书邮,就是古代对邮递员的称呼。这句话字面意是:你们这些信哪,能浮着就自己漂过去吧,浮不起来的就沉下去,反正我殷洪乔是不做邮递员的。而深层的理解应该是:“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不是指书信,而是指那些官员,庸碌无为的人自然会被淘汰,而那些确有才华的人自然会脱颖而出。“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是指:我殷洪乔不做你们这些跑官之人的邮差。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他是唐朝著名诗人。《全唐诗》中说他是江西鄱阳或者是广东岭南人。唐宣宗大中(—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
李颇,江西南昌人,五代南唐著名画家,以善于画竹闻名,他所画的竹气韵飘举,落笔生辉,为后世画坛所推崇。
旁边过来大家看到的这位,这是一位画家叫徐熙,他是五代南唐时我们南昌进贤人。他出身名门望族,但却不愿做官,他只喜欢画画,他擅长花鸟,蔬果和草虫。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对他的画是推崇备至。他与后蜀的黄筌并称为“黄徐”,民间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曹仲元:五代南唐画家。江西丰城人,擅画佛道鬼神。后主李煜朝时为翰林待诏。当时江南一带的寺庙,多有其壁画。南京曾一座佛寺有一间壁画,他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完成,被评为珍品。
卢肇:江西宜春分宜县人,唐会昌三年(公元年)状元,也是江西第一个状元,他的表弟易重也是状元,江西的第二个状元(不过现在有专家考证,第一个文状元是丰城王季友,他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丙子科,以“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的成绩高中状元,早于《江西状元谱》认定的会昌三年公元年状元卢肇,应该是江西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状元)。卢肇和“锦标”一词,还有一段渊源。据五代十国时南汉宰相王定保《唐摭zhí言》券三记载,唐朝时卢肇和他的老乡黄颇齐名,但肇贫颇富,两人一同赶考,当地刺史嫌贫爱富只在离亭为黄颇饯行。第二年,卢肇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一次,刺史宴请卢肇看划船比赛,席间,卢肇即兴赋诗道:“向道是龙则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一语双关,从前是龙,你不相信,如今真应了这句话,衔得锦旗而归。字面上的“锦标”,指锦制的旗帜,古时常用锦标赠给竞渡的优胜者。而竞渡是春秋战争时代的一项体育活动,相传为人们拯救屈原而发动的纪念活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标志。到了唐朝时竞渡则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而不是纪念屈原了。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长竿,缠绵挂彩,鲜艳夺目,当时大家把它叫做"锦标",亦名”彩旗”。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所以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
宋齐丘:南昌人,出生官宦世家,历任吴国和南唐宰相。
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就是以纪念郑谷而名。晚唐期间的某年冬天,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带着诗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诗友郑谷求教。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有些欠妥。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开’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郑谷的仕途顺利,诗大多是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缺少社会内容,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多。
谭全播:江西宁都人,五代十国的时候,曾任虔州防御使,也就是赣州的父母官,当时深得赣州老百姓的拥戴。
这位武将叫做钟传,他是唐末江西高安人。我们说“武松打虎”是个演义,但是历史上能够以血肉之躯对抗蛟龙猛虎的勇士,确实大有人在,比如钟传,年青时,在一次醉酒之后,他就曾空手和老虎相博。他在王仙芝之乱时夺得抚州,年,取代江西观察使高茂卿,入据洪州,担任镇南军节度使,后来封为南平王,主政江西二十余年,对文教颇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