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布,自山涧飘荡而来的风,清润、温软;从林中汹涌而来的风却似波浪,悠悠荡荡拥你入怀……小布的风啊,真是有韵致,亦有灵性。
小布的风,也曾经让毛泽东陶醉过。清新的小布山风,拥他与贺子珍相伴而来,那是他与贺子珍厮守最久、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反“围剿”间隙,毛泽东在小布完成了著名的《兴国调查》,而文稿的每一页都是由贺子珍坐在石板凳上抄写整理出来的。许多时候,毛泽东在小书桌前伸展疲倦的腰身,从阴暗的小屋踱步到院子里,每每看见埋头誊稿的妻子发梢被微风吹扬而起时,他总会被眼前这一幕陶醉。
在历史的记忆中,这一幕是最温馨、浪漫的。小布人民收藏了它。
小布的风,有时也非常犀利。最典型的就是:在红军五次反“围剿”中的前三次反“围剿”,多于我红军十倍的国民党军队屡屡想直捣红军指挥总部与首脑机关。但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四军与当地人民群众,利用熟悉山势与地形的优势,组成反“围剿”的钢铁长城,与敌人周旋于崖谷密林之中。一九三O年的最后一天,敌五十师数千名官兵,再次闯入小布地域,结果落脚未稳,便听得山间狂风大作,气温骤降。紧接着,冰雨急落,大雪纷飞。国民觉士兵各个冻得浑身发抖,拔腿急往东韶逃窜。一路上,他们直呼“小布的风太厉害、太可怕了”,三天后,这支国民党部队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我还了解到,小布的风在中国革命和我军历史中,更有着神奇的特性。它温和又神秘、高贵而朴实,它浩荡起伏的韵律犹如我军官兵杀敌制胜的激荡之情;在敌军那里,它的声响又似敲响的阵阵丧钟……
小布的风更深地连着我的情与心。由于我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小布的昨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布是红军第一部电台的诞生地,也是我军通讯部队的诞生地。这是一片为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的光荣土地!
几年前第一次到小布时,我坐在诞生我军第一部电台的龚氏家庙的厅堂里,听小布村一位红军的后代向我讲述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我母亲见过毛主席,她经常给埋头写书的毛主席送去凉好的茶喝。毛主席抬头时总会客气地微笑着说:‘谢谢老表。”’龚氏后代告诉我,毛主席他们从井冈山到达小布时,一个个都很瘦,像是几个月没有吃饱一顿饭似的。(注:的确没吃过一顿饱饭,我曾在军事史料上查阅过红军这段艰难的历史。)但小布和宁都人民为了支持子弟兵,宁愿自己挨饿,一天内就捐献出五千五百块大洋和七千多双草鞋及其他物资。这是红军下井冈山以来,获得的第一次补给。据说红军军需部门用筹集到的这批钱财和物资,为全军上下每人发了四角小洋和新草鞋、新袜子。得到支援的官兵们顿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斗力大增。而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农民们“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一九三一年二月,成立不久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小布村发布了《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的“第九号通告”,认为“农民是小私有生产者,保守私有是他们的天性”,“他们起来热烈地响应参加土地革命”,就是为了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深知土地对农民有重要意义的毛泽东还特地依据这一通告精神,以苏维埃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给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曾山写了一封题为《民权革命运动中的土地私有制度》的信,进一步明确了已经分给农民的土地性质:“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做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
卖,得来的钱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此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并且指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民权革命时代应该有的过程,共产主义不是一天做得起来的,苏联革命时代也是经过许多阶段,然后才达到现在社会主义的胜利”。“只有实行现在民权革命时伐所必要的政策,才是真正走向共产主义的良好办法”。毛泽东的信和他对农民土地的政策精神,使得苏区人民的革命积极性获得了空前的高涨,支持红军的精神也变得彻底而无畏。
那时的小布村,既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总部及苏维埃中央局的所在地,也是土地革命的中心,更是革命武装力量最聚集的地方。自然,也是国民党眼中最想拔掉的钉子。
一九三O年十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对我撤至赣南的红军主力发起了第一次大“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红军怎么办?“诱敌深入”,瞅准机会,击其要害。在著名的“罗坊会议”上,经过六天六夜的激烈辩论,毛泽东的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了采纳。“诱”即为佯退,“深入”即为退至不能退时进行反“围剿”。毛泽东用红色铅笔的笔头在地图上圈出“小布”和邻近的“黄陂”两个地名。选择此地,有六大好处:这里有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这里有有利作战的阵地,红军主力全部集中在这里,在这里发现了敌人的薄弱部分,在这里可以使敌人疲劳沮丧并因此产生过失。毛泽东如此解释,接着又言:“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根据地的条件,并且由于这个条件的优势,第四、第五、第六等条件也容易促戍和发展。所以当敌人大举进攻红军时,红军更容易从白区退撤到根据地来,因为根据地的人民是最支持也最能积极援助红军反对白军的。”他的这一思想成为我军战胜敌人最根本的军事指导思想和法宝,并一直沿用至全歼境内国民党军队。
“那时的小布,有吃的,有住的,我们能落脚,又安心。”朱德夫人、革命老大姐康克清后来回忆小布的战斗经历时,说过这样的话。
“那时,我们村上的青壮年们,穿上草鞋,系上红领巾,拿起大刀长矛,跟着队伍去堵击敌人,村上的妇女和老人、儿童,组织起向导队、侦察队、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慰问队,而且还设立了兵站。可以说,挖地三尺,砸锅卖铁,倾全村之力,支援反‘围剿’的红军主力。”老乡带我站在红军桥上,指着百米之外那块如今已正式命名的“誓师广场”说,“当时这里是一片河滩地,十二月下旬,反‘围剿’的战幕拉开之前,红军为了鼓劲壮威,在此召开了临战前的一次万人誓师大会。毛泽东、朱德亲自上台作动员,而且毛泽东还亲拟了誓师台两侧的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读到多年前毛泽东的这段经典军事语录,怎能不让人感叹领袖之伟大英明!
“红军在小布誓师大会的那一幕,可以说使我们这个小山村从此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闪闪发光!”老乡从他的父辈口中得知了驾年的情景,向我转述,“河滩上的会场,红旗猎猎,枪矛林立,与周围的山冈上的红叶交相辉映。‘勇敢冲锋“拼命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工农万岁’的口号此起彼伏,震动山河。”
一九三O年十二月,红军在小布村一带为入侵之敌准备了大“口袋”。但狡猾的敌人没有轻易上当,毛泽东、朱德耐心而冷静地等待“大鱼”上钩….
机会终于来了,号称“铁军师”的敌十八师张辉瓒部正从东固向永丰龙冈进发。毛泽东立即下达对张辉瓒部的“伏击”命令,并在三十日一早,与朱德披着浓雾,将红军前线总指挥部移至距龙冈仅十五华里的小布黄竹岭半山腰。“总司令,你看这景致,真是天助我也!当年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敌兵,今日我红军乘晨雾全歼顽敌捉张贼也!”毛泽东诙谐道。
“是啊,该让老蒋尝尝我红军的厉害了!”朱德司令大手一挥,“杀敌冲锋啊!”
顿时,我各路红军全线出击。战斗持续一整天,直到傍晚六时许才结束。张辉瓒部第五
十二旅、五十三旅及师部九千余人无一漏网。两个旅长或被毙或被俘,张辉瓒则是被搜山的
红军活捉。此次战役红军共缴获枪支九千余支、子弹一百万发、无线电台一部。
一九三一年元旦,红军乘胜追击,又用了不到三天时间,将敌谭道源的五十师主力军打得落花流水。歼天一个旅,俘虏三千余人,缴获长短枪两千余支、机枪四十余挺、子弹十三万发、电台一部。至此,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彻底失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在反“围剿”结束之时,兴奋不已,诗兴激扬,在小布村的龚氏家庙里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我军歼敌万余,缴获战利品无数。令小布村人最为骄傲的是那一部半(其中半部已坏)敌军的电台。
而我作为一名军人,与一代又一代官兵一样,从此铭记了这个与自己的部队曾经有着特殊关系的地名——小布。
红军在小布时第一次有了“一部半”电台,也从此结束了“瞎子”“聋子”的窘境。
“我们家的厅堂里,因此也热闹起来,每天都有一群年轻的红军战士在这里聚集。有一
天,几位红军战士忽然争论了起来,连毛主席也被吸引过来一探究竟。”龚氏后代指着陈列
在厅堂侧面的一间“电报室”,向我讲述了他母亲曾经讲给他的一段故事:
那是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见几位红军战士围在一个笨重的铁疙
瘩旁嘀嘀咕咕,于是也凑过去看热闹。陈昌奉左看右看看不出啥名堂,便飞起一脚,踢向那
个像酒坛子似的铁疙瘩,嘴里还愤怒地说道:“这些国民党老爷兵,打仗不忘喝酒呢!”
“小鬼,你莫要踢啊!这可不是酒坛,是无线电台用的硫酸罐子哟!”陈昌奉回头一看是毛泽东,赶紧收回又提起的右脚。
“无线电台是啥东西?”陈昌奉和红军战士们好奇地问。
毛泽东指指一旁的两只木箱,说:“就是这宝贝疙瘩,它的作用可大呢。有了它,两地相通,不用跑路,调动部队灵活得很。”
“你是说它能让两个相隔很远距离的人通话、送情报?”陈昌奉觉得不可思议。
“是嘛!”
“那不成为古书上写的‘千里眼“顺风耳’了?”陈昌奉瞅着那箱子里的玩意儿,大惊小怪起来。
毛泽东笑了:“是嘛!它以后可要派上大用场了!”
十天后,也就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这一天,以“一部半”电台为基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部队正式成立。从国民党军队投诚过来的电台人员王诤任队长、红军指挥员冯文彬任政委,无线电通讯队编有监护排、运输排和炊事班等,共一百多人。毛泽东、朱德又签发了《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不久,在小市赤坎陈家土楼开办了第一次无线电培训班,之后,这些骨干又随红军主力在赣闽交界的根据地,用“以师带徒”的方式连续开办数期无线电培训班。至一九三二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所通讯学校成立,成批的专业军事通讯人才成长为我军的一个个“顺风耳”“千里眼”,在配合我军粉碎敌人的一次次反“围剿”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小布,因此也成为我军通讯与情报肇始的摇篮。
“嘀,嘀嘀……”
“嘀日商,嘀!嘀嘀嘀……”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此刻,站在红军桥上的我,耳边似乎响起了不绝的无线电发报声,伴着这声音的是,我军克敌制胜后雪片般的战斗捷报和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那气壮山河的朗朗吟诗声。
小布的风啊,轻缓而又温和,葱郁的绿林在山谷间舒畅涌动,而我的思绪继续在飞扬。
记得第一次到小布村时,一位九十一岁的老大爷坐在自家老房前的大树下,用拐杖指着对面那片青青的稻田告诉我,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稻田是一片红军操练的场地。“每天我都能看见一群群红军坐在树的阴凉下弹着‘玩意儿’。那‘玩意儿’嘀嘀嘀垲响,每天都是这样,他们不停地在敲击着,声音很好听。”老大爷捋着白须,笑呵呵地看着我。后来我为他做了一个发报的样子,他笑得更欢了,连声道:“是这个样!是这个样!”
当听说我是北京来的“解放军”时,大爷竟激动得两眼闪起泪光,敲着拐杖,让老婆婆拉我一定要在他家吃中午饭。“我知道,今天的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大爷喃喃道。尽管他的方言必须有人“翻译”我才能理解其意,但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当年对红军的崇敬与深情,更感悟到了当年军民鱼水的深情厚谊。
他的儿子悄悄告诉我说:“他已经八十来年没见过‘红军’了,闲时还经常念叨呢……”
我感觉眼眶湿润了,连连向老人家点头,破例答应了他的盛情邀请。可当我弓着背,低着头,走进他家那间低矮而又阴暗的屋子时,内心暗自惊叹,大爷家几乎一无所有,他拿什么来招待我呀?难道这就是老区百姓的生活?这就是当年用生命和鲜血支援红军后人民群
众的生存状态?
“不要紧,几只家养的鸡还是拿得出来的。你们从北京来一趟不容易,怎么着也得吃顿饱饭!”大爷的儿子是位忠厚的庄稼汉,立刻忙碌起来。
“别别,千万别!这怎么行?”我赶紧阻拦,连说“不了不了”。哪知一旁的老大爷有些激动地支起拐杖,说:“吃,要吃……”他的意思,我必须留下在他家吃顿饭。
我无法拒绝朴实而真诚的老人。然而,正是这顿盛情难却的饭,让我对老区和老区人民有了第一次的认识——穷!太穷了!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了,为何这里还是这么贫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后来,当我再次踏上这片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热土,再次走进小布老乡们中间时,我明白了一切。
是的,这里本不穷,依山傍水,自给自足。历史记载,数千年来这里都是一片安静祥和的富庶之地。但红军离开之后,“围剿”的国民党大军到处抢掠,再肥沃的土地、再富裕的田宅也经不起如此的豪夺。而且白军实行了“石头也要用刀砍三遍”的政策,且不说小布所在的宁都县一个县在当时牺牲的红军烈士就已经多达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五人,仅说只有几千人口的小布山村,牺牲的烈士就已经达一千五百多人。白军不光见红军、红属就杀,而且对那些红军曾经驻扎和安居过的村庄,实行烧先和搬光的报复手段。
“许多村没了,许多姓没了,更有许多人没了……到底在红军时期我们这儿死了多少人、
绝了多少户、灭了多少村,也许谁也说不清。反正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整个宁都的人口还是没有大的增长。”有位乡干部这样说。
听到此处,再闻小布之风,似听得一片呜咽声。
“红军走后,白军就来了。”有位老乡悲愤道。他这样向我讲述:“红军撤离苏区时,我们村里的青壮年男人都走了,他们走后再没有人回来,十有八九都死在长征前的战斗中了。白军到苏区后,又实行了五次大‘清剿’,凡是与红军和苏维埃沾边的,不是被杀就是被烧,死的人比红军五次反‘围剿’时还要多,多得到现在还没弄清到底死了多少人。只听老一代人讲,我们邻近的山湾湾里原来都是有村庄的,后来就再也没有了。苏区时,年轻的好女人多数嫁给了参加红军的小伙子,参加红军的小伙子们走了,这些女人们苦啊,不是死就是改变了命运,在这块土地上,落到匪和财主手里的女人只能当牛做马……”
“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还比较贫困,党和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帮助这里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是习近平深情的话语。在仳的直接关怀下,国务院于=O-=年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一直在激励赣南老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党员干部们,他们在一个个红军烈士墓前紧握拳头,向红色土地和党旗宣誓:用三年时间,让贫困的老区变个样!
啊,这风多么劲烈!这风多么暖心!这风多么有希望!
我第一次离开小布时,就对这风有所耳闻。于是一直也就有了期盼,希望能够再一次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看一看“变个样”的小布到底怎样了……
作者:马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