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之名,始于元代,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平静安宁之意,民国2年(),改静宁州为县。
静宁是平凉西大门。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北与宁夏隆德、西吉县接壤,西、南与通渭、秦安县毗连,西北与会宁县为邻,东南与庄浪县相依,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耕地万亩,山旱地占92%。静宁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静宁是农业大县。年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果品产业经过连续30多年的发展,总面积达到万亩,是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建成各类果品认证基地59.5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认证基地33.6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基地1万亩、出口基地24.9万亩,年果品总产量72万吨,产值28亿元。静宁苹果先后获得“中华名果”等13个大奖,成功注册为全国驰名商标,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A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四张国家级名片,静宁先后被国家林业总局、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百强示范县”。以果品产业为带动,发展纸箱包装生产企业18家,年产纸箱3.1亿平方米,年产值10亿元,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被命名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
历史景点
静宁是古成纪所在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成纪文化资源,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中心规划修建了成纪文化城,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成纪文化城由中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和高级建筑师左国保等专家规划设计,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秦汉风格,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成纪文化城是全县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以伏羲大殿为主体,辅之以五馆三局,院内绿树成荫,环境清雅优美。览胜于斯,有伏羲纪念馆,内塑全国最大伏羲青铜圣像,顶绘彩塑,壁刻伏羲圣迹图,陈设九鼎八簋等礼器;有伏羲八卦坛,涵宇宙真理,寓世间万象,神秘瑰丽;有成纪历史人物纪念馆,集历代静宁文人、豪杰于其中,一人一品,风格迥异,陶醉其中,意境深远,极富审美价值。
弘扬长征精神,继承先烈遗志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区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宿营扎寨,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年前后,当年群众自愿集资,县委、县政府拨款共同修建了纪念馆。
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长征精神代代传——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
年11月3日,“长征精神代代传——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在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举行。宋祖英、吕继宏、王二妮等著名歌唱家以及表演艺术家刘全利和刘全和兄弟、口技演员李进军为现场万余名观众倾情演出。演唱了《十送红军》、《爱我中华》等歌曲的宋祖英,收到热情观众送上的当地特产静宁苹果时喜不自胜。
静宁大饼
静宁大饼又名锅盔,又称“黄金大饼”。是甘肃静宁县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风味闻名于世。其特点是:外形规则、平整、呈圆盘形,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不易破碎,即使在炎热酷暑季节,也不发霉变质,深受广大游客青睐,是出外旅游、馈赠亲友之佳品。
静宁烧鸡
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是甘肃省静宁县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甘肃菜。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馈赠亲友,莫不为人称绝,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补佳品。人们形容"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
静宁苹果
匀苹果花儿、套袋、取袋、拾苹果
打包成箱
老家的“衣、食、住、行”
办年货
炸油饼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好几笼白面蒸馍,煮好猪肉或羊肉、鸡肉,切好下酒的各种凉菜,同时还要炸油饼、果子,做“绿食”点心等。三十这天早饭吃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吃细长面,农村一般是搅团,且有个说法:“年三十打搅团,一年够搅缠”。意思是寓意着来年经济会宽裕起来,晌午饭一般吃蒸馍,炒肉菜,菜一般没有固定的规定,视准备情况而做,什么菜做好了就先吃什么菜。三十晚上即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团圆饭之前,或在喝酒中间,小孩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表示祝福,家长要给一家人散钱,给孩子的称“压岁钱”,团圆饭不在于吃得多么丰盛,一家人和和气气心情舒畅则是最要紧的。有些地方,三十早晨细长面和饺子,寓意为“金钱吊葫芦”或叫“刘海吊金蟾”,借喻“福寿长面(年)财源不断”。民间歌谣唱道“挂红灯笼贴对联,秦琼敬德守门前,长面吊金钱,老少喜心间”。三十晚上啃骨头,就是把年前杀的猪、羊、鸡煮熟,一家人围坐一起啃骨头,这叫“咬鬼”。传说鬼在年三十晚上夜游,最怕听见咬骨声。有首歌谣唱:“啃骨头,嘣嘣响,吓得神鬼不敢闯,四季保安康。”
欢欢喜喜过大年
元宵节
农家妇女当天就动手捏能食的灯盏和属相灯。捏灯盏用的面是糜子面或谷面,荞面最好。先把面揉成软面团,然后捏成家中各个人相属的面灯。每个相属的背上捏一个小凹窝,盛上清油,插上用棉花做好的芯子,晚上即可当灯点,同时把捏好面灯与蒸下的牛犊模样的包有馅子的花馍一起供在天爷、灶爷的神灵面前,期望神灵保佑一家平安。
端午节
绣荷包
绑花绳
摊场
碾场
扬场
乡间小路
山里的花花草草
十月一寒衣节
送寒衣,为先人御寒。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气变冷,人们准备好棉衣过冬。想着地下的先人也需要御寒,就用纸折叠成衣物的模样,烧化后让先人穿着,谓之“送寒衣”。意为“缅怀祖先,珍惜当下”。
1、寒衣以自己亲手叠的最好。
2、烧化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
3、凡焚化的衣物、冥钞等物,一定要焚烧充分,都化成纸灰。相传,只有充分燃烧,都变成纸灰,这些纸钞、衣物,才能在阴曹地府使用。不烧尽的话,亡人拿着也没用。
4、如果不能回家上坟,可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纸钱。
5、孤魂野鬼也需要救济为亲人送寒衣的同时,另外再焚烧一些五色纸,以打发那些祭奠的孤魂,免得去抢先人们的。
冬天的老家
下雪啦
加工粉条
浆水面
浆水拌汤
煎饼
馓饭
麻腐馍馍
凉粉
乡村炊烟,让人魂牵梦萦
乡村房上的烟,从瓦上冒出来,热腾腾地,告诉别人,家中有人。日子久了,烟把瓦也熏黑了,没当初上房时蓝。做饭烧水烤火熏肉,屋里都得生火。有火就有烟从瓦缝冒出,遇风飘摆不停,像在给回家的人打招呼。
乡村的瓦就是家,头顶有几片瓦,就是人有了住处。家就是人安心居住的地儿。有房后就有了炊烟,炊烟持续不停,墙壁和瓦都慢慢变成了黑色,人安放在里却越来越亮堂。城里也有房,又多又高大,就是没有炊烟。
本期编辑:付静
本期图文:付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