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元辰文化刍论

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m.39.net/pf/a_7704831.html

——在首届元辰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胡迎建

回到故乡,见到这么多父老乡亲,感到特别亲切。浓厚的春节气氛,有幸作元辰文化演讲嘉宾,既高兴,又惭愧,对故里文化了解不多,也不深,我将以此为契机,今后多多探讨元辰文化。我的发言在两方面:

一、天造地设的元辰佳境

苏山乡与湖口、星子两县相邻,山与湖相济美,鱼米之乡,受儒道释三家文化影响而混成氤氲,其中以元辰山仙道文化为核心。

从地理来看,正如同治版《都昌县志》中说:“元辰山,由蓝石岭南西行中,过高家岭、余家岭、龚家岭、乃起为山,东南下为余濂牌。明御史余濂故里。”蓝石岭,麻石蓝色得名。

胡雪抱《募修元辰山寺疏》:“原夫苏山,著于禹迹。居大江之右,亘都邑之西。迥独秀兮无俦,奇争大酉;实群峰所自祖,号锡元辰。”大禹治水时在苏山留有痕迹。在鄱阳湖东,都昌县西北。其秀丽可与大酉山相比。大酉山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道书第二十六洞天。元辰山是这一带群岭之祖山。

元辰山得名之义,《募修元辰山寺疏》有解释:“元者善之长也,故其民日迁于善;辰者律之生也,本乎天大德曰生。”认为元是善之发生,所以百姓能改过迁善;辰是时间之开始,产生于天之厚德。这种解释出自道家思想。

还有三种解释:

良辰,吉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 郑玄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

2.元旦。一年的开始。晋庾阐《扬都赋》:“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馀,三朝告始。”

3.开天辟地,上配辰宿。《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

几种解释互为补充,均有开启、发生之义。

元辰山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胡雪抱《募修元辰山寺疏》:“古翠遥攒,双姑淡雅;飞岚可掬,五老庄严。终四十八折之嵌奇,蕴二千馀年之灵秘。仙曾乐此,佛亦居之。伏惟冲素真人,旧有飞升韵事。听空中之丝竹,籁引鸾声;扪画里之烟霞,痕留马迹。蓉城如梦,橘井不眢。颇闻羽客归来,形看化鹤;矧乃真君并祀,绩著降螭。所以蛮乡也而瘴毒全消;泽国也而水妖不作。嗣因仙界,更结善缘。”

在附近的鄱阳湖、长江中,有大姑山、小姑山。仙佛先后来此,有苏耽留下的马蹄迹、橘井。苏耽与许真君一同受到祭祀,许真君有降龙之功。许逊,西晋时人,在南昌斩蛟,疏浚洪水,升仙后封为许真君。由于有苏耽与许真君的保佑,这里虽是偏僻的乡野,但瘴气全消,虽是水乡泽国,而水妖不兴。

据《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天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山,元辰山被列为四十八福地。在《云笈七签》中则列为第五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其中江西有三处。第十五鬼谷山洞,在信州贵溪县;第十七笥山洞,在吉州永新县;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在抚州南城县。

七十二福地,其中江西有十处:丹霞山在南城麻姑山,是蔡经真人得道之处;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宁都县境内;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樟树市。始丰山,在丰城县;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虎溪山在彭泽县,是五柳先生即陶渊明隐居处。

元晨(辰)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元辰山列名于天下七十二福地,真是难得。在鄱阳湖畔的即有元晨山、马蹄山。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福地”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教形成以后,道士入山隐居、采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元辰山必定有道士来踏访过,但究竟何时得名,难以考证,但揣度至少在晋朝以前即有此名,并且是先有元辰山之名,后有苏山之名。

同治版《都昌县志》卷十六,仙。首列苏耽,柳州人,与许旌阳为物外交,遇异人授仙术,寓居四十二都旧山,后迁元辰山。止息炼丹事母以孝闻。一日忽扫庭以待母。问故对曰:“仙道已成,天帝来召。”母曰:“汝仙去,吾谁养?”乃留一柜,云所需都有。从其中“寓居四十二都旧山,后迁元辰山”一句即可见元辰山名早于苏山之名。

郴州有苏仙岭,也因苏耽得名。我曾作《郴州诗词学会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邀予至惜事繁不能往赋五古聊表寸心》云:

郴城苏仙岭,蜿蜒耸秀鬟。吾家都昌县,舍北邻苏山。

孝义传故事,橘井在其间。地灵得名吉,皆因晋苏耽。

橘井。旧题葛洪《神仙传》载:苏耽成仙前,告其母,明年有疫,可取橘叶井水疗疫疾。在苏山西南半山腰中有橘井。附近百姓饮此井水,安然无恙。同治版《都昌县志·名胜》:“山下旧为显福观,旧有奉母庭,丹灶、石杵臼等仙迹。观前清泉混混不舍昼夜。山顶石壁有泉,传曰橘井。山半有马蹄洞,云是苏仙驻马上升处。洞中虚旷,得则有声。山南巨石平坦,上有靴迹。亦传是苏仙所履,名曰靴迹源。”

《募修元辰山寺疏》:“羽客归来,形看化鹤。”鹤舍村始建于东汉末年,相传苏耽化鹤归来时,曾在一间舍屋停留,从此村名叫做鹤舍村,几经战乱,直至明代才形成村落,该村发展于清代中叶。

都昌苏山乡古代曾名白凤乡,西有土目湖,西北有屏风湖,与湖口毗邻。土目湖名甚久。元代初年,大文学家刘辰翁到了南康路星子县城,然后渡土目湖,去饶州将江万里棺木运回都昌阳储峰。他写的记文中有“土目湖”这一地名。

《都昌县志》载:“土目山,在大石嘴西,山滨湖,巨浪冲激,土石成孔如目,因名。(南首有渡,有汛房),东为湖州山,山尾为独石。”

土目山俗称马鞍山,但《都昌县志》中所记载的马鞍山在另一处。西北面不远处即为屏峰,一带曾是曾国藩湘军与太平军的水上战场。再北行经过大姑山,前往湖口县城,或西北行至姑塘登陆可至九江。从土目湖往南,行程二三十里,则有南康府(在星子县城),为鄱阳湖周边四大政治文化中心之一。鄱阳湖周边,北有江州,南有洪州,东有饶州,西有南康府。古代在水路畅通情况下,苏山人下到湖口、九江,上到南康府、南昌甚为便利。这里真正是鱼米之乡、水运畅通的好地方。在土目湖边的鹞子矶,古代还兴建了鄱阳湖边仅有的一座大铁柱,以指示行船不至于触礁。这是南康府司理廖文英所做的贡献,泽惠于过往船只。同治版《南康府志》载:土目湖在南康府城东北三十里。土目湖有鹞子石,水涨石没,舟触之立碎。崇祯十六年(),司理廖文英捐赀数百两铸铁柱,重三万馀斛,高一丈四尺,用铁牛架四维以镇之,组以铁练。至期凿石,不能入,磔白犬压之,石乃穿。铁柱立数日,土民忽见湖间涌出物如牛状,乘巨浪往东湖,相传以为蛟精去云。据我约略了解,此铁柱后被大铁船撞倾斜,直至建国后,仍斜卧在水中,后不知何时被销毁。土目山与五老峰隔湖相望。“飞岚可掬,五老庄严。”雄奇壮丽的庐山五老峰,峰下有天下闻名的白鹿洞书院。南宋中叶,华林胡姓有胡泳,得知朱熹在那里讲学,自奉新迁到马鞍山对面的长岭。元末天下大乱,胡泳后裔受一、受二兄弟一同渡湖迁往都昌白凤乡土目,受二公入赘陶家,经繁衍五百年,形成胡姓十八村。

从以上分析,古代苏山乡,是天造地设的佳境,有仙山即元辰山为群峰之祖,是一方之镇山;旁有卫护之山,即尖山。西有土目山,即马鞍山,关拦一方之风水。通过土目湖,上通下达,水路发达。正是“重湖叠巘,烟云草树如织”(胡雪抱《秋津山记》)。向东走陆路可达景德镇,瓷都为百姓的致富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道教传说与胜迹及其文化,是元辰文化的核心,还有随之而来的佛教,苏山上有元辰山寺,土目山上有青云寺。还有以耕读人家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千百年来,多种姓氏在此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二、人文鼎盛的苏山乡

早在东汉时,苏山这一带人烟辏集。胡雪抱《记二古砖》中说:“村人掘得砖圹。砖厚寸一二分,长尺馀,宽四五寸许。其边有大钱印文,廓内四字皆同,似为汉五铢之‘五’字,今存二方。同时距十馀里,亦得古圹,有铁磁香炉数事,朴陋无雕绘,砖式同前。有斜薄半方面者,有隶文,形画漫漶,似曰‘永建四年八月作’。”《记审定汉永建砖》:“在鹤舍袁氏别墅旁近田间,得东汉时砖圹。今年仍馆此,复有掘得者,距前圹仅数十武。中藏盂、豆、釜、缶之属,凡十数事,多陶器或铁为之,满贮泥土。一铜盂小如碗,质尚可观。皆昔人常用之品,一无款识。又剑一枚,五铢钱数百,绿且坏,挼之灰碎。其砖或厚而赭,印镂花文;稍薄而青者则有字,竟与去岁所掘同年月造,今审为‘永建四年八月作’七字,盖已无疑。”作此文时为丁未年,即年。其时还作《有感》诗,次句自注云:“时迭得汉圹砖文,曰:‘永建四年八月作。’距苏山东北四五里,农人于垄上掘出。是东汉时吾乡居民已盛,且有达者。因附记于此。”

两汉时期,渔猎、瓜果种植和林木砍伐的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古鄡阳平原稻作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苏山乡的状况与史料记载应是近似的。东晋南朝时期,据说陶侃故里在陶家冲,陶渊明故里也在这里,对此我无深究,但祈盼找到确凿的令人信服的史料依据,否则自说自话。(现在有一疑问,鄡阳县向未归属过饶州鄱阳县,而东晋南朝时撤销鄡阳县,其境划归彭泽。)东晋至南朝,鄱阳湖北部是群雄角逐的战场。例如大将军檀道济领兵在这一带活动过。檀头山“在县北九十里,宋将军檀道济领兵登此石室,因名檀道山。西南枕彭蠡。”檀道山后讹名为檀头山,在都昌与湖口县交界处,此地名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至今犹存。

檀道济,东晋末为刘裕参军事,数有战功。刘裕建宋朝,以佐命功封永修县公。宋文帝时伐北魏,三十馀战多捷,因粮尽退兵,用“唱筹量沙”计,全军平安而返,进封司空。因为名声太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皇帝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拨下,把他召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檀被关进大牢,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长城。”这就是成语“自毁长城”的来历。檀道济去世后,安葬于都昌西乡。清乾隆年间,墓被发掘,有墓志出土。胡雪抱《记檀司空墓》:“余记汉圹,因思父老之言,确足备蒐采者,莫如都昌西乡之檀道济墓。乾隆时,有赵子才者,卜地筑室,因掘得之。当时有墓志,知为宋故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济墓。赵因惧甚,术者李生令以桃茢厌秽,逼迁他处。且发棺得宝剑一、金佩蝉二,及玉器甚夥,赵遂藏以为宝。” 

唐宋至明朝,苏山人文如何,未能深究,只知道明代出了个御史余濂。但乡里有着讲诚信、尚贤德、乐善好施的风气。如土目支开山祖胡福铭,克勤克俭,白手起家,但不吝施舍,捐谷捐银,赈灾济贫,造桥修堤,“崇信尚贤,不吝施舍。本处报恩寺、本郡元妙观,营构壮严,各资谷一百石。乡有争斗,闻一言而决;人有匮乏,推馀资以济。正统庚申岁歉,郡邑行劝分之政,翁首捐谷三百担。景泰癸酉,岁复大祲,翁复出谷五百石,民赖以全活者甚众。景泰甲戌,郡守陈侯(南康知府陈敏政)因修文公朱夫子旧甃,即南门外之石坡,翁又捐谷一百石。上而郡邑高其义,下而乡里感其德。”

到了清代,苏山乡人文兴盛。苏山人或以读书改变命运,或上景德镇烧窑致富而供后代读书。如清初在鹤舍里兴办塾学—浣香斋,供子弟就读。清光绪年间先后有刘肃、黄禹平、胡雪抱在此教书。他们时而相聚,觞酒赋诗,如胡雪抱《铁公喜仲兄假归觞之浣香斋,时七夕,禹师责诗即赋》云:

日午觞开豁素襟,蕙肴兰藉德喑喑。酒人列坐山容冶,楂客清谈海思深。梦里云霞酣曙色,窗间风露憺宵吟。文章萧瑟无机杼,又动当年乞巧心。

他们在一起畅襟交谈,听胡苏存谈在日本的经历。分别时又赋诗。正是“十年倾倒忘尊雅,万里飞腾育子情。诗思涌泉多快悟,佩刀分水又遄行”。(《铁公见过寻以诗寄仲兄,感和原韵兼送仲返学东京》)。

当时乡间教育并不落后。从胡雪抱《戏赠诸学生并教七弟元辐等作诗二首》可知:“邺架缥缃属后生,偶因邮至说蓬瀛。粗疏论史包中外,恳挚传经半父兄。勾角股弦天作数,亚非欧美地多名。笼中鸷鸟累三十,一鹗何人是弥衡?”从诗中看,有历史、经学、数学、地理课目。又:“静处宛排鵷鹭序,狂来亦演虎狼韬。相期柳额看名字,有约花边试体操。勤慎孔明机魏武,淹迟司马捷枚皋。国民小队愁无律,愧乏吴宫教战刀。”诗中可见有听讲、演说、考课、习操等教学活动。过去,乡间教育,大多依靠乡绅、下层士人得以进行。

苏山乡土目胡氏十八村一带,人文极盛,有进士1人、举人6名,其中解元1人。贡生19名,监生名,生员53名。仕宦者有正二品至从六品共人,可见人材蔚起。(见胡恺编《土目胡氏志略》)

以益溪舍村读书经商再读书为例:乾隆初有胡继麟,往景德镇开办陶业。孙胡肇泗,重孙国珍字平甫,都到景德镇兴办陶业。我曾作《正宫·鹦鹉曲》咏益溪舍村史:“更谋生景镇开窑,奋勉财来穷去。为子孙启迪开蒙,渐领悟书中妙处。”胡国珍的长子苏亭,道光间举人。以内阁中书衔任丰城县教谕,后为广信府教授。为文简澹清超。次子莘亭,字葆荃,少有武力,以功议叙九品顶戴。莘亭长子廷玉同治十三年()进士,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后任江苏海门牙厘局提调,总办金陵淮盐局差,观察使。著《玉京山人诗文》若干篇。我有他手抄的古文数篇,是都昌苏山乡黄平所赠送。廷玉长子元辂,任江苏通判;次子元轼,号苏存,胡廷玉之次子,光绪三十一年考入江西官费留学日本,入中央大学法科。民国初年曾任贵溪知事,省议员;三子元辐,留学日本归来,任南通甲种商校教员,得张謇等赏识。三女海秋,任教上海务本学校。四女铁笛,为江西首批官费女留学生之一,毕业于东京女子大学教育系,归来创办南昌匡秀女校,后任安庆女子中学校长。两人事迹载入《江西省人物志》。廷桂之子胡元轸,号穆庐,又号雪抱,宣统间以优贡分发广东盐经历,不就职。民国初曾襄助胡思敬校刊《豫章丛书》,未久归故里,后往景德镇教书。是清末民初江西名诗人。

武功,以下舍村为例,咸丰间有胡祖乐,跟随曾国藩与太平军战,后与捻军战,历任把总、千总、守备。胡祖克,光绪间在江苏省任缉私炮艇管带。其子胡元杰,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北伐,历任连长、营长、代理团长。元杰有三子,次子胡恺,毕业于中央军官学校,任四十九军营长,曾与日寇战于浙赣间,后迁台。著有《论语新编新诠》等。有子胡梦鲸,台湾师大毕业,获博士学位,任教中正大学。曾往英国攻读博士后。祖克长孙胡恒,毕业于中央军官学校第六期,年升炮兵第一团团长,后复员归故里,我曾亲眼见过此老在养牛。

土目胡氏,历代家风好,有关孝子的记载不绝如缕。如黄锡朋所作《益溪胡氏三世家传》记载益溪舍人胡葆荃在景德镇照料其叔父,为洗溺器十多年,事继母如生母。同治《南康府志》卷十八“人物”,载有胡德澜小传,是都昌益溪舍人。他服侍继母,尤其顺承其意。继母纵然犯了小病,他也必定归故里服侍,“衣不解带”,直到病好为止。祖母重病,不能进一粒食,他命妻杨氏进乳汁数月。父有赏赐,必以佳品让其兄。父亲去世后,他服侍叔父如父亲。儿廷玉以选贡生膺乡举后,他奉继母命送子北上考进士。榜未发,忽心头悸动,急驰返归,行三千余里到家,继母果然病危,医者无奈而罢手,他祈祷以己算增母寿年,继母病情居然好转。再看洲上牌门戴村,小小村庄,也出了不少名人。清代数代有贡生、举人。后至戴凤翔,勤学苦读,曾自撰一联以誓言:“饿死不如读死;文运即是命运。”果然考中进士,官至庐州知州。其裔孙戴式祖,近年到戴凤翔做官的各地搜集资料,佚文,准备编印成书。

苏山还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胡雪抱说:“都昌于本朝,工诗不乏人,燮廷之世,如万云巢明府起鸿,官直隶东鹿知县,黄子谷太史文壁,官直隶涞水知县,行辈稍先,而并以甲科起家,后乃为诗,虽读其稿,雅练清丽,各臻胜境,然可以卓然名家,传于后世者,燮廷一人而已”(《徐燮廷明府传》)。

徐燮廷,世居苏山之北。父凝绩,进士,在四川一带作知县,绵州知州、直隶州。燮廷长于蜀,居官干练,历署广元、内江、新津、冕宁知县,手定《绿波草堂诗集》八卷,未几以疾卒。其律格似魏晋名家,胡雪抱《徐明府燮廷传》中云:“余尤觉其模山范水,境愈辟而诗愈精,又好以窄韵为巨篇,凿险缒幽。”景德镇有都昌籍人吴老中医以此抄本赠我。 

李乘时,号秀峰,苏山人。同治间诸生,历任东乡县训导,崇仁县教谕。中举后分调安徽督办三河税务。光绪二十九年()客死上海。陈三立有诗挽之:“秀峰哦诗浩千万,泥砾飒沓奔河漳。去为小吏踣倔强,晚耽神仙攀渺茫。乡国此士憨可取,羁旅遂死吁谁伤。平生臭味放蛮海,魂魄依人烽燧长。”其个性约略可知。想其吟诗,多至成千上万,然今存《妙香斋主人偶存草》不过二卷,遗散者必甚多。其少时作诗即力欲求新避俗,呕心沥血以经营。尝言“酒为愁里伴,诗是意中人”(《闲居》);“得句莫求流俗谅,用心须避古人知”(《论诗偶作》);“能开奇境才真卓,怕覆前人笔已低”(同上)。集中五律尤多,冷艳奇幽。如:“山能遮日落,树不碍云飞。”(《野望》)以谨严凝炼之形式,出入长吉幽怪之诗境。写元辰山的诗有《游显福观》:“寺有树偏古,山无云不佳。苏峰足游眺,欲借老僧鞋。”太平军之乱时有《避乱》诗云:“驰车蠡湖滨,偶立渔村西。我后烽火炽,我前烟波迷。不见打鱼人,遥指桃源溪。”鄱阳湖涨大水,有《途中见水灾感作》诗,中两联云:“有村皆水面,无路不山头。客守堤边渡,人撑树杪舟。”又《渡鄱阳湖》诗云:“一艇轻于叶,浮沉万顷间。湖宽天作岸,风猛浪如山。柁硬舟偏软,帆忙桨自闲。回头望匡庐,但见鸟飞还。”将舟船在大风浪中航行的艰难写得极为逼真生动。

清末民初江西著名诗人胡雪抱,益溪舍人。南昌大学王乃清硕士论文《胡雪抱诗歌研究》中说:“胡雪抱锐志为诗,其学诗以宗宋为主,兼有唐诗情韵,前期诗风俊奇绵邈,后期沉郁深挚,盖因时变所致。诗作时而朗逸,时而沉郁,表现出对社会及人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ly/10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