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女人的擂茶情
“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纯朴的童谣唱的正是宁都人吃擂茶的景象。擂茶,随客家先祖从黄河那边南迁而来,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盐茶演变而成,历史悠久,饮者甚众,客家女人擂茶待客的习俗风味醇厚,茶味醇香,人情味浓郁,宁都的女人,传承着祖辈风情,用擂茶延续着一脉乡情。宁都擂茶,有两种做法,一为盐茶,盛行于赖村、青塘的广大农村。可作解渴饮品。另一为粥茶,多在县城流传,可作主食。盐茶也罢,粥茶也好,最大的区分就是粥茶里加有粳米的成份,其它原料大同小异,主人根据喜好和四时需要不同,以不同的原料做成不同风味的擂茶。主家的女人们往往取了“擂茶三宝”,即一个陶制的内有细密斜纹的擂钵,一根由上好的油茶树制成的擂棍,还有一个竹篾编的捞子,选了上好的绿茶叶、芝麻、生姜、甘草、陈皮、桂皮、八角、当归等十几味原料放入擂钵中,如果是做粥茶,当然还要加入清水浸涨的粳米,持了擂棍,双腿夹住擂钵,轮起双臂便转着圈地捣擂起来,欢快有节奏的乐声顿起,为生活而歌,为心情而歌,女人的心事,随着擂茶的乐声飘扬开来。这擂茶的活儿也有讲究,得用活力,不用死力,用力均匀,刚中带柔,才不会感觉累。擂好了茶泥,用捞子将茶渣滤去,冲入滚汤的沸水,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加了粳米的粥茶则还要入锅煮熟,搅均,热气腾腾,香溢四邻,再撒上炸好的黄糍干、麻糍干和炒熟的黄豆、碗豆、红薯干等小食,喝上一碗,香、甜、苦、辣、咸各味俱全,觉得通体舒畅。劳作的男子归来,饮上几碗,俱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疏肝利尿、滋补长寿之功效,实在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保健养生好茶食。当市场上的各色花样饮料琳琅满目时,宁都的乡村依旧保留着这种本色淳朴的擂茶饮料,当作待客的上品,女人在家中请吃擂茶,争相邀客,也成为了时尚。凡逢婚丧、建房、升学、参军、晋级、中奖等喜事,必定做好擂茶招待宾朋,大人小孩,围坐一圈,桌上摆些饼干、花生、豆子、瓜子、糖果等小吃,女主人手持汤勺立于客人身后,等客人喝口擂茶,又给添满,只要你不停止喝,主人就不停地添,直到你实在不想喝了,也要一口把茶喝完,取圆满之吉意。就是那平时吵架有过结的仇家,擂茶上来,盛情不容拒绝,冤家一喝泯恩仇。旧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擂茶,成为了平常百姓家常年必备的防感冒降暑热的饮品。平日得了闲空,妇女们坐在一起,便有人端出一钵擂茶,打毛衣,纳鞋底,喝擂茶、唠家常。擂茶,自然而然成了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宁都的县城,每年的花朝节,吃擂茶是女人们聚会谈天、交流感情、庆贺花神生日的盛事。女人的春心,在花朝日里萌动起来,呼朋引伴,串街走巷,吃擂茶去。这天县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擂茶香味,女人们约了同伴,不管白发老婆婆,年轻小媳妇,大姐大妈,街坊四邻,吃了东家喝西家,往往是边吃边来人,越吃人越多,一拨接一拨,或坐,或站,或蹲,捧一碗香喷喷的擂茶,吃了又添,谈笑风声,满屋满院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主人家则忙得不亦乐乎,擂茶整桶地提出来,供来客饮食,而来人越多越热闹,东家越是高兴欢喜,因为它昭示着家庭的兴旺,邻里关系的和睦以及和美的人缘。城市的钢筋水泥楼房崛地而起,防盗门便隔开了人们的生活距离。手机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信息便代替了面对面的直观交流。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见面只点个头问个好,而以女人为主的擂茶,让人欢喜,让人轻松,令人向往回味。于是,曾几何时,县城有人开起了擂茶馆,装饰古朴,美其名曰“革命擂茶”,这当然得有说头,宁都乃革命老区,在物资奇缺的战争年代,红军将士就是喝着老乡的擂茶,把身子养得结实,健壮。而归来的游子若想念家乡擂茶,在这里也可以过把瘾了。宁都的擂茶文化,擂入了女人们的万般柔情,坚韧品质。熬出了茶料的脉脉淳香,自然健康。更品味了人间邻里乡亲的和谐美满,人情温暖。(图文:胡冬云)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