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宁冈新闻
宁冈旅游
宁冈天气
宁冈景点
宁冈房产
宁冈医院

虔宁文史宁都城市发展史

宁都城市发展史

文:龚远生

一、方兴未艾的隋唐子城。

隋唐五代时期,其基本是大统一的时期。由于政局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起色,中国国力强盛,形成了所谓“大唐盛世”,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隋在统一全国后,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宁都由原阳都(建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即年)、虔化(建于南朝大明五年,即年)两县合并,设县治于雪竹坪(即今梅江镇),初名虔化,后改宁都。1、县城设立的历史背景。在雪竹坪设置县城,我以为有3个原因:(1)为了管理的需要。合并后的虔化县,县治设于何处,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原设置的宁都、虔化两县一南一北,新设置的县治放在任何一处都显不便,于是乎选择新县治便提上了议事日程。(2)雪竹坪(今梅江镇)的开发发展,足以承载新县治设置。雪竹坪最早开发是赖氏的“筑室翁”,到隋初,已有众多姓氏在此开基,人口稠密,经贸活跃。(3)雪竹坪的地理位置所决定。雪竹坪处于梅江(时称虔化水)中游,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平坦,便于全县各地的管辖。2、唐代初建的子城及建设。据清乾隆赖晋《赖氏迁徙考》载,六朝刘宋时期赖硕,字仲方,于元嘉末年(年),迁至雪竹坪(今宁都县城老衙背一带),拓荒筑室,兴建厅堂亭庑,所建厅堂,优雅成趣,东畔开“爱莲池”,西畔立阁曰“复松亭”,南畔白竹巷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赖硕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门风。后来,教谕游宽曾题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染王门半点尘”之句。经百余年的开发,到赖硕孙子辈时,其他姓氏也迁入该地,已是“人烟日繁,俨然胜地”,初具城镇规模。隋开皇十八年(年),地方官奏请朝廷以雪竹坪为虔化县治址,朝廷准奏。从隋开皇十八年设置县城,直到年后的唐大和六年,宁都才开始建筑城池,始称子城(后在子城基础上所修之城又称老城)。周五百余步(唐长度单位,约合今余米),环以外池,自北而东,自西而南,又会于东,经市心。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引用这段记载后加按语:“子城之遗址,当取《水利志》篇首所载沟道次第,参互观之,可以仿佛其大略。”《水利篇》篇首为《火政储水篇》,修纂于明万历壬辰年(年),其中对子城有简略的描述。根据其描述,结合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附图二“宁都州城图”,我们可以得出子城的大致范围应在今解放路以北一带:即北至今朱家巷,南到今解放路,西至今环西路,东到今背街的范围内。但因迄今为止,宁都唐时所筑子城,在考古调查方面还无发现,相信随着今后考古调查的新发现,宁都唐时所筑子城会有更为明确的界定。3、子城设置的城市功能。子城设置的功能,因史料缺乏,只能从它的民用水及县城的排水来谈。从《火政储水篇》中我们可以看出:(1)它围绕县城四周的壕沟,即用于防御盗寇侵扰,又可作为城区的排水系统。(2)城区内满布水网,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又可用于防火灭火。二、快速发展的宋元至明外城(清时称老城)。1、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原汉民大量进入宁都,促成了宋元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公元年北宋政权建立后,由于北宋军事力量弱,未能统一整个中国,导致后来金兵南侵,中原汉民大量南迁。到南宋时,南方较之北方更为安定,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经济发展更快。在两宋、元代余年的历史中,宁都进入了政治经济的大发展时期。(1)人口急剧增加。从田野考古调查的古墓墓碑记载和大量的谱牒中可以反映出:宋元时期,是南迁汉民进入宁都的第一次高潮。据统计,这一时期先后进入宁都定居繁衍的已有李、曾、黄、陈、廖、温、刘、谢、赖、郭、邱、张、何、罗、胡、萧、杨、崔、彭、邓、孙、卢、黎、郑、丁、古、王、管、戴、朱、蒙、谭、宁、钟、魏、包、曹、康、赵、揭、潘、雷、林、徐、沈、尹、毛、叶、艾、池、袁、左、符、姜、周、徐、苏、蔡、项、沙、严、武等60余个姓氏。元至元年间,由于人口多,宁都曾设置州府级。(2)陶瓷制造业发达,田野考古调查表明,在全县各处均发现窑址堆积,其中规模大且制作工艺较高的有黄陂山堂宋窑、东山坝大布宋窑、固厚小洋旻元窑,生产的陶瓷制品可与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相媲美。这些都导致宁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外城规模。宁都自隋开皇十八年(年),徙县治雪竹坪,宁都、虔化两县合并,曰虔化县,到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年),因校书郎董德元上奏朝廷,认为“虎头非佳名”,遂改虔州为赣州,改虔化县仍名宁都县,隶属赣州。虔化县自南朝宋大明五年(年)设县治,虔化县名沿用了年。宋元时期所修筑的外城,是对唐时修建的子城(又称内城)而言的,到了清代,外城又称为老城,那是相对明代崇祯年修建的新城而言。明万历20年《宁都县志》(下简称“万历志)载:“城周八里,高二丈七尺,广视高杀三分之二。为雉堞千有三百。为警舖十。为门六:东曰通济,曰迎旭;南曰文明,旧名阜民;西曰登丰,曰秋成;北曰镇安。皆覆敌楼于其上,内外为马道。凿址为湟池,延袤九里,广三丈五尺,深视广杀七分之一。门之外各跨以桥。”依此记载,宋元时期修筑的外城,周长有8里余,城墙高为2丈,约合今6米;城墙上有雉堞(即短而矮的城墙垛个,守城人员工作和休息的警舖10个。外城有城门6座,东有通济、迎旭,南有文明,西有登丰、秋成,北有镇安,城门上建有用以瞭望、御敌的敌楼,城内外均有马道。在城墙根挖凿有护城河,绵延伸展有9里,宽称3.5丈(约11.5米),深1.65米,门外护城河建有木桥,往来通行。按“万历志”载,外城始筑于南宋绍定6年(年),前后修建5年,至嘉熙2年(年)完工。使用77年后,至元延祐2年(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这次大修后,城墙使用31年后,从元至正6年(年)到万历11年(年)的年中,中经明正统、成化、弘治、嘉靖、正德、万历年间陆续增建、修缮,建起了一座攻守防备的城池。明成化五年探花、弘治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宁都人董越在《修城记》中评曰:“诚以治必思乱,安不忘危,斯久安长治之道,古今至道所不能遗也。使事至而后求备,患生而后求防,则亦末矣。矧折冲御侮,防微杜渐之几,在宁都本所当急乎!”万历五年进士、太常寺少卿、宁都人卢逵,参与修定“万历志”,其在志中论曰:“余瞻新城(当指外城—笔者注),岂不称险固可凭哉!…”。外城今虽不存,但依照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中所绘“宁都州城图”,参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尚存的老城点滴遗痕,我们还约莫能看到一点眉目:其老城大致从“阜民”门始(今南门口,即中山街南和环西路的交叉处),向东沿北到今县委党校大门附近,即为“迎旭门”;沿此方向北行至今解放东路,到达“通济”门;达通济门后折西至今干杂货批发市场北行至今博生东路,西折到今环西路,中经“镇安门”,后又沿驳城巷继续往西行到达在今环城西路口出,折而沿环西路一直南行,中经“登丰”、“秋成”两门回到“阜民”门(今南门口)。3、外城的布局。(1)68条街巷:大街、上、下背街、低街、衙前、高街、贤才、迎恩、博济、步蟾、文明、(上“不”下“平”,古人云,不平曰仄,宁都方言读如侧)街、龙兴、古寨、思庄楼背、新开、镇安、桥背、胡箕、池塘北角、池塘南角、七姑、孙屋、构诗、乐安、杨屋、濠弦、印陀、管屋、印山、符屋、花心、刘屋、庙背、猪婆、市南、铸炉、打鱼、凌云、宋屋、修文、胡屋、过龙、水湖、城隍西、灵山、蔡屋、莲塘、沙屋、裴屋、龙溪、城背、永宁、观背、王屋、孚惠、和尚、熊屋、上、下连屋、廖屋、朱屋、真君、罗屋、何屋、油槽、彭屋、破罗、花屋。(2)10坊:东关有孝友、濠西、名教、安仁;西关有文明、明教;南关有贤德、迎恩;北关有迎仙、永宁、濠西。(3)3市:丰乐、登丰、仁和。(4)21井:玉泉、碱水、鹅眼、延春、苏屋巷、薄城巷、削筋巷、迎旭门内、杨屋巷内、老学坪、高街、猪婆巷、镇安门内大马道、北门永宁街背巷内、镇安街东巷、破濠巷口、低街南、登丰门大街、登丰门外(“不”“平”)街口汉帝庙行祠前、灵山寺县署内、寺内之西。4、城市建设,宋元时期宁都城市因经济发展,兴建了诸多公益性建筑,惜年代久远,风雨沧桑,兵火天灾,现都已不存,但参照“万历志”及前人文笔所记载,今天仍能窥视其一二。(1)21枋:状元枋,为郑獬、谢元龙立;探花、尚书枋,为董越立;学士枋,为曾逢龙立;正堂视草枋,为编修曾慎立;少司马枋,为彭祥立;都宪枋,为陈勉立;大廷尉枋,为董天赐立;父子九卿枋,为董越、董天赐立;柱史枋,为衷愉、陈勉立;进士枋,为管贞、连昺、曾慎、陈勉、董越、胡易、丁积、董天赐、萧敏、卢逵立;文魁枋,为邹理、连谆、李常、彭恕、彭南、刘迪、刘伪、何时、胡克和、何东之、苏琮、邓文、胡崇、谢慎、蔡著、李国纪、刘贤、蔡余庆、卢通、苏大成、魏良静、吴天德、何修、丘一鹏、谢继志、曾时弘、谢于教立;东广循良第一枋,为丁积立;赝天锡命枋,为卢景腾立;中台秉宪枋,为吴天德立;月殿蜚英天坦司直枋,为卢通、卢逵兄弟立;忠义枋,为孙辅臣立;忠孝枋,为陈继周、曾逢龙、尹玉立;孝子枋,奉旨旌表廖人俊、曾栢;贞烈枋,奉旨旌表蔡楚仁妻杨氏、彭性诚妻罗氏、卢孟忠妻曾氏、苏克璋妻赖氏、曾志颜妻邓氏、曾志坚妻谢氏、聂显华妻王氏、谢子敏妻杨氏;百岁抚安枋,为李必宪妻罗氏立;尚义枋,奉历朝勅书旌表彭克诚、鲁文绶、蔡楚义、蔡廷韫、彭秉雅、詹处大、钟子常。(2)明万历20年(年)始建水口塔,经清乾隆年间、公元年两次修缮,今保存完好。(3)县学宫。县学宫亦称“文庙”、“庙学”、“儒学”,即是祭祀孔子之殿堂,又是一处儒学院校,古时凡教育发达区域皆建之。据史籍记载,宁都学宫始创于宋,原址在南门外延春谷,北宋崇宁五年(年)徙城东隅(今在城区尚有“老学坪”称谓,应是原书院之土坪);南宋绍兴七年(年)徙城西隅城隍庙内(今老衙背转南出解放路口);十二年(年)徙崇宁故址(即“老学坪”);绍定二年(年)徙城西外覆船冈麓;明正德十三年(年)徙城南崇福寺旧址;万历二十三年(年)复徙于覆船冈麓,(覆船冈,即在今宁都第一小学南侧);此后,未再迁徙。(4)孙氏五贤祠。始建于南宋宁宗年间,址于城南延春谷,今残存后栋。祀孙立节、孙长孺、孙勰、孙勴、孙登龙。(5)古熙熙台与登春馆。古熙熙台,在南宋之前已建造,始建年代不详,址于县俗称印山地,明人陈大纶在《熙熙台记》中称其为“高人良士,时相与登眺于其上,歌清风而邀明月,兴起志意,潇洒出尘。而司民风者,亦于此焉。察災祥,视民瘼,则兹台之有益于人也亦大矣!”有诗为赞:“古台蟠豫章,人称小郁孤。”登春馆,建于古熙熙台之侧,始建于南宋嘉定八年(年),是县之驿馆。(6)梅江书院极高明楼。梅江书院建于南宋淳祐六年(年),肇建人是时任县令的夙子兴,元延祐二年(年),遭兵祸付之一炬,次年知州乜孙不花在州财库空乏之下,率众重建。元至正十年(年),知州赵天泽、学正李实继而增修扩建,并建起富丽堂皇的“高明楼”。元人危素在所著《梅江书院极高明楼记》中曰:“极高明楼者,梅江书院之楼也。书院在阳都之北郭外,所以祠宋肇庆府节度推官曾公。”梅江书院及其高明楼不久遭特大洪水淹而坍塌,被迫迁址城南龙神庙侧重建(今宁师中学)。(7)拱辰桥。清人洪澄《重建拱辰桥记》载:“当北门锁钥北郭外,三江合流梅江之冲,有断桥曰:拱辰云。考《邑乘》:宋淳熙间,邑宰赵不低创建,名北当桥。元尚书钱普撒哩,易其楣曰‘拱辰桥’。”三、盛世繁荣的明清新城。1、宁都直隶州的设置,人口迁入的第二次高潮。清乾隆十九年(年),因原赣州府所辖的宁都、瑞金、石城距离府治所在赣州太远,知府鞭长莫及的原因,设置宁都直隶州,由县提升为行省直辖的州,与府同级。宁都在清乾隆年间由县升直隶州,从上述情况来看,政治需要是主要原因。当然,这时的宁都,经济、文化发达,其繁荣昌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些都是宁都由县升直隶州的重要因素。宁都自历宋元时期汉民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后,到明清时期,进入了迁入人口的第二次高潮。据统计,这一时期先后进入宁都定居繁衍的除已有李、曾、黄、陈、廖、温、刘、谢、赖、郭、邱、张、何、罗、胡、宋、萧、杨、崔、彭、邓、孙、卢、黎、郑、丁、古、王、管、戴、朱、蒙、谭、宁、钟、魏、包、曹、康、毛、叶、艾、赵、揭、池、袁、雷、左、符、姜、周、潘、林、徐、苏、沈、蔡、项、严、尹、武、沙等62个姓氏外,又有鲁、蓝、杜、冯、游、许、谌、熊、夏、应、段、余、马、甘、饶、邹、辛、龚、吴、范、伍、伊、唐、过、高、鄢、阙、董、柯、侯、梅、詹、湛、欧阳、江、上官、童、万、巫、俞、连、吕、傅、章、孔、柳、封、姚、乐、程、翁、凌、等52个姓氏迁入宁都定居。这一时期,除新迁入的姓氏外,原已在宁都生息繁养的同一姓氏,又有从不同的地区迁入宁都的。特别是从闽、粤两地返迁人口,宁都的人口至此有了极大的增长。这些人口,基本构成宁都近代居住民的框架。2、明崇祯年增筑新城。明崇祯初期,分巡岭北道祁公因军事需要来到宁都,观察宁都地形地势,见以往所筑之城,是避开险要地方而在较为平坦之地,而将城只建于西南一隅,城内只有东西南三关,而城之北则无关隘。但恰恰城北地广贸易场所又多,占城内贸易场所的十分之七左右。且在崇祯二年(年),连续几个月都遭到流寇的骚扰,警报频传,在城外北面的百姓却因城小,攀登上城的百姓飞梯蹂践,日夜哭喊声不绝于耳,斗大孤城,几乎不能自保。所幸流寇仅侵薄城北郊,旋即退去。鉴于此,祁公即有意鼎建北城。恰逢此时,宁都人云南道应天监察御史温国奇任满告归乡里,他见百姓因寇患所苦而伤心,于是他首倡义举,捐出千金,为建新城。在他的倡导下,士民彭、王、裴、邱、丁、刘、赖、汪等姓氏家族踊跃参与。从明崇祯五年(年)到九年(年),用了4年时间,修筑新城。宁都城经此次扩建,由原周长8华里增加到12华里左右。参照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的记载,结合《宁都直隶州志》附图二“宁都州城图”,以及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因尚存城墙,我们发现有“崇祯壬申年小東關”、“道光贰年城砖”、“光绪十三年”等铭文砖,由此得以知道,新城与老城在西北面(原老城“镇安门”西侧,今驳城下、又称簿城巷西口)接筑,西部经三官殿(医院西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一大片水面,当时称为三官殿,实际上是原三官殿旧址,后被洪水淹没),北部沿医院住院部北界,穿中山北路接今县市政公司,过拱辰门(今拱辰桥南),沿今环卫处门外朝东弯延至梅江河边,东临梅江河,过拱秀门(今朱家巷口东)、德义门(今县水文站对面)、阳和门(今大东门)、朝阳门(今小东门)、集贤门(今梅江镇政府大门对面)直在老城南面的阜民门之间与老城相连接。新城建有七门,由西北依次为:长庚门、拱辰门、拱秀门、德义门、阳和门、朝阳门、集贤门。老城从南往西尚有三门:阜民门(今中山南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登丰门(今胜利西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秋成门(今解放西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县医院大门处)。新城建成后,虽经清乾隆二十三年(年)、二十九年(年)、三十九年(年)、嘉庆元年(年)、五年(1年)、道光二年(年)、光绪十三年(年)多次重修,但基本形成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宁都城的格局。

3、清末民初宁都城的祠堂庙宇及民居建筑。宁都城四镇有神庙,城厢有崇福寺、七仙庙、文昌祠(含文昌、武曲、长年三宫)、天后宫、三皇宫、文庙、社公庙,家有家神,有姓氏祠堂(含民居)座,各行业大中小商业店铺家。(1)宁都城四关神庙。宁都城分东、西、南、北4关,每关均有一个神庙作镇。东门有太公庙(博济庙),祭祀主神胡雄,传为宋时宁都爱民的官员。南门有东平庙,主祀张巡、许远,唐朝时为拒安禄山叛唐军,战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西门有汉帝庙,主祀汉帝刘邦,民间传说其原因是刘邦兴汉朝建都于西安,故有镇西之意。北门有孚惠庙(行祠庙),主祀五代都督怀德乡人严复。民间普称“行仙庙”。除四镇神庙外,宁都城厢的寺庙建筑还有崇福寺、七仙庙、文昌祠(含文昌、武曲、长生三宫)、天后宫、三皇宫、文庙、社公庙等。崇福寺,位于穿巷里与羊间里之间,今统称大井巷,设计周密、巍峨壮丽,在宁都诸寺中首屈一指,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七仙庙。宁都城素以七仙庙多而闻名,据统计,清末以前,全城共有大小庙宇12座。城东西南北4座关门均各有1座,其中大东门(通济门)的七仙庙在老衙背;小东门(迎旭门)的七仙庙在城门内街道西端;南门(阜民门)内的七仙庙在狮子石下(又名老七仙庙);南门外的七仙庙在迎恩街;上西门(秋成门)的七仙庙在城外高祖庙的北侧(今第一小学校舍内);下西门(登丰门)的七仙庙在城外汉帝庙北侧;北门(拱辰门)的七仙庙在行祠庙北、城门口南;长庚门的七仙庙城门口东杨公庙的东侧。各庙宇的建筑规模大同小异,今仅存小东门七仙庙庙址。文昌祠(含文昌、武曲、长生三宫),位于登丰门外,今不存。天后宫,位于城外东北角,往日过往船、筏到此都要进庙朝拜,以祈求航行平安。今不存。三皇宫。在城西登丰门内步蟾街南城旅宁同乡会馆内,主祀伏羲、燧人,神农三神,是由南城药业同仁集资兴建的。今不存。(2)祠堂民居。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载:“州城祠宇,视他郡县为多。盖东南近闽、广,西北与抚、建、吉安交界。当明季时,山寇窃发,不能村置土堡,建祠于城,为避寇计也。然昔之建祠于城者,必种树,恐无薪也;必掘井,虑乏水也;必造仓,可预稻谷也。太平既久,但置空祠于城,城中无隙地,则于城外置之,盖相沿成俗。大宗祠外复建小宗祠,一族不止一小宗。于是,城之内外,为祠者十之三四,为民居者十之六七。”这些祠堂建筑,即是姓氏宗祠,有的又可作居住之用,数量达座之多,分布宁都城内外。曾姓在城厢建有19座祠堂:今存老学坪武城曾氏东塋翁祠。位于狮子石下的曾观澜翁祠,上世纪20年代曾被借作《孤灯报》报社,今仅存照壁及壁上“巽屏挺秀”。陈姓在城厢建有9座家庙和2座祠堂:今存一庙一祠,庙位于西厢村,保存完好,今为民居。祠为陈英淑翁祠,位于小东门原七仙庙背,座西朝东,现改建为住宅。杨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8座:今存位于迎旭门(小东门)以南城墙边的杨氏家庙,座西朝东,拆建为民居。彭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7座:今仅存位于大井巷的彭氏某翁祠,辟为民居。温姓在城厢建有“温氏家庙”6座:今存位于东门口以南的城墙边的家庙,辟为民居。和位于东门背街中段东侧的家庙,辟为民居。刘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5座,今存位于下西门刘屋井转西的巷内南侧的刘世祀祠,已改建成民居。李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5座,今仅存位于南门李家巷内的李鸣五翁祠,建国后曾作县印刷厂厂房,得以保存。黄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5座,今仅存位于叶屋巷北口斜对面(今梅江镇中山北路居委会所在地)的黄氏家庙。郭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4座,今存位于老衙背69号(花园巷内)的郭氏家庙,辟为民居。卢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4座,今不存。赖姓在城厢建有4座祠堂,今存位于东门背街南口的赖氏耑祠,辟为民居。和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的赖萱著翁祠,祠犹存,辟为民居。王姓在城厢建有4座家庙,今不存。胡姓在城厢建有4座家庙,今存位于北门背街的胡氏家庙,辟为民居。谢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5座:今存位于东门梅江路今水文站西侧的谢氏家庙,辟为民居。位于工务段巷近东口谢家祠,改为民居。位于今建国街南段西侧的谢泗龙祠,辟为民居。廖姓在城厢建有4座家庙,今存位于东门背街北端西侧(今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西)的廖氏家庙,现改为民居。蔡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3座,今不存。魏姓在城厢建有家庙、祠堂3座,今存位于北门近拱辰门的魏氏家庙,改为民居。邓姓在城厢建有3座家庙,今不存。邱姓在城厢建有3座祠堂:今存位于南西巷南侧的邱良士翁祠,改建为民居。和位于东南巷南侧的邱云士翁祠,改建为民居。丁姓在城厢建有3座家庙,今存位于老学背巷近路南侧的家庙,今为民居。罗姓在城厢建有2座祠堂,今存位于胜利路中段通大井巷北口的罗迪吉翁祠,座西朝东,改为民居。沙姓在城厢建有2座家庙,今存位于北门工务段巷西口北侧的沙氏家庙,现改建成民居。揭姓在城厢建有1庙1祠,今不存。萧姓在城厢建有1庙1祠:今存位于大井巷与卖柴坪西南出口交叉处的萧氏家庙,改为民居。连姓在城厢建有1庙1祠,今存位于驳城下东段的连宗篁翁祠。余姓在城厢建有2座家庙,今存位于东门军山庙北侧的余氏家庙,座东朝西,现保存完整,大门题额“余氏家庙”犹在,已辟为民居。苏姓在城厢建有1庙1祠,今不存。段姓在城厢建有1庙1祠:今存位于老衙背西段的段仙槎翁祠,现辟为民居。何姓在城厢建有2庙,今存位于下莲塘巷东侧南边的何氏家庙,现辟为民居。黎姓在城厢建有2庙,今存位于胜利路东原县民政局后面的黎氏家庙,建筑尚存,现辟为民居。宋姓在城厢建有2庙,今不存。在城厢只建有1座祠庙的姓氏有龚、谌、俞、曹、邹、吴、饶、钟、姜、上官、管、崔、江、赵、柯、张、甘、孔、欧阳、严、谭、范、章、许、朱、林、白、叶、汪、伍、郑、雷、宁、过、冯、孙、熊、高、聂、夏、傅、周。今尚存的有位于东门外(今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北的谌氏家庙,辟为民居,苏区时曾为博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的曹氏家庙,现辟为民居。位于小东门迎旭门以南的吴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小东门老七仙庙北巷口西侧的饶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小东门七仙庙东北巷口的钟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下西门布下巷内西侧的甘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东门南城墙边旱井子南侧的朱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上莲塘中段北侧的伍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老屋背巷南侧的郑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老学背巷北侧的宁氏家庙,今存后半栋,改为民居。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北向城墙西侧的过氏家庙,改为民居。位于南门外西南向、距县城南门(阜民门)口约米的孙氏家庙,是宁都孙氏五贤的祖祠,原存许多珍贵遗物已毁,建国后曾辟为屠宰场,后屠宰场迁移,后寝厅被南门群众用以安置东平庙木主。位于老衙背巷东段北侧的熊氏家庙,整座建筑用碎砖建成,辟为民居。位于叶屋巷中段的周氏家庙,现内部已拆除,但门楼尚存。(3)商业店铺。清末民初,宁都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仅在宁都城区,各行业商业店铺就有家,其中较大商店有杂货店8家:利昌和、利兴和、晋昌、余庆、协昌和、信孚、鳌昌隆、庆孚;布店8家:瑞兴隆、管泰来、祥亨、聚昌隆、谦益祥、庆丰、悦来昌、鳌永昌;酒店1家:杨庆和;印刷店1家:六文堂;纸张店1家:同仁泰;百货店3家:悦来昌、瑞兴隆、聚昌隆(均兼营);药店3家:杨美庆、万安堂、同和丰;当铺2家:温子和、李庆堂;旅店1家:王德甫;丝线店1家:胡庆隆(兼卖瓜皮帽);饮食店3家:周家余、黎七洪、谢某某。中小商店有中等杂货店12家、小杂货店10家;中等布店5家、小布店3家;中小酒店有15家;中小文化用品店4家;中等旅社5家、小的7家;中小丝线店8家;中小豆腐店17家;银铜铁锡匠店36家;陶器店7家;裁缝店15家;便食店40家;黄菸店10家;纸紥店10家;木匠店15家;竹器店10家;油漆店13家;理发店10家;雨伞油箩店5家;小摊贩80家。此外,在叶屋巷60号尚遗存有清代樟树商人在宁都建设的“临江会馆”,又称“仁寿宫”。4、明清宁都城的布局。

明清宁都城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在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10街58巷,将全城纵横贯通。清代县城街道平均宽约3米,5条街贯穿南北:(1)高街,由今中山南路与环城路交叉处往北到今大十字街建设银行南侧;(2)鸡鹅市,今已不存,大约从今建设银行南侧向东北向的一条斜街(在今宁都酒家后);(3)削箸街,从今建国街南口到与今博生东路交叉口;(4)白石街,从削箸街往北到原二小大门处;(5)福州街,从白石街到今拱辰门南口。(6)在博生东路东口还有一条南北向的上、下背街(今街名仍沿用,下背街今名东门外)。东西向有4条街:(7)米市街,即今博生东路;(8)大街,即今解放东路;(9)衙前街,已不存,大约在今解放西路南侧接鸡鹅市口往西与环城路相交;(10)步蟾街,即今胜利西路从小十字街到环城路交叉处。县城原有纵横交错的58条巷道,有些已不存,有的可能已改名。根据我对现巷道的调查,只能列出36条,请大家补充:观背巷、廖屋巷、朱家巷、演武亭、真君巷、公务段、马房背、长庚门、驳城下、上、下莲塘巷、新生巷、老衙背、叶屋巷、建国巷、江背井、复灵巷、李屋巷、董屋巷(今已不存,约千友店对面的巷道)、爱群巷(董屋巷西)、上西门(约今美食街)、老学坪、布下巷、猪婆巷(布下巷东)、电灯巷、胜利巷、小东门、构诗巷、大井巷、狮子石下、穿巷里、李家巷、南东巷、南西巷、花园巷、大井巷。据明万历二十年(年)《宁都县志.建设志》载,尚有:贤才、迎恩、博济、文明、侧街、龙兴、古寨、桥背、胡箕、池塘北角、池塘南角、七姑、孙屋、乐安、杨屋、濠弦、印陀、管屋、印山、符屋、花心、刘屋、庙背、市南、铸炉、打鱼、凌云、宋屋、修文、胡屋、过龙、水湖、城隍西、灵山、蔡屋、沙屋、谢屋、温屋、裴屋、龙溪、城背、永宁、王屋、孚惠、和尚、熊屋、上、下连屋、罗屋、何屋、油槽、彭屋、破罗、花屋等54个名称,今名不用,其位置或街巷名尚待考。5、明清城防及城门功效。明清所建城池,东临梅江河,具有防洪功能。南西北三面皆挖有护城河,即防盗寇又为城内输送日常用水和排水、防火等功效。州城原建城门有10座,今存6,由北而南依次为拱辰、拱秀、德义、阳和、朝阳、集贤,除拱辰门临龙边溪(今称竹坑河),其余5座城门皆临梅江河。其中拱辰门是宁都州通往上三乡(清泰、怀德、太平)和由此往西北通往安福乡的孔道,拱秀门外原建中渡桥,是州城通往东北乡村的道路,集贤门外建有永渡桥,是州城通下三乡之仁义、平阳二乡的要道。而在城区的德义、阳和、朝阳三个码头,是州城货物呑吐最大的码头。其中德义门码头是专门停靠竹筏的码头,以担挑米、谷、大豆、薪炭为主;阳和门、朝阳门码头是以停泊船只为主的码头,阳和门以肩驮布匹、百货、海产品及其它工业品,肩挑煤油、食盐为主;朝阳门以扛、抬红糖、茵陈,肩驮土纸、烟叶、夏布,担挑大米为主。明清时的梅江河流域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其主河及支流船筏通程里程超过公里,是宁都州货物运输的大动脉。四、近百余年宁都城市的变迁。1、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拆除长庚门及其相邻城墙。年4月,红四军攻打宁都县城,主攻长庚门,守敌固守。后以奇兵由东面下水道入,破城。战后,红军动员民众将长庚门及其附近城墙拆除。2、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改扩建的中山街。上世纪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初,国民政府治理原中央苏区所辖区域,宁都县城将原高街扩建并延长至今公安局处,其街道命名为“中山街”。3、抗日战争后,改扩建的建国街。黄镇中主政宁都期间,将原削箸街、白石街、福州街改扩建成今建国街。4、建国后改扩建的解放路和胜利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将原东西向的大街改医院处,命名为“解放路”。将原西东向的步蟾街改扩建并延伸至今小东门,命名为“胜利路”。5、上世纪宁都的旧城改造。从上世纪90年代始,开始对宁都县城实施旧城改造,县城从明清时奠定的框架基本改变,而成为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老城区。

动动手指分享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宁都历史哦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讨论

了解更多信息可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nggangzx.com/ngly/159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