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专栏第4期
我的老家七里镇
文图
罗大源
年那年秋天,当时只有三岁的我,就跟随父母一路汽车、火车和轮船颠簸了三天三夜,从江西赣州来到湖北大冶。后来才知道,在大吉山钨矿工作的父亲响应号召来湖北支援武钢矿山建设,由于当时矿山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父母在矿上倒班,矿里当时还没有托儿所,我经常是被反锁在家里或是找邻居托管一下。67年波及全国的文革运动开始时,矿里的时局也开始动乱起来,为了安全起见,年幼的我便跟随来湖北串联的五叔辗转又回到了老家七里镇,直到七岁那年要上学读书,才又再次来到湖北,这一呆就是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地道的湖北佬了。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江西老家的依恋情结却是与日俱增,那特有而熟悉的乡音、一座连一座古宅的幽静、穿行古镇的卵石小路,和沿着贡江边一株株遮天的古榕伴着清澈的江水,以及客家古镇的人文风情和传说故事,象诗画一样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出赣州古城区沿东河大桥向东约走七里路,就到了我的老家七里镇。没有喧哗,也没有人流,悠闲而宁静,这是一座默默伫立在贡江边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
据清同治十一年《赣县志》载:郡东七鲤镇,七山排列如鲤,故名。镇旧为东关务,又为窑场。附近瓦砾层累,盖先朝之瓷窑旧镇也。七里镇自晚唐始烧瓷器,宋、元极盛一时。
小时候常听镇上的老人们讲古,七里镇早在唐、宋时期就是当时全国的名镇,很是繁荣。一是赣州窑,在七里镇,早在宋、元时期,这里就是江南最大的窑场,相传窑场多达十二座。二是南宋时期镇上一位姓池名梦鲤的人考中状元,随后就有了状元街、状元桥、状元坊的美传。三是七里镇是通往闽、粤的要津,通商十分繁华。四是唐、宋时期的七里镇,是全国十一个官营造船场之一,北宋真宗时,全国近四分之一的漕运船在七里镇打造。
探究七里古镇的历史可谓是悠久二字不过。有一次回七里镇老家时,在客家文化城看到过这样一段有关七里镇历史的文字记载:赣县县城曾于晋义熙七年(年)设县治在七里镇,达年之久。唐代晚期,由于七鲤窑的兴盛,这里成了一座以制瓷业为主的手工业集镇。宋代鼎盛时期,七里镇居民有人左右,成为江西南部最大的集镇。
相传到了明代,当时沿赣江一带竹木加工业发达,上游于都、瑞金、宁都及三南各县的木材大量水运到七里镇,再又从这里扎成木排,通过赣江运到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七里镇便成了赣南最大的竹木集散地,一批木材富商便在这里兴起。
也曾听我母亲讲过,我祖父年轻的时候就经常放木排到南昌、九江赚钱谋生,说我过世的父亲十四岁开始时就在贡江边跟着大人们一起做小工,编织捆扎木排用的篾缆赚钱养家了。这些故事在我后来发现父亲的一本发黄的赣州市手工业工会会员证上得到了证实。
七里古镇的民居是很有特色的,这些古民居主要集中在上坊、中坊、下坊三个自然村,粗算一下应有五十栋以上,大部分都建在贡江沿岸,远远的望去古朴壮观。
我家的祖屋,建在古镇的中心地带——豫章村,现七里小学的旁边。说是祖屋实际上是一座建筑群,从建筑面积和格局来看,在整个七里古镇算得上是远近闻名的豪宅了。按赣邑罗氏联修族谱记载,应是清乾隆戊子年间建造的,呈并排的三个回字形,族谱上称之为向德堂和乐善堂,其建筑风格既有赣南客家民居的特点,又吸收江浙一带民居所长。向德堂为三进式,配有天井、走廊和厢房,四边采用青砖封火山墙,内部采用柱板、雕花木扇隔断空间。乐善堂是紧挨着的一座回字形院落,听我母亲讲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整个大宅院四通八达,户户相连,下雨串门都用不着撑伞。这座让我魂牵梦萦四十多年的罗家古宅,建有内院和外院,大门口的外院建有宽敞的操坪和高大的院墙,院墙两侧西边是拱门,东边则是带走廊和门厅的坊门供人员进出,宗族的喜丧大事均须走这个门进出,而拱门外的罗家古井又不知养育了多少辈罗家的子嗣。在院墙外的正前方,则是一口不大不小的池塘,旁边一株古榕参天,幼时常跟着大一点的哥兄在池塘里捞鱼扳虾,其乐融融。
现在大多罗姓的后人都在外地建了家立了业,若大个乐善堂就只剩我九十多岁的大伯和他老伴在那里驻守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土坯建筑已经开始垮塌,池塘里也长满了水葫芦。听老家的堂兄说,政府准备在七里镇修建休闲城,开发古镇旅游,这是件惠民好事。真心盼望老家的这座古宅能保留下来重新修复,让向德堂、乐善堂的风姿再现,人文赓续传承。
七里镇最有名气的还得算始于唐、宋时期的赣州窑了。在年韩国木浦市附近的新安海底,打涝出我国一艘元代沉船,在沉船众多的货物和瓷器中,有一种沿口束颈的鼓腹圜底黑釉罐,它那独特古朴的造型和奇妙清新的纹饰,在群瓷中别具一格,引人入胜。专家们在查遍了中国古代所有名瓷产地后,才终于解开谜底,原来它出产于中国江西的赣州窑。
说起赣州窑的历史,也可谓是悠久而神奇。从出土的实物表明,赣州窑开创于唐代,极盛于两宋,而衰落于元代,入明以后已停止烧建。赣州窑的产品种类很多,早在唐代,这里就生产一种知名的翠绿色的青瓷。五代十国时,后唐防御史卢光稠割据赣州,增辟城墙,开凿护城河“福寿沟”,促进了赣州窑的发展。北宋时,赣州窑大量烧制精致的影青白瓷,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瓷之一。南宋以后,由于宋室偏安,政治中心南移,南方人口急剧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赣州窑开始用红土作瓷胎,制成了黑釉器,又多以碗、碟、杯、壶、罐等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为主。
可兴盛时间长达年之久的大窑场,为什么到了元代则开始衰落直至彻底停火弃窑呢?七里镇民间广泛流传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勤劳、智慧的七鲤镇窑工们在一次烧窑中,偶然烧出一件精美的龙床。不料这个消息被皇上知道了,贪婪和残暴的皇帝便派了一位将军到七鲤镇,强迫窑工烧制所谓龙床。如果烧不出来,就要满门抄斩,诛连九族。
后来,窑工们为了逃出虎口,便纷纷闭火毁窑潜逃他乡。许多能工巧匠跑到了当时封建政府支持的御窑所在地昌南镇(后改名为景德镇)。故七里镇民间流传着“先有七鲤镇,后有景德镇”的说法。那位将军也因没有得到龙床,怕回朝廷交不了差,而犯欺君之罪,便跳潭自杀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赣州窑的保护工作,年江西省第一批将其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现存的十二座千年古窑遗址得到保护。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今天的七里镇风景依旧是那么优美、秀丽,如诗如画。老祖宗留下的万寿宫、仙娘古庙和池家祠等众多名胜古迹让人留恋忘返。就连古人也曾有诗赞七里镇的古刹灵祠:“一带银河晓刹流,紫烟罗翠雪光浮。开元立号千余载,宋代封王万古秋。贤良若问蓬莱境,到此何须更外游。”北宋嘉祐年间(~),苏轼题诗描绘的虔州八景,七里镇就有两景,即马祖岩和尘外亭。
年赣州市政府组织专家重新评定宋城八景时,水东七里的马崖禅影和榕风窑韵榜上有名。明代右丞相、赣州知府汪广洋在赣州为官时曾写下赞美七里镇风景秀丽的诗篇《赣城水东》:“烟江水花净,风潭云树齐。倒藤悬宿鸟,绝壁挂晴霓。岑岭步忘返,空冥思欲迷。尘缨如可浣,予亦赋幽栖”。
品读着这些赞誉的诗句,可见七里古镇厚积沉淀的人文历史。
七里镇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幽居水府的七个龙女,听说虔州山川奇特,风景秀丽,于是共商前往游览。一日,七龙女变成七条鲤鱼,潜离龙宫,掀波逐浪从东海溯江而上至鄱阳湖,而后沿赣江来到虔州。只见远山如黛,碧草如茵,田园秀丽,风景如画,而且虔州东南贡水中有汶潭,西南章江中有欧潭,北面赣江中有储潭,从而尽情游览,乐而忘返。
龙王不见女儿,追查去处,得知她们远离龙宫,随即吩咐鲤、玷两将捧着龙王的手谕往虔州追回龙女。鲤、玷二将追至虔州,见龙女正在城东贡水中嬉戏,便出示龙王手谕,要龙女即刻回宫。龙女留念此处风景,不愿回宫,便嚎啕恸哭。凑巧观音老母路过峰山上空,闻龙女哭声,便立住云头,细问情况,遂生侧隐之心。于是命鲤玷二将暂先回宫,并就地作法开了一口水井,为龙女栖息之处,还赐柳叶一片,嘱咐急时备用。
时隔不久,龙王又派龟相手执令牌带领水兵敦促龙女回宫。龙女不从,宁愿变成山,永留虔州,也决不回宫。龟相切断泉源,井水干涸。龙女眼看事急,遂遵观音嘱咐,急取柳叶往天一抛。果然,观音驾云赶到,劝说龟相成全她姐妹心愿,让她们在此定居。龟相不敢违拗,只好回龙宫复命。
观音作法使她们姐妹变成了七座鲤鱼形小山。后人在此烧窑、建镇,遂名七鲤镇,后谐音为七里镇。
老家最热闹的时候,应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六的仙娘庙会了。庙会场面火爆,人如潮涌,四乡八镇赶庙会的人群络绎不绝来到这里象过节一样。赶庙会是一项民俗活动,也是客家人“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精神表现,相传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天花圣母金霄、琼霄、碧霄娘娘的生日,十里八乡的客家人便纷纷带着供品、香烛,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来赶庙会,来祈求家庭安康、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烧香敬神后,客家乡亲会亲访友,品尝客家风味小吃,庙会上的小吃也是多种多样,擂茶、粽子、搞浆米馃、油炸冲天炮和醇香浓郁的客家米酒应有尽有。庙会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古装戏的演出是庙会的主体,庙会上连年保留上演的有《茶童戏主》、《睄妹子》、《钓拐》、《五鼠闹东京》等赣南采茶戏曲目,经久不衰。忙碌了一年的客家人,一边品着茶吃着小吃,一边观赏着百看不厌赣南采茶戏,乐此不疲,如果不是置身在庙会的氛围中,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
这座离贡江边不远的仙娘古庙,始建于明末,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有多平方米,正门排头上立有仙娘庙字扁,两边侧门上方书有“福海”和“慈航”,门楼雕刻有睡莲、龙凤等图案。厅面阔三间为三进式砖木结构,四周为封火墙,第一进上层为亭式“文昌楼”,中层是古戏台,戏台雕龙画凤、造型独特,底层为进入第二进的通道,古戏台以六根大木柱为支柱,柱头上书有三幅对联,戏台的下方有左右两个厢房,是古代专为女子观看戏文而设,这是赣南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戏台,据说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第二进为天井和供群众观看戏文的走廊,走廊廊顶为覆盆式造型,古戏台和走廊的倒板绘有彩绘图案。第三进为正殿,左有庙钟,右有庙鼓,正殿设有神位,分上下两层,上祀观音,下祀金霄、琼霄、碧霄3位神像。
古庙在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也与我见过的其它地方的庙宇大为不同。每次回到老家时我都要到仙娘古庙去走一走、看一看,和在庙里打牌娱乐的乡亲长辈们唠上几句,在功德碑上找寻父辈的名字,随后再去仰望一眼古庙门前那两棵硕大的千年古榕,感受那天地众神给七里镇这一方水土所带来的灵气。
七里镇还有一处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座落在贮木场内赣州最大的万寿宫,是幼时经常在里面玩耍的地方。
古时,赣南盛产木材,水运发达,明代以来贡江河畔是赣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贡江流域11个县的木材均聚集在这里扎成大水排,通过赣江、鄱阳湖、长江运往上海和江浙一带。由于水运木排容易散架,非常危险,人们需要祈求一个水上保护神来保佑,为此,就建起了万寿宫,将许逊奉为保护木材水上运输安全的行业保护神。
当时,赣南虽建有多个万寿宫,但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里镇万寿宫。七里镇万寿宫,推论为明朝末年所建造,共有三进,第一进是一个大院,有个大戏台,第二、三进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史料记载,这个万寿宫为本地和福建、广东、江浙的木材商人集资修建和维修,最近的一次维修在清朝咸丰年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所有的木材商人和木材运输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赣州贮木场,从事现代化的木材运输,贮木场就建在万寿宫旁,万寿宫在这些商人和木材运输工人乃至赣南的木材、水运行业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随着赣南木材业的滑坡和陆地运输业的发达,七里镇万寿宫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了民俗祭祀活动,因年久失修,现在的万寿宫第一进的大戏台很早前就被拆除,在原戏台处建起的一栋两层宿舍楼,第二、第三进的主体结构在年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抢修,完成了木材构件、屋面的复原和墙体的维护并恢复了部分彩绘,其主要功能已基本得以恢复,可供人们祭祀和聚会、游览。很可惜的是极有价值的临江部分关联建筑仍急待修复还原,以达到可以全面对外开放的使用功能,为赣州市的文化旅游增加了一处新的景点,作为一名七里镇人是多么希望看到一座完好无缺的万寿宫呀。
位于七里古镇东端、贡江北岸还有一座祠堂,这是赣州市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池梦鲤的家祠,堂名敦本堂。
赣南池氏的祖籍为河南省西平县,南宋时期,绍兴至嘉定年间(~),池梦鲤的祖父在广东连州为官,返乡时途经赣州,因慕此地山水田园之美,遂在赣州城东的水脉洞(南市街)安家,成了赣南池氏的始祖。至池梦鲤(第三世)这一代,才迁到七里镇定居。池梦鲤的七里镇旧居一直保存到明代,后因失火而被烧毁。
清代乾隆十九年(),其散布各地的池氏后裔在池梦鲤旧居的遗址上兴建了池氏宗祠。池家祠面朝贡江,遥对峰山,是一栋按上下厅布局的建筑,外部是高大的五山式封火山墙,并且配以砖雕、水磨、灰塑等工艺,内部则装修有藻中、轩棚、倒板及酷刻精美的木拱、雀替等。整座建筑气势宏伟庄重,是赣南宗祠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赣南文化史以及宋城赣州的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镇,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古镇,一座耐人寻味的古镇,一座有着孩童时美好记忆的古镇,写满了沧桑和故事。但愿有一天,埋藏在七里镇“瓦钵岭”下的古瓷窑能重见天日,万寿宫能够整修一新再现风彩,古镇能够修旧如旧重新进行规划开发,供今天的人们去寻古觅踪,去想象当年七里镇千船蓄发、商贾云游、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重现一群群熟悉的面孔在古巷老街谈生意、叙旧情,喝着茶、哼着客家调子、看古装戏的热闹场景。
值得七里镇人欣慰的是,江西省住建和城乡建设厅已经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并经赣州市政府常务会、常委会和赣州市人大常委会等会议审议通过了《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年)》,明确了以赣州古城为核心,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七里古镇、凤岗、蟠龙古镇等特色资源,利用章江、贡江、赣江水系,将沿江景点串连成线,形成江南宋城和“三江六岸”文化旅游长廊,其中将七里镇打造成为赣州文化休闲“漫城”和我国知名的古瓷文化艺术展示区,面向国际背包游客和文化体验游客建设成为赣州的“文化旅游门厅”。
七里古镇的风姿终于要重见天日了,期待吧!我们期待着古镇更美好的明天。
七里镇,我想念你!老家,我想念你!
撰文罗大源武钢金山店铁矿工会
年1月12日
罗大源,祖籍江西赣南七里镇,原武汉钢铁公司金山店铁矿工会主席,现已退休,居住湖北黄石,爱好摄影写作,长期支持并协助编辑《中华罗氏文化》刊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