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典文学三百问》/分享
古
典
文
学
小引:近重读《古典文学三百问》一书,觉其深入浅出,甚便初学,遂稍加理董,刊布于此。自渡亦渡人,若有帮助,还望多加转发,在此谢过。21年11月16日人周自记。一
“易堂九子”指清初的魏禧、魏际瑞、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等九个文学家。魏禧的父亲魏兆风,明亡后削发隐居于翠微峰,他将居室名为“易堂”,后来魏禧等:九人聚居于此,因此而得“易堂九子”之名。九子大都是明遗民,明亡以后,他们有痛于国破家难,隐居山中。崇祯死,魏禧曾“号恸日哭临县庭,愤咤不欲生”。(《国朝先正事略)并意欲起兵发难,事未果,于是弃诸生隐居于翠微峰;林时益本名朱仪。,是明代宗室,明亡后亦隐居;李腾蛟也是弃诸生而隐居的。“易堂九子”有比较一致的思想,他们提倡“立诚”、反对文饰;重义气、讲名节、轻货利、轻性命,重然诺,好施与。他们提倡躬行力作,认为学者之病非在辨之不明,而在于行之不笃。正因思想上的比较一致,所以他们结成骨肉生死之交。清代方以智曾称赞说:“易堂真气,天下无两。”他们之所以隐居翠微蜂,初则为避兵乱,后来则想图恢复。魏禧曾出游长江南北,入浙中,广交文士,他所结交几乎都是明遗民,他一方面宣扬他的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之说,一方面结纳天下豪贤,图谋有所作为。彭士望等也曾经常出游,广泛结纳,都是意有所图的。林时益性格豪迈,他看到当时时势,也专意结客,四方豪杰之士多乐于从游。九子在文学上以古文实学为归,他们都努力读书著述,肆力于古文辞,经常相互切磋讲论。“易堂九子”中,李腾蛟年最长,并且性格严正,故其余几子都敬事之。但魏禧在九子中亦极有威信,事无不总,成为实际上的领神,文学上也以魏禧的成就为最高。魏禧与魏际瑞、魏礼为三兄弟,又家于江西宁都,所以人称“宁都三魏”。魏际瑞,原名祥,字善伯,号伯子,居三魏之长。魏礼,字和公,号季子,居三魏之幼。他们三入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际瑞与礼也与魏禧一样,常年出游,探听联络,想有所图谋。他们是“易堂九子”中的骨干。魏礼比魏际瑞和魏禧晚卒,对于后人的影响更大。二魏禧又与同时的侯方域、汪琬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宋荦曾将他们三人的集于合刻在一起。但实际上三人各有特点,文学成就也并非完全相等。魏禧(一),字冰权,号叔子、裕斋、勺庭,有《魏叔子文集》。有人认为在三大家中,当以魏禧文学成就为最高。在三大家中,魏禧是比较重视文学理论的。他在理论上稍接近于唐宋派,认为文学既不能完全拟古,亦不能完全师心自用,摒弃古人,而要善于接受遗产,这无疑是比较正确的。他认为要学好文章,重要的在“积理”和“练识”,提倡平时的积累和练习。他写文章不很强调古人的所谓“法”,而比较能够注意到自己的独创性,又比较重视文章的现实作用。他曾学文于邱维屏,喜读史,尤其爱好《左传》和苏洵之文。他的文章风格凌厉雄杰,刚劲有力,又喜欢在文中发议论,可以看出受史传散文的影响较大。如他的名篇《大铁椎传》,就是这种文风的代表作,文后所着的议论,体现了他好为议论的特点。《大铁椎传》是写异人的,“大铁椎”这样的人物,正是他在生活中所要寻找的豪侠之士。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持节操之士,以人物传记文章为最突出。他又喜欢表扬节烈之事,遇到忠孝节烈之类情事,更写得感慨淋漓。其中当然反映了魏禧的某些思想局限性、但如果将此特点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再联系他的生平思想,就不难理解他的用意所在。魏禧的思想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造成了他的这种特有文风。汪琬(一),字苕文,号钝庵,人称尧峰先生,长洲(江苏苏州)人。有《尧峰文钞》。他是顺治十二年()进士,历宫至刑部郎中,康察时举博学鸿儒,授编修。他是当时有名的古文家,文名很高,《清史稿》本传称“公卿志状,皆争得琬文为重。”甚至康熙皇帝对他也十分器重,“尝与近臣论本朝文学砥行文儒,首称数先生,其受知如此。”(《国朝先正事略·汪尧峰先生事略》)至于他的文章渊源,《清史稿·汪琬传》说他“为文原本六经,疏畅类南宋诸家。”《国朝先正事略·汪尧先生事略》说他“慨然念前明隆、万以后,古文道丧,乃由南宋以上溯韩、欧,卓然思起百数十年文运之衰。”于此可见他来自六经,而又师法唐宋诸家的特点,这与明代唐宋派是比较接近的。他的作品总是力求纯正,与魏禧雄杰凌厉的文风迥然不同,文章笔力比较弱。他继承儒家道统,具有正统的封建思想,因此作品也表现了思想上的很大局限性。侯方域(一),字朝宗,河南商丘人,著有《壮悔堂文集》,少年时,他曾主盟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声名很盛。入清后参加顺天乡试,三十六岁即抑郁而死。侯方域的散文当时声誉也很高,他大体上是学《史记》的,文章主要以才气见长。因学力有所欠缺,所以有时感到他的文章比较纤弱。他自己也承认:“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侯方域也写下了一些散文名篇,如《李姬传》刻画了一个严正高洁的妇女形象,《马伶传》记一个锐意进取的演员,《任源邃传》刻画了一个抗清的平民百姓形象。从这些也可以看出侯方域的有些散文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小说的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是他散文的一个特色,也是他写作上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三《四库全书总目》称:古文一脉,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蔽。国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末以来之矩矱,而(汪)琬与宁都魏禧、商邱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杂纵横,未归于纯粹方域体兼华藻,稍涉于浮夸;惟琬学术既深,轨撤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与二家迥别。其气体浩瀚,疏通畅达,颇近南宋诸家,蹊径亦略不同,庐陵、南丰固未易言,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这里评了三人的特点。魏禧文风雄健,纵横驰骋,有时不尽注意到细节;侯方域较重辞藻,有时失之浮弱。《四库全书总目》独对汪琬相当推重,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但汪琬其有唐宋派的特点,形式上较少受复古主义影响,却是值得肯定的。往期
往期
加油!
文
文|1.为什么说《尚书》的文章诘屈聱牙?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如何?
文|2.《左传》的作者是谁?成书在何时?文学价值怎样?
文
3.《国语》和《战国策》是怎样的书?文学上各有什么特点?
文
4.《论语》和《孟子》有何文学特点?它们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各有何意义?
文
5.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哪几家?各有何特点?
文
6.《庄子》散文的精神实质与风格面貌怎样?对后世有何影响?
文
7.先秦诸子的寓言有什么特色?
文|8.汉代政论文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名篇?
文
9.《史记》在文学上有何成就?
文
10.《史记》、《汉书》在文章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后世文学上的影响如何?
文|11.什么叫赋?为什么汉代赋特别兴盛?
文
12.司马相如的赋有哪些特色?
文|13.汉赋的主要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文|14.汉以后的赋有什么发展?哪些是名篇?
文
1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与《归去来兮辞》为什么被称作名篇?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倾向?
文
16.《水经注》是怎样的一部书?它的文学价值如何?
文|17.《洛阳伽蓝记》是怎样的一部书?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文|18.为什么说骈文发展到了徐陵、庾信的时代才趋于成熟?徐、庾骈文有何特点?
文
19.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文
20.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为什么受人称道?
文|21.韩愈、柳宗元在思想、学术、文风上有何异同?
文|22.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有何特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诗
诗
62.王安石诗歌的成就如何?
诗
63.苏轼诗歌的特点何在?
64.苏门四学士是指谁?他们各自在文学创作上有何成就?
诗
66.陆游诗的成就何在?
诗|67.何谓“诚斋体”?
诗
68.范成大的诗歌有何特色?
诗
69.“四灵”是指谁?他们的诗歌风格如何?
70.何谓“江湖派”,他们是一群怎样的诗人?
词曲
词曲
7.柳永为何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词曲
8.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词曲
9.“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张三影”、“贺梅子”是指谁?
词曲
10.苏轼在宋词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词曲
11.秦观词的特色是什么?
词曲
12.为什么后人特别推重北宋词人周邦彦?
词曲
13.李清照的词和词学理论有何特点?
词曲
14.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怎么样?
词曲
15.宋代属于辛派的词人有哪些?他们的词风格如何?
词曲
16.历代对吴文英词有何不同评价?
词曲|21.为什么说清代是词学复盛的时代?
词曲|24.陈维崧词的特点是什么?
词曲
25.何谓常州词派?
戏曲
4.什么是南戏?它是怎样产生与流传的?
戏曲
5.《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发现有何意义?
戏曲|9.《汉宫秋》是怎样的一部戏?昭君戏还有哪些?
戏曲|10.《赵氏孤儿》是怎样的一部戏?它的来源及影响如何?
戏曲|16.何谓“荆、刘、拜、杀”?
戏曲|17.《琵琶记》是怎样一部书?
戏曲|19.《四声猿》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戏曲|20.何谓“临川四梦”?《牡丹亭》为什么特别著名?
戏曲|21.什么叫明杂剧?有哪些主要的作家与作品?
戏曲|22.《浣纱记》是一部什么戏?
戏曲|23.《娇红记》是一部什么戏?
一个读书人的自我修养
你的高级伴读书童喜读前贤高论,试伸一得之愚。不当之处,敬俟方闻;片言之锡,拱璧承之。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