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宁都客家古村落
国家地理中文网
作者
张志颖
编辑
郭宇魏丹
随着人口迁移,客家人让客家文化遍地开花。上次非遗君带领大家领略了深藏在巴蜀大地客家非遗小镇的风采。(点击阅读:洛带古镇:深藏在巴蜀大地的客家非遗小镇)
今天,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充满客家文化的小镇——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石上镇!
据传,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六次南迁,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途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也有一些客家人留在了宁都县石上镇。
乐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客家人尤其重视传统节日的民俗。尽管只是江西赣州一个小小的乡镇,每逢中秋或元宵佳节,石上镇总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居住在此的客家人喜欢且擅长变着法儿地玩灯彩,光是和灯彩相关的非遗项目就有9个。
灯笼外贴着精美的窗花
江西赣州文旅
早在年6月,石上镇就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灯彩之乡”。今年3月,它又被评为“省级非遗小镇”。
那这个小镇到底拥有着怎样的魅力?快来和非遗君一探究竟!
01
宁都桥梆灯(省级非遗)
桥梆灯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曾在春晚的大舞台上精彩亮相!
年2月8日,正月初四,以展示客家民俗风情的《客韵流芳》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江西井冈山分会场作为特别节目上演。宁都桥梆灯在节目里闪亮登场。节目中,伴着锣鼓和唢呐欢快的节奏,一条蜿蜒起伏的几十米长的金黄色的“巨龙”绕着草坪徐行。
有关桥梆灯上春晚的报道
腾讯视频
镜头拉近,非遗君才发现这条“巨龙”是由众人举着一盏盏红色的错落有致的灯笼组成。只见舞“龙”人身穿象征吉利的红色衣裳,单手抬起,每个人中间都留有空隙,大家成群结队地慢慢走着。
节目最后,桥梆灯围绕草坪走三圈,然后开始追逐,即头灯追尾灯,整个灯队便连成一个大圆圈,圆圆满满地转着,意为大团圆。
看完这个视频的你,是否也和非遗君一样,好奇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稳稳地将这么多盏灯连接起来的?
原来,聪明的宁都人将灯笼绑在凳子上。灯笼的外表是白色的,灯笼表面会张贴红色的窗花。当人们绑好灯笼后,便将早就准备好的蜡烛放置其中。入夜,所有演出者都在忙着点燃灯笼里的蜡烛,烛光将白色的灯笼渲染成温暖的昏黄色。做好这一切,灯彩晚会便可以开始了。
串起来的桥梆灯
网友阿旺哥摄
大伙儿出灯时,都是用一根木棍,与别人的板凳榫头接起来,扛上肩头,通常板凳约长4米,一个板凳上可以绑8、9个灯笼。当地人也将其趣称为“板凳龙”。
在曾坊村,全村每家出一桥(注:因为桥梆灯的板凳比较长,当地人用桥作为量词),一桥连一桥,大家连在一起便是一条几百米长的金红色“巨龙”。从正月十三起,这项民俗活动会持续三个晚上,每晚都会增加龙的长度,象征“添丁”吉意。
02
割鸡担灯(省级非遗)
在客家人看来,添丁是家族的一大喜事,必须上告祖宗,感谢神灵,再大肆庆贺一番。
若是家里有了新生儿,孩子一岁那年,全家都须在正月十四下午4点前前往村头汉帝庙里祭拜,然后举行“割鸡”仪式。客家人其实是忌讳“杀生”的,所谓“割鸡”,其实就是拿刀在鸡的脖子上抹一刀。
割鸡仪式
若峰
割完鸡的第二天,也就是元宵节这天下午4点,还要举行“担灯”仪式。所谓“担灯”,就是一根横杆上挑6盏灯笼,前面再由2个小童分别提1盏灯笼,共8盏灯,所有新丁户带着担灯在村北口集合了之后,再去游灯,绕村转圈,大约要持续一两个小时。
担灯仪式
今日宁都
印着“囍”字的红灯笼,几十米的红色长炮,热热闹闹的祭拜群众,满地洋洋洒洒的红色炮纸,都在彰显着客家人添丁的喜悦。他们希望用这类热闹的庆祝仪式表达对新生儿最真诚的祝福,愿神明永远庇佑他们的宝贝。
03
火老虎(市级非遗)
看到标题“火老虎”后你会联想到什么?非遗君初闻此名,还以为是一种狩猎文化呢!其实,这是宁都县石上镇湖岭村在中秋节才会举办的一项民俗活动。
每年中秋,湖岭村会安排成年男子扮成“火老虎”。说是“火老虎”,其实就是在农田里取几把绿色的芋梗和莲叶,用绳子将芋梗并排绑在背上、腰上和手臂上,芋梗和莲叶缠成虎头戴上,身上插满点燃的线香,扮成老虎形状。
插香扮老虎
大江网赣州频道
活动开始前,村民们在空地烧起大火,将手里的线香悉数点燃,点燃后的线香便插在“火老虎”身上。据说,给“老虎”插上三根香火,可以带来好运。为了祈求好运,一只“火老虎”身上可以插约莫50多根香。
被委以重任的“火老虎”可不是插根香就可以了事的。有句俗话说“火老虎进屋,发财做屋。火老虎进间,钱财金子满缸。”每个村民都会要求老虎们进家转转,每到一户人家,村民们齐声大喊“火老虎进屋”,大家驱邪纳吉,场面十分热闹。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大江网赣州频道
网友
纤云弄巧曾回忆过火老虎的表演场景:暮色降临,祠堂前的空地上燃起了雄雄火堆,妆扮好的火老虎们聚集在祠堂里祭过祖宗,当爆竹齐鸣,炮声震天响时,一队队火老虎从祠堂出发,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吆喝着游村窜户去。而举着线香火把的小男丁们,称为“小老虎”,则在后面呐喊追赶。所到之处,村民皆鸣放鞭炮,一为吓跑瘟魔,二为迎祥纳福。身上插满点燃线香的火老虎在夜色中奔跑,虎虎生威,震撼人心。虽未亲眼目睹这一活动,但非遗君光是看到这段文字描述便知湖岭村村民齐聚一堂的热闹。炮声、欢呼声、脚步声建构了湖岭村的中秋夜,可谓月圆人团圆。
在这里,蜡烛取代了灯具,将夜空点亮。人们团聚在一起的欢声笑语盖过了城市里电视的喧闹声。每逢佳节,一同去石上镇祈福可好?
参考资料:
1.今日宁都:“相约灯彩之乡,相约宁都石上,看民俗,赏非遗,感受浓浓年味”,.2.15
2.新浪博客:“老家宁都石上的习俗——‘割鸡’‘担灯’”,.2.18
3.大江网赣州频道:“‘火老虎’闹中秋”,.9.25
4.新浪博客:“中秋火老虎不夜天——感受宁都民俗”,.9.23
本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