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有12个乡和12个镇
总计24个乡镇
宁都总人口约85万
那么,每个乡镇有多少人
你知道吗?
宁都县总面积.16平方公里,是赣南面积第一大县,江西面积第三大县。现辖梅江镇、长胜镇、青塘镇、黄陂镇、固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12个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肖田乡、钓峰乡、安福乡、东韶乡、大沽乡、蔡江乡12个乡,共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
你是宁都哪个乡镇的
你那里有多少人?
宁都各乡镇人口分布图来了
▽▽▽
从上图可以看出,
梅江镇人口最多
户籍人口近16万人
长胜镇、赖村镇户籍人口突破6万人
其他人口较多的乡镇
还有青塘镇、黄陂镇、固村镇等乡镇。
据宁都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人,同比年减少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男女比例.2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全省男女比例.22:)。
现在
你知道你们家乡有多少人口了吧
那么
你乡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今天,小编还要放大招
无论您来自宁都哪个乡镇
往下看
就可知你家乡名字的由来了
梅江镇梅江镇原名雪竹坪(系翠竹丛生的荒坪,竹笋表皮有层白粉,俗称雪竹),隋朝开皇年间移虔化县治于此,后为历代县治州治之地。建国前曾称城厢镇和五贤镇(纪念古代孙氏五贤),建国后称为城关镇,年更名梅江镇,因梅江为宁都最大河之缘故。梅江东源曾有青梅林,故称梅岭,因此将河流命名为梅江(川)。
竹笮乡竹笮又名竹笮嵊(ying),因为古时此地栽种竹蔗盛产蔗糖,历史悠久,蔗形状如竹古称竹蔗,因屋场建设与小山嵊上,得名竹蔗嵊,后谐音写成竹笮。
青塘镇青塘原名清溪,后辟建圩场,因四面环山,中洼如塘,蔚蓝青秀,故改称青塘。清溪何氏最早进入青塘开基,其次进入青塘的是孙氏,于北宋后期由宁都县城迁徒于此。而谢氏却在明朝初期从兴国竹子坝迁徒于此。肖田乡肖田为萧田之简化称呼,因兰陵萧氏于北宋年间从乐安迁移至此垦天建村而得名萧田,后逐渐发展成圩场。
东韶乡东韶在凌云山之东,溪流纵横,水网密布,地势低洼潮湿,因此得名东潮,后雅称为东韶。东韶驻地为琳池圩,因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形似池沼,小何潆洄,声如琳玉而得名。
洛口镇洛口镇因地处上东江和上西江汇合口坝地中,原名龙口镇,后以“二水合流汇梅川之口”改名洛口。
小布镇小布原名小浦,因建村于小何汇合口土丘边,溪水环绕,松柏苍翠,风景绮丽,得名小浦,年后改称小布。
黄陂镇黄陂镇原名璜陂,廖銮当年开发之时,为建村挖了许多黄荆树蔸,所以就叫这里为“黄荆蔸下”。后来,廖銮与杨筠松有次来到南溪沙滩上漫游,发现沙滩边缘的浅水中露出一扁平而又光滑如璜的大石头。杨筠松赞叹说:“此璜也!”廖銮接着说:“水中有璜,此乃璜溪。”后来,本为溪名的“璜溪”逐渐取代了“黄荆蔸下”而变成了地名。随着朝代更替和方言的衍变,用方言说“璜溪”已不顺口,加上此处河汊纵横、陂塘众多,到了清朝,就慢慢被大家叫成了“璜陂”。
苏区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璜陂”改成了“黄陂”。红军长征后,又恢复为“璜陂”,直到上世纪60年代更名黄陂。
大沽乡大沽因此地沟壑深长,溪水湍急,旧称大沽溪,乡因此溪而得名。
东山坝镇东山坝因村庄建于梅江东岸小山脚坝地中而得名。境内大布张屋为虔化县旧县治。
钓峰乡钓峰原名龙门,因一面靠巍峰耸立的朝山,三面小何潆洄,呈钓钩状,故名钓峰,亦称为雕峰。
安福乡安福村民原将村庄建于河畔坝池中,时称老溪坝,因地势低洼,常遭遇水淹,明初迁移至河东南岸山脚,以安乐康福之意得名。
石上镇石上因圩场建于石垛上得名石上。
蔡江乡蔡江因蔡姓于唐朝建村于溪水旁而得名。
宝华山
湛田乡湛田因宋姓在清澈小河边垦田建村而得名。
会同乡会同原名沙洲坝,后有周姓迁移于此发展成圩场,至乾隆年间多大几十间商铺云集。每逢农历四月初一各行业相约聚会,唱戏半月,同庆老官神生日,故名会同。
田埠乡田埠原名高坝头,后有村民在河岸田边建有停靠木筏竹筏的小码头,改名田埠。
东龙古村
赖村镇赖村原名赖水里,因赖姓于唐朝时期从虔化县迁移至此而得名赖水里,后改称赖村。
经纬阁
固厚乡固厚原名固口,因古姓最早在此建村,以古姓根基深厚之意命名。
田头镇田头原是一片荆棘丛生小丘,后被黄姓开垦为良田,相继在田畈北头建村坊而得名田头。
长胜镇长胜地势平坦开阔,农田常常遭遇水淹,故沿河岸田塍筑有长提,得名长塍,至南宋,林茂粮丰,人丁兴旺,且水陆交通便利成为集镇,雅称长胜。
黄石镇黄石又名黄石罐,因位于黄石岩背面,地形低洼似罐,得名黄石罐,后简称现名。
固村镇固村刘姓村民为防水患,沿河筑提,取名固村。
对坊乡对坊原名戴坊,戴姓于南宋于此开基建村,后成为圩场,名为戴坊圩,后因方言近音而写成对坊。
今年9月,兴泉铁路即将通车
宁都将正式步入铁路时代
未来的宁都,值得我们期待
热爱家乡的老乡
欢迎点赞+转发,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