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冈县古城镇街边一隅,坐落着一栋历史悠久的老房子,飞檐翘角,两棵苍翠的大樟树耸立后院,这就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联奎书院。书院平地起势,不甚高大,无石狮护门,青砖灰瓦,宁静安详。
联奎书院又称文昌宫,坐北朝西,前后依次为门厅、前天井两廊、讲堂、中天井及两廊、文昌殿,主体建筑两侧对称布置书斋,东边集义斋、深造斋,西边睿明斋、心得斋,书院后部为一横向横屋,为三乐斋、尚义祠、贤芳祠。
书院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封火山墙,阴阳瓦屋面,建筑用地面积平方米。据清道光27年《联奎书院》载:“旧署一、五、六保以接壤联为一区,在此处立乡塾,名联奎。然因书室阙如,又蓬邑之文社分立,势建行宫,故于旧塾之前后左右,广辟基址,革故鼎新,拟宫殿书院并而为一,取区内一、五、六三保乡民捐输三千余金重建。经始于清道光戊戌(公元年)告竣于辛丑年(公元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改为二等学校。宣统元年(公元年)因院内有数处墙壁倾斜而得以维修。民国5年(公元年),改办国民学校,并在院内改建教室、寝室40余间。建国初期,曾为古城小学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在这里响亮了三十余年。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学迁至现在的校址。联奎书院的课堂还曾经用作乡办丝毯厂的厂房,直到后来文物部门维护修葺,才真正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真正让联奎书院出名的,并不是这里培养了多少人才,出了多少名人,而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
年10月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从三湾来到古城,当天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前敌委员会委员、工农革命军营以上的党员干部及宁冈县党组织的负责人和袁文才的代表,共40多人。会议历时三天,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开展武装斗争以及争取改造袁文才、王佐两地方武装等问题。由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有了“古城会议”,才有之后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
年5月10日,湘赣边界特委第二届第四次执委会,也在此召开,特委书记邓乾元主持了大会。会议全面分析了边界的政治、军事、土地等问题;根据前委来信的指示,介绍了东固根据地的工作经验;制定了游击大纲,划分了游击范围;由于形势的发展,永新有更广大群众基础的农村,会上还提出了边界的指挥中心由山上转到山下去。这次会议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现在看到的书院已经是被修葺后的书院。花岗岩八边形柱础,穿斗式梁架,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模样风采。走进联奎书院,只见院内芳草萋萋,一阵古朴典雅的气息迎面扑来。走过前厅,便是另一个长方形的小天井。天井后面是上下两层房子,这里才是学子们读书的地方,房内已经不再摆设木凳桌椅。当置身于联奎书院,可以遐想当年多少莘莘学子在此吟诵苦读。后院两棵大樟树据考证,树龄已经长达四百多年。因为一棵结籽,一棵无籽,当地人也称这两棵大樟树为“夫妻树”。院内地面樟叶枯黄,星点杂草泛绿,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如今的联奎书院,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从那残存的只椽片瓦之中,还能读到它那别有古韵的异趣和平淡天然的雅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