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是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在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革命文物,《孤灯报》便是其中的瑰宝。但是,在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的洗涤中,这份报纸基本绝迹,只有《宁都人民革命史》一书中,留下了短短字的简介:年4、5月间,为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宁都人民中去,唤起宁都劳苦工农大众,刚回宁都不久的连政公联络曾雨焦等人,在县城南门狮子石下彭氏宗祠(今宁都师范附属小学)创办《孤灯报》,连政公任总编辑。《孤灯报》报头由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宁都青年曾兆芹设计,图案为“一片黑暗中悬着一盏明灯,光芒四射”的木刻画。《孤灯报》不仅是宁都最早的地方报纸,也是宁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内容主要为介绍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摘登国内外新闻,评介时事,抨击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转登进步文艺作品和商品广告(报纸中缝)。不定时出版,每月约出刊4期,每期2个版面,用木刻活字、毛边纸单面印刷,每期发行多份,均被工农商学界抢购一空。温雪堂、金万邦等进步青年学生不仅积极为《孤灯报》筹集资金,推销报纸,还不断撰写文章,犀利锋芒直指反动当局。温雪堂在为该报创刊号撰写的社论《觉悟》中尖锐地指出“时代的激流滚滚向前,一切腐朽的旧东西都将在激流的冲击下,象‘明日黄花’与‘过眼烟云’一样迅速消逝”,“我们大多数无钱无势的人,如果不觉悟,将来必致无立足之地……。《孤灯报》的创办,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在宁都城乡得到普遍传播,正如其报头寓意,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唤醒宁都人民认识和接受新事物,融入到革命潮流中,勇敢地起来同一切反动腐朽没落的东西作斗争,去争取光明的前途中。年3、4月间,因该报宣传革命,被北洋军阀政府宁都县公署当局以有碍时政为由查封,被迫停刊。
年,这份被公认绝迹的报纸重现人间,藏友谢燕颢在购买一居民旧皮箱时,无意发现皮箱夹层中竟藏有两张《孤灯报》,一张是的创刊号,一张是笫五期,这一发现填补了《孤灯报》无实物的空白。
创刊号长38厘米,宽25厘米,纸质为本地产毛边纸。右上角竖印“孤灯报”三字,旁边用红色油墨套印“创刊号”三个字。第一版是一副木刻画:一个人坐在桌旁看书,桌上一盏点燃的油灯发出红色的光芒。报头下方正方形框内印有五行字,注明出版信息:每月星期日出版;发行量伍百份;主编连政公;副主编曾雨焦;刊头设计曾兆芹。紧挨着是左边的长方形条框,框内印着“办刊宗旨”:介绍宁都新文化运动,在宁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摘登国内外新闻评论时事。头版的左边印有报社地址(彭氏宗祠,宁都南门狮子石下)、出版日期(西历一九二四年五月二*日,民国十三年五月二*日,注:从文字间距来推断应为“五月二十日”)、定价(每份三分)、宁都公开发行等字样。创刊号刊发了连政公、曾雨焦、温雪堂的文章,转摘《向导》杂志陈独秀的时事评论《工界最近之惨剧》。
第五期《孤灯报》出版日期是年*月2*日(注:从创刊号上的出版时间来推断应该为“6月22日”,待考)长34厘米,宽29厘米,纸质为白宣纸。版面设计与创刊号相同。该期有二版,第一版刊发了连政公撰写的文章,以及温雪堂的篆刻作品“明灯”。第二版刊发了曾雨焦、邱洪生、王俊、彭澎、江源祥撰写的文章。在第一版的左上角有一枚红色印章,内有“宁都天宝斋油印”,应是印刷厂的标志。与创刊号不同的是报头下面用红色油墨套印了“第五期”以及两组火炬和“五四”字样。
《孤灯报》主编连政公,宁都县城人,原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五四”运动前夕,因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愤然罢学返回上海,与同学李石岑、谢晓钟等,在上海创办《救国日报》,后因反动当局胁迫和经济拮据而停刊。年春,连政公从上海回到宁都。他从上海带回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杂志,在宁都知识界宣传马怘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五月,他与曾雨焦等人创办了《孤灯报》,吹响了革命的号角。他在创刊号发表了《中俄协定签订》快讯,第五期上面又发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发展》,该文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指出一战影响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增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孤灯报》被查封后,他又与曾雨焦等人开办私立莲峰中学,继续宣传革命。年6月,学校又被查封,他与进步教师赖奎轩等人被迫离开宁都。
副主编曾雨焦(又名曾广信),字友樵、雨樵,别号一黄,派名广信。宁都县城人,生于年。任《孤灯报》副主编。他在创刊号发表了《民国十一年五月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工大会》报道、在第五期《孤灯报》发表了《上海废约运动大同盟》一文。介绍了上海机器工人俱乐部等三十余个团体举行废约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情况,指出会议宗旨是为了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签订的—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在世界上取得平等地位。后报社被封,他又与连政公等创办莲峰中学,并任总务主任。莲峰中学又被查封后,避离家乡,进入军政界。曾参加上海抗战。医院少校会计主任、上犹营前镇抗日青年游击队大队长、江西保安十四团中校军需主任、江西第八区专员公署科长、江西省政府助理秘书。年6月任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上校秘书。善书法,金精山留有其“曾氏合族重建”石刻。年去世。
《孤灯报》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他们从《孤灯报》吸取营养,并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其中的佼佼者有温雪堂、彭澎、王俊、江源祥、金万邦、邱洪生等人。
温雪堂(~),字玉庭。出生于县城小商贩家庭,自幼过继给叔父为子。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九中学,后考入国立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年,因参加该校学潮,被校方开除,返回宁都。年5月,《孤灯报》创刊。他四处奔波为《孤灯报》筹集资金、推销报纸,还为报纸撰写了大批文章,他为《孤灯报》创刊号撰写的《觉悟》,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起到号召广大劳苦大众要勇敢地起来革命的作用。他在《孤灯报》第五期刊发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口号、斗争目标和发展》一文,揭露了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强加于我国的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条,还我青岛”口号,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年春,温雪堂再度上北京,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春回到宁都,与彭澎、王俊、江源祥等一道开展革命活动。先后任宁都县农工商学联合会会长、改组后的国民党宁都县党部筹备处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城关党支部书记。后不幸被敌侦知被捕,年2月3日在赣州卫府里英勇就义。
彭澎(~),原名世绅,字祯帜,号楚刚。江西省宁都县县城人。曾在江西省立第九中学读书,中途辍学。“五四”运动后,受进步思潮影响,立志革命。他积极为《孤灯报》写稿,第五期刊发了其撰写的《辛亥革命》一文。文章介绍了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代背景和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经过。指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般。《孤灯报》查封后,彭澎于年12月在赣州由陈赞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宁都党小组(隶属中共赣州特别支部)组长、国民党宁都县党部干事、宁都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主席、中共宁都县党支部书记、宁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宁都临时县委军事部长、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军事科长等职务。年3月,他与郭定远、赖奎轩、王俊、江源祥在黄陂高田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年2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进至宁都,彭澎与王俊协助红军筹措了军需饷款。4月,彭澎组织党员和民众配合红四军攻克宁都城。年7月被反动当局缉捕,11月16日被杀害。
报友在研读《孤灯报》
王俊(~),字义哉,宁都县县城人。肄业于江西省立第九中学。“五四”运动后,受进步思想影响,经常撰写进步文章。《孤灯报》第五期刊发了其撰写的《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一文,揭露了反动军阀为了争权夺利,不顾生灵涂炭,发动战争的罪行。年2月,由彭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他与温雪堂、彭澎等组织成立了宁都县总工会、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先后任县总工会筹委会主席、中共宁都临时县委军事部政治指导员、宁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军事科长兼县赤卫大队队长。年11月13日在洛口附近的上王垴被敌逮捕杀害。其怀孕之妻曾宝秀同时被捕,在狱中经受酷刑,生下一男婴,被敌人抢去抛在狱外活活冻死后被砍成数段。
江源祥(~),于都县葛坳塘泥埔村人。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九中学。他是《孤灯报》的忠实读者,经常在朋友中传阅《孤灯报》,他撰写的《五四运动》一文刊于《孤灯报》第五期。文中指出:“五四运动是—次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豋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发展”。年2月,由彭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宁都支部的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化名江巨川,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先后任田头党支部书记、中共宁都临时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城关区委书记、宁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工运科科长、宁都县赤卫大队副大队长、宁都县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后在东韶、黄陂等地领导武装斗争,年7月,率游击队在固村阻击石城靖卫团时,英勇牺牲。
金万邦(~),曾用名曾绍昌,宁都县东山坝乡小源村人。年,考入设在宁都的江西省立第九中学。“五四”期间,积极投入学生爱国运动。年5月,《孤灯报》创办,他与温雪堂四处奔波,为《孤灯报》筹集资金、推销报纸。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先后任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党代表、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政治部秘书、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党代表、中共赣西南特委赣东办事处主任、赣西南红军学校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候补委员、东路动委员会书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党委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军事部部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年4月,因“肃反”扩大化在宁都黄陂被错杀。年,在中共七大上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邱洪生(~),宁都刘坑土围村人。年肄业于省立宁都第九中学。受“五四”运动影响,投身革命。他如饥似渴阅读进步报刊,积极为《孤灯报》撰稿。他和温雪堂等革命者一样,《孤灯报》被禁后,坚持继续革命,并于年1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宁都小组组织委员、中共宁都县支部干事会组织干事、中共宁都县特别支部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宁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委员兼县裁判科长、宁南特支书记。红军北上后,以行医做掩护,坚持革命斗争直至胜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